读者十年精华-第25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其原因?黄侃道:“监者,太监也。太监者,下面没有了也。”学生们大笑不已。□
Number : 9455
Title :折腾出来的商战将才
作者 :晓行
出处《读者》 : 总第 184期
Provenance :竞争与谋略
Date :1994。8
Nation :
Translator :
荷兰商学院是一所私立学院,坐落在一个旧城堡里,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它的外观看上去很旧,教育观念和方法却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它以自己特殊的教育文化而闻名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的发展对商人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所学院便向自己的莘莘学子们展示出新的宏愿:这所学院,将使你成为高层经理。但你要迎接它对你的一切苛刻训练。
这所学院是荷兰惟一的一所不经过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而必须单独测试才能录取的学校。一进校门,要通过三次考试,先是智商测验,再是笔试,然后是集体活动测试。后者是看你与大家合作、应变、协调的能力。
当你被正式录取之后,你就不再有名字了,只有号码。这意味着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不管你从前是干什么的,有什么背景,现在只是一个零。这所学院的董事是一些大财团的总裁。这些总裁的子弟及商界的富豪子女在这里就学的很多,以便继承家业。但他们一样要经过考试,一样没有姓名,与其他人一视同仁。
学院从各方面给你增加心理压力。比如,到这所学院后的第一天,下午还白衬衣、蓝裙子(西服)、校徽,在大礼堂当贵宾;晚上却不能回宿舍,得穿上最脏的衣服去啤酒屋,进行新生与老生的交流。交流的方式是:有人给你灌啤酒,用啤酒泼你,如果你是男的,就把你按在地上,打你,来回折腾你,作为新生,只有两种选择,一是跑掉,一是爬起来捍卫自己,如果你趴在地上不起来,你在这所学院再也抬不起头来了,说明你没有勇气接受别人的挑战。女生的情况也轻松不到哪儿去。
紧接着是10天的军训。野营,露宿,不让洗澡,没有厕所,吃的也很差。对于过惯文明生活的欧洲人来说,这方式就是先恶心你,恶心得让你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只是一条狗,这时你要挺过来,就过来了。学校要求住校,这在欧洲是很少有的。一个房间两个学生,有卫生间,但除了睡觉,任何时候都不能关门,人不在也不能锁门,理由是:你在办公室时是不能关门的,这是要求人的行为有一种透明度。
学校只有两种错误不能原谅,一是打架,一是偷东西,触犯一条就被开除。
当你还是新生时,学校就派你到外面筹集资金,不管你用什么方式。你可以对人家说,我能给你提供什么服务,广告啊,推销啊,希望你给我多少钱,一般很少有空手回来的。回来后,演讲自己的经历,总之,谁的活动能力强,谁的威信就高。这便是一种学院文化。这意味着,你将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应该在这里得到尝试。
这对于有悠久人文传统的欧洲,显然有些不可思议,但正如战争对军校有特殊要求一样,商战对商校也有特殊要求。学校要培养你很强的社会交际能力和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
学校的教学也与众不同,以分析案例为主。将几个跨国公司曾经在财务、销售、市场流通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拿来,让学生分析,因为企业当时的决策未必是最佳的,同样的问题,会有多种解决的方法。学生大量地分析案例,拿出自己的方案后,老师判断你的思维能力。教师还带学生到市场调研,组与组竞争,为了共同的利益必须团结一致。同学中哪个国家的都有,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文化。跨国经营是大趋势,一个企业的生存,必须依赖世界各个角落的有利条件来综合操作。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懂得别国的文化,接受别国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所以在同学们的团结、合作中,形成了一种文化的粘合力。
正是在这种很强的竞争气氛中,学生成为一名企业家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在国外,有一类经理最愿意接受挑战,哪个公司有问题,有亏损,他们就去哪个公司。救活了,扭亏为盈了,他们就走。荷兰商学院不少毕业生都成为这样的经理。因此,它无愧为一座铸造商战将才的熔炉。□
Number : 9456
Title :不灭的希望
作者 :张金如 牛耕耘
出处《读者》 : 总第 184期
Provenance :茂名青年报
Date :1996。3。16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一
那一年的那一天,天黑时,张福龙一进家门,儿子就迎上来说:“奶奶发脾气了。”再一看,妻子正在锅灶后面流着泪。一问才知道,上午他不在家,医生来给母亲看过病,开了张药方,划价后,要60多块钱。母亲向儿媳妇要钱,媳妇回答说:“我身上分文没有,等福龙来你向他要吧。”左等右等,张福龙也没回来,医生起身告辞了。母亲躺下了,一句话不说,一口水不喝,谁也不理睬。
张福龙回家后,连声向老人家赔不是:“妈,我知道自己外没法挣钱,内无力侍候。”
这一夜,张福龙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他同妻子商量,准备明天就进城去,一来帮母亲买药,二来也向人打听一下可否找到活做。
第二天一大早,张福龙怀揣着妻子借来的10元钱,在妻子一遍又一遍的叮嘱声中上路了。
他将要去的地方,是离家200多公里的省会——南京市。
二
初到南京,张福龙分辨不清东西南北。不知过了多少马路,转了多少小巷,孤零零的他在城里跑来跑去。渴了,就喝一口凉水;饿了,就啃一点硬饼;困了,就找个没人的地方打个盹儿,到了晚上,他也学着别人的样子,拾几张破报纸垫在身下,往火车站广场的地上一躺,望着满天的星星,想着自己的境遇,仰天长叹。
后来在别人的指点下,张福龙手里拿着一根小木棍,提着一只编织袋,东跑西颠,捡起破烂来。
一个星期干下来,大大小小的毛票加在一起,竟也有百十来块钱。之后,他找到了一间仅有八九平方米的简陋民房作为自己的“落脚点”。
慢慢地,他有了为他提供破烂的固定“客户”。
如此下来,张福龙每月能挣到四五百元。拿到钱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奔邮局,把自己用汗水和辛苦换来的钱寄回家中。他深深挂念着那虽贫寒却温暖的家。
三
岁月在捡破烂的生活中流逝。张福龙不敢写信回家,他只是在汇款单的附言栏中告诉家人说他“很好”,而且也有了一份“挣钱”的工作。他怕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村里的人会看不起他的家人,笑话他的卑微。
他不甘心自己就是一个“与破烂打交道的人”。
1993年春节的一天,他看到南京市的一家电影院——“影视百花园”的门前张贴着一张招聘服务员的海报。他急急忙忙地从自己的小屋里,翻出一套平时舍不得穿的西服,将自己上上下下收拾了一遍,径直闯进了“影视百花园”的经理室。
也许是他纯朴憨厚的本色起了作用,主持这家“影视百花园”工作的沙振荣经理二话没说,就将他留了下来。除了给他安排一份打杂的活外,还让他“学放电影”。自此,张福龙终于有了一份向往已久的“工作”。
在经历了无数次与高文化层次人们的接触后,张福龙开始意识到了自己与城里人在知识修养上的悬殊。
张福龙坐不住了。他回到小屋,拿出了自己随身带来的《新华字典》,趴在地铺上,开始了一个字一个字的学习。他凭着一股子钻劲和韧性,将一部《新华字典》又抄写了一遍。与此同时,他还买来了一些与中国的人文地理相关的书籍,坚持“每天一读”。
一天,张福龙在前厅当班。当一部国产故事影片放映到半截时,一个斯文的年轻人离开了座席,走到了前厅。张福龙很纳闷:“放着好好的电影不看,怎么跑出来摇头叹气呢?”于是,他就走上前去询问:“是不是嫌放映大厅里的空调开得不够,还是……”
当这位年轻人微笑着用生硬的普通话回答时,张福龙这才发现:这个长相与中国人一模一样的年轻人,原来是刚从韩国汉城来到南京中医学院留学深造不久的学生,叫李载晃。他头一次来“影视百花园”,是想试试自己能否看得懂中国的电影。开头,光看画面还能凑和着对付,可往下一听人物的对话,就“看”不懂了,只好中途退场。
一切是那么突然,又是那么自然。几句问候后,张福龙便直截了当地向李载晃表明自己想学习韩国语,要拜他为师。没料到,他竟得到了对方的应允。
韩国语是一种字母文字,由40种音母组成,不但不易于记忆,写起来也十分别扭。为了考验张福龙是否是一时的冲动,李载晃在教完了他全部字母后,告诉张福龙:“过半月后,你再来我这里进行测试,如果过关了,我们就可以正式上第一课了。”出乎李载晃预料的是,只一个星期下来,张福龙就将全部韩文字母背得滚瓜烂熟,随便怎么抽考,张福龙都能顺顺畅畅写出来。从这以后,张福龙一到下班时间就赶紧往李载晃那里跑,韩语的功底也日渐长进。遗憾的是,半年之后,李载晃就归国了。
当时的南京城里张福龙几乎转了一个遍,也没打听到有一个系统教授韩语的辅导班。他只好拿着刊有“金陵国际语言进修学院”招生简章的《扬子晚报》,按图索骥,找到这家学院进行咨询。在征求了学院老师的意见后,他选择了日语,并在1993年暑期报名入学。
四
为了保证听课时间,他只得辞去“影视百花园”晚班的工作,又开始了这样的生活:白天,他一身素装去捡破烂;晚上,却西装革履地在夜校学习日语。
从夜校到张福龙居住的牛毛毡小屋,来回要走3个多小时。每逢有课的一天,他都带上一点干粮,第一个出现在教室里;晚上下课后,他便走一路捡一路的破烂。回到小屋后,不管多晚,他都要将当天所学的功课温习一遍。碰到不能记住的词组,他就顺手写在墙上,让自己第二天早晨醒来一睁眼就能看到。
业余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从1993年暑假开始,与张福龙一同参加日语初级班学习的同学共有200多人,可还没到中级班结束,就只剩下不到10名学员了。在这最后的几个人中,除了张福龙是个没有任何学历的农村青年外,其余都是到此来学第二外语的在校大学本科生。和这些大学生一起学习,张福龙丝毫不敢懈怠,他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要比别人多得多。
他没有“随身听”,随身带的是自制的《日语会话一千句》小册子,为了校正自己的日语发音,他不放过每一次学习和练习的机会。当他从韩国朋友李载晃的来信中得知,南京中医学院有一位从日本来的名叫森永忠夫的留学生还在继续攻读时,就连忙找到了森永忠夫的寓所。没想到,森永忠夫和张福龙连照面也没打,就叫服务员小姐把他给“打发”了,他连续3次都扑了个空,但他没有泄气。接下来,他便一次次地打电话向森永忠夫说明自己的意思,一封接一封地写信向他表白自己的诚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森永忠夫终于接纳了张福龙。他们除了每周一晚上的“会话”交流外,张福龙还每隔十天半月,将自己归纳整理出来的一些疑难问题向森永忠夫求教,并请他帮助自己校正语音。森永忠夫结识了朴实好学的张福龙,免去了张福龙“电话预约”的负担,告诉他:“什么时候你来找我,我都会欢迎你这个农民朋友。”
日日夜夜的煎熬,使得张福龙眼睛里布满了血丝,眼圈发青。一次,他的同学从学校赶来,看到满嘴是泡的张福龙,一手捧着一本书,一手正从雪地里抓着雪充饥,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当同学随手拿起一本日语杂志欲翻时,张福龙却背起那本杂志的目录来。一边听着张福龙朗朗的背书声,一边环视着张福龙的小屋,这位同学从身上掏出30块钱,放到了张福龙的手中。他发现张福龙那一边学习、一边捡破烂的双手,粗糙得已经布满了裂口。
没有了挣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也就没有了经济支柱,因此,他也吃尽了苦头。
没完没了的雨总是下个不停。不能外出捡破烂,120元的生活费从哪里来?80元的房租谁来替他交?还有,他那乡下的妻子,每逢月头还在眼巴巴盼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