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23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红”,清香扑鼻,十里不绝;秋日除了满城流溢着桂花浓郁的芳香外(桂花是杭州的市花),公园里还有盛大的菊展;冬天则可上梅的世界坞山去,观赏那里的腊梅、红梅、白梅和绿梅。
每当花季来临时,两位老太太就相约着一起去赏花。她们在自然的花季里,回忆着她们人生的花季,也回忆着她们人生的苦难。有一回,她们去公园赏菊时,走在阳光下,那一头的白发和开朗达观的笑容,竟让许多人忍不住回头观望。于是她们自豪地对人说,我俩老太太也有“回头率”呢。
我笑了。我相信。
我想引人回头的,一定不仅仅是她们的白发,更多的是她们那和蔼慈祥的面容,那整洁得体的衣着,那矫健轻快的步履和那历经苦难却依然能够从容赏花的心境。
讲两位老太太的小故事吧。
那位姐姐,因满头的白发没有一丝杂质,面庞又总是那么白皙红润,走出去就常有人问,老人家,你多大年纪了?老太太说,70多了。问者总是大为惊讶,啧啧不已。也许在他们看来,非得活到100岁的人,才能拥有如此纯白的头发吧?
一年元旦,姐姐去商店买扣子,她的一头白发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又显得十分醒目。她在钮扣柜台选扣子,又有人来问她的年龄。也许那天老太太的心情特别好,也许她不想再看到别人吃惊的样子,于是就开心地说,我99岁了。
没想到这回答依然令人们大为惊奇,一些人马上围了过来,并且议论说:瞧这老太太99岁了,精神还这么好,啧啧!有意思的是,商店经理也闻讯赶来,亲热地对老太太说,老人家,你今天来我们商店买东西,真是我们的福气。老太太并不在意,微笑着选了7颗扣子。每颗1元4角,她拿出了10元钱准备付款。商店经理见此情景马上说,这7颗扣子就算我们送你的,我们不收钱了。
老太太对这料想不到的结局感到好笑,但看到大家都这么高兴也就不去戳破了。她乐呵呵地对经理说了许多新年发财、万事如意的话,然后就从容地捧着那馈赠回家去了。
当然,回家之后,她乐了很久,仍没忘打电话告诉其妹妹。
妹妹有个女儿继承了她的职业,也在报社做编辑。有段时间,生活版缺稿,她就找母亲帮忙,要她写几篇关于吃的文章。顺便说一句,这姊妹两个老太太都很会烧菜。要让老太太写这种文章,那全是经验之谈,信手拈来就是。老太太就分别用她外孙女的大名和小名写了一系列美食文章,先后发表在女儿编辑的版面上。我可以很公正地说,老太太的那些文章绝不是从后门进入报纸版面的,它与普通菜谱简直不能同日而语,充满了生动幽默的语言。
后来报纸专门为这些美食文章评奖,老太太大面积获得丰收,得了1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报社通知让获奖者去报社的商店领奖,也就是领些小物品而已。但老太太却不好意思去领这么多奖,怕人家认出她来,说她是走了女儿的后门。于是她分别让老伴和老姐姐各代领1个,自己只领1个。老伴和老姐姐都顺利地领走了,偏偏她去领时,那位发奖的小伙子一看见她就说,咦,你很像我们报社的小桦(她女儿)嘛。老太太心里一惊:到底被人认出来了。但她仍面无表情地说,谁是小桦?然后丢下一脸不解的小伙子,从容地走出了商店。
自然,回家后又乐了很久,也没忘了打电话告诉她的姐姐。
最近,她们又双双上了老年大学,一个学工艺美术,一个学水墨画。
这便是两位老太太生活里的小故事,这样的小故事还很多。
你能说这样的老太太不可爱吗?你能说当她们带着这些快乐上街时,没有“回头率”吗?
为了使您确信这两位老太太的故事,现在我来告诉您,她们,就是我的母亲和姨妈。
我还要告诉您,等我老了,就要老成她们这个样子。
Number : 9195
Title :高原的茶花
作者 :腾利娜
出处《读者》 : 总第 176期
Provenance :中国税务报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在祖国边陲的昆仑山巅,常年积雪不化,积百年千年之雪。几乎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上万名官兵像铆钉一样驻扎在高原的永冻层上。他们都知道同一个故事,就是关于高原的茶花。
那一年茶花4岁,第一次和妈妈出门走的就是远路。
那一年也是在这辞旧迎新的时节。
被冰雪覆盖的高原依然以它千百年的沉静和冷寂来对待人类任何一个火红的节日。
高原恢宏的美丽是残酷的。
长长的青藏公路上,车越来越少,偶尔有一辆,也是从雪线回格尔木过年的。
从山东来的贺嫂带着4岁的茶花站在路口,焦急地盼望着能有一辆开往昆仑山深处不冻泉兵站的车,她要去那儿寻夫。此时此刻她只有一个愿望:无论如何仨人要一起过年,那叫团圆。这也是老贺每封信里一定要说的话。贺嫂早已忘记兵站有条不让大人带小孩上雪线的规定,另外她怎么也不相信高原的空气真的就是什么“冷面杀手”。大家不是都活得好好的吗?
贺嫂抱着小茶花,手脚都冻得麻木了。好不容易才拦住一辆进山的便车。但司机很不情愿捎这个脚。
“别人都下山,你偏上山,还带着个娃娃!”
“我从山东老家来探望丈夫,约好在格尔木过节,谁知他临时有任务下不来,我这才往山里赶。”
“你这是千里寻夫啊,丈夫在哪儿工作?”
“他在不冻泉兵站当兵。”
“那上车吧。”
司机再没有说什么,他启动马达,开车。
贺嫂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里。小茶花轻轻地从干涩的嘴里挤出几个字:“爸——爸——”
“她病啦?”司机问。
“我们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又坐了两天两夜的汽车,可能太累,孩子受不住。”贺嫂说着紧搂了一下小茶花,小茶花的额上很烫。
看着昏昏沉沉的小茶花,司机知道是让讨厌的高原反应症给缠上了,他加快了速度,想尽快把贺嫂送到她丈夫所在的兵站。
汽车在盘山道上行驶,雪依然下着,两道刚刚出现的车辙,很快就被悄然无声的落雪盖住。
小茶花在贺嫂的怀里半醒半睡,只是不停地喊着:“爸——爸——”贺嫂一会儿抬头看前面的路,一会儿低头看女儿,两行热泪悄然而下……
自从上次老贺回家探亲,一别就是5年,女儿都4岁了,还没有见过爸爸,只知道爸爸在很高很高的地方当兵,而贺嫂想到这些终于未能抵挡得住揪心的企盼,带着孩子奔昆仑山的不冻泉兵站来了。
老贺自从沂蒙山到昆仑山来当兵,一干就是10多年。这些年他在天寒地冻的不冻泉兵站操持着家什,他是那儿的上尉指导员。他的所有柔情就是在写给贺嫂的信中的那句话:无论如何,年要仨人一起过。
看来这次能如愿。贺嫂想。
小茶花突然从妈妈的怀里挣脱开。“爸爸呢?”她问妈妈。贺嫂说:“乖乖,很快就要见到爸爸啦。”小茶花摇了摇头,又倒在妈妈怀里睡了。她很累、很渴,就是想睡觉,但又不甘心睡去,因为他还没有见过爸爸。
爸爸呢?为什么这么难见?
小茶花的小嘴干干的,上下嘴唇爆起了皮,呼吸也越来越急促。
贺嫂又慌又急又没主意,才想起了竟没给孩子带水和药。
司机停下车,把自己水壶里仅有的一点水滴进了小茶花的嘴里。
贺嫂以为头痛脑热是累的是乏的,抗一抗就会过去,在老家都这样,谁知道,嗨!
然而,此刻一切抱怨也许都是愚蠢的。
司机加大油门赶路,车向那个不冻泉兵站飞驰。
贺嫂紧紧地搂着小茶花。昆仑山的落雪依然无声。
车,终于到达了不冻泉兵站,然而小茶花已经停止了呼吸,贺嫂抱着的是女儿微温的尸体。悲剧发生在路上。
整个兵站的人都被惊呆了,大家围着这辆汽车,脱帽默默地肃立着。贺嫂仍然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里。
此时的老贺正在百里以外的哨卡执行任务,妻子到站和发生的悲剧他自然一概不知。
天黑后,战士们实在不忍心再这样让贺嫂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里,便劝她进站歇歇。她倒也不固执,下了车就往站里去,依旧抱着女儿,不说一句话。
不冻泉兵站的元旦之夜,仿佛被推到了一个寂冷、死亡的角落,没有笑声,没有歌声,甚至没有灯光。还是警卫班班长对贺嫂说:“嫂,你太累了,让我抱抱咱们的小茶花吧!”说完,他接过小茶花。
看到班长这么做,所有的战士都跑过来排成队等候抱小茶花。就这样,你抱半小时,他抱10几分钟,一直到天亮,又到天黑。
整整两天两夜,小茶花的小身体在不冻泉兵站指战员的手里传递着。直到老贺执勤回来,站上才爆发出雷吼一样的哭声。
昆仑山跟着士兵一起恸哭。
这一夜,不冻泉兵站的指战员们唱着《十五的月亮》,一遍又一遍……
昆仑山的落雪依然无声。
Number : 9196
Title :人性翘翘板
作者 :潘国本
出处《读者》 : 总第 176期
Provenance :公关世界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我一直想做一个正人君子,心里敬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那些人,也想在“出污泥而不染”方面做出些功德来,而对有些人也特具警惕。
记得恢复高考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任教导主任。有位家长要我给他的孩子开张去无锡读书的转学证明。他们老家在无锡,孩子的户籍也早在无锡,近年来爷爷奶奶感到孤单,生灾害病连个捎口信的都没有,很想让孙子回到身边做伴。我觉得家长的申请十分在理,立即给他们办了转学手续。孩子到了无锡,家长在中秋节里送来两盒精制月饼外加一袋茶叶。那时候,这份礼已不算薄了。我说:“都是熟人熟事的,办这点事不用道谢。”家长说:“爷爷奶奶见孙子过去了很高兴,也要我们表示感谢。”我说:“你们的情我全领了,礼物还是带回去吧!”家长说:“这算什么礼呀,不就是份心意吗?”他执意要送,我坚持不受,两人纠缠再三,最后还是没能执拗过我,他把礼品带了回去。
人是去了可心却未平。我没料到,过去我们两个见面时说长道短,挺热的,此后反淡了,迎了面也只做个程序性对答。听人说,这次伤了他的心,他说:“没想到这么不给面子,知道我那双脚是怎样跨出门槛的?”
我们有时会这样尴尬,像坐上了跷跷板那样,只顾了把高的这头拚命压下去,却忘了低的那一头会翘起来。当时,我要是换个方式,收下他送的礼,再给老人寄封慰问信抑或捎点他的所需过去,情况一定会好得多。可是我没有那样做。当我还自觉站高着1寸时,不防我们的心距已拉下了1丈。
原来,一个网络型社会,每个人都只占着一目,是那些纵纵横横的“连结”才构成了你我的缤纷生活。尤其在我们这个讲究礼仪的国度,你为一人出力尽心了,他过意不去总想寻个方式来表达一下。当他感到单用语言太苍白空泛,用行动又一时找不上途径的时候,便来了以物代情的情况。不少是我们过敏了,并不是每次馈赠都张着血口等噬肉。
相隔不久的一个星期天,我正上楼,楼底婶子跑上来给我递上一大把菠菜,热情地笑着说:“我兄弟自家种的,尝尝鲜吧!”那时菠菜刚刚上市,当然好,但想起平时未见过她这样大方,我警觉起来,于是脱口便说:“你们也不多,留着自己吃吧。”那婶子再跨前一步把菜干脆递到我的手中:“拿着吧,也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嘛。”说着语调和脸色全变得不流畅起来。
正在这相持时候,妻子来了,快步下楼代我接过婶子手里的菠菜,连声称道:“多好的菜,嫩出水来,怎么种得这么早啊?多谢啦!”接下去两人都笑了起来,整个楼都笑了起来。
这一回,妻让楼下婶子充分展示了大方和爱心,也让我们家得上了时鲜菠菜。我呢,也上了一节生动的“公关”课,比书上写的那些要实在得多。
不要别人的东西本来是美德,但是,当“不要”沦为拒绝别人的情意时,便是位傻瓜了。你知道吗,有种馈赠,接受下来比不接受好得多,爽快地接受比推三阻四勉强地接受好得多。充满了情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