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2275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2275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俟返目ぃ崾寡赝镜目舶屠锎迕穹追滋永爰以埃ㄈ氪粤稚畲Α�

  坎巴里人也不喜欢学校。因此那里的教育事业几乎没有开展。据尼报解释,他们如此警惕地逃避一切现代文明,主要是为了保护妻子女儿们的圣洁,至于这些伦理是否与妇女们的穿着问题相矛盾,则从来无人追究。一些到过坎巴里地区的其他尼日利亚人,几乎不约而同地称这儿为“奇怪的地方”。

  同传统习俗有关的奇怪的事情就更多了。例如,男人们聊天喝酒,总是用火堆把石块烧热甚至烧到发红,再用手拣起灼热的石块放进器皿里将酒烫热饮之。

  好奇的游客问他们为什么不用锅放在炉子上将酒加热,回答是:“祖上是这么做的,我们也就这么做了。”

  不可思议的饰物

  像黑非洲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坎巴里部族中也不乏健美的女子。虽然由于部族的封闭,她们未必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华贵的珠宝,高雅的裘皮,但是人们注意到,她们对邻族姑娘那些漂亮的花头巾和五颜六色的连衣裙多少是有些羡慕的。

  不过,坎巴里女子,不论老幼,每个人的脖子上都佩戴着色彩鲜明的项链,加上精致的耳环,明晃晃的手镯,倒也处处流露出她们特有的装束和天生的爱美之心。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多数坎巴里妇女的面部都另有一种奇怪的饰物。一根长约二寸,香烟粗细的白色棍棒,从鼻子下端横穿而过,两头从鼻孔中伸出,与此同时,在下唇与下巴之间也伸出一根同样粗细的白色硬物。这些饰物,使人联想到初生的象牙,但实际上谁也解释不清它的象征或含义究竟是什么。在局外人眼里,这些与其说是饰物,不如说是负担,它使人感到毛骨悚然,产生无法压抑的同情心。

  巾帼胜须眉

  坎巴里妇女十分勤劳,从家务到农活,她们都是主要劳动力,耕种、收获样样内行。劳动的时候,她们同男人并没有多大差距,无论是在力气、速度、灵巧方面,还是在生产经验方面,她们都不弱于男子。伸开强健的双臂,不少人透出男子汉般刚毅的气质。

  这种强壮的体魄多半是生活造就的。因为那里的男人并不像妇女们一样吃苦耐劳,当妻子们忙得不可开交之际,丈夫们却可能正坐在不远处痛饮。世世代代就是这样,对此,她们即使有满腹委屈,又能向谁倾诉呢?

  所以,尼日利亚报纸在一则报道中,把繁重的劳动和裸体的羞辱并称为坎巴里妇女的双重悲

  剧。

  夫妻双双去赶集

  赶集是坎巴里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每逢赶集的日子,他们就会携带自家的粮食、陶器、土特产品、手工制品以及当地特产布鲁库图酒,从四面八方涌入附近热闹的集镇,去进行形式简单然而非常必要的商品交换。

  按照坎巴里部族的规矩,男人不得用肩膀扛东西,而他们又不像邻近的豪萨族那样使用牲畜运货,所以一切负担都落到女子肩上。也只有在这种时候,女子才有机会出趟远门。

  赶集的路上,半裸的妻子肩扛沉重的口袋、箩筐,沿着崎岖的小路在烈日下前行,丈夫斜挎一把腰刀,紧随其后,有时手中也提一只活鸡什么的,这就是赶集路上的典型画面。

  有些妇女,不仅肩扛手提,肋下还兜着哺乳的婴儿,一边赶路,一边任凭孩子吮吸乳汁,夫妻二人一路无语,只有孩子时而发出不耐烦的哭闹声。

  据说当路上有尖利的碎石刺入妻子宽大的脚板时,通常她的唯一反应是提醒丈夫脚下留神,自己则一边走一边使劲在地上将石子搓掉,留下一行带血的脚印。此时的丈夫通常也没有让妻子停下的意思,只是等到买卖顺利,罢集归来的途中,才会问一声妻子伤得如何,要不要包扎一下。

  善饮乐游

  坎巴里男子善饮,尤其是善饮本部族特有的布鲁库图酒。在酒席宴上,横刀佩剑、满身豪气的坎巴里男子一个个精神抖擞,竭力显示自己的武士风度。

  集市上总有饮不完的布鲁库图酒,因此,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决不放过每一次赶集的机会。在年轻的卖酒姑娘面前,他们总是互不服输,高举盛酒的葫芦暴饮,其中有喝得最多而又不醉者,即被视为真正的男子汉。

  夜晚,小伙子们也时常背着长者,偷偷穿过林子,到较近的饭店去喝啤酒,少数人甚至有豪萨族女友为伴。不过最勇敢的青年也不敢高攀豪萨姑娘,他们宁愿挑选健壮、贤惠的本族姑娘为妻。或许这也是坎巴里传统文化中的一条规矩吧。

  在坎巴里人聚居的地区,要娶到美貌的妻子是要担风险的,因为集市上常有身强力壮的男子带着他人之妻私奔,为争夺一个情人而拔刀相拼的事件屡见不鲜。至于女子本人的态度、理想、对象的品德好坏在这儿的确算不得首要条件,勇猛才是多数女子择婿的第一标准。

  探险采访

  1989年11月底,尼日利亚《非洲和睦》杂志摄影记者西冈·奥拉基坦向编辑部提出要到坎巴里地区进行“探险性的”实地采访。编辑部从他的安全考虑,婉言拒绝了。但是,一心想拿国际摄影大奖的奥拉基坦再三请求,终于打动上司,获准前往。

  他首先搭乘飞机从首都拉各斯飞往州府索科托,又从索科托转乘汽车行程200多公里赶到离坎巴里区域最近的耶瓦尔…亚乌里城住了下来。再往前就只能徒步了。

  辛苦自不用说,令人扫兴的是,一连几天的采访,次次都空手而归。因为,他这个陌生人只要拿出相机准备拍照,立即会遭到坎巴里男人们的制止。焦急中他灵机一动,掏出钱来请他们喝布鲁库图酒,跟他们交上了朋友。但是,酒人家可以喝,要给妇女们拍照,对不起,请你马上走开。

  正当奥拉基坦几乎绝望之际,向导忽然想起每星期五的集市,他断定这一天坎巴里妇女一定会出现在赶集的路上。于是,记者决定采用下策偷拍。

  星期五早上,人们果然络绎不绝地涌向集镇。早已等在树丛中的奥拉基坦立即用长焦镜头拍照,可惜草深林密,怎么也抓不到理想的瞬间。他只好收起相机尾随她们到了镇上。经过一路攀谈,渐渐消除了对方的戒心。

  集市上热闹非凡,穿衣的部族和不穿衣的坎巴里人来来往往,忙于各种买卖。奥拉基坦再也顾不得许多,拿出相机就拍,一连拍下许多难得一见的场面,那位本地向导则在一旁不住地介绍说,这个“陌生的家伙”是坎巴里的朋友。奇迹终于出现了。记者的照像机不仅没有被抢走,而且在人们回村的路上,有8个半裸的坎巴里年轻女子,在小河边一字儿排开,等待这位“梅霍托”(豪萨语,意为摄影师。)为她们拍下了多幅优美的照片。一组轰动全国的新闻照片这样产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个别地方已经出现了极少数穿花衬衫的坎巴里女子。不知这几件难得的女衫,是不是几枝报春的花朵,预示着坎巴里姐妹将和全世界同胞一道共同步入更加文明、发达的21世纪。

 

Number : 8723 

Title :初恋公司

作者 :闻文

出处《读者》 : 总第 106期

Provenance :《中国青年报》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在日本东京,有5位保险业退休人员,有鉴于人们对初恋特别怀念的心情,成立了一个名为“初恋公司”的机构,以其灵敏的专业触觉和良好的业务联络网,帮助一些旧情难忘的男男女女,寻找他们昔日的初恋者。

  这个公司开业不久,业务蒸蒸日上,尤其是每年的情人节前后,更忙得不亦乐乎。顾客中多为中年人,他们大部分已成家立室,但对旧爱难忘,都想在迟暮之期,能重见爱侣,共温罗曼谛克的旧梦。有些则是在战乱时分手的,现在想获知对方生死存亡的消息,以消忧虑。

 

Number : 8724 

Title :疯狂的美国广告世界

作者 :麦高

出处《读者》 : 总第 106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在美国,除非你变成聋子和瞎子,否则绝对逃不出广告的辐射。广告已渗入到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整个美国社会。

  假如说纸张的发明使广告突飞猛进,那么无线电及电视的发明就使广告如虎添翼。在美国情形则非常可怕,广告已控制了美国的社会人生。

  广告控制下的美国社会

  美国的广告无孔不入,报纸杂志上充满了广告,收音机和电视里充满了广告,墙壁上、公路旁、屋顶上也全是广告。甚至你的信箱也为广告霸占,每天塞满了广告邮件。美国的城市在夜间灯火辉煌,各色霓虹灯广告彻夜不熄,使人眼花缭乱,据广告制作人鲍嘉的统计,美国的报纸每天刊登42亿个广告,收音机每天播放73万次广告,电视台每天播出10万次广告。另外那些杂志广告及邮件广告就更多得难以估计。除非你双疾并发,同时变成聋子和瞎子,否则你就无法逃脱广告的辐射范围。

  美国女人现在不必养孩子,不必做家事。她们的天职已为另一种东西代替减肥。他们之所以把减肥当成人生目标的原因有二:一是爱美天性;一是广告的逼迫。美国的报纸、杂志、电视、医生以及时装商店,每天都用广告来围剿胖子,使他们无地自容,广告上说胖子如何多灾多病,如何不够风光体面,如何产生自卑感。没有办法,她们只好饿着肚子减肥。

  因为美国电视上的广告都是15分钟出现一次,所以多数美国孩子的心态活动已随电视定型。现在有些人竟然建议老师上课时每15分钟休息一次,因为如到了时间还不让孩子休息活动,他们就精神涣散、坐立不安,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

  广告花费惊人心魂

  美国的一般商业当然会把广告当成招徕顾客的手段,但你绝想不到他们的各级政府也大做广告。美国的邮局做广告劝人多写信,电话公司请你多打电话,陆海空军也不断做广告要你从军。

  由于大家竞相花钱做广告,所以美国在广告的花费上是世界第一,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与之相比。据1984年《新世界排行榜》一书的记载,美国工商业每年花在广告上的钱平均起来每人为241美元。

  在所有的大众传播媒介中,电视广告的价钱最高,定价因时间节目而异。在传播超级杯足球赛的时间,广告费是每分钟100万美元。

  美国杂志及报纸的广告费当然比不过电视,但与中国报纸及杂志的广告费相比则高出甚多,收费最高的美国杂志可能是《麦考尔》(MoCall's),每一字的价钱是20美元。《华尔街日报》每字索价5美元,普通美国大报纸的广告费大约在4…10美元之间一个字,销路的大小决定了广告费的高低。

  报纸杂志成了广告的阶下囚

  从19世纪一直到20世纪上半期可说是美国报纸杂志的黄金时代。杂志报纸一个个相继出现,销路日增,售量在100万份以上的比比皆是。杂志及报纸老板也日进斗金,发了大财。

  这一黄金时代的造成有很多历史及文化因素,但其中最大,也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就是广告。广告需要走向群众,而报纸杂志则拥有群众:报纸需要资金,而广告背后全是资金,所以二者一拍即合。目前美国报纸杂志的收入几乎全来自广告,最多的为全部,最少也占报纸杂志收入的三分之二。

  美国的书籍价格昂贵,但报纸则低廉无比。普通40多大张的报纸,售价仅为0。25美元。

  美国报纸杂志的内容不受什么限制,页数更不受限制。为了多登广告,报纸杂志便拚命增加页数。最厚的《纽约时报》星期天版竟有946页,重达七磅半,你可想见页数之多,里面的广告最少占三分之二的版面。有些杂志你要翻几十页才找到目录。一篇文章刚读完前两段便为广告分割,不知所终,下面的就不知道转到哪一页去了。当然也有坚持原则,为理想奋斗的刊物,例如《读者文摘》当年就拒绝刊登任何广告。但广告的力量庞大无比,任何人无法抗拒。所以《读者文摘》于20多年前也向广告投降,开始登一些不光上身及不露大腿的广告。

  目前唯一不登广告而畅销美国的大杂志可能是《消费者报告》。这并不是他们不想登,而是不能登。因为这个杂志以不登广告为口号,以表示其公正,假如一放弃此口号,他们的杂志就没人买了。

  广告心理学

  美国的工商业每天都在争取消费者,每天都在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他们研究出来的消费者四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