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1748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1748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然,高尔基了解这位受困于理想与亲情之间的孩子心情,和他谈了很多。

  高尔基看到眼前站着的是一个情绪显得不安的中国青年,慈祥地微笑着,安慰他道:“不要紧的,不要紧的。”又亲切地问道:“看来,你好像在想什么心事?我能给你什么帮助吗?”蒋经国有点局促不安,他本来不愿把心中的秘密随便向人吐露,但他究竟是个17岁的小孩。他觉得自己瞒不过高尔基那双聪智深邃的眼睛,就把高尔基扶在一旁的石凳上坐下,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身世、经历以及深藏在心底的肺腑之言,向这位老人倾吐了出来,一边说,一边流着眼泪。

  高尔基亲切地抚摩着蒋经国的肩膀,热情地鼓励他振作起来,并且说了苏联革命前后的艰苦过程。高尔基预言,中国革命虽然会受到挫折,但最终会取得胜利,他勉励蒋经国等到中国革命胜利后,回中国为中国人民做一番事业。

  1937年“西安事变”后,蒋经国回到中国。

  蒋介石对于两年前儿子写给母亲的信仍然耿耿于怀,迟迟不愿见回国的儿子。最后经陈布雷说项,才见了他。

Number:6722

Title:拿破仑用人

作者:赵宝华

出处《读者》:总第131期

Provenance:《外国名将轶事》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拿破仑一生中指挥过众多的大战役,并屡屡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用人。

  不讲年辈

  拿破仑27岁任军团司令,30岁任法国“第一执政”,33岁成为“终身执政”,35岁便当上皇帝。拿破仑从自己的经历中,深感有志不在年高。

  在拿破仑的将帅中,除贝尔蒂埃元帅外,绝大多数是年轻人。达乌28岁时就被任命为远征埃及的骑兵指挥官,34岁就获元帅权杖。马尔蒙26岁时就被任命为法军驻意大利炮兵司令,35岁就升任元帅。苏尔特30岁升为少将,35岁获元帅衔。茹贝尔27岁任独立军军长,29岁指挥驻荷兰和意大利的法军。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后,诏封的14位现役元帅中,就有7人的年龄在37岁以下。

  不论门第

  拿破仑在选拔将领时,彻底地废除了传统的以出身择人的门阀观念。他公开宣扬“每个士兵的背囊里都有一根元帅的指挥棍”。他号召人人争当将军、元帅。拿破仑的士兵高兴地看到,许多杰出的元帅都是来自社会的下层,来自士兵。著名的内伊元帅是一个饭店老板的儿子,拉纳元帅是一个士兵的儿子,贝尔纳多特元帅和勒费弗尔元帅都是出身于普通士兵。这些人虽然出身卑微,经历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具有敏捷的判断力和顽强的意志。

  不求完人

  拿破仑懂得,人总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他选拔将才从不要求十全十美。他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利用它来为自己服务。按这一原则,他果断地选择了贝赫尔作为他的参谋长。他说:“贝赫尔缺乏果断,完全不适于指挥任务,但却具有参谋长的一切素质。他善于谈地图,了解一切搜索方法,亲自颁发命令。他对于最复杂的部队调动是内行。”这样的人,对于一切都喜欢自作决定的拿破仑来说,无疑是一位最理想的参谋长。

  不计前嫌

  茹当,是先于拿破仑的革命军少将,雾月18日政变时,曾激烈地反对过拿破仑,后转变态度拥护他。拿破仑不计前怨,先任命他指挥意大利法军,后又任命他为西班牙国王的军事顾问和参谋长。

  将军卡尔诺,曾竭力反对拿破仑当“第一执政”和皇帝,几年后,当他愿意为帝国效力时,拿破仑即委任他为安特卫普总督,“百日”时期又任命他为内务大臣。

  元帅波尼亚托夫斯基,原是波兰集团军司令,1806年在法军迫近华沙时投降拿破仑,拿破仑当即委任他为法属华沙大公国的陆军大臣。1812年远征俄国时,任集团军军长,莱比锡会战时晋升为元帅。

  驻瑞士的法军统帅麦克唐纳,因莫罗将军的叛国罪受牵连而退伍。拿破仑喜爱他的才能,5年后又起用他为军长,最后又晋升他为元帅。

  有功必赏

  拿破仑在千方百计激发部将荣誉感的同时,常常不惜重金奖赏作战有功的将领,以保持部将们的高昂士气。

  1807年,拿破仑征服普鲁士,打败沙俄并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以后,他对有功的文武官员进行了十分慷慨的犒赏。他赏给达乌元帅100万金法郎,赏给内伊元帅将近30万金法郎的终身年金;赏给贝尔蒂埃元帅50万金法郎和40。5万法郎年金;对其他元帅和许多将军、军官也都大加奖赏。

Number:6723

Title:永恒的和神圣的爱因斯坦之死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31期

Provenance:《最后的时刻名人之死》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在纽约哈德逊河畔,有一所大教堂。白色的石墙上,雕刻着人类有史以来六百位巨人的肖像。有贤哲、君王、大将、智者,还有14位科学家。其中就有提出相对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据说,筹备雕刻的时候,曾请各国的著名学者推荐十四位科学巨人。寄回的名单很多,选的人也各不相同,但是每一份名单上都有这个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是,14位科学家中唯一活着的巨人,在洁白的墙上,对着前来向上帝祈祷的人们,投下了怀疑的目光。

  现在,1952年,这位巨人已年近古稀,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一道道皱纹。人类的痛苦,使这张布满皱纹的脸孔,染上了悲哀的色彩。

  爱因斯坦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每天大约十点半,他都要步行到高级研究院,对着他写在小黑板上的一行行公式出神,他又陷入无休止的研究中。中午,他步行回家。下午,他处理书信事务,或者接待客人。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他不再拉小提琴了。这位当年的第一小提琴手写信给第二小提琴手比利时王太后伊莉莎白:

  “我不拉小提琴了。这些年来,听我自己演奏,越听越难受。希望你没有类似的感受。”

  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晚上9点,爱因斯坦接到了以色列大使的电话:

  “教授先生,我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你当总统候选人,你愿意接受吗?”大使说。他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之命前来探询。

  “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当总统呢?”

  “教授先生,已故总统魏茨曼也是教授,你能胜任的。”

  “不,魏茨曼和我不一样的,他能胜任,我不能。”

  “教授先生,每一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个犹太人,都在期待你呢!”大使的话是很真挚的。

  “那……”爱因斯坦被自己同胞的好意感动了,他很少这样激动。他想到的不是自己,是在想怎样才能拒绝大使和以色列政府,又不使他们失望,不让他们窘迫。他决定立即动身去华盛顿。见到了大使后,简单地、几乎是恭顺地向他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1955年,最后的日子来到了。

  4月11日,最后一次在和平主义宣言上签名。宣言是由英国哲学家罗素起草的,呼吁一切国家放弃核武器。

  爱因斯坦老了,身体越来越糟,他知道时间不长了。他有时想到死的问题。对于任何问题,他都希望得到一种简单、和谐、合理的答案。对于人人都要遇到的问题死,他也找到了一个简单、和谐、合理的答案:是的,人人都要死的。在这一点上,也只有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平等的。那些政治家说什么人人生来平等。亿万富翁和乞丐之间,哪有平等!富贵的白人的孩子和贫穷的黑人的孩子,从他们来到世上的第一天起,就是不平等的。在上帝面前,他们是不平等的。只有在死神面前,才是人人平等的。

  “是的,人人都要死的。死,是最终的解脱,永恒的自由。死,解除了我们身上的一切枷锁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谁看到过死人痛苦呢?只有死人和没有出生的人,才不必惧怕明天的不幸和灾难。可是,人类普遍惧怕死。实在没有道理。只有个体生命的结束,才能保证物种生命的延续。大自然安排得多么巧妙、多么合理,可是大家都怕死。真是愚蠢。然而,即使知道死不可怕,人还是没有办法摆脱对死的惧怕。又是一个难解的谜。世界上、宇宙中、有多少难解的谜啊。……还是抓紧时间工作吧。”

  4月13日,爱因斯坦病倒了。主动脉瘤已经扩散。医生曾在几年前就关照他注意身体健康,主动脉随时有可能破裂。当时他说:“让它破裂去吧!”

  今天,他问医生:

  “死亡的过程可怕吗?”

  医生说,或许没有什么痛苦、或许要痛苦几分钟、或许几小时、或许几天。

  4月16日病情恶化。这期间,爱因斯坦常常不让注射吗啡,坚决拒绝一切外科手术。

  “我想去的时候就去了,用人工的方法延长寿命,实在没有意思;我已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是我去的时候,我将平静地等待死神。”

  爱因斯坦谈到自己身后的事情,他说,切不可把他的住处变成人们“朝圣”的纪念馆,他在高等研究院里的办公室一定要让给别人使用。他希望,除了他的科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他的一切都将随着他一起死去。

  4月17日夜,他睡着了,他太累了。4月18日凌晨1点10分,护士小姐注意到爱因斯坦呼吸异样,她叫来了另一位护士,帮忙支起床头。爱因斯坦此时嘴里在说着话,听不清楚讲些什么,但知道他在讲德语,这是他父亲和母亲的语言。爱因斯坦决不原谅德国人,自从他确切知道纳粹匪徒屠杀了占欧洲犹太人总数一半的他的同胞时,他便和德国人一刀两断。从此,他失去了祖国的语言,这也是他终身热恋着的语言。最后他深深呼吸了两下,像是带着忧伤,便溘然长逝了。此刻是1955年4月18日凌晨1时15分。他终年76岁。

  上午8点,电迅传遍全球: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逝世。

  爱因斯坦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嘱咐家人,不要举行葬仪,不要设立坟墓,不要建立纪念碑。

  下午两点,尸体运到了普林斯顿的马瑟丧葬场。没有仪仗,没有花圈,没有乐队,没有悼词。没有演说,只有最近的几个朋友。90分钟后,尸体火化,骨灰撒在一个未透露的地方。

Number:6724

Title:理由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31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我到杂货店购物,看见鸡蛋像兵乓球般小,忍不住向老板娘抱怨:“这么小的鸡蛋要一块钱一个,未免太贵了。”

  老板娘和善地对我说:“太太,我可不想为多赚你几角钱让母鸡难产而死啊!”

Number:6725

Title:唤起对科学的兴趣

作者:玛·撒切尔

出处《读者》:总第131期

Provenance:《文汇报》

Date:1992。1。18

Nation:

Translator:侯国清张映辉

  依我的经验,我要说,在当今世界上,有科学经历的政治家获益匪浅。

  而且不只是政治家。

  实际上,科学经历已变得如此重要以致我相信,我们使科学成为所有在校儿童的必修课是正确的。

  在唐宁街十号悬挂着为我们的国家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的画像,其中著名科学家的画像显得很突出,这说明我们承认科学家们已经作出和正在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大厅里有法拉第的画像。在餐室里有牛顿的画像。在其他的房间里挂着玻尔、戴维·哈雷和霍奇金的画像。

  事实上我们已重新装饰唐宁街十号,我们撤换了其他一些画像,所以有几个位置还空着!

  我盼望着我任职之年由更多今日的科学家去填补这些空缺。

  我惋惜地发现,很多著名科学家没有时间去让著名的艺术家给他们画像。

  与会的每一个人,而不只我本人,都赞成怀特黑德的说法:不尊重训练有素的知识分子的国家注定要没落。

  成就卓著的国家都高度重视科学和对知识的追求,这不是因为它们奢华,且富裕而负担得起,而是因为经验教导我们,知识及其有效利用是国家繁荣富强和国家形象高大的关键所在。

  我们不要忘记,工业界也有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可数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晶体管、IBM公司的高温超导体、英国电气和公用事业公司的X射线层析照相术。是我们工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