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13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墨西哥人懒洋洋地回答:
“很简单,只要你把驴子的睾丸举高,便能看到教堂的大笨钟了。”
Number:5210
Title:阿根廷探戈的魅力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62期
Provenance:世界博览
Date:1994。
Nation:
Translator:何欣
心灵与四肢的共同运动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郊的一个地道的探戈舞俱乐部辛兰博俱乐部里,探戈舞高手约瑟·兰帕索说:“跳好探戈的关键在于如何动脚。你得紧紧地抓住舞伴,胸靠着胸。”他和自己的舞伴波莎一边做着示范,一边接着说:“脚要一直冲着前方,脚的位置正确,身体旋转时感觉才会愉快。”穿着高跟鞋旋转自如的波莎补充道:“跳探戈舞的时候,女方必须紧闭双腿,膝盖和双脚同时不停地相互摩擦,而男方则负担协调两人的平衡。两个人需要默契的配合,这一点尤为重要。”尽管舞厅内烟雾弥漫、人声嘈杂,但兰帕索和波莎却旁若无人,尽情地展示着他们的舞姿,沉浸在罗曼蒂克的探戈舞王国之中。
虽然跳探戈舞的人远没有跳迪斯科的人多,但在电影中,探戈舞的镜头却经常出现,这也是它得以流行的原因之一。远在1921年拍摄的无声电影《启示录里的四个马军夫》中,一个叫鲁道夫的间谍就是用探戈舞来引诱女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的,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影《闻香识女人》用探戈舞表现了一个失明的退役军人对生命的渴望;在电影《严肃的舞厅》中,昔日的探戈舞比赛冠军一个人孤独地跳着探戈舞,沉浸在对往事的怀念之中而不能自拔,让人唏嘘不已。探戈舞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而电影也使探戈舞征服了越来越多的观众。随着电影的普及,40年代初期探戈舞开始进入其鼎盛时期,从那时起,探戈舞冲出南美,走向世界,享有“国际舞蹈”的声誉。
由于在跳探戈舞时男女双方身体靠得很近,两人脚步紧凑地移动,双手亲密地推拉,探戈舞因此又被称为“性感舞”。但身体高度默契的配合只能说是“形似”,心灵的合柏才能达到“神似”的境界。一个人一旦掌握了探戈舞的身心真谛,终生都会狂热地迷上探戈。
酒吧里诞生的舞蹈
探戈有着丰富的文化渊源,它浪漫又富于传奇色彩。一般认为,探戈是19世纪来到南美大陆的欧洲和非洲移民与当地印第安文化相互冲突、继而又相互融合的产物:阿根廷的非洲人创造了探戈跌宕起伏的舞蹈节奏,印第安牧羊人和狂放不羁的混血牛仔则将色彩斑斓的服装和优美的舞姿引入探戈之中,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带来了小提琴和班多尼翁琴(一种德国乐器,琴声忧郁)。这些欧洲移民远离故国流浪他乡,寂寞又伤感,有一首歌唱道:“世间一切都是谎言,爱情不复存在,万物皆空。不要指望有人会来帮助你,一切都是枉然。”这正是探戈舞所要表现的一种典型情绪。
早期跳探戈的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们经常在酒吧里表演,故探戈被视为穷人的舞蹈。20世纪初,探戈传入欧洲后,却意想不到在那儿打开了“市场”。到1912年,在巴黎最豪华的沙龙里都能见到探戈舞步了。可以设想一下,在某位银行家的晚宴上,大家都衣冠楚楚,彬彬有礼,突然间音乐骤起,男男女女都紧贴着身拥抱着跳起探戈舞来,这种情形在当时该是多么不可思议。
探戈由于被卫道士们指责为有伤风化,最初在美国也是被禁止的,跳探戈的人甚至有坐牢的危险。在一些保守的社区,偷着跳探戈的女人腰上还要系一条厚带子,以防男舞伴的不轨行为。但是,探戈就像是禁果一样吸引着亚当和夏娃们,特别是那些富有叛逆性格的人。1913年。美国舞蹈家维尔侬和埃里纳发明了避免男女双方紧紧拥抱的美国式探戈,促进了探戈在美国的普及。但好景不长,二次大战以后,探戈舞在美国让位给了能更快、更容易学会的狐步舞和踢踏舞,而摇摆舞的出现更使得探戈舞日益衰落。但探戈的魅力对某此美国人来说是永恒的,至今美国还有不少探戈舞迷。去年,纽约林肯中心前的喷泉广场上举行了规模空前的“探戈之夜”狂欢节,在美国掀起了又一个探戈舞高潮。
探戈歌王加德尔
探戈历史上有许多传奇式的人物,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探戈歌王卡洛斯·加德尔。加德尔的歌征服了全世界,探戈音乐在他的时代达到了巅峰。
加德尔在阿根廷的地位如同猫王普莱斯利在美国一样。但不幸的是,他也同猫王一样英年早逝。1935年,加德尔因飞机失事而丧生。但60年后的今天,阿根廷人民依然在怀念着他。人们传说加德尔的灵魂经常出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上空,他在默默地注视着他热爱的城市。加德尔的像片今天仍大量地印在路牌和书刊的封面上,许多酒吧和舞厅的墙上还挂着他的肖像。人们说,如果你夜晚在这座城市里散步,也许就会产瞥见加德尔的幽灵闪现在某个僻静的角落,他身着剪裁得体的服装,风姿依旧。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人们谈起加德尔来就好像他还活着。
加德尔是一个法国女人的私生子,但卑微的出身并不影响他日后成为阿根廷探戈的化身。
当加德尔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时,他唱的歌就受到了左邻右舍的喜欢。不久,他到当地一个小剧院打杂,以便能有机会经常观看演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剧院里的艺术氛围为他以后的歌唱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多岁时,加德尔开始在阿根廷各省巡回演唱,后远赴欧洲谋求发展。而立之年时,加德尔已成为著名的探戈舞演唱家。从阿根廷总统到英国王子威尔士亲王都爱听他的演唱。加德尔能在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有一副“金嗓子”,他的嗓音特别适合表达探戈所蕴含的感情。他的歌曲总是表现爱人离去、青春已逝或者令人感伤的回忆等主题。他的名曲《回来》、《我喝酒,你也得喝》、《痛苦》、《下坡路》等在阿根廷仍被人久唱不衰。
出于对加德尔的热爱,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政当局把他故居附近的地铁车站命名为“加德尔站”,旁边的一条街道也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但最富有纪念意义的地方还是埋葬加德尔和他母亲的恰卡里塔公墓。在加德尔哥特式的墓地上,矗立着一座真人大小的铜像:加德尔指间夹着一个熄灭的烟蒂,穿着晚礼物,冲着人们微笑着,故这座铜像就被称为“微笑的铜像”。铜像的四周总是被花环围绕着,来自欧洲和南美的许多探戈俱乐部成员频频来到这里“朝圣”。的确,人们把加德尔作为偶像来崇拜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代歌王,更因为他是阿根廷民族文化的骄傲。
年轻一代的回归
阿根廷许多老人担心探戈在这个国家正逐渐成为一门退休的艺术,因为老一辈探戈艺术家已纷纷告别舞台,而年轻的一代人又大多对迪斯科舞着迷。然而,对这种现象也不必过于担忧,用加德尔的话来说就是“人总是会回到他最初的爱中”。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热爱探戈的年轻人就为数不烽。有许多20多岁的小伙子和姑娘每周都坚持去上探戈学习班,布宜诺斯艾利斯市还新开办了一所探戈大学,各个年龄层的学员在这里系统地学习探戈舞的历史、音乐和舞蹈。有个14岁的女学生在父亲的指导下,尝试着用迪斯拉舞的形式来跳探戈,给探戈注入了新的活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探戈的振兴的确给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整个阿根廷带来了新的活力。在恰卡里塔公墓,加德尔会永远微笑地注视着他热爱的这一片热土和他终生从事的艺术。
Number:5211
Title:决不当牛背上的懦夫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62期
Provenance:体育博览
Date:1994。
Nation:
Translator:胡萍
美国西部那些头戴宽边牛仔帽,脸上挂着冷峻微笑,在奔突暴跳的烈马狂牛背上大展雄风的骑士们,看上去是何等的英俊潇洒。然而,在潇洒背后,世间又有几人能识得牛仔们的辛酸和血泪?
“牛仔不哭!”
这是牛仔们世代相守的铁规。只要你选择了牧场竞技运动,那么,在你因此而成为百万富翁光荣隐退,或带着全身的累累伤痕黯然离去之前,你就必须忘掉自己的眼泪。
“牛仔不哭!”
这是每个牛仔发自内心的誓言。为了荣誉和金钱,他们冒死登场去搏击狂骠。哪怕是被体重近吨的公牛角顶蹄踏,遍体鳞伤,他们也决不流泪。他们知道,半途而退的牛仔将会分文无有。
现在让我们把镜头转向1993年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美国牧场竞技总决赛中的失败者,去体会一下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滋味吧。
比赛将进行10天,参赛的都是在全年各项比赛中名列前15名的佼佼者,他们将为世界冠军的荣誉和高达270万美元的总奖金而浴血拼搏。世界冠军的绶带将颁给全年累计总分第一的选手,而荣誉奖则颁给脸上受创最深的人。
紧张刺激的比赛使这座举世闻名的赌城沸腾了,各场比赛的门票被抢购一空。全城的医务人员也紧急动员起来了。在城里的大街小巷,神采奕奕的幸运儿衣冠鲜明,面带笑容,处处逢源。而那些黯然失色的失败者则颈缠绷带,步履蹒跚,用侥幸未伤的手臂与“老虎机”的手柄做一次最后的斗争。
谁是今年赛场上最倒霉的人呢?真是人人有本血泪帐,一时谁又能说清?!
饮恨沙场者中不乏曾经叱咤风云的名将。
曾3次获得骑野牛世界冠军的得克萨斯牛仔塔夫。赫德曼在第八场比赛中被一头狂暴的公牛狠狠地摔进尘埃,颈椎关节错位,脊柱损伤,造成暂时性瘫痪,不得不被抬上手术台。在此之前,他还居于总分第四的有利位置,并在一个单项中名列榜首。这一次失败不仅使他丧失了夺标的希望,而且也使这次比赛成为他此生中的最后一次登场。一位靠牛起家的英雄终于败在了■牛的铁蹄之下。
就在塔夫·赫德曼被送往医院之后几分钟,来自加利福尼亚的另一员老将、1985年的骑野牛世界冠军泰德·纽斯又重蹈了他的覆辙。一头名叫“扣篮”的壮牛猛地回头,将锋利的牛角扎进了他的脸颊,然后又狠狠地将他抛上半空,“扣”在地下。纽斯当场昏迷不醒,被送进了医院,不得不退出比赛。
由于赫德曼和纽斯的失利而顺利蝉联世界全能冠军的得克萨斯名将泰·默里在谈到两个对手的遭遇时,坦然地说:“在我们看来,这种事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只要你骑上了牛背或马背,你就会遇到危险。个中的滋味外人根本无法想象。”
1992年的配鞍野马冠军比利·埃特鲍尔在第4轮比赛中被一匹烈马摔了个倒栽葱,痛失桂冠。其实他在5月份接受椎间盘手术之后,已有12个星期未能参加任何比赛了。尽管与冠军无缘,这位30岁的牛仔仍十分开郎乐观,他说:“只要我能下床活动,我就会跑到赛场上去。”
比利的不幸,使埃特鲍尔家族自1990年以来第一次将配鞍野马的冠军拱手让给他人。他的哥哥32岁的罗伯特曾是1990年和1991年的冠军因双膝手术而错过了全年的比赛机会。
身经百战的名宿尚且如此,其他人就不必再说了。其实,凡参加牧场竞技运动的牛仔,哪个人身上没有累累的伤痕,哪个人没有被牛顶马踏九死一生的经历呢?在寻求刺激的观众眼中,这些牛仔只不过是些为几百万美元而涉险求活的亡命徒。但对牛仔而言,钱财并不是第一位重要的。因为只有取得名次的人才有获奖的资格,大多数人在征服这些疯狂的牛马的过程中,除了留下一身臭汗和满身伤痕,其他什么也得不到。牛仔们之所以能遍体鳞伤终不悔,是因为他们把这种征服者的运动看做一种特殊的文化。
“牛仔不哭!”就是这种文化的灵魂。
蒙大拿州光背马骑士德比·格里诺的经历是对这句格言的最好注释。
德比出生于一个骑手世家,他的爷爷、叔叔都是30年代著名的驯马勇士,并获得过世界冠军的称号。他的姑姑也曾为英国女王表演过骑野马的高超技能。德比4岁时就第一次领教过“牛仔不哭”的实质。
“我至今都忘不了那次的经历。”他回忆着说,“那时我刚4岁,跟着家人去参加一个当地的春季比赛。当我指着一匹小马想骑上去的时候,全家人没有显出一丝一毫的惊讶。我的父亲把我抱上了马背。受惊的小马突然间乱蹦乱跳起来,没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