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1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囊帐跤质窃醋阅忝侵泄模谌侵薜暮谥秩擞幸帐酰酥猓字秩烁疚抟帐酰∷晕易钅涿畹氖拢褪呛我杂心敲炊嘀泄恕⒍饺艘桨屠枥囱б帐酰 �
其后,他们一起进餐、拍照、逛花园。毕氏送了一幅《西班牙牧神像》给张大千。
大千先生事后送了一幅毕氏感兴趣的墨竹,以竹子象征他们君子结交的情谊。
张大千是天才?
曾有人称誉张大千先生是天才,他却不以为然:“我不强调什么天才,也不主张什么刻板的功课。不论学什么,最重要的是兴趣,有人说:‘三分人事七分天’,我赞成‘七分人事三分天’,自己下功夫最重要,尤其是在基础上下功夫最要紧。”
大千先生还有一个说法,道出他作一个画家的雄心壮志,也可以说是莫大的乐趣,他说:
“画家在作画的时候,他自然就是上帝,有创造万物的特殊本领,画中要它下雨就下雨,要出太阳就出太阳;造化在我手里,不为万物所驱!这里缺山便加峰,删去乱石可加瀑布,一片汪洋加叶扁舟,心中有个神仙境界,便要画出那个神仙境界,就是科学家所谓的改造自然,也就是我们古人所谓的‘笔补造化天无功’”!大千先生下结论说:“总之,画家可以在画中创造另一个天地,要如何去画,全在自己意念的创构,有时画固然要描绘现实,表现现实,但也不能太顾现实,这其间如何取舍,就全凭画家的思想与功夫了!”
五十年前,徐悲鸿说过:“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也。”观其画,知其人,此言也许不谬。
Number:4685
Title:“我只写了几个音符”
作者:文彦
出处《读者》:总第32期
Provenance:《新民晚报》
Date:1983。11。20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这是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举行最后一场预奏。尽管天气寒冷,还是有那么多的人赶来,音乐是迷人的,大家很快就陶醉了。突然,有人发现怎么演员和乐队老合不到一快儿?一会儿唱得快,拉得慢;一会儿又拉得快,唱得慢,台上的演员怒目圆睁,可乐队确实是按指挥棒在进行。“见鬼!重来。”乐队停下重新开始,仍然是一片混乱。“天哪!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人们议论纷纷。
这时,担任指挥的贝多芬呆呆地站在指挥台上,莫名其妙地看着骚动的乐队,想从那一张张神情不安的脸上猜出结症所在,可大家都不作声,谁忍心对这位可怜的指挥说:“走开吧,你这个聋子!”然而贝多芬还是明白了。他突然扔掉指挥棒,一口气跑回家中,倒在椅子上,沉默了很久很久。这是1822年11月的一天,也是他一生中最可怕的一天,他那饱经创伤的心灵又被狠狠戳上了一刀……
在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中,大概没有一个人的命运比贝多芬更坏的了。这不仅在于他泪水浸泡的童年,屡遭挫折的爱情,贫困孤独的一生,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耳聋了!
他的耳聋始于28岁时。先是耳朵日夜作响,继而听觉日益衰退。头几年他还瞒着别人,躲避一切交际,甚至最心爱的人。到1801年,他在戏院里已必须坐在第一排才能听见演员的歌声。翌年,他去野外散步,便再也听不见农夫的笛声了……从此以后的生活,全部就是对聋疾的苦战了。
贝多芬头大身短,头发多而黑,但从不梳理;脸色发黄且多痘疮疤;他常用棉花蘸黄色药水塞在耳中,外缠纱布;脸部表情常是冷酷而苦闷的。伴随着耳聋而来的,便是他对于人情世故的疏忽、专横、怒暴。遗憾的是,在这个世界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给他安慰的只有音乐。作曲时,他常把一根细木棍咬在嘴里,借以感觉钢琴的振动,他用自己无法听到的声音,倾诉着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举世闻名的九大交响曲中的后七部,都是在完全失去听觉的病态中完成的。
《费德里奥》预奏指挥失败两年后,即1824年5月7日,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次上演,这是贝多芬全部生涯中最辉煌的作品,仍然由他亲自担任指挥。演奏结束时,观众的掌声、欢呼声久久回荡在剧场上空,无数的帽子、手帕飞向这位耳聋的音乐大师,也不知有多少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在讲究礼节的维也纳,对皇族的出场,习惯也只用三次鼓掌礼,可这晚贝多芬却受到观众五次鼓掌欢迎,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然而,贝多芬丝毫没听见观众的喝彩声,直到女歌手温葛尔从乐队里走出来,把他的身子拉向观众时,他才明白是怎么回事。终场后他感动得晕了过去。……谁也没想到,这竟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出现在观众面前。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世界不曾给过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世界。而临终时,他口中仍这样感叹:“唉,我只写了几个音符!”
Number:4686
Title:最佳年龄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2期
Provenance:《英语学习》
Date:
Nation:
Translator:郭懋洪
我们常常听到孩子们希望他们快快长大,老年人希望他们返老还童。在不同的年龄,人们有不同的欢乐和痛苦。谁能从他的年龄所处的境遇中得到乐趣,而不浪费时间于无谓的悔恨之上,谁就是最快乐的人。
儿童时代没有多少负担,不会造成生活困苦。如果孩子有好的父母亲,不让他胡作非为,他总是得到抚养、照顾和爱。得到这么多而又不必干点什么作为报答,这种情况很可能不会在他的一生中再次出现了。此外,生活总是为孩子们提供新的东西,而这对大人们来说已失去了兴趣,因为他们对这一些太熟识了。孩子们觉得在雨中或雪中嬉戏其乐无穷。他的第一次海滨之游就是一次了不起的冒险。但是孩子也有他的痛苦。他不能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他觉得大人却可以。大人们常常告诉他什么事不能做,或做错了事挨罚。因此他的生活并不是完全幸福的。
青年人开始自己谋生时,他没有学校纪律和双亲的约束,但同时他必须承担责任。他不能再靠其他人供他衣食住,他不得不工作。如果他现在像小时候那样,大部分时间用来玩耍的话,他就得饿肚子。如果他现在像小时候触犯家规一样触犯社会的法律,那就得坐班房。然而如果他兢兢业业,不陷入困境,身体又好,他能十分高兴地发现,自己将在事业上稳步前进,在社会上逐步获得一定的地位。
老年总是被视为最坏的年龄。但是老年人没有必要不高兴。人到老年应该富于阅历,应该能以明智的忠告来帮助他人。老年人看到他们孩子在生活中的进步而高兴;他们能看到孙儿女们在他们身边长大。如果他们的生活曾经是有意义的话,这也许是最令人欣慰的,他们为自己安全地经受了生活的战斗感到幸福,也为到了可以松一口气歇一歇。而让其他人继续战斗的时候而感到高兴。
Number:4687
Title:话说“飞檐走壁”
作者:家齐、华锋
出处《读者》:总第32期
Provenance:《新体育》
Date:1983。12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在现实生活中,到底能不能飞檐走壁、窜房越脊,这需要作科学分析。武功颇深者有,但武功再深,人也成不了神,更长不出翅膀。我们都知道,从1971年倪志钦创造2。29米的世界跳高纪录,到1983年朱建华创造2。38米的世界纪录,相差仅9厘米。这整整十二年的奋斗,世界上有多少优秀的跳高运动员和教练员为这9厘米而抛洒汗水,绞尽脑汁。
从物理学中可以知道,竖直上抛运动是物体垂直向上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当物体以初速腾空而起后,上升的高度虽然越来越高,但受地心引力的作用,上升的速度会越来越小,最后,速度变为零,物体停止上升,由达到的最高点在重力的作用下而转为下落。它的高度取决于上抛的力量。有人测定,一个体重70公斤的跳高运动员,要跃过两米以上的高度,起跳时的蹬地力量是400…450公斤。这是人体在有助跑的情况下,以最大的体能给予地面的作用力。如果不加助跑而原地双足向上纵跳,据测定,优秀运动员所能跳过的横杆高度仅为1。65米。因此在不加任何辅助器械的情况下,完全依靠人体的“绝对”弹跳力,一跃一丈多高(3米多)上房,那是难以想象的。
在现实生活中,徒手上房还是有的。许多解放军、公安及消防战士能徒手上高楼,但他们是借助墙角和下水管道等可攀登之物往上爬的。我们在被誉为“武术之乡”的河北沧洲,也曾听一些老拳师谈起过“飞檐走壁”、“窜房越脊”,但不是那种脱离现实、叫人难以置信的“神话”,而是通过练习可能达到的技能。
他们说“飞檐”是指抓住房檐下的椽条,身体悬垂,两手交替倒动,从一头倒到另一头。其道理类似“爬杆”、“爬绳”,需要手臂上的功夫。“走臂”是指在墙头顶上或房脊上自如行走跑跳的本领。其道理类似现代体操中的平衡木,需要腿脚灵活、身体平衡能力强。“窜房”是指在房间结构相连、高矮不等的条件下,利用助跑,手攀脚蹬地窜上房去。“越脊”是指两手抓房檐或门框顶端,然后收腹、翻身举脚至房顶或门洞上。这类似单杠的“翻身上”,要的是手臂腰腹的功夫。
以上这些功夫,虽不像传说的那么神,但也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要有很好的力量、速度、灵活、柔韧等身体素质才可能办到。过去某些“轻功”的练法与此很有关系。如“行桩走砖”。其方法是按一定距离摆上砖或埋上桩子,在上面行走(《武林志》中“神拳李”走的梅花桩就是一种),主要练腿脚灵活和身体的平衡能力等;“倒挂金钟”,是用脚勾在横状物体上,使身体头向下悬垂,然后收腹使手能上伸至足以上,主要练腰腹的力量和柔韧性;“系砂蹲坑”是身穿砂衣或腿缚砂袋,从一定深度的坑里往上跳,坑逐渐加深,主要练弹跳力。这些传统的练法,能够循序渐进地提高各种身体素质。但是如果超出了人的生理限度,一味无限制地夸大这些练功方法的效果和作用,就会适得其反了。
Number:4688
Title:太阳吟(闻一多诗抄)
作者:闻一多
出处《读者》:总第3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的一出还乡梦,
又加他十二个时辰的九曲回肠!
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的露水,
可烘得干游子的冷泪盈眶?
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
省得我受这一天天的缓刑,
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太阳啊神速的金鸟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
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
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
北京城里的官柳裹上一身秋了吧?
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
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你也好像无家可归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
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吧。
可能指示我我的家乡的方向?
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生命之火的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的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的智光?
太阳啊,也是我家乡的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