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10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才自我埋没的现象是普遍的、严重的。遗憾的是,自然科学史只是记录了那些成功的科学家,那些自我埋没了的人是无法问津于科学史的。所以,那些大量的自我埋没了的人我们无从知道。
造成自我埋没的原因
造成人才自我埋没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严重的自卑感。
在杰出的科学家里面,妇女只占极小的比例。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至少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自卑感,千百年来的社会风气造成了这种现象。
明显的或者潜在的自卑感都会造成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从而导致自我埋没。有一个爱好文学的农村青年,写了不少小说,由于自卑,总不敢寄出去。后来在一个朋友的鼓励下寄出了一篇,很快就发表了。这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不久他就成了一个有成就的小说作者。
一个怀疑自己的人,往往不敢怀疑书本,而对书上的每一句话都不敢怀疑的人,是很难有什么创造的。
二、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事业心,那他将会庸庸碌碌度过一生。有不少青年人很聪明,很有才干,也很自信,却无所作为。原因是:不想干。一个不想获胜的人永远不会在比赛中得到冠军。一根燃烧的火柴发出的光要超过一万斤没有燃烧的干柴。不管你有多大的才干,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势必会自我埋没。
三、错误地选择了努力目标。
天赋在人才成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胡荣华15岁获得全国象棋冠军,光用刻苦和方法对头很难解释这一点。大多数的人在某些特定的方面有着特殊的天赋和良好的素质。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很笨的人,也许在某些特定的方面有杰出的才能。中国古代有个叫阿留的人,各方面都很无能,但在绘画方面是个天才,陈景润当不好数学教师,却可以进攻世界难题;柯南道尔作为医生并不著名,写小说却名扬天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有自己特定的天赋与素质,如果你选对了符合自己特长的努力目标,就能够成功,如果你没有选对符合自己特长的努力目标,就多少会自己埋没自己。
四、缺乏正确的方法、浓厚的兴趣等等。
人才成功是有“捷径”的,学习知识也是有捷径的。这“捷径”就是:正确的方法。如果你不知道记忆的规律和方法,你将事倍功半,而如果你了解记忆的奥秘,你就能事半功倍;如果你不明白学习是为了创造,科学全在于创新,只是拼命追求考试成绩,拼命掌握传统教科书,不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那么,你将来在科学上很难有什么创造;如果你不懂得打破限制性思维,不愿意向一些聪明的外行人讲述你的科研活动,甚至不愿意和同行进行学术交流,那么你获得灵感与启示、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会因此而少;如果你不知道知识并非总是越多越好,去拼命掌握那无用的或者用处不大的“死知识”,就会浪费宝贵的时间与精力,错过“最佳年龄区”……总之,倘若你缺乏正确的方法,那你多少会自己埋没自己的才华。
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责任感、使命感是外在的压力(也可算是动力),兴趣则是内在的动力。“当你觉得创业还是艰苦的时候,那你还难以做出什么;只有当你觉得克服困难的过程本身已是一种崇高的享受之时,你才拥有希望。”
此外,缺乏卓越的见识、缺乏足够的毅力和坚持精神等,也会造成人才的自我埋没。
防止自我埋没的办法
许多人才的自我埋没,主要是由于不了解世界上还有人才自我埋没这回事,或者虽然了解,但对它的严重性、普遍性缺乏足够的估计。在了解并重视这一问题后,自我埋没的现象将大大减少。另外,防止自我埋没的办法还有:
善于自己设计自己
一些遗传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正常的、中等的智力由一对基因所决定。另外还有5对次要的修饰基因,它们决定着人的特殊天赋,起着降低智力或升高智力的作用。一般说来,人的这五对次要基因总有一两对是“好”的。也就是说,一般人总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与素质。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自己、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才能、素质、兴趣等,确定进攻方向。不要埋怨环境与条件,应努力寻找有利条件;不能坐等机会,要自己创造条件;拿出成果来,获得了社会的承认,事情就会好办一些。
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不仅要善于观察世界,善于观察事物,也要善于观察自己,了解自己。汤姆逊由于“那双笨拙的手”,在处理实验工具方面感到很烦恼,因此他的早年研究工作偏重于理论物理,较少涉及实验物理,并且他找了一位在做实验及处理实验故障方面有惊人的能力的年轻助手,这样他就避免了自己的缺陷,努力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珍妮·古多尔清楚地知道,她并没有过人的才智,但在研究野生动物方面,她有超人的毅力、浓厚的兴趣,而这正是干这一行所需要的。所以她没有去攻数学、物理学,而是进到非洲深林里考察黑猩猩,终于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
消灭自卑感
严重的自卑感扼杀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另外,它还可以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自卑感严重,不敢干或者干起来缩手缩脚、没有魄力,这样就显得无所作为或作为不大;旁人会因此说你无能,旁人的议论又会加重你的自卑感。因此必须一开始就打断它,丢掉自卑感,大胆干起来。
谦虚是一种美德,但是缺点往往是优点的过分延伸。过于谦虚,或者由于自卑而谦虚,都是不应该的。几乎每一个科学家都是非常自信的人。自信,可以使你精神振奋、勇于进攻、战胜困难。
开阔视野也很重要
齐奥尔科夫斯基由于处地偏僻,又得不到资料,孤陋寡闻,一生的创造不少是重复前人已作出的发现,尽管他极有才能,却白费了不少时间与精力。这充分说明了开阔视野的重要性。
要防止自我埋没,还应注意方法。
多读一些科研方法论的书;多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善于请教别人;善于查阅资料;善于利用你所能利用的一切,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取得成功。
社会埋没与自我埋没的关系
人才被埋没的两种情况:社会埋没与自我埋没,是紧密相联的。比如说,全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男性青少年没有踢过足球,这部分人中具有足球天赋的人才就被埋没了。这种埋没是自我埋没,同时也是社会埋没。
当前,我们还不能完全自由地选择职业,并且必须以国家需要为重。完全自由选择职业势必影响国家利益。一个正在工作的人想改行或转换单位是比较困难的。但如果你是一个中学生,在高考时有选择专业的自由,应该慎重选择专业。
总之,自我埋没中含有社会埋没的因素。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社会埋没里也含有自我埋没的因素。为什么相同的条件,有人被埋没、有人成功呢?一个人才要是有足够的勤奋、天赋、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善于自己设计自己,那么,尽管环境及条件不好,也很难将他埋没。
中国要实现四化,每一个黄帝的子孙都有责任。中华民族受歧视的时代必须让它结束。只要我们尽量杜绝埋没人才的现象,每一个人都奋发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四化的美景就一定会变为现实!
(原载1981年1月27日《中国青年报》,本刊有删节)
Number:4264
Title:理想篇
作者:雨果
出处《读者》:总第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了。生活既然没有目的,精力也就枯竭了。
△目前,我们要最先指出: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生活,就是理解。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将来。生活,就是自己身上有一架天平,在那上面衡量善与恶。生活,就是有正义感,有真理,有理智,就是忠贞不渝、诚实不欺、表里如一、心智纯正。且对权利与义务同等重视。生活,就是知道自己的价值,自己所能做到的与自己所应该做到的。
雨果
Number:4265
Title:何谓“名著”
作者:M·J阿德勒
出处《读者》:总第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美国
Translator:毛华奋郑明治
千百年来,新书源源不断地问世,属于“名著”的书目亦与日俱增。书海茫茫,世人难以全数涉猎。不管你的寿命有多长,你至多只能阅读书海中的一滴水珠而已,因此你所读的书应该是精华之所在,要读“名著”。值得庆幸的是,真正的名著相对说来是“凤毛麟角”。
自从世界上有了文化,就有人列出最佳书目。古代亚历山大城的教师和图书管理员就曾列过此类书单。
不同时代对书目的挑选会有所不同,这不难理解,但各个时代所选的最佳书目录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无论在哪个时代,书目编篡者对于古代和现代的作品总是兼收并蓄,而对于现代著作是否能同古典作品相媲美则深感怀疑。
何谓“名著”?标志是什么?本文所述之六条未必称全,但我在每年选择书目中发觉极为有用。
1.“名著”一般都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它们不是只风行一二年,而是经久不变的畅销书。《飘》比起莎士比亚的剧本和《堂·吉诃德》来,读者就相对地说要少得多。有人作过较切合实际的估计:三千年来,荷马的史诗《伊里亚特》至少拥有两千五百万读者。名著问世后未必在那个时代就成为畅销书,要有一定时间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天文学家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书现在是本名著,而据报道当时他曾说过:“上帝等待了六千年才有一个观察者,我这本书可能要等上一百年才会有一个读者。”
2.“名著”通俗易撞,不卖弄学问。它们不是专家写给专业人员看的专门性著作,无论是关于哲学或者科学,历史或者诗歌,它们所论述的是关于人类共同感兴趣的题材,而不是学究式的空谈。这些书并非为教授们所作,而是为普通人而写。要学高深的教材,必先学基础教材。“名著”所论述的都是各个专题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名著”是基础教材,所不同的是它们不是互有联系的一整套教材,也并非按难易程度和问题的技术性而编排。有一类书却应先读,以便有利于名著阅读,那就是名著的作者读过的别的“名著”。以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基础知识》和牛顿的《物理学的教学原理》为例。读欧几里德的这本书无需事先学习数学,因为该书本身便是名副其实的几何入门和基础算术入门。牛顿的书则不然,因为牛顿运用数学来解决物理问题,他的著作深受欧几里德关于比例和面积的论述的影响,若不先读欧几里德的书的话,恐怕连科学家也难以一下子读得懂。
我的意思不是说科学巨著可以轻易读懂,而是说要按历史顺序读才能事半功倍。正如欧几里德能启发人读懂牛顿和伽利略的著作一样,牛顿和伽利略又能帮助人理解爱因斯坦的著作。这一观点也适用于阅读哲学著作。
3.“名著”,永不过时。为便于比较,我们把眼下流行的书称为“当代作品”,它们只流行一、二年或至多十多年。许多早期的畅销书恐怕你连书名也记不起了,也不会再有兴趣读它们。而“名著”却不会因思想运动、学说更迭、舆论分歧而过时。名著不是供学者研究而积满尘垢的遗著,而是当今世界上潜在的最强大的文明力量。人类的基本问题代代相同。读过德摩斯梯尼的演说辞和西塞罗的信件,或是培根和蒙田的散文,任何人都会发现:人们对于幸福和正义、美德和真理,甚至对于安定与变幻本身是何等的笃信不疑!人类为其目标而奋斗的道路看来是不可改变的。
4.“名著”令人百读不厌。只要你认真阅读,你决不会感到扫兴。名著一页书所包含的思想要比一整本普通书的内容还要丰富得多。它可以使你百读不厌,其中的养料汲之不尽。理解能力不同,或对事物持不同见解的人,都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