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 >

第15章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第15章

小说: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邯郸得手后,进攻信都,被陈馀打败,使他失去了在赵地重新组织政权,再图个人发展的机会和资本,于是要重新寻找个人发展的途径。三是秦将在战场上的诱降计策发生了作用。李良虽然对所谓二世皇帝的许诺持疑未信,但心底里总以为秦朝那边可能存在一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正是这一心理作用支持他踏上了杀王之姊的反赵之路,最终又在兵败信都后投靠了秦将章邯。
  章邯在不久的巨鹿之战后全军投降了项羽,李良即使不曾战死,想必在自认为诸侯之长的项羽掌握中也不会有好的前途。历史忘记了记载李良个人的最终结局,但他对秦国幻想的破灭比秦王朝自身的灭亡来得更早,却是毫无疑义的。历史上的背叛者,其结局未必全坏;但背叛了正义,却难有好的结局。
  李良的背叛反映了反秦义军组成成分及其思想状况的复杂性,是反秦队伍中个人利益原则登峰造极的表现。这一事件在军事上造成的损害不久即被消除了,但追逐小集团利益和个人至上的观念一直蔓延在义军队伍中,影响到日后许多重大事件的发展方向。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二部分:谋道 天下共逐之 周市:德厚才疏 力保“忠臣”本色
  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不久,曾派周市(音fú,通“韨”)北攻魏地,魏地相当于今河南中部、北部和山西南部。这是陈胜所派出的多支部队中的一支。
  周市率兵从陈地入魏,一路得到当地起义者的响应,进军非常顺利,一直攻到了齐国的狄(今山东高青县东南)。当时狄人田儋杀掉了狄令,自立为齐王,对张楚政权取不合作的反对态度,以兵击败了周市。周市败退至魏地,见各诸侯国纷纷自立,遂欲重建魏国。当地豪杰要拥立周市为魏王,齐王田儋、赵王武臣也各派车五十乘前来支持,周市坚辞不受,对人们讲: “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叛秦,按道义必须立魏王的后代才对。”于是选定了故宁陵君魏咎做魏王。
  魏咎是战国时的魏公子,被封于宁陵(今河南宁陵县南),因号宁陵君,秦灭魏后成为平民。陈胜起义,魏咎前往投奔。周市欲建魏国时,魏咎尚在陈地陈胜身边,周市先后五次派使者来请,陈胜终把魏咎送回魏国,让立为魏王,周市做了魏相。
  从周市立魏王的复杂过程中不难看到: 其一,在天下叛秦的形势下,各诸侯国的复立已演变成了一种社会趋势。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既是反秦斗争的成果,也是与秦对抗的形式。周市不愿自立为王,但也必须确立这样一种政治形式以镇抚地方;相邻的齐赵对魏国复立给予了热情的支持,齐国甚至忘掉了不久前的狄地争战而以此示好;首义人陈胜是最不赞成各国分立的人,最后也答应了魏咎为王。由此可见,诸侯国复立已得到了天下的共同认可。其二,各诸侯国的旧贵族在民间尚有不小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来自于他们本身的地位和声望,也来自于许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引导。周市坚持立故魏王之后裔为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点。
  周市本是魏人,对魏国的情况是比较熟悉的。他受命攻取魏地时,兵至丰地(今江苏省丰县),当时刘邦刚在家乡沛、丰起兵不久,从秦将手中夺得丰地,派同乡故人雍齿镇守。周市派人前去对雍齿说: “丰,曾是魏国的迁都之地。现在我们魏国已收城几十座。你若降魏,魏国为你封侯,让你继续守丰;若不降,攻破后屠城。”周市强调了丰地对魏的历史从属关系及其重要意义,暗示了必取的决心,威胁利诱,一度招降了雍齿。丰地降魏曾造成刘邦心中几十年的隐痛,它是周市攻魏时的一次智胜。
  周市立魏后不久,秦将章邯攻破陈胜,率兵与魏咎对阵于临济(今河南封丘县东)。当时阳武(今河南原阳县东南)人陈平随一伙少年前来投奔魏国,魏咎任陈平为太仆,管理车马之事。陈平向魏咎提出过一些建议,未被采纳。有人在魏咎面前诋毁陈平,陈平遂逃亡离去,其后依附了项羽。面对秦军的进攻,魏咎派丞相周市去齐楚求救。楚国大将项它出兵来援,齐王田儋派将军田巴随周市来魏,随后又亲自率兵至临济,结果战斗失利。章邯击破各军,继续攻城。魏咎见临济危在旦夕,考虑到民众的安全,请求投降。降约确定后,他自焚而死。周市与田儋均在临济投降前的防卫战中被秦军击杀。
  周市受命北征,使魏地在暴秦的控制下解脱出来,为反秦斗争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他依反征战者自立为王的前例,坚决地迎立魏咎为王,以乱世忠臣自命,表现出了一种特立独行的人格风貌。魏咎虽然有不拒谗言、轻视人才的不足,但在临济危机的关头心念民众,为民赴死,看来不失为讲究道德与责任的仁人。周市在陈地出兵前与魏咎同在陈胜身边,两人都是魏人,一定相当熟悉,他在复立魏国时一心一意地选定魏咎,无疑是看准了两人在感情上的相通之处,对传统观念的信念是他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二部分:谋道 天下共逐之 张耳:名士风流 乱世之际如鱼得水
  陈胜攻下陈地后,在陈地隐姓埋名,为人守门多年的魏国名士张耳与陈馀前来拜谒。张耳和陈馀是秦国悬赏通缉的人物,陈胜及身边人早就闻听其名,以前未曾相见,陈地相见后非常高兴。
  当地的豪杰父老劝陈胜立为楚王,陈胜征求张耳两人的意见,他们劝谏说: “将军您英勇反秦,为天下除暴,深得人心。如果现在就称王,就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的私心,恐怕大家会离心离德。希望将军您不要称王,立即率兵西征,同时派人立六国贵族的后代,为秦树敌,扩大自己的势力,等到攻取咸阳后号令诸侯,则帝业可成。”陈胜没有听从这一意见,自立为楚王。
  在反秦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关头,张耳向首倡人提出了全力攻秦、缓后称尊的建议,并提出了扶立六国、为秦树敌的策略。无论其策略是否合适,但其战略意图是十分积极、极其高远的。事实上,陈胜在政治舞台上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他之所以能登高一呼,天下响应,就是因为他的义举反映了人们的共同愿望。他的行为只有始终代表人们的共同利益,并以恩德感召人们,才能完成反秦大业,最终镇服天下,赢得至尊地位。如果陈地称王,无疑是对战略目标的放弃和破坏,而且,在人们的共同利益还远未实现的时候,就张扬一己之私,势必在义军中开创惟私利是逐的先例,会使人心涣散。可惜陈胜的目光看不到这么深远,果然就作出了坐地称王的事情。
  陈胜称王后即派兵四处攻地,在派武臣北攻赵地时,让张耳为校尉随行。这支部队收复了赵国大片土地,张耳遂劝武臣说: “陈王以蕲县起兵,到陈县就称王。将军现以三千人攻下几十城邑,单独隔在河北,不称王无法镇守,希望勿失时机。”武臣在张耳的建议下自立为赵王,把陈胜在义军中显示出来的私欲进一步张大。
  陈胜听说武臣立为赵王,无可奈何,佯为祝贺,并发令让武臣、张耳一行立即率兵向西攻秦。他大概料到这支队伍中出谋定计的核心人物是张耳,于是封张耳之子张敖为成都君,张敖去成都就封必须经过关中,陈胜是以此引诱赵国君臣全力攻秦,足见其无奈而又明确的良苦用心。新立的赵国面临着一次选择。
  在赵国复立后何去何从的关头,张耳、陈馀两人又对武臣讲: “陈王祝贺我们,并非他的本意,只是一种策略。楚如灭秦,必然加兵于赵。我们不必向西攻秦,只要向北面和南面用兵,扩大我们的地盘,将来也不怕楚国。”武臣同意他们的建议,因而拒不西征,派出了韩广、李良和张黡三支部队执行自己的计划,一意走上了脱离陈胜而谋求独立发展的道路。
  张耳随武臣出征以来,在立国和发展两大问题上均提出了重要的建议。他关于赵楚关系的分析似乎也有些道理,因为只有赵国自身强大起来,才能不怕张楚的进攻。然而,这里面有一个立场问题,究竟是应该站在反秦全局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还是只站在河北一支军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如果是前者,那着重考虑的当是与秦的对立,不可能有对张楚的顾虑;张耳没有想到与秦的生死关系,只考虑到对张楚的提防,说明他的立场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张耳在稍早前曾向陈胜建议暂勿称王,显示了比较深远的战略眼光;随武臣到河北夺得地盘后,却让武臣效仿陈胜而称王,表现了对小集团利益的公开追求。所以会发生这样巨大的转变,一是因为他的建议没有被陈胜采纳,心怀不满;他也由此看到了陈胜一伙属于目光短浅、难成大事之人,因而决定要在形势尚好时大捞一把,抓住眼前的利益不使丢失。二是随武臣出征时他本想得到将军的职位,但陈胜只任命他为校尉,这是比将军次一级的官职。他本来就出身稍贵,在义军首领面前有一种不甘为下的优越感。通过复立赵国,他由校尉一跃而成为首席丞相,个人的欲望立刻得到了满足。三是他听说许多出征将领回去复命,都被陈胜听信谗言而诛杀。唆使武臣立王属于对张楚的脱离和背叛,自然要提防张楚并且不顾一切地壮大自身。
  张耳本是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人,年轻时曾是战国信陵君魏无忌的门客,后来娶了外黄(今河南民权县西北)一家富豪的女儿为妻,凭优厚的家资广交朋友,其中与平民时的刘邦亦有数月交往。后来他还做了外黄县令,秦朝时至陈地隐姓埋名十余年。陈胜义军攻入陈地时,张耳被裹挟和推到了更大的政治舞台上。他是一个极有生活经历和政治识见的人物,本来可以为义军的发展盘算全局,指点迷津,但由于种种原因,包括他自身的私欲作祟,却作出了为个人和小集团利益而严重伤害义军整体利益的种种盘算。从给陈胜和武臣两种立场相反的建议看,他已演变成一个政治投机人物,这是他个人和张楚义军的双重悲剧。
  赵国建立后不久,即经历了李良反叛之难,赵王武臣被李良攻杀于邯郸。张耳逃脱后在信都扶立赵歇为赵王,旋被秦将章邯率兵围困于巨鹿。当时城中粮尽兵少,城外陈馀、张敖及燕齐救兵皆扎营驻守,不敢向前。张耳被围数月,几乎困死于巨鹿,真正地尝到了自己损害反秦整体利益的苦果。他危急间督促陈馀舍身赴敌,遭到辞绝,两人遂反目为仇,个人利益至上的原则最终也必然地毁坏了两人的生死之谊。
  前207年冬,项羽率楚军破釜沉舟,解了巨鹿之围,张耳死中逢生,次年跟从项羽进入关中,被封为常山王,领有赵地,建都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西南)。一心经营赵国的张耳,因为历史的转机居然逢凶化吉,拥有了自己的王国。但他到国后被心怀不平的陈馀击败驱逐,无奈之下,凭故旧关系投靠刘邦,前204年刘邦派大将韩信率兵向北经营,夺回了张耳的失地,又封他为赵王。前202年张耳死,儿子张敖袭位。
  张耳参加义军后投机政治,一意经营赵国,谋求独立发展,几经凶险,终也捞到了不小的利益。他是踏着张楚义军的鲜血来获取张家的王冠。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说 作者:李明华第二部分:谋道 天下共逐之 陈馀:秀才造反 疏于用兵难成功
  在张楚义军中,有一位与张耳相齐名的人物,他就是陈馀。
  舞踏俑西汉陈馀也是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人,喜好儒家学说,也娶有一家富人的女儿为妻。几次到赵国的苦陉(今河北省定县东南)游历,年轻时认识张耳,执晚辈之礼,两人结为生死之交。
  秦灭六国后,陈馀与张耳都成了秦国悬赏通缉之人,他们一起逃入陈县,改名换姓做了十多年看门人。陈胜起义后,他们一起投奔义军,向陈胜出谋献策;武臣北上攻赵,他们两人为左右校尉相随;义军占有河北之地后,他们一起劝说武臣立为赵王,又同时支持武臣放弃西进攻秦而独立发展。
  在赵国政权中,陈馀担任大将军,实际掌管兵权。他和首席丞相张耳对赵国的内政、军事、外交和危机处理都有着共同的主张与态度。他们相互配合,意气相投,乃同功一体之人。
  李良反赵事件中,武臣被杀,陈馀与张耳立赵歇为王,他们率兵击败李良后,由张耳在信都辅助赵王,陈馀北上常山收集李良余部。没有想到,这一分别导致了他们的情感危机和终身的政治仇恨。
  陈馀刚一离开,秦将章邯就率兵攻入赵国,张耳与赵歇无法抵御,逃入巨鹿(今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