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央警备团警卫纪实 >

第14章

中央警备团警卫纪实-第14章

小说: 中央警备团警卫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方针、政策,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建国以后中央军委及总政治部曾几次将这一报告重新印发部队。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与创建和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斗争,参与组织领导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中的政治工作,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保障作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华南军区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为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8年11月6日,谭政在北京逝世。
  当时,全营的布置是:第一连除在清凉山、宝塔山、飞机场担负警戒任务外,于南30里铺设立了检查站,主要是检查可疑的行人;第二连于老爷庙一带保卫毛泽东等中央首长和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固定哨位达10个;第三连于延长凉水崖守卫黄河关口,保卫仓库和粮食,固定哨位12个;第四连于蓝家坪、李家湾、杨空岭保卫机关和电台;第五连守卫延安各个城门;通讯连仍担负机要通讯任务;机枪排于各山头上担负防空警戒任务。
  贺福祥勇救周恩来1937年5月的一天,警卫排战士贺福祥用自己的机智与勇敢演绎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级警卫英雄贺福祥(1)

  贺福祥,1914年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1933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早在1935年给中央军委特务连当通信员期间,以保卫中央领导人的安危为己任,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组织上放心,领导人满意,被誉为“党的忠诚卫士”。
  警卫营的一个排乘坐汽车,护送周恩来副主席去西安工作。劳山是必经之地,这里是一个土匪出没的地方。此时,这里已经是树叶发绿、桃花开放的时节。
  警卫营的战士们警惕性都很高。第一辆卡车上坐的二十多个战士刚越过山顶,当第二辆卡车上坐的周恩来副主席等二十余人快到山顶时,树林中埋伏的土匪突然开了枪。司机当场牺牲,坐在副驾驶位上的助手也被打伤了。幸好司机助手及时踩住了刹车,卡车安全地停了下来,没有翻下山去。坐在车上的周恩来副主席依然十分镇静,他对车上的战士们说:“赶紧还击!”第一辆卡车上的战士们听到枪声后,迅速地跳下卡车,开枪还击敌人。但由于土匪占据了有利地形,警卫战士们难以展开战斗,所以战斗非常激烈,我方伤亡较大。
  情况十分危急。这时警卫排战士贺福祥首先想到的就是周恩来副主席的安危。他紧握着两支手枪,和另一位战友一面进行还击,一面机警地掩护周副主席跳下汽车,冒着枪林弹雨,迅速撤离到树林中安全地带。贺福祥又火速跑到三十里铺给延安军委打电话。随后,他又和战士们一起保卫周恩来安全地返回延安。
  1947年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向延安发动进攻,为了有效地消灭敌人,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决定暂时撤离延安。贺福祥和警卫排的战士们,日夜警惕地保卫着毛主席。他们的共同心声是,为了毛主席的安全,随时准备把自己的生命贡献出来。每次行军,不论天黑或下雨、上山或下山,他和战友们都机警地保卫着毛主席。
  贺福祥与战友一起学习一天深夜,冒雨行军,爬上一座山时迷了路,加之国民党军队越来越近,情况万分紧急。贺福祥凭着娴熟的军事常识,用伏地听动静的方法,顺着狗叫的方向,很快找到向导,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
  同年6月的一天,部队行到葭县白龙潭附近,这里已经能听到国民党军队稀疏的枪炮声,贺福祥意识到,必须尽快保卫毛主席到安全的地方。但因为暴雨过后,山洪暴发,葭芦河水流湍急,又没有桥,他和战友们泅水过河,找门板搭桥。在取绳子时,不慎掉进激流中,被救上岸后,周恩来副主席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换,他怕首长冷,坚决不肯穿。他立即和战友们一起把桥搭好,保证了毛主席和中央领导机关的同志顺利过河。
  贺福祥成为了卫戍警卫部队的楷模,先后参加过30多次战斗,曾获“学习模范”、“特等保卫模范”、“劳动英雄”等荣誉称号。1950年9月,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战士英雄代表会议;1953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授予他“一级警卫英雄”的荣誉称号。
  周恩来既是世界著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更是一位受人民和解放军官兵爱戴的长辈。周恩来总理一直关心警卫部队官兵们的生活,关心战士,他曾经多次在夜晚到哨岗上看望战士们。为了把警卫部队的生活条件改善得更好一些,他还努力地为警卫部队争取一些东西。
  晚年的周恩来总理受到了膀胱癌的困扰,这一病情一直牵动着北京卫戍区部队,特别是多年来警卫周恩来总理的警卫一师官兵们的心。后来在北京卫戍区的一些老同志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北京卫戍区数百名官兵曾经给周总理献血治病,这其中就有警卫一师的官兵。这件事让当时的官兵们激动万分,那场面绝对比上战场还要让人激动。为此,笔者采访过曾经在卫戍区工作过的一些老同志,他们都肯定了这个事实。有人说,当时由于这事来得比较突然,快速地从卫戍区部队抽出了二三百名官兵献了血,没有多少人知情。后来,有人写过这次献血的总结,但由于只是在一张很普通的信纸上写出的,卫戍区保密室一直没有找到这张不引人注目的信纸。有人推断,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当成普通的废纸早就销毁了,要么还夹在文件中。
  至于为何要选择卫戍警卫部队来献血,笔者作了如下推断。其一,警卫部队是一支经过了战争和和平环境洗礼的部队,政治上可靠,身体健康状况上也是一流的,特别是卫戍区这样的部队,在当时是十分特殊的一支部队,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直接受中央领导的部队,当时有什么请示报告都是直接呈到了周总理那里,卫戍区领导有什么事也都直接到总理那儿汇报。其二,组织警卫部队献血,比较好组织实施,不必兴师动众。
  笔者采访时,卫戍区的一些老同志说,给总理献血的事应该发生在1975年上半年的时候,但也有说好像是下半年的。为此,笔者又查阅了《周恩来年谱》,对周恩来总理生命的最后两年的病情进行了摘录,由此就不难看出卫戍区老同志的说法是符合事实的。
  1975年3月26日,周恩来总理进行了第三次大手术。6月16日,周恩来总理给毛泽东主席写信,他在信中说了3月26日做第三次大手术后的病情及治疗情况,并告诉毛泽东主席,这一段时间“恢复好,消化正常,无潜血”,但“膀胱出血仍未断”,癌细胞屡有发现。经与中央常委四人研究后,决定提前进行膀胱镜电烧治疗。周恩来总理还说,我现在身体还禁得起,体重还有61斤,一切正常,可保无虞,务请主席放心。信中他还请毛泽东主席“早治眼病”,以利于健康和工作。当天晚上到第二天凌晨,周恩来总理做了治疗手术。9月20日下午,周恩来总理做大手术治疗。当时,邓小平、张春桥、李先念、汪东兴和邓颖超等人都在医院守候。在进入手术室前,周恩来总理要身边的工作人员找来自己在1972年6月23日在中央批林整风汇报会上所作的《关于国民党造谣污蔑地登载所谓〈伍豪启事〉问题的报告》的录音记录稿,用颤抖的手签上名,并注明签字的环境和时间:“于进入手术室(前),一九七五、九、二十。”之后,周总理躺在平车上询问:小平同志来了没有?邓小平即上前俯身问候。周恩来总理握住邓小平的手,说道:你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进入手术室时,周恩来大声说道:“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在场的邓颖超要汪东兴将此情况报告毛泽东。手术过程中,医生发现癌细胞已经扩散至全身,无法医治了。邓小平当即指示医疗组尽一切努力,“减少痛苦,延长生命”。10月24日,周恩来总理病情继续恶化,终日卧床不起。这天晚上到第二天凌晨,医疗组再次施行手术治疗,邓小平、张春桥、李先念、汪东兴等人在医院守候。12月中下旬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已经病势危重,靠鼻饲、输液、输血等维持生命,时常进入昏睡状态。负责治疗的医疗小组成员分班昼夜守护,监视病情发展。每当周总理醒来时,头脑仍然清楚,或与前来探望的人作简短交谈,或要求医护人员给他读国际简报、国内动态和参考资料等,有时还要求听听广播。为减轻病痛,医生不得已使用了安眠药和止痛针,并竭尽全力,延长周总理的生命。
  在此期间,周恩来总理曾专门交代医务人员:现在对癌症的治疗还没有好办法,我一旦死去,你们要彻底解剖检查一下,好好研究研究,能为国家的医学发展做出一点贡献,我是很高兴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就与夫人邓颖超共同商定、相互保证,死后将两人骨灰全部撒掉,不作任何保留。当周恩来总理知道自己的病已经不能再挽救的时候,一再叮嘱邓颖超:一定遵守过去的约定,死后不要保留骨灰,要将骨灰全部撒到祖国的江河里和土地上。关于丧事,葬仪要从简,规格不要超过中央任何人,一定不要特殊化。同时,周恩来总理还多次询问毛泽东主席的身体状况,询问中央其他领导人的健康,并对一些回忆得起来的党内领导干部、民主党派人士、高级知识分子、文艺界人士和过去身边工作人员的处境、下落等,表示关切。
  1976年1月5日凌晨,周恩来总理做了最后一次治疗手术,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等前来看望、守候。1月7日晚上11时,周恩来总理已经处于弥留之际,他微睁双眼,辨认出面前的吴阶平等人,声音微弱地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周恩来生前说的最后的话。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恩来总理病逝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5医院,终年78岁。虽然,卫戍区部队官兵给周恩来总理献血的事实,我们还没有找到更有说服力的文字记录,但已经充分说明了,警卫部队的官兵们对周恩来总理的爱戴。

  中央教导队成立(1)

  193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全面抗战的掀起和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信空前提高了,党与国内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的接触,也日渐增多了。延安成为了全国抗战的政治领导中心。但这些,却对担负警卫任务的警卫部队增加了难度。由于各层面的人对延安给予了极大的注意,敌人则把延安作为他们破坏的主要目标。随着国内局势的变化,党中央所在的延安的内外形势,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日本帝国主义曾派飞机多次轰炸延安;有些国民党的特务和日寇的间谍也混入了边区,进行破坏活动。另一方面,中央首长由延安到国民党统治区的往返次数大大地增加了。
  1937年,毛泽东(左三)等领导人同参加宁都起义的部分人员在延安合影
  警卫营的领导意识到了,必须加强驻地、护送和防空的警戒。经过充分考虑及报请上级批准,1937年11月,从黄河边上调回第三连,由其担负蓝家坪中共中央书记处的警卫任务,保卫刘少奇、陈云、康生、张闻天、博古、王首道等首长,共设内、外层及山头瞭望哨11个。这年的七八月份,警卫营还抽出部队修补了延安到廘县的公路二百余里,使首长乘坐汽车往返时能够通行无阻,并保证了护送部分中央首长到国民党统治区进行工作。为了加强防空警戒,12月,由延安保卫营调来80名防空队员,将机枪排扩充为防空队,他们的武器有苏式马克沁重机枪六挺,分布于杨家岭、蓝家坪、清凉山、宝塔山等山头上,一面对空瞭望,发出防空警报,使首长和居民及时隐蔽,一面开展对空射击。在日寇多次派飞机进行轰炸扫射时,防空队曾勇敢地与敌机作战十余次。
  为了动员群众抗日、反对汪精卫投降日寇事件和纪念“五一”“七一”等节日,延安曾举行了多次群众大会,毛泽东主席等首长亲临大会讲话。警卫营除了在首长附近、会场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