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庄子译注于长春 >

第24章

庄子译注于长春-第24章

小说: 庄子译注于长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住了要被诛杀,而盗窃国家的大盗却成了诸侯,在这样诸侯之家就有仁义,
这不就是把仁义圣知一起“盗窃”了吗?所以那些追随于大盗之后,把自己
抬举为诸侯,窃取了斗斛权衡官符大印以谋利的人,即使用高官显爵之赏赐
也不能劝止他们,纵然有砍头重刑之威慑也不能禁止他们。如此重利使跖一
类大盗屡禁不止,这就是有圣人的过错啊。

所以说:“鱼儿不可以脱离深渊,治理国家最有效的方法不能显示给人
看。”那些圣人就是治理天下最有效的方法,是不能明示给天下人的。因此,
彻底摒弃一切聪明才智,大盗就可休止;丢弃玉器、毁坏珠宝,小盗也不再
兴起;焚烧符信、打碎印章,而民无知无欲、返朴归真;打破斗斛、毁折权
衡,而民没有争心;尽数毁弃天下之圣人之法,而民始可以参与议论。搅乱
六律分别,销毁竽瑟等乐器,堵塞师旷一类乐师之耳,而天下人始能含藏其
本性之聪慧;抹掉彩色花纹,散乱五色,粘合离朱一类明目人的眼睛,而天
下人始能含藏其本性之明;毁弃曲尺绳墨与圆规矩尺,折断工倕一类巧匠之
手指,而天下人始能含藏其本性之巧。所以说,“最大的巧如同笨拙。”除
去曾参、史鱼之类忠孝德行,封住杨朱、墨翟之类善辩之口,舍弃仁义,而
天下人的德行才能达到与大道同一的境界。人们能含藏其明,天下就不会有
炫耀夸张之举;人们能含藏其聪,天下就不会遭连累而受害;人们能含藏其
智慧,天下就不会迷惑;人们能含藏其德行,天下就不会有邪恶。象曾参、
史鱼、杨朱、墨翟、师旷、工倕、离朱这类人,都是建树其所得于外,并以


之迷乱天下人心,他们所创立之法是无用的。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
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1),当是时也,
民结绳而用之(2),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3),邻国相望,鸡狗之
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4)。若此之时,则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颈举
踵曰(5),“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6),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7), 
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8)。则是上好知之过也。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弯毕弋机变之知多(9),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苟之知多(10),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11), 
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12),则俗惑于辩矣。故天
下每每大乱(13)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
皆知非其所不善,(,) 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故上悖日月之明(14),下
烁山川之精(15),中堕四时之施(16),惴软之虫(17),肖翘之物(18),莫不失其
性。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19)。舍夫种种之民而悦夫
役役之佞(20),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21),啍啍已乱天下矣!

'注释'

(1)昔者句:以上十二氏为传说中的古帝王,也就是氏族首领。其中轩辕氏、祝融氏、伏牺氏、
神农氏见诸他书,其余八人无可考,其中或有源于已件之古籍,或为庄子所虚拟。
(2)结绳,用绳子打结来记事的方法。相传远古时期没有文字,人们用此法记事,大事打大结,
小事打小结,不同类事打不同结。
(3)安其居:以其居处为安适。
(4)“民结绳而用之”以下一段引自《老子》八十章,个别字有出入。
(5)延颈举踵: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形容焦急企盼的神态。
(6)赢(yíng)粮,带足路上用的食粮。趣之:奔往贤者之处。趣,同趋。
(7)其主之事:他所主管之政事。
(8)结,交错也。
(9)弩(nǔ),一种装有机关可以连续发射箭矢的弓。毕:古代用于猎取马兽的长柄网。弋:系
有细线的箭,射出后还能牵回来。机变:或为“机辟”之误,机辟为一种捕兽器。
(10)罔:同网。罟:网的总名。罾(zēng):用木棍或竹杆作支架,把鱼网撑成倒伞形,网底
放上饵料,再用能上下启动的长杆把网吊入水中,待鱼入网再提起取出后放下。苟(gǒu):用树条或
竹条编成的鱼篓,入口留下倒须,放在流水口,鱼虾顺水进入就出不来了。
(11)削格:修削长木棍,钉入地下,用以系牢捕乌兽之罗网。格:长木棍。罗:捕鸟网。落通
络,细绳也。用以牵动机关以捕狐兔。罝罘(jièfú):捕兽网。
(12)知诈:运用智谋进行欺骗。渐毒:渐渐不知不觉中受毒害。颉(jié)滑:错乱、混淆。颉
滑坚白,把坚白离台之辩纠结在一起,使人难于辩清。解垢:曲说诡辩之意。解垢同异,即对同异之
辩加以曲说诡辩。
(13)每每:时常,往往,又,旧注多以每与昧音近而通,每每即昧昧,昏昧无知之意。但庄子
主张人回复到蒙昧无知状态,反对人有知识智巧,不可能又讲昏昧而使天下大乱,故不取此说。
(14)悖(bèi):遮蔽。
(15)烁:熔化,销毁。山川之精:山川之生命,古人认为山河等自然物都是有生命的,人用智
有为就会销毁它们的生命。
(16)堕:通隳,破坏。四时之施:四季的正常运行。

(17)惴软:小虫蠕动爬行的样子。
(18)肖翘之物;细小的飞虫。
(19)三代:夏、商、周三朝代。是已:就是这样了。
(20)种种:朴实淳厚的样子。役役:奔波劳碌不肯停歇。佞,巧也,才也。
(21)啍啍:通谆谆,郑重叮咛、教诲不倦之意。
'译文'

你难道不知晓品德最高的时代吗?从前有古帝王容成氏、大庭氏、伯皇
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
神农氏,在那个时代,民用结绳方法记事,以其所食为甘美,以其所衣为漂
亮,以其习俗为快乐,以其居处为安适,相邻之国互相望得到,民众直到老
死也不互相交往。象那样时代,就是治理得最好的了。当今之世,竟然要让
民众伸长脖子、踮起脚跟企盼。听说“某地方有贤人”,就带足食粮,奔往
贤人之处,搞得在家里抛弃了亲人,在外面丢掉了所主管之政事,他们的足
迹踏遍诸侯国土,车子的辙印交错于千里之外。这都是君主崇尚智慧的过错。
君主诚心崇尚智慧而抛弃大道,天下就要大乱了。何以知道是这样呢?弓箭、
罗网、机关方面的智巧多了,空中的飞鸟就要被扰乱;钓具、鱼网、鱼篓方
面的智巧多了,水中的鱼类就要被扰乱;削木桩布成各类网具的智巧多了,
山泽中的野兽就要被扰乱;运用智谋欺骗,使人不知不党中深受毒害,把坚
白之辩纠结在一起,把同异之辩加以曲说诡辩,这类智巧多了,故风遗俗就
要受其迷惑。所以,天下常常发生大乱,罪过就在于崇尚智慧。天下人都懂
得去探求他所不知道的,却不懂得去探求他所知道的;都知道责难他认为恶
的,却不知责难他认为善的,所以天下就大乱了。(按庄子的看法,知与不
知、善与恶、是与非等等,都是主观意向,没有客观标准,因而都可混而为
一,不加区分。如果执著己见,以此非彼,便会造成无穷的纷争,引起天下
大乱)。因此,这样作就会上遮蔽日月之光明,下销毁山川之生命,中破坏
四季之正常运行。蠕动爬行的小虫,微小的飞虫,都无不因此而丧失其本性。
崇尚智慧之祸乱天下,如此之厉害呀!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就是这样。舍弃淳
厚朴实之民而喜爱奔波劳碌不肯停歇之有才艺者,废弃恬淡无为的风尚而喜
欢多言不倦的游说,多言不倦的游说已经把天下搞得大乱了。


在宥

'题解'

《在宥》以篇首句中二字名篇。本篇较长,内容也较杂。大体说来,全篇的基本宗
旨是发挥无为而治的思想。开头提出“闻在看天下,不闻治天下也”,是全篇的总纲,以
下各段大体围绕这个纲领展开。

第一段为议论,认为对天下不是要治理,而是要保持其自然本性。治天下,不管是
治理得好,还是治理得坏,都会破坏人的自然本性,人的本性一旦被破坏,就是尽天下之
力去赏罚,也无法挽回。如果失去本;聪明仁义礼乐圣知都可成为乱天下的因素。因此,
君子如果必不得已而莅临天下,就要实行无为而治。第二段通过老聃回答崔瞿“不治天下,
安臧人心”之问展开,核心是讲不要扰乱人心。认为社会对人的教化赏罚,不但不能使人
向善,还会造成“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天下脊脊大乱”,以
至于被杀头者尸体堆垒,带刑具者相推于道路。认为仁义之类说教不过是暴君大盗的先
声,绝圣弃知,方能天下大治。第三段,黄帝与广成子对话,认为治天下破坏了自然的和
谐,造成“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是违背“至道”的。“至道”深远暗味,
昏暗静默,看不见听不着,只有抱神守形,不为外物扰乱心神,才能与“至道”冥合。所
以知“至道”必先治身。此段讲长生、养身内容,有浓厚的神仙家色彩。第四段记述云将
与鸿蒙故事,极言有为之害,宣扬“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与自然元气同一,处无为而
物自化。第五段为议论,讲述为人治国而使国家得以保存的,万不得一。因此,拥有国土
之诸侯,应不以有国为意,有同于无,才能不生私欲骄矜之心,不为有国之心所役使,而
为天地万物之主宰。第六段为议论,讲述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天道无为,人道有为,天道
为主,人道为辅,强调天道,亦不抹灭人道。其中抽象议论,有调和道、儒、法思想之倾
向,和庄子的一贯思想有较大距离,有人以为是后世儒者所加。
闻在有天下(1),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2),宥之

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3)。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4)! 
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5);桀之治大下也,使
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6),是不愉也(7)。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而可长久
者,天下无之。人大喜邪,毗于阳(8);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
至(9),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
自得(10),中道不成章(11),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12),而后有盗跖、曾史之
行(13)。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14),故天下之大
不足以赏罚。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15),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
战!

而且说明邪(16),是淫于色也(17);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乱
于德也;说义也,是悖于理也(18);说礼邪,是相于技也(19);说乐邪,是相
于淫也(20)说圣邪,是相于艺也(21);说知邪,是相于疵也(22)。天下将安其性
命之情,之八者(23),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
始商卷■囊而乱天下也(24)。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25),甚矣天下之惑也!岂
直过也而去之邪(26),乃齐戒以言之(27),跪坐以进之(28),鼓歌以舞之(29), 
吾若是何哉!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30),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
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31);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
下(32)。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33),无擢其聪明(34),尸居而龙见(35),渊默


而雷声(36),神动而天随(37),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38)。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注释'

(1)在宥:在,存也。宥作囿解,意为范围。在有即存养持守自性,而不使其放逸流失。“在宥”
取自开头二字为篇题,形式上似乎无义,实则表达了本篇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宗旨,是颇具深意的。
(2)淫:过也,超出也,过则不能保持自性的本然状态,而背离自性
(3)迁:改变。
(4)有:又。
(5)欣欣焉:欣喜快乐的样子。恬:静也,安也。
(6)瘁瘁焉:疲病困苦的样子。
(7)愉:发自本性的欢悦。意思是,尧治天下使人快乐欣喜,桀治天下使人疲病困苦,两者虽个
同,但都不能使自性安静愉悦。在于扰破坏自性上又是一样的。
(8)毗(pí):偏。
(9)庄子认为:大喜而偏于阳,阳为暑;大怒偏于阴,阴为寒。既偏阴,又偏阳,则是寒暑不能
调和以成,四时失其时序,必使人之形体受伤害。
(10)不自得:不自得于其性。
(11)中道,半途而废。章:奏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