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释-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释】
①馁(nei):饿。
【译文】
孔子说:“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亲自去耕田种地,难保不饿肚子;努力学道,却可以得到俸禄。所以,君子只担忧学不到道,不担忧贫穷。”
【读解】
不谋衣食并不是真的不要衣食,而是通过谋道而水到渠成地获得衣食。
在《子路》篇里,我们已看到学生樊迟去向孔子学耕田种地而被孔子骂了个狗血淋头。这里又从正面来阐述了“君子谋道不找食”的道理。
其实,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孔子的话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以我们今天的情形而论,很多读书人,包括大学教授和搞文化工作的专家、高级知识分子,就是不如一个拉人力车的或种蔬茉的菜农收入高,更不用说和做生意的个体户相比了。但我们的大学教授和专家学者是不是要为了“谋食”而放弃教学和科研去拉人力车,去种蔬菜,或去做生意呢?这时,我们就用得着“君子谋进不谋食”这句话了。毕竟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有所从事的职业的性质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还包含着一种敬业精神在内。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待遇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但我们毕竟是君子,所从事的,毕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尚事业啊。不合理现象需要得到解决,得到改变,但“君子忧道不忧贫”,自己的追求还是不能放弃。
这是不是也可以算作对“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的一种理解呢?
得之容易守成难
【原文】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
孔子说:“靠智慧得到了它,不能靠仁德保持它,虽然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靠智慧得到了它,靠仁德保持了它,不能用庄刀的态度去治理,那老百姓也不会服从。靠智慧得到了它,靠仁槽保持了它,又能用庄严的态度去治理,但不能用礼法去约束、指挥百姓,那还是没有达到尽善的地步。”
【读解】
得到的是什么?保持的又是什么?从后文看,应该是指政权.
所谓“创业易,守成难。”靠智慧而取得是容易的,但要保持就很难了。一般性地保持也还可以做到,要进一步用庄严的态度去治理,用利法去约束、指挥,那就更难了。因为这已不是消极被动地守成,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树,是以攻为守了。
智、仁、庄、礼,是四个层次的修养和要求,四个层次做一到才能达到完善的地步。而一般人是很难都做到的。其实,不只是从政如此,诸如我们一般性地做事业,做生意,有这个道理。比如说在我们今天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不少人抓住了时机,又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优势,一“下海”就适逢其会,春风得意地“发了一发”,赚了一把。但由于不能“仁以守之”,贪心不足,该煞车的时候不知道煞车,结果一夜之间又成为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如此等等,其实都有一个“得”与“守”的关系在内。
从这些角度来理解,孔子的话就不仅仅局限于行政的范围,而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事业密切相关了,所以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小知与大受
【原文】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从小处得到赏识,但却可以成大器;小人不能成大器,但却可以从小处得到赏识。”
【读解】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又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子张》)
所有这些论述,都与这里所说的“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有关。都是谈的人的器识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提醒我们看人从大处着眼,而不要拘泥于细微末节。因为真正的君子,一个能咸大器的人,他在细节上不一定有什么很突出的表现,不一定为人所知,而一个不能成大器的小人,则很可能在细节上显露出来,为人所赏识。所以,如果以小节看人,很可能一个真正大智慧的君子还不如一个小聪明的人,那就的你看走眼了。
所谓“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说到底,还是一个大智慧与小聪明的问题。知人论世,尤其是领导者知人善任,选拨人才,不可不注意这方面的大问题。
民之于仁,甚于水火
【原文】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老百姓对于仁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水与火,我还看见因跳进去而死了的,却从没有看见过因实践仁德而死了的。”
【读解】
水与火满足的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仁却满足的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换句话说,水与火满足的是人的动物本能或人的自然属性,而仁却满足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超出动物本能的部分,亦即其社会属性。当然,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二者也不可作完全割裂的划分,这是不言而喻的。
就强调人的精神需求,人的社会属性方面而言,的确可以说老百姓对仁的需求超过了对水与火的需求。何况,水与火虽然是人类的基本生活离不开的东西,但火还时常对人类造成危害,不那么友好,甚至当你不小心落入水里或火之中时,还会要了你的命.而仁却绝不会危害人类,不会要谁的命。至于说到“杀身成仁”,那也不是“仁”本身杀人,而为了“仁”而自愿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不能归罪于仁本身。
所以,仁是人类真正的朋友,也是老百姓的精神支柱。
当仁不让
【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只要是行仁义的事,就是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
【读解】
通权达变的学说。
在《里仁》篇里,孔子曾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就行。”所以,孔子的学生说他是“毋必,毋固。”(《子罕》)不死板,不固执。
孟子更是赞美说:“该快就快,该慢就慢,该做官就做官,该辞职就辞职,这就是孔子啊。”“孔子是圣人中最识时务的,是集大成者!”(《孟子·万章上》)
识时务者为俊杰。
回到“当仁,不让于师”来看。凡事让于师是遵从师道尊严,当然不错。但是,只要是行仁义的事,也就不能拘泥了。这里又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方面的意思是说,当自己的意见和老师的意见发生分歧时,老师错了,自己是对的,这时就不必谦让,而应该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这也就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那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当仁,不让于师”的另一个方面意思是说,只要是行仁义的事,就要自靠奋勇,积极主动上前,而不要谦让于其他的人。比如说大家选举你当人民代表、职工大会代表什么的,为大家服务,为民众疾呼,有什么可谦让的呢?
既然连老师都可以不必谦让,其他自然都不在话下。所以我们今天大都说“当仁不让”而省去“于师”两个字。那意思是说,只要是行仁义的事,合于仁义,那就什么人都不必让了。
贞而不谅
【原文】
子曰:“君子贞①而不谅②。”
【注释】
①贞:信。贾谊《新书·道术》解释说:“言行抱一谓之贞。”②谅:信。这里指小信。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守信,但不拘于小信。”
【读解】
换句话说,君子守大信,不守小信。
“贞”就是大信,“谅”就是小信。
或者用孔子在《子路》篇里的说法: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小信,就是“谅”。而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离娄下》唯义所在就是大信,就是“贞”。
总之,还是那个意思,我们既要守信讲信用,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用“义”的原则来进行变通,做一个通权达变的。
工作在前,享受在后
【原文】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译文】
孔子说:“侍奉君王,认真工作而把拿俸禄的事放在后面。”
【读解】
事君如此,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也应该如此。总之是先认真工作,然后再说工资和享受待遇的问题。用我们通常的说法,叫做“工作在前,享受在后。”
这简直就有一点雷锋精神了吧。可惜我们今天大都已不是这样的了,没有这样高的风格。我们今天大都是先谈工作条件和待遇,工资多少,待遇怎么样,年终有多少奖金,如此等等。铺天盖地的招聘广告也都是说的这些内容。要是有哪家公司打出“工作在前,享受在后”或“敬其事而后其食”的招聘广告,能招聘到人才怪,谨防公司的老板还会被人们认为神经有毛病哩。
难道真是人心不古了吗?
有教无类
【原文】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一视同仁没有区别。”
【读解】
一视同仁没有区别是指教育对象,而不是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有所区别的。
在《述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自行未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是来拜我为师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他的。
从孔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富有如冉有、子贡,贫穷如颜渊,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卑贱出身如仲弓,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弟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孔子不愧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读解】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鹤鹊安知鸿鹅之志!”.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感叹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史记·伯夷长齐列传》)
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屑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贾谊的《鹏鸟赋》写得好: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夸者死权兮,众庶凭生。”
孔子自己也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从吾所好”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卡尔·马克思引用过诗人但丁的一句名言,叫做——“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
不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吗?
辞达而己
【原文】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言辞不过达意罢了。”
【读解】
就一般情况说,“辞达而已矣”是针对“巧言令色,鲜矣仁”而言的。强调言辞以表达意思为目的,反对雕琢浮夸的花言巧语,反对开口就是一大篇的夸夸其谈。
就写文章而言,“辞达而已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的好文章其实就是“辞达而已矣”,而不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这方面的问题,在写作学上研究得很多,而其基本精神,还是来源于孔子这句精辟的名言。
“辞达而已矣。”我们也就没有必要饶舌了。
季氏第十六
本篇多章都不称“子曰”而称“孔子曰”,所以一般认为不是孔子弟子所记,但本篇内容仍涉及孔子的政治、教育、道德思想等。全篇原文共14章,本书选12章。
且看侵略者的逻辑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③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4)”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