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03四书五经合集之论语 >

第28章

03四书五经合集之论语-第28章

小说: 03四书五经合集之论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读解】   
  这显然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用我们今天一般的看法,会 认为他很平庸,没有什么高标准的追求。岂不闻:“万元户,贫困 户,十万元户才起步,一百万元不算富。”而公子荆刚有一点财产, 充其量算个“万元户”吧,就在那里说什么“差不多够了。”稍稍 增加一点,肯定是不到“十万元”嘛,就声称“差不多完备了。” 这不是很没追求吗?
  其实,话倒不能这么说。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 
  知足常足,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知足常乐。一个人知道满足, 心里面就时常是快乐的,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贪得 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时时感到焦虑不安。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 就会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面对现实,我们看到不 少铤而走险而落得声败名裂的人正是因为欲壑难填,贪得无厌而 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这些人的犯罪事实,很多人都会由衷感叹 说:“要是他早一点收手,大概也不会走到这一步罢了!”不知大 家注意到没有,这些感叹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啊!问 题是,一旦受贪欲支配,又哪里会知足,哪里会收得住手呢?
  所以,“知足”不是没有追求;“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相反,倒是很难得修炼成的德性,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物欲诱 惑滚滚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代。  
  

  实行富民政策
  【原文】 
  子适①卫,冉有仆②。
  子曰:“庶③矣哉!”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①适:到,往。②仆:驾车。③庶:众多,这里指人口多。
  【译文】
  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驾车。
  孔子说:“好多的人啊!”冉有问:“人多该怎么办呢了?”孔子 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孔 子说:“教育他们。”
  【读解】   
  《管子·治国》说: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畏罪,所以比较好治理。民 贫则危乡轻家,犯上作乱,所以难于治理。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总是首先想方设法地让人民富裕起来。
  这就是富民政策。
  《管子》表达的思想正是孔子在这里所表达的思想。
  其实,奔小康也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好,也都是这种思想。
  这种思想并不是不要精神文明建设,不讲政治,而是首先抓 经济基础建设,在此基础上“教之”,建设精神文明的大厦。所以, 这又叫做“先富后教”。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这样截然分明的先后顺序,而 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句话,就是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 不过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罢了。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原文】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 是其几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 不几②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 ‘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 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 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注释】
  ①几:期,期望。②几:近。
  【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旺,有这样的话吗?”孔 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这样说啊。不过,人们说:‘做国君很艰难, 做臣下也不易。’如果真能知道做国君的艰难,不就近于一句话可 以使国家兴旺了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灭亡,有 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这样说啊。不过,人们说 ‘我做国君没有别的快乐,只是我说什么话都没有人敢违抗我。’如 果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很好吗?如果说的话不正确而 没有人违抗,不就近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了吗?
  【读解】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乍一听很有些危言耸听,哪有这样厉害的一句话呢?
  仔细想一想,尤其是联系到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发展来进行 思考,“一方兴邦,一言丧邦”的说法其实也并非危言耸听,反倒 还很有些深刻性在其中哩。
  以孔子在这里举出的两句话来看,“为君难,为臣不易”,用 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做领导人难,做中层干部也不易。没有一定的 行政工作经验,是难以体会得到这句话的深度和分量的。相反,一 旦能深刻体会到“为君难”,也就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尽心于 国事,做到了这一点,国家也就会兴旺起来。总而言之,这句话 类似于唐太宗时的名言:“创业难,守成也不易。”很有些沉重而 深刻的分量。
  另一句话是说到权力的绝对性问题。如果当一个国家领导人 只是想到自己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且以此为乐,以权力为享受。 就像安徒生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衣》里所讽刺的皇帝那样,放个 屁都是香的,那也就离亡国不远了。 
  可见,虽然语言不是原子弹,不可能一下子炸毁一个国家;反 过来也一样,没有哪一句话可以像“芝麻开门”那样神奇,一下 子就兴旺一个国家。但是,语言支配思想,思想决定大政方针和 政策,所以,有时候,关键的一句话就是可以起到兴国亡国的作 用。以我们所经历的时代来看,“抓党内军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 权派”是不是搞乱了党,搞乱了军队,搞乱了国家呢?而“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白猫黑猫, 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等待,每一句话是不是 都起到了兴邦的重大作用呢?  
  回过头来看,一方兴邦,一方丧邦,的确还是危言耸听啊! 
  

  近者悦,远者来 
  【原文】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
  叶公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让国内的喜悦,让国外的人 来投奔。”
  【读解】   
  近者悦,远者来。
  内政外交,一语囊括。 
  近者悦是因为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远 者来是因为声名远扬,外交辉煌。 
  朱熹说得好:“被其泽则悦,闻其风则来。然必近者悦,而后 远者来也。”(《论语集注)卷七) 
  所以,首先是要为人民谋幸福,增强国力,使“近者悦”。不 然的话,“远者来”是要来,但不是来投奔,而是如“八国联军” 一般来侵略了。
  国耻未忘。
  能不使“近者悦”而后“远者来”吗? 
  

  欲速则不达
  【原文】 
  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 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①莒父:鲁国邑名。《山东通志》认为在今山东高密县东南。 阳文】 子夏做了莒父邑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图 快,不要贪小便宜。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便宜就办不成大 事。”
  【译文】
  子夏做了莒父邑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图 快,不要贪小便宜。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便宜就办不成大事。
  【读解】   
  孔子反对急功近利。
  公元前658年,晋国人以宝马美玉献给虞公,要求借道讨伐 虢国。宫之奇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谏虞公不要答应晋国的借道要 求,但虞公贪图宝马美玉而不听劝谏。结果,晋国人灭虢国后在 返回的途中又顺手灭了虞国。这是贪小便宜而坏大事的典型。
  公元1958年,中国人以火箭般的“大跃进”速度赶超英美, 结果是经济大倒退。这是“欲速则不达”的典型。
  国家大事如此,个人事务也是一样。所谓“风物长宜放眼 量”也就是这样的意思。但面对现实,谁又没有“近视”而急功 近利的时候呢?既然如此,就请把圣人的话铭诸座右,时常提醒 自己吧。
  

  “直”也有讲究
  【原文】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①,其父攘羊②,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 中矣。” 
  【注释】 
  ①直躬者:直率坦白的人。②攘羊:攘,偷。③证之:告发他。 证,告发。
  【译文】
  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一个直率坦白的人,他父亲偷了 羊,他便告发父亲。”孔子说:“我的家乡直率坦白的人与你所说 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率坦白就在 这里面了。”
  【读解】   
  按照孔子的看法,一个人不能一味地直率坦白。换句话说,直 率坦白也有一定的讲究。比如说在父子关系上,有一个孝与慈的 问题。所以,父亲有什么问题,从孝的角度出发,做儿子的就应 该替他隐瞒,而不应当告发他。反过来也是一样,儿子犯下了什 么过错,从慈的角度出发,做父亲的也应该替他隐瞒,而不应当 告发他。
  这样说来,也就不应当大义灭亲了。甚至,在法律面前,父 子之间也就可以作伪证而相互包庇了。圣人的思想显然不合于法 治的精神,而是从伦理道德的礼法角度思考问题的。这也就是他 在《泰伯》篇里所说的“直而无礼则绞”。直率而不符合礼就会尖 刻伤人。所以,一切都要以礼作为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儿子告发父亲虽然直率坦白, 但因为不符合孝的礼制,因此仍然是错误的。反过来说,父亲为 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虽然都不直率坦白,但却符合慈与 孝的礼制。
  

  士的标准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 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 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注释】 
  ①硁硁(keng):浅薄固执的样子。②斗筲(shao)之人:”指器量狭 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士?”孔子说:“做事有羞耻 之心,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国君的使命。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 是士了。”
  子贡说:“敢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 乡亲们称赞他尊敬兄长。”
  子贡说:“敢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说话一定守信,做事 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 的士吧。”
  子贡又说:“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 器量狭小的人怎么能算得上呢?”
  【读解】   
  “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与近代文化中的知 识分子相近。在商周时代,士属于贵族中的下层,到春秋时代,则 成了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一个特殊阶层。孔子生活在这个时代, 他本人也是这个阶层中的一页。所以,他和他的学生们对士有过 各种论述。比较著名的如《里仁》篇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 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又如《泰伯》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 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这些论述,都近似于我们今天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一样, 对“士”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赋予了社会历史的重任。在本篇中, 孔子又与子贡讨论了不同层次的士的标准。
  子贡与孔子讨论的第一个层次的士是参与国家大事的“入 仕”的士,或者说是“用之则行”,“达则兼善天下”的士。子贡 与孔子讨论的第二个层次的士是在乡赋闲,没有在朝廷做官的士, 或者说是“舍之则藏”,“穷则独善其身”的士。子贡与孔子讨论 的第三个层次的士是拘泥固执,不知通权达变的“任任然小人 哉”的士,这种士是勉强可以称得上的,实际上不太够格的士。这 里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言必信,行必果”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