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白话孙膑兵法 >

第3章

白话孙膑兵法-第3章

小说: 白话孙膑兵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ɡ缦睾颓挠位鞫樱灾链又髁χ蟹殖鲆徊糠郑┯谕庀撸谀抢锲苹档兄煌ǎ橹频兄鲈慷樱潜匾摹H绻性诟莸鼐镁岵蝗ィ铱梢缘怪玫厥褂蒙鲜龇椒ǎ匆砸徊苛粼诟莸啬谖ЮЦ玫校弥髁サ兴永粗淮胤剑谀抢锎笏粱疃戮镁嶂谐吠顺鋈ゴ蛭抑髁Γ徽饩褪恰壕日浴陌旆ā!闭舛温凼鼍咛宥晗杆得髁巳绾伟选壕日浴恼铰运枷耄擞糜诳谷沼位髡秸N怂得魅绾卧擞谜庵终铰运枷耄飨褂腥缦乱欢温凼觯骸肮湃怂健擞弥睿婧跻恍摹颐墙凶隽榛钚裕馐谴厦髦富釉钡某霾贰A榛畈皇峭怯Ω镁芫摹A榛睿谴厦鞯闹富釉保诳凸矍榭觯笫倍仁啤ㄕ飧鍪疲ǖ惺啤⑽沂啤⒌厥频认睿┒扇〖笆钡暮颓〉钡拇χ梅椒ǖ囊恢植拍埽词撬健擞弥睢!泵飨庖欢温凼觯彩嵌运镫鹘械摹肮鹆曛健焙汀奥砹曛健钡钠饰觥C飨擞没榛睿睬笫敌У恼铰运枷耄富涌谷照秸徒夥耪秸丛炝耸肺耷袄墓饣砸导#渲凶钔怀龅哪诮夥耪秸械牧缮颉⒒春!⑵浇蛉笳揭哿恕U馊笳揭酃布叩�150 余万,决定了中国解放战争的结局。重温毛主席关于这三大战役作战方针的指示,可以清楚地看出毛主席在这三大战役中,都明确、具体地指示了围点打授的作战方针,强调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不是首先去夺取大城市。这种作战方针,正是基于对敌我形势的准确分析,从而充分发挥我军之长,抑制敌军之长,战而胜之的正确决策。三大战役的进程和结局,充分证明了毛主席确定的作战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和运用,正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军事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其实,孙膑在《擒庞涓》一文中所提出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原则,不仅适用于军事,同样也适用于政治,经济各领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大胆改革,独辟蹊径,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国家。细想起来,这不也是从实际出发,机动灵活的战略思想的体现吗!我们认为,当今的中国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和众多的企业家们,很有必要好好学习和领会孙膑的战略思想,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当今的世界和中国,都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这种竞争实际上就是科技战争、工业战争、农业战争,是整个经济领域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种形势下,胜利必定属于不拘泥于常规的创新者。《擒庞涓》故事不长,但其内涵十分丰富,有取之不尽的营养,善于从中汲取者将受益无穷。 
见威王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本篇记孙膑初见齐威王时,陈述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孙膑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禁止争夺,对春秋战国以来儒家所鼓吹的以“仁义”去战的说教,作了有力的批判。
  孙子见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恒势也(1)。此先王之傅道也(2)。
  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3)。战不胜,则所以削地面危社稷(4)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乐兵(5)者亡,而利胜(6)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事备(7)而后动。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8)也;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夫守而无委,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
  尧有天下之时,黜王命而弗行者七,夷(9)有二,中国(10)四,……素佚而致利也(11)。战胜而强立,效天下服矣。昔者,神戎战斧遂(12);黄帝战蜀禄(13);尧伐共工(14);舜伐劂□□而并三苗(15),……管;汤放桀(16);武王伐纣(17);帝奄(18)反,故周公浅之(19)。故曰,德不若五帝(20),而能不及三王(21),智不若周公,曰我将欲责(22)仁义,式(23)礼乐,垂衣裳(24),以禁争夺。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效举兵绳(25)之。”
  (1)士,借为恃。意谓军事上没有永恒不变的有利形势可以依赖。
  (2)傅,借为敷,布,施。意谓这是先王所传布的道理。
  一说“傅”为“传”宇之误。
  (3)在,存。孙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战争的胜负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孔丘复辟奴隶制的反动纲领“兴灭国,继绝世”的含义不同。
  (4)社,士神。稷(ji既),谷神。古代以社稷代表国家。
  (5)乐兵,好战。
  (6)利胜,贪图胜利。
  (7)事备,做好战争的准备。
  (8)委,委积,即物资储备。
  (9)夷,指古代我国东方地区的部族。
  (10)中国,指中原地区。
  (11)此句上文残缺,原文大概是说帝王不能无所作为而致利。佚,同逸,安闲。
  (12)神戎,即神农。斧遂,或作补遂。《战国策·秦策》:“昔者神农伐补遂。”
  (13)蜀禄,即涿鹿,地名。《战国策·秦策》:“黄帝伐涿鹿而禽蚩(chi痴)尤。”
  (14)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15)并,借为屏,屏除,放逐。传说舜曾征伐过南方部落三苗。
  (16)汤,商朝开国国君。桀,夏朝最后的国君。放,流放。
  (17)武王指周武王,周王朝的建立者。纣,即商纣王,商朝最后一个王。
  (18)帝,疑是商宇之误。奄,商的同盟国,在今山东曲阜东。
  (19)周公,周武王弟。武王死,子成王年幼,周公辅政。
  浅,借为践,毁、灭之意。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灭商后,被封的纣王之子武庚又联合奄、徐等国叛周,被周公征服。
  (20)关于五帝,历来说法不一。据《史记》,指黄帝、颛顼 (zhuanxu专恤)、帝喾(ku酷)、尧、舜。简文似以神农为五帝之一。
  (21)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的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22)责,借为积。
  (23)式,用。
  (24)譬喻雍容礼让,不进行战争。
  (25)绳,纠正。意谓以战争解决问题。 
  ' 原文'孙子见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恒势也。此先王之傅道也。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事备而后动,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夫守而无委,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尧有天下之时,黜王命而弗行者七,夷有二,中国四,。。素佚而致利也。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昔者,神戌战斧遂;黄帝战蜀禄;尧伐共工;舜代劂□□而并三苗,□□。。管;汤放桀;武王伐纣;帝奄反,故周公浅之。故曰,德不若五帝,而能不及三王,智不若周公,曰我将欲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
  ' 译文'孙膑进见齐威王,说道:“用兵之道,并没有永恒不变的模式。这是先王所陈述的道理。一个国家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可以避免亡国,把江山世代延续下去。如果不能取胜,就会割让土地,以至危及国家生存了。所以,用兵不可不慎重对待。那些轻率用兵的人常遭失败,贪图胜利者常遭屈辱。所以说,用兵绝不能轻率,胜利也不是靠贪求而能得到,用兵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才能付诸行动。这样,哪怕城池很小,也能够坚持,这是因为有充足的储备;兵力不足,而战斗力强,是因为正义在自己一方。如果储备不足而守卫,没有正义而进行战争,那样,世上没有任何人能够固守不败,没有任何人能取得战争胜利。唐尧治理国家时,拒不执行王命的部落共有七个,其中蛮夷地区两个,中原地区四个。。只因唐尧注重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才创造了有利条件,战胜了各部落,而居于强者地位,全国都归服于他。从前,神农氏和斧遂作战,黄帝和蜀禄交锋,唐尧讨伐共工,虞舜征讨劂。。及平定三苗,。。商汤驱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商奄反叛,周公很快就将其平定了。现在,有些人,功德不如五帝,才能不如三王,智慧不如周公,却说“我要以积蓄仁义,实行礼乐,不用武力,来制止争夺”。其实,这种办法,并不是尧、舜不想实行,而是这种办法行不通,只好用战争去制止战争。
  ' 解析'这篇文章,孙膑以进见威王,陈述意见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这是从宏观上阐述他的战争观。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述了这样几个观点:一、在一定形势下,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靠战争,并且取得胜利,才能解决问题。作者说得很肯定:“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作者列举了被列为圣贤的尧、舜、神农、黄帝、商汤、周武王等人以战争统一国家,以战争除暴安良,以战争推翻暴政,建立盛世的大量事例,最后强调归结为:“故曰,德不若五帝,而能不及三王,智不若周公,曰我将欲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作者以被人们一致崇敬的尧舜也不得不用兵的事例作论据,确实很有说服力,令人信服。以暴除暴,以战争反对战争,以战争求得和平,这在古今中外,实不鲜见。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曾饱受压迫和奴役,尤其在暴君当政,权奸掌权的时候,更是民不聊生,除了起义反抗之外,别无出路,所以才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直至近代的太平天国起义。。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只有用战争手段才能推翻暴政。再有,经过三国争战而结束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局面而归于一统,李世民协助其父南征北战而结束隋未的割据局面,统一全国,开创贞观盛世。这类事例,也说明孙膑的观点是正确的。不但古代中国如此,在近、现代中国也是这样。是毛主席提出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走农村包围城市,建文革命根据地的道路,才开创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最后取得胜利,难怪毛主席把武装斗争列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试想,当时如果按照合法斗争的路线,靠和平手段去反对反动统治,那中国人民的解放何时才会得到,今日的中国会是什么局面。就世界范围来说,在一定时期,一定形势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远的不说,单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德国法西斯突然袭击苏联,日本飞机偷袭珍珠港之时,这些国家如不奋起进行反侵略战争,那又会是什么局面?所以说,在一定形势下,必须以战止战,以暴除暴,通过战争手段求得和平。二、“事备而后动”,主张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才能用兵作战。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正确,孙膑指出:“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并举出尧能让天下归服的原因是“素佚而致利”。孙膑这一主张,确实是用兵的一条重要原则,只有准备充分之后才能用兵,即只有充分明了敌势、我势、地势等等,才能订出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从而保证作战胜利。“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有见识的军事家们的共同信条。诸葛亮作为一名著名的军事家,帮助刘备入川,建立蜀汉后,念念不忘统一中国,曾经六出祁山,和魏军交战。论军事指挥,论用兵神奇,诸葛亮确实高人一筹,连司马懿都心悦诚服地自叹不如。可是,诸葛亮为什么最终没能成功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后勤保障不利是重要原因之一,前几次出祁山都是因军粮不能及时运到而不能久战,只好退兵,这个事例从一个侧面说明,准备对于用兵取胜是何等重要。想当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占据绝大部分国土,拥有装备精良的四百多万大军,而我军只有互不相连的几个解放区,一百万稍多的“土八路”。可是,仅仅三年半时间,我们却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准备,应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经过八年抗战,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浴血奋战,一百多万解放军都是打出来的精兵强将,在大后方坐山观虎斗、没有实战经验的国民党反动派将领和官兵,自然打不过;解放区人民多年艰苦抗战,军民同心,这也是极好的准备。更重要的是毛主席运筹帷幄,各级指挥员精心策划,灵活指挥,而国民党军队往往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两者的“备”就大不一样,其结果自然也不一样了,弱胜强败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和任何战争一样,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我们这里是仅就一个“备”字而论。何止用兵作战,干什么事都离不开一个“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