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口水战 作者:老枪-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场“中心之争”的结果是广东省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现代化大都市”和“国际性城市”的表述和定位。
这场“中心之争”实际上体现的是,广深持续了20多年的经济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面对何去何从,两城市需要重新选择经济发展路径和增长模式。这场“中心之争”的背景是民工荒、油荒、气荒等各种生产要素短缺危机此起彼伏,珠三角赖以迅速发展的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土地制胜的经济模式走到尽头。特别是深圳,在丧失政策优势之后,深圳一下子找不到发展的方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深圳的作用仅仅是珠三角与香港联系的通道和桥头堡,这个时期被称为深圳的“边缘化”和“孤岛化”时期:香港已回归了,深圳的任务不再明晰了;香港的内功已全转过来了,深圳要靠自己行走江湖了;全国都要开放了,试点结束了;创业的激情消退了,深圳进入了男人高潮后一般都会有的“思睡期”。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今天,“候鸟北飞”、港资北上,种种形容都在昭示深圳的落寞,珠三角的衰落。忧患意识强烈的深圳人早就坐不住了,据说深圳市的高层多次向中央提交报告要求明确深圳定位,但是一直没有明确的答复。
在民间,这种失去方向后的焦虑和迷茫表现为“抛弃论”的出现:2002年一位网友的两万字长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发表后,引起了深圳居民的巨大的反响和共鸣。
的确,在这场城市口水战中,深圳有着难与人言的自卑。作为中心城市,深圳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这种挑战随着深圳长期依赖的政策优势的消失而逐步增强,由此产生的“抛弃论”阴云一直弥漫在深圳人心头久久无法挥去。
其实,在广州看来,深圳没有被抛弃。如果说抛弃,只能说深圳正在被市场所抛弃,在人为的政策优势逐渐消失后,深圳人没能意识到失去的并不仅仅是政策优势,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长期的政策优势让深圳人逐渐失去了当年创业时的那份拼劲、那份激情、那份精神,而是习惯于等待,在等待与期望中,深圳人失去了原来属于自己的市场,失去了与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市场扩张与竞争能力。
这一点,可以说是广州轻视深圳的主要原因。
广州一度发展速度落后于深圳。但是广州最终找到了另外一条道路:吸引大型跨国企业前来投资和设立中国总部。看中良好基础设施和便利交通条件,以广本、丰田等为代表的大量跨国企业纷纷以此作为进军内地市场的桥头堡。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为止,20%的世界五百强在广州设立了总部和办事处等机构。
为了搞平衡,广东省有关方面表示:“珠三角城市集群中,广州、深圳的地位最为突出,尽管主中心有两个,但职能各有不同,是错位发展。”为了错位发展,深圳应该建设成内源型经济。据业内人士分析深圳发展内源型经济有三大优势:其一,深圳的创新意识较强,经济的知识含量较高。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据全市GDP的29%,而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又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8%。其二,深圳的集聚效应吸引了一大批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公司来此落脚。其三,靠近香港是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也是企业今后走向国际的重要跳板。
但很多网民看法并非如此。网民认为,由于有广东省的支持,广州市在与深圳的竞争中一直保持强势而分毫不让。深圳市一直想同广州展开错位竞争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根本无法实现。
由此,广深口水战看来还要一直打下去。
“文盲城市”还是“文化城市”?
在广深口水战中,深圳几乎被广州视为“文盲城市”。
当然,跟有数千年历史的广州相比,一个只有20余年历史的城市——深圳,在广州眼里只能算个胎儿,顶多也只能算刚刚出世。广州人认为,从外观上看,深圳显然已经比较成熟了,它有足够多的人口,有一个大都市应有的几乎一切。但是,如果谈到深圳的文化,确实比不上广州。深圳除了以《万科周刊》为代表的企业内刊,没有一家在全国真正有影响的报纸杂志。现在中国最著名的网站也没有一家在深圳。深圳只有一个正规意义上的大学,但就是这个大学,也是以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人文色彩淡漠到几乎不存在,虽然它有人文科系。这样的教育设施,自然不会对深圳的文化建设有什么助益。深圳没有一流的学者。深圳的建筑很有名,但在众多、巨大的建筑中间,几乎看不见艺术的影子。深圳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主题公园,那种精美丰富的文化复制品,倒是在全国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全国各地的各种假古董、假古建筑、假民俗村、微缩景观,几乎全是照搬深圳,只不过更等而下之。这一切构成了对中国文化的消解嘲弄和歪曲破坏。从这个意义上看,深圳这种影响绝对是负面的,甚至是灾难性的。
深圳有新时代的歌曲创作,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它的街头文艺演出。这样的演出形式是让人愉快的,但演出的内容则是平庸无奇的,只不过把歌舞厅和包厢里的卡拉OK移到户外露天演出罢了。因此它只是娱乐方式的增加而不是艺术形式和艺术价值的创造。娱乐并非不能产生艺术,但这要有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低级的消遣娱乐演化成高级的艺术,需要艺人漫长而艰辛的劳动积累。
深圳这20年有什么积累?是否在古老的南粤文化和现代的都市文化之间建立起了某种契合融会?没有。仅从流行文化看,深圳也没有在全国取得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骄人成绩。比如,南方歌手大都以广州为基地,深圳倒好像无人驻守,这多少有点奇怪。要寻找原因,恐怕还是广州的文化环境要优于深圳,而深圳人身在深圳,欣赏的口味和目光却在香港乃至美国。
在文化上,深圳还有个特殊的符号——深圳平安足球俱乐部——值得一提。虽然球队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赞助者是平安保险,因而纯属偶然,但这个偶然却也能透露出一点信息。足球运动可以用任何词来形容,它凶险刺激跌宕起伏胜败莫测,它狂暴野蛮粗俗浅薄铜臭熏天,它健美温柔如诗如歌如梦如幻……无论你如何形容,它都肯定与平安二字无关。平安的足球肯定不是好足球。在所有体育活动中,也许只有太极拳勉强能与平安挂点钩。但深圳的足球就叫了这个名字。最不平安的足球都叫了平安,这是否流露出了深圳一点疲惫苍老的心态?
但深圳人却对自己被广州视为“文盲城市”极其愤怒。他们反驳道:什么叫文化?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深圳聚集了六七百万人,其中不乏时代精英,这些人在这里做生意、搞建设、作讲演、搞活动、吃饭聊天、上网发贴子,这些不都是文化?深圳这么多时代精英在互动发展还没文化,什么才叫文化?
不错,深圳没有广州那样多的讲演报告论坛;那么多的会展;那么多的流行音乐、古典音乐、交响乐、芭蕾舞、话剧等演出,但是深圳也不是一点儿没有啊,深圳大剧院还是经常有演出的,而且水平也不低。至于说深圳没有传统文化积淀,是一张白纸,而得出深圳底蕴不够深厚,因而直白得没有味道的话,这完全是错误的。正因为深圳没有传统文化,所以才能更没有包袱地去嫁接现代文明,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圳现在的文化,或者叫被嫁接的西洋文明,要远远先进于广州的传统文化。其实无论哪一种文化,得让生活在这文化中的人生活得快乐,并且能激发他的创造力,这才叫有生命力的文化,而深圳的城市文化正是这样一种文化。广州文化早晚要走深圳这条路,无论是饮食文化、住宅文化还是休闲文化,尤其是企业文化,都是如此。
“文盲城市”还是“文化城市”,深圳一直试图向广州作出自己的证明。
深圳自身的问题
20多年前,深圳还是小渔村。然后是蛇口,然后是深圳,然后是一座几乎与广州平起平坐、可与北京、上海竞一技之长的现代化城市。
但一直以来,广州认为深圳发展中的问题太多。作为珠三角的双中心之一,广州觉得深圳危如累卵。《新周刊》曾经撰文剖析“深圳危机”:
“——深圳正在按照既定目标建成中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的模范,但几十公里的二线关铁丝网在一片呼吁声中仍然没有拆;
——深圳容纳了超过户籍人口四倍多的新移民,但总有寻梦人找不到安全感与归属感,投诉他们在深圳遭遇的不公正待遇;
——超过百家境外跨国公司来到深圳投资,但一些投资者在深圳感到苦恼;
——深圳15个政府职能部门已在‘提速’,但深圳‘内地化’心态并非能因此一蹴而就,再无类似‘深圳速度’般的新观念新思想;
——荔枝节换成高交会已经几届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的未来筹码,但深圳式的拿来主义面临巨大风险;??
——深圳今天仍然是最成功的经济特区和开放的‘窗口’,但禁售外埠非党报显示了深圳的保守心态,深圳更像一座享乐主义城市了……”
在无数次的网战中,广州人眼里的深圳可以说有三个主要的问题,这里先说说深圳的“内地化”心态。曾几何时,“深圳速度”名扬全国,成为吸引人们投奔深圳的诱惑之一。人们津津乐道于蛇口青年与“青年导师”李燕杰曲啸的辩论、国贸大厦四天起一层,以及深圳人的步行速度是内地的两倍。但多年以来,深圳不再涌现出新观念新思想了,经历了1980年和1992年两次高歌猛进,度过了特区建立20周年的狂欢,深圳的新高潮迟迟未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深圳的“内地化”心态在作怪。
归拢广州人的理解,深圳的“内地化”心态表现在:政府机关推诿拖拉的官僚主义作风和低下的行政效率、与内地趋同的越来越明显的论资排辈观念、缺乏主动性灵活性服务性和敬业精神的工作状态、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处世方式,等等。拥有如此苍老心态的深圳甚至让广州觉得它不配做珠三角的双中心之一。
为什么深圳会拥有如此“内地化”心态呢?原因就在于,深圳的方向是“增创新优势”,当政策优势逐渐丧失之后,现实中的人们可能在前几轮创业激情之后,事业和生活上了台阶,暂时感到满足,心态归于平静和保守,不进反退。为此深圳市召开提高行政效率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大会,15个政府职能部门郑重承诺政府工作“全面提速”。全市共精简了92项审批事项、80项核准事项,精简幅度分别达28。4%、23。5%,平均办事时间从19个工作日减至10个。其中,深圳海关承诺下放3项审批权限,减免税审批5个工作日完成;市工商局承诺取消7项审批核准项目,外资企业登记缩短为5个工作日;市外资局承诺投资1000万至3000万美元的外资项目,6个工作日可领到执照,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特事特办;市规划国土局承诺减少19项审批事项;申请用地项目压缩为155天;办理产权初始登记手续压缩为75天。政府15部门同时“提速”,工作日和审批事项能一下子“缩水”这么多,可见平时的效率水分是多么大,从中也折射出业已存在的“深圳内地化”现象。“深圳内地化”导致的后果是,投资创业环境不再具备吸引力,且缺乏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来管理这个城市。“深圳内地化”使深圳的政府工作效率与广州相形失色。
深圳的第二个问题是城市精神空洞虚化。作为一个城市,深圳几乎没有历史人文的沉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难以凝聚成城市精神。建立之初,特区精神曾经响亮一时,但现在似乎若有若无。深圳有中国最好的三座大剧院之一,要建中国“音乐厅中的麦加”,有中国最美最高昂的主干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