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城市口水战 作者:老枪 >

第3章

中国城市口水战 作者:老枪-第3章

小说: 中国城市口水战 作者:老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比之下,上海人的价值取向则与此不同。根深蒂固的商业文化使上海人以精明见长,善于谋算。上海人“门槛精、拎得清”,上海话中商业用语大量应用于日常生活,如“耳朵打八折了(挖苦人听力不好)、敲定(有了恋爱对象)、户头(女朋友)”。在上海人的心目中,讲究功利、注重实用的价值准则占有相当的分量。北京人和上海人的性格或者话语系统真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北京人碰到上海人,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由于热心于说政治,北京人天生爱聚会,每天晚上都是各种不同的饭局。这是饭局政治。一个饭桌子上要是有那么几个能说的,这饭就永远吃不完了。饭好吃,朋友投机,说来劲了,腿一跷,大呼小叫,口若悬河,没有把门儿的。笑话走到哪儿都受欢迎,直言的说人闲话也不犯忌讳——尤其对谁看着都不顺眼的人。上海人有这份超然和机灵劲儿吗? 
          
        而且与上海相比,北京的老外更多,大部分老外说中文,这在上海很少见。北京人说话喜欢以自己为主题,不喜欢凑合外国人,北京人特别鄙视上海人普通话里夹两个半生不熟的洋文。北京人一张嘴说话,又快又声高,都有单口相声才能,很能体现首都人的城市自豪感。 
          
        于是上海人开始酸溜溜,说这是北京人特有的“皇城根儿”意识,是北京人在“意淫”。但是不管怎么样,北京人时时有作为天子脚下臣民的自豪与骄傲。北京人不会满足于两耳不闻窗外事、关起大门过好自己小日子的生活。他们认为,作为“首都人”,关心政治是天经地义,即便政治的一举一动往往不一定直接影响自己的命运。这让上海人觉得很“拎不清”,觉得北京人空谈误国,不,应该是空谈误己。 
          
        几年前曾经有上海人预言:北京人在长期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培养出的自尊正面临危机,因为市场经济是以利益驱动为原则的,面对着阿拉上海市民越来越饱满的腰包,北京人的自尊将被击得粉碎。 
          
        但是,今天的北京人相信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中国青年》杂志刊登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北京青年,留美归国后担任美国某大公司的中国总代理,这个职位在别人的眼里也许风光无限,但他经常处于一种心灵的煎熬之中,因为每做成一笔生意,就意味着他替美国人在中国赚了一笔钱,尤其目睹了部分有权势者在对外合作中的中饱私囊,他更是痛苦异常。为了解脱自己,他最终辞去该职,再度赴美工作。三年前一个小老板给该杂志写信,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闷:经商过程中道德在沉沦。由此在该杂志上引发了一场讨论。但上海人却对此事嗤之以鼻,他们说:有什么好讨论的?该干吗干吗就是了! 
          
        上海人最看不惯的就是北京人过度的文化优越感,事实上北京人自古以来形成的天朝心态一直未曾泯灭。优越感的突出表现是北京人特有的“不服输”劲头。很多人也许还记得,前两年的甲A联赛上北京国安与辽宁抚顺大战堪称惨烈,许多上海人不理解北京队何以如此拼命。本来实力占下风,如果输球绝非意外。乖巧一点的队也许会送个顺水人情给辽宁队,同时还乘机向老冤家山东队暗施冷箭。但北京队偏不,他们的口号是永远争第一,他们永远不服输,他们要捍卫北京人的尊严。 
          
        所以上海人就看不懂啦。上海人精明,懂得“脑筋急转弯”。在这个城市里,电视台制作的那些智力竞赛类型的节目,诸如“脑筋急转弯”、“智力大冲浪”之类,总是吸引着相当多的观众。上海人交往最忌“拎不清”(即傻乎乎不辨风色)。上海人的精明主要表现在他做事的方面:轰轰烈烈承办了那么个规模空前、场面壮观的八运会,居然可以做到政府不怎么出钱,最后算起来还略有盈余。头一回做《财富》论坛的东道主,就能做得像模像样,皆大欢喜。更不用说那些仅仅用了几年时间营造,就能引得每一位来访的国宾击节赞叹的新兴建筑群和繁华街道。给一点空间,给一些政策,给一个创意,就能还给你一份出乎预料的惊喜。这就是上海人的精明,这就是上海人得以鄙视北京人的地方。并且,上海人的这种精明,并不仅仅局限于智力层面的算计和揣摩,上海人几乎不同情失败的英雄,他们只认可成功的强者。沪语中总是会有一些当令的语汇来贬损那些在此方面显得有所欠缺的人。比如时下最常用的是由乡巴佬一词演化而来的“巴子”。这“巴子”并不是用来指称那些来自穷乡僻壤的人或广义的外地人的。因为就算你是个货真价实的城里人,甚至是本地一个腰缠万贯的大款富婆,只要行事言谈做派之间偏离了一定的品位,而显得在心智上不符合这个大都市的应有层次,都可称之为“巴”。 
          
        不懂得“脑筋急转弯”的北京人,是不是上海人眼里的“巴子”呢?     
        死磕:北京与上海的文化心理     
        北京人看谁都是老百姓,上海人看谁都是乡下人。这句话虽然是玩笑,反映的却是两个城市的不同文化价值观和历史心理沉淀。     
        北京和上海的文化之争早有渊源,在民国时期,中国文化界就有一场很有影响的“京派”、“海派”的论战,沈从文、鲁迅都参与了,鲁迅的结论是北京文人偏“官”,上海文人偏“商”,历来官看不起商。总体来说,北京是座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古都,是深具东方传统的都市,东方文化沉淀深厚,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文化之都。而上海是被辟给西方国家为商埠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受西方文明影响更深,非常国际化,两者的风格完全不同。 
          
        从代表性建筑来看,北京是长城、故宫、天安门,上海是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虽然两者都是国际化大都市,但北京是古典的,上海是奔放的。无论大小,上海随处洒落的建筑都有一份浓郁的欧陆情调,新建的建筑也都设计感十足,极具现代意味。拿代表建筑来说,无论是身披历史风尘的和平饭店,还是“新人”金茂大厦、浦东机场,都有一份内在的西洋味道和雕琢感。相比之下,北京的建筑则好像一直在努力保持一种皇城姿态,多了几分凝重、厚朴,却欠缺几分现代、生动和创意。尤其随着近年来对于城市环境的关注的上升,上海人觉得北京城脏。到处是纸屑,果皮,随地吐痰比比皆是,尤其是中关村人行道上贴的小广告,就像雪后被行人踩过的路面,脏不忍睹! 
          
        而有关上海的好话开始入耳多多,老外们说上海不比国外差,港姐们说上海很多地方比香港还好,最直观的证明恐怕是余热未退的青春偶像剧了。从《真情告白》到《情牵日月星》再到《缘来一家人》,哪一部都把外景地选在了上海。连北京电视台的一档标榜前卫、先锋性的栏目都专门到上海做了一期专题,感觉好像是进城似的,让北京人看着着急却说不出什么来。还有,以20世纪60年代上海为背景的电影《花样年华》在全国刮起了上海旋风,特别令上海人自豪的是,连王家卫和张曼玉原来都是“阿拉上海人”。 
                
        当然北京是文化中心,从硬性数据和指标看,文化建设要远远超过上海,北京有五个世界文化遗产,上海根本没有;北京有118座注册博物馆,在全球大城市中居第二位,仅次于伦敦,上海只有11座,不到北京的1/10;北京有65所高校,上海只有37所,全国高校50强中有12所在北京,仅有5所在上海。北京拥有全中国最多的艺术团体和艺术家,每年举办的国内外艺术演出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首屈一指的,是国际公认的全球最大的华人文化圈;而上海紧随其后,上戏对北影,上海话剧院对北京人艺。上海又全力经营上海电影节,力争在文化创收上不让北京一枝独秀。 
          
        时尚北京还是时尚上海?     
        时尚是文化的派生物,在今天的城市口水里,时尚可以说是更重要的关键词。谈上海不能不提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东邻太平洋,手中握有入海口这个利器,背靠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带,一向是交通要塞,更是开埠最早的港口。上海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和北京同是文化重镇,海派文化影响可谓源远流长。从纵向的历史来说,上海的“时尚文化”确有其骄傲之处,单是一条淮海路就有不少说道。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波浪式发型从淮海路的沪江美发厅诞生;60年代,国内第一双尖头皮鞋从淮海路的奇美皮鞋店走向全国。可以说历史给上海留下的“时尚”礼物,是北京不能去简单地羡慕的。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用一位上海作家的话说,“上海是一座西方人按照他们的理想和模式打造的城市”。理解这句话,不仅要承认上海所受的150余年西方文化的浸淫,还要探究一下时尚究竟来自何方。追根溯源,时尚最主要的策动力还是来自欧美国家,换句话说,时尚在现在、将来主要刮的还是“西风”。时尚的另一个指标就是其表现出来的适度的前卫性、年轻感,而上海此时正是“花样年华”。 
          
        的确,较之北京的淳朴、大气,上海的时尚更多的是精致、细腻之气。20世纪30年代的十里洋场、“东方巴黎”,英、法租界的历史留下的欧味儿十足的建筑共同打造了上海刻在骨子里的时尚背景。上海的法国城至今仍是很多人探寻租界文化的必到之地,张爱玲的旧居永远有人在凭吊,衡山路酒吧一条街比北京的三里屯多了几分市井气息。喝咖啡更是不能不提上海,时代咖啡馆、1931’S咖啡馆……都是上海民间语文的关键词。很多人都愿意住在这个造就过真正大家闺秀的地方,不只是因为空气湿润、有利美容吧。 
          
        所以上海人喜欢说北京人土气,穿衣服像农民;反过来,北京人喜欢说上海人的时尚太肤浅,玩人家剩下的,没个性。那么这两个风情各异的大都市谁主未来时尚中心之位?现在看起来上海的城市性格显得更酷,它深受西方文明影响,城市风格精致细腻、前卫洋派,时尚的气息遍布上海的街区,服装业十分发达;而北京一直在努力保持自己的皇城气派,整体风格大气、古朴,与起源于西方的时尚好象不甚搭界。但是论时尚圈子,上海则望尘莫及了,国内最顶尖的摄影师、化妆师、发型师差不多都在北京,北京模特界的实力也远在上海之上。全国五大模特公司北京占了两个——新丝路和概念98,上海只有逸飞新丝路模特公司上榜,且实力比不上北京的老牌新丝路,东亚经纪公司也只能说小有作为。中国的好模特绝大部分云集在北京,上海名模姜培琳、王阳等纷纷北上。北京,以模特公司和模特数量之最、赛事之最,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模特大本营。 
          
        不过,尽管有绝对的人才优势,北京在流行时尚速度和商业环境方面则不如上海,在举办时尚博览会方面,京沪几乎是平分秋色,上海有国际服装文化节博览会,北京有CHIC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和中国时装周。上海依托浓烈的商业环境,北京依靠强大的人文优势。总体来说,在时尚业,上海是最大的市场,北京是最大的舞台。一切的争夺都还是如火如荼,胜负难料。 
          
        500强及跨国公司谁比谁多多少?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中央政府所在地,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和对外交往的中心。其航空和铁路客货流量位居全国第一。这些优势所有其他城市无法比。北京经济规模总量虽不及上海,但仍为全国第二名。更重要的是,国家经济政策的宏观决策和调控部门都在北京。许多带中国字头的企业“巨无霸”总部都在北京,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移动等。中行、工行、建行、农行四大商业银行以及华夏、民生银行等总部均在北京,最大的保险公司的总部也都在北京。日前,有关部门公布的中国500强的大公司中,其中101家总部在北京。最大的12家公司有11家总部都在北京。北京的劣势是周边各省市经济不如上海周边发达,各城市自己好像在“单打独干”,缺少明显的分工合作,对制造业类的跨国公司来讲,缺乏它们必须具备的上下游产业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