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城市口水战 作者:老枪 >

第19章

中国城市口水战 作者:老枪-第19章

小说: 中国城市口水战 作者:老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办国际音乐节,连乐团都组建得有声有色,在国内音乐界成为美谈。 
          
        不过福州在某些方面的“文化”却是全国的一大特色。“麻将文化”确实让外地人望尘莫及。入夜,只要你进入某个街巷或小区,“修长城”传出的噼啪声此起彼伏,期间,偶尔还夹杂着笑声和脏话。人们的夜生活总是休闲与创收融为一体。 
          
        福州另一个文化“特色”,当属殡葬。哪家有人驾鹤西游了,大清早,居民楼下就有一支甚至几支西洋乐队在吹拉弹唱,但他们奏的不是《风中之烛》,而是《常回家看看》之类的流行歌曲,令人啼笑皆非。周边的居民是骂在嘴上,气在心里。 
          
        这就是当今福州的世俗文化。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内核,是城市的灵魂。人们到了北京,立即感受到京韵的喷涌;到了陕西,感觉到黄土高坡中原文化的浓厚气息;到了四川,能感觉蜀文化的奇异,当然,还有江浙人的勤劳,上海人的精明,等等。但在福州,却没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要一个地道的福州人说出自己的城市精神是什么,这就难为他们了。爱拼就会赢?那是闽南人的。 
                  
        如果按人口数量将一个城市划分为三级的话,那么福州绝对属于百万人口的二级城市,二级城市的特征是喜欢模仿。20世纪80年代,广东领导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广东的生活方式就成了时尚青年的效仿对象。当时的福州青年人是开口闭口总爱带个广东的“啦”腔;而今,上海经济热火朝天,福州的年轻人换口也快,广东“啦”马上一阵风地改嘴上海的“阿啦”、“侬”。这从福州经贸会展中心等各展销会隔三差五地组织“上海流行服饰展销会”、“上海羊毛展销会”可以看出来……凡有沾上“上海”两字,组织者招商就变得容易,商家挣钱就似乎来得有号召力,这多少可看出福州人对经济发达地方的崇拜。福州刚开张两年的大洋百货也打着“与上海同步流行”来做自己的卖点。即使是买日常生活用品的超市,在福州也得挂上“上海”的羊头来卖福州的狗肉。据说投资十七亿巨资的亚洲第一室内步行街——福州中亭街,也只是后来招来了上海“联华”,才觉得有了对外招商宣传的底气。上海人都来了,我们这里还会差? 
          
        不知是福州“生得起养不成”,还是什么原因,几乎所有的福州人杰都“星光”在外,只有走出福建这地方,才能大发异彩。林则徐如是,严复如是,林觉民、冰心等无不如是。有人这样解释闽人,在家“门里”是条“虫”,只有出外才能成龙。看来福州人还真不幸被言中了。“福州人”做事一向是满足于小打小闹。福州企业家的开拓精神老是成不了气候,也许与“福州人”骨子里早就生有着的硬得化不开的“保守病”的疾瘤不无干系。在平常的老百姓中,土著福州人是最保守的一群人:“福州人”没有冒险精神,常喜欢坐而论道。 
          
        家门口有一间位置不错的店面,“福州人”从来不是留为自用,而是把它租出去给别人经营,以稳稳地赚那一个月几千元的租金。所以在福州经济界的上层人物中,少有土生土长的福州人。看那些操着外地口音的人士住洋房,开名车,许多“福州人”心里就不是滋味,并总时不时地来一句:“现在这社会,撑死胆大的。” 
          
        “福州人”保守,还表现在择业观念上。现在许多底层的“福州人”,他们宁愿让“那些四川人什么都肯干”,抢走饭碗,而自己去领低保金。前几年,福州市政府为了安置下岗的“4050”工,为这些人找了许多“嫁”出去的婆家,可这些新媳妇们在婆家却都呆不了多久。虽然招人单位也有应政策之举的嫌疑,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福州人”那种“宁关在家里饿,也不在外乡人前窘”的思想在作怪。 
          
        另外很奇怪的一点,大多数外地的“福州人”,不自认是“福州人”,究其原因,是在许多人眼里,福州人小气,不承认自己是“福州人”,这样好像能在外人面前赢得好的第一印象。 
          
        但是在这场城市口水战中,厦门人在福州人眼里也是半斤对八两,彼此彼此。事实好像也说明了这一点。易中天先生在《读城记》里写道:“厦门岛厦门岛,厦门既然叫岛,就具有开放和封闭的二重性。因为岛所面对的大海,既可能是畅通无阻的通道,又可能是与世隔绝的屏障。厦门总体上说是既开放又封闭。其封闭之表现,就是抱残守缺于一隅,自我陶醉于小岛。厦门有一种奇怪的观念,就是只承认岛内是厦门,不承认岛外辖地(如集美、杏林)是厦门。至于鼓浪屿上人,则坚决否认自己是‘厦门人’,而坚持说自己是‘鼓浪屿人’。看来,越是‘岛’,而且越‘小’,就越好,越自大。这可真是地地道道的‘小岛意识’。” 
          
        厦门人的对生活外的一切态度,就像厦门泡久的绿茶一样,很淡很淡。他们对待新鲜事物是那种见怪不怪、满不在乎的派头。老外来了不围观,歌星来了不追逐;随便什么事在厦门都形成不了热潮,所以厦门的足球门票就一直来不高。在厦门,如果你对厦门人说,你看,同是特区的深圳如今经济怎样怎样,他们大多会不以为然地说,深圳特区是很好,但厦门也不差,没有可比性呀!厦门人对事,一向看得很开,他们不会为一件事争得面红耳赤,就像厦门不会在公共场所争吵甚至大声叫喊,不会为了一个公交车上的位子在上车时挤得很不绅士一样。所以厦门人对待外来客人总是很友好。就是外国人,厦门人也是以一种平常心对待他们,不像国内的一些与厦门差不多大的城市居民,见到洋人就驻足、围观。 
                    
        总之,厦门的生活节奏慢慢悠悠,根本不像所谓特区“三天一层楼”的火箭速度。人们按部就班地上班、吃饭、午睡、下班,周末休息,日子缓缓前行。虽然厦门的立交桥很少,道路也不宽,也没有高架桥,但却很少塞车。 
          
        但厦门也有与福州不同之处,那就是为人的豪爽与大度。厦门对于钱财不很在意,这点上有点像北方人。厦门人到菜市场上买菜不太为那一角八分的磨嘴皮,小贩也不会为几个小钱和你过不去。如果缺个一两毛的,甚至一张百元大钞为了五角一块的找不开,他们大多会没关系算了,或者说,要是下次还记得就再补吧。弄得你以后想不到那摊上买东西都不好意思。 
          
        厦门还很有人情味。在厦门人的心中,纽约人、上海人,越南人、甘肃人没什么两样,他们都是厦门人的客人。所以每到逢年过节,在厦门工作、求学的外地人,要是有厦门的同事、同学,他们肯定没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漂泊感,因为大都会被厦门人请进家里一起过年节的。在厦门把朋友放在外边独自过年节,是一个很不绅士的行为。是的,厦门人这种很有人情味的风尚确实很让外地人为之感动。 
          
        那么,既然这两座城市的性格相差不大,厦门为何还有今天的发展呢?这要从厦门的历史说起。尽管厦门的历史可以追溯很久,但真正让厦门被世人熟知,还是因为三件事情: 
          
        一、17世纪中叶,郑成功以厦门为基地,坚持抗清,并从厦门出发,在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     
        二、20世纪初,陈嘉庚、林玉珠等爱国华侨,在厦门大兴教育,兴建了集美学村、厦门大学、双十中学等赫赫有名的现代学校。     
        三、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厦门湖里区成立经济特区,此后的20多年间,厦门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很快超越了历史更为悠久的福州、泉州等城市,成为闽南人心中的海上花园和生活天堂。经过20年的建设,地处祖国东南沿海的厦门经济特区已从昔日的“海防前哨”发展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开放性海港城市、重要的商贸旅游口岸和对外交流的窗口。 
          
        正因为厦门的发展更多地依靠了外力,所谓天时地利之便,人的作用相对小一些,所以才导致福州的不满与不服。     
        厦门——凭什么呀?!     
        三坊七巷福州乏力     
        这么多年来,福州这个被压抑得太久的省会城市一直想打翻身战。     
        就提升城市知名度,反制厦门的咄咄逼人而言,福州有一张底牌迟迟未能出手。     
        那就是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虽然与福州最繁华的东街口只有几步之遥,但仿佛是两个世界,它静谧地躺在高楼大厦之中,散发出古老的芬芳。三坊七巷,福州的城市孤本。它承载着福州太多的历史与人文,如果它消失,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将有不保之虞。 
          
        作为全国最大的古街坊,三坊七巷中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个,是福州市乃至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度集中的地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同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里生活过四五十位历史名人,有儒林学士、名宦望族、民族精英,如林则徐、洋务运动先驱人物沈葆桢、启蒙思想家严复、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林旭、黄花岗英烈林觉民及著名女作家冰心、著名作家邓拓等人。三坊七巷与朱紫坊是中国明清时期街坊的代表作,显示明清以来的街坊格局依存,格局之完整在全国首屈一指,被我国建筑界称誉为“明清建筑的博物馆”,是历史古城中里坊制代表之一。同样,它的内涵之深厚在全国的古民居中也无出其右,三坊七巷这个延续城市历史风貌的街区代表着城市文化的招牌,是福州城市名片的核心部分。 
          
        三坊七巷到底有多重要呢?专家把它与山西平遥、江苏周庄这两个古街区的地位相提并论。     
        稍有文化的人,都知道上海的城隍庙,它是上海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载体,但就历史积淀之深厚而言,它与三坊七巷有很大差距。所以,三坊七巷修复保护成功,其地位完全超过上海的城隍庙。毫无疑问,三坊七巷是福州的金饭碗、福州市的名片,但这张名片蒙着太厚的尘埃让人无法真正看清它的原有面貌,这张名片需要福州去擦拭。如果三坊七巷修复保护到位,毫无疑问它将成为游客来福州旅游的首选地方,而不是往西湖、鼓山,后两者的底蕴与三坊七巷相比去之千里。 
                 
        总之,三坊七巷是一个沉淀着城市人文、城市性格的文化符号,它是现在和将来福州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筹码。福州很多地方都留有三坊七巷名人学子的活动痕迹,这是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如果福州将旅游品牌定位在三坊七巷,让三坊七巷变成游客必到之处,用三坊七巷休闲怀古游的“源”,来刺激五区八县游的“流”;用三坊七巷的名人典故来带动西湖风光游、马尾船政游、长乐海滨游、永泰山水游……让三坊七巷这中国古代城坊建设的杰作,变成会“生”元宝的聚宝盆,那就意味着福州手中这张最重要的底牌终于出手了,也意味着它与厦门的口水战中多了一样锋利的武器。 
          
        再打历史文化牌     
        当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福州人枕着历史融入现代,福州在与厦门的PK中也还会再打历史文化牌。     
        比如温泉。     
        用温泉来发现城市,包装城市,再造城市。这是福州的新生。     
        福州,自古以来就被称之为一个“有福之州”。之所以有这样的美誉,不但因为这里四季如春、物产丰富;更因这里是国内三大温泉城市之一,长年吞吐温泉不断。清代著名经学家陈寿祺更是为此吟咏:“非福人不能来福地,有龙脉才会有龙泉。” 
          
        福州有的就是一口汤(温泉)、一棵树(榕树)、一块石(寿山石)。确实,有“金汤”之誉的温泉与福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不解之缘,并由此成了福州城市财富的一个象征,也开启了福州人享受精致生活的新篇章。据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