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实用养生大全-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筋受肝阴或肝血的滋养,才得以维持正常活动。
老年人由于肝阴或肝血不足,出现肢体麻木,行动迟缓,或手足拘挛,这都是由于“血不荣筋”的缘故。
运动系统的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人体的肌肉和骨骼组织,长期承担着全身的重量和活动耗损,到了老年,其质和量都会发生变化。
通常人体的运动功能是在30岁时发展到顶峰,然后开始下降,譬如30岁的男子肌肉重量可占体重的42%~44%,而老年人的肌肉重量则仅占体重的24%~26%。运动功能与骨骼、关节、肌肉、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肺等器官的变化都有密切关系。老年人运动功能的减退既受年龄的制约,也受疾病的影响。
老年时期,肌肉组织细胞的重量随着年龄的增高,呈现出明显的直线性下降趋势,其下降速度超过人体总体重下降速度,一般男性比女性更为明显,尤以从事脑力劳动者更为突出。肌纤维萎缩,其弹性、伸展性、兴奋性和传导性都大大减弱。
譬如,女性到70~80岁时,手的肌力大约下降30%,而男性则约为58%。
肌浆球蛋白、三磷酸腺苷等酶活力下降,导致肌肉力量和肌肉工作能力的下降。老年人的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神经传导速度也随之降低,如人神经内的传导速度,20~30岁的人大约为每秒7.5米,而80~89岁的人大约为每秒5.2米。
肌电图能反映这类由年龄引起的重要变化。
从老年人的图像上,可以发现单个神经运动单元的电位期间延长。
由于肌内氧耗量的减少,老年人特别容易感到疲劳。
肌肉工作能力减弱,运动功能减退,这是衰老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将影响人的总工作能力、活动能力,以及对社会、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骨骼是全身的支架,老龄对骨骼的影响,首先表现为钙代谢的紊乱,老人骨骼中的有机成分(如骨胶元、骨粘蛋白质等)均会减少,而无机盐(如碳酸钙与硫酸钙等)却会增加。青年人骨骼中含无机盐50%,中年人含62%,老年人则高达80%。无机盐含量越高,骨骼的弹性、韧性则越差。因此,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和骨裂。同时,由于骨骼内盐分和蛋白质支持基质的丧失,造成骨细胞或骨基质的缺陷,骨质变得疏松,尤其多见于脊柱,故老人常有背痛或背弯弓现象。
关节面上的软骨,从21~30岁起开始退化。
由于软骨退化,软骨中的水分丧失,形成关节腔、椎间盘关节腔的狭窄,则会使人变得比年轻时矮小一些,俗称“老缩”。男性老人身高约平均缩短2.25%,女性老人身高约平均缩短2.5%。
骨质疏松还会引起老年性腰痛和坐骨神经痛,尤以腰骶骨处为甚,因为脊椎骨的腰骶部分在人的活动中负荷量最大,它使老人躯干慢慢缩短和向前弯屈,肌肉萎缩,体力减弱,难以耐劳,对寒冷或机械性损伤很敏感,常常闹腰腿痛。
此外,老年人某些骨骼还会发生骨刺增生,脊椎部位的骨刺有时会压迫脊椎间的动脉或神经,引起神经根痛和四肢血循环阻滞。
1978年美国梅友医学中心的利格斯认为:老年易患骨质疏松症,尤其是老年妇女易患闭经期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激素缺乏,进而引起1α羟氧基酶活性低下甚至缺乏所致。
缺乏维生素D或代谢活性化异常亦是原因之一。日本学者村上元孝等曾用强身钙剂来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所引起的慢性腰背痛、腿痛,取得显著疗效。铃特霍姆等则让老年人服用
维生素B12和维生素D3,其结果是促进骨质形成,骨质吸收减少,所以说,活性型维生素D可预防和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
(四)衰老学说
1.中医论衰老
(1)肾气说从上面引的《素问》那段论述中可以看出,人体的衰老与肾气(真气)的关系极为密切。肾可以说是生命活动的根本,肾气是生命个体不可缺少的物质机能。
肾气包括元阳、元阴两种物质,又称命门之水火,为性命的根本所在,正如《中藏经》所述:“肾气绝,则不尽其天命而死也。”人体变老与否,变老的速度,寿命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肾气的强弱。肾气旺盛不易变老,变老的速度也慢,人的寿命也就长;反之,肾气衰,变老就提前发生,变老的速度也加快,寿命也就短促。
所以,祖国医家历来对于肾气都非常重视。
人体无论受内因影响或受外因影响都会损伤肾气,因此,人体的保健主要应从消除影响肾气的不良因素以保护肾气着手。
现代医学证明,肾气不仅与人体的先天遗传有关,还与内分泌和免疫功能有密切关系。这就进一步证明肾气的虚衰是引起人体变老的重要因素。
(2)脾胃说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泉。
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供给;脾胃虚弱,功能反常,供给减少(或过多),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
现代医学认为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体的蛋白质虽由人体自身合成,但其原料来源全依靠胃肠道的功能,即依靠胃的“受纳”与脾的“运化”功能。不少国外学者认为:缺少蛋白质是人体变老的原因之一。此外,脾胃虚弱会影响生命活动所赖以维持的维生素的摄取。实验证明,维生素的缺乏,也是变老的原因之一。
(3)整体说脾胃或肾气的虚衰固然是变老的重要原因,但人类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衰老是一种整体性的变化,所以与其它脏器也有一定的关系。
《灵枢?天年》中说:“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魂魄离散,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各脏器及其功能逐渐衰变,人也随之而变老。
西德老年病学会主席弗兰克也认为:“人的衰老系由于脏器耗损所致。”
(4)阴阳失调说祖国医学对阴阳协调特别重视,无论是谈生理或病理,都十分注意阴阳的变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宝命全形论》中也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这说明人的生命活动是以体内阴阳为依据的,而体内阴阳又必须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相适应,生命活动才得以正常进行。
这也就是说,只有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协调与平衡,生命活动才有所保障。
所以《内经》进一步强调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总之,只有经常保持体内外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人体才能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寿命才得以延长。
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阴阳逐渐失去平衡,人也就逐渐衰老。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衰老是由于中枢神经自我调节机制受损和遗传器原发性改变所致;还认为,衰老的机制和机体的“内环境”
调节,以及下视丘的变化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下视丘—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对内外环境调节的能力降低,则形成内外环境失调,从而影响人的寿命的延长。
(5)情志说祖国医学特别重视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中的作用,把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认识。
人的精神、情绪,中医称之为“内因”。古人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变化为人的本能,七情无制,太过或不及都能使人体功能异常,甚至引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情绪的变化,对于人体健康长寿有很大影响。这首先是由于这种情绪变化严重影响着大脑的功能,情绪过度反常,不仅破坏了大脑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而且也会导致新陈代谢和抗病能力的失调。例如,感情过度激动会导致肾上腺素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管痉挛,睡眠不安等。
美国有一位医生,对抽烟的人肺癌发病率较高这一问题,
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抽烟的人中,情绪易受影响者,肺癌发病率偏高。原因是烟草毒素再加上精神压力,促使他对疾病的免疫功能降低,因而更容易患肺癌。美国另一位医生通过研究发现,精神压力较大的人,血液里的白细胞减少,而消灭入侵人体的各种细菌正有赖于白细胞。纽约的科研人员曾对部分丧妻的男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在妻子刚死去的头几个月内,体内的白细胞明显地少于正常人,因而抵抗力弱,容易得病。
为了进一步研究精神压力与人体抵抗力的因果关系,科学家们用老鼠作过实验,发现当它们受到巨大的外界压力时,血液里的荷尔蒙就会增高,这种荷尔蒙是由肾上腺分泌的,它的增高会直接影响老鼠体内抵抗疾病的功能。同时,这些受到外界压力的老鼠,其体内白细胞也相应减少。从而影响其胸腺组织的功能。
(6)饮食生活影响说祖国医学认为,饮食与生活规律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很大,《内经》中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果“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就从正反两面充分阐明,日常饮食、生活规律对人体寿夭的影响。
目前,一些科学家正研究饮食与人类衰老的关系。有人认为,如果人从小就合理地控制饮食量,有可能活到120岁。
试验证明,用含热量较低的食物喂养断奶后的幼鼠,并补充些维生素与矿物质,可以使鼠的寿命延长25%~100%。
有些科学家并不把研究重点放在限制饮食上,而是在努
力探索食物与衰老的关系。实验证明,用缺少色氨酸(一种主要为生长所需要的氨基酸)的饮食喂三周龄雌鼠,结果使有些雌鼠的寿命从701天延长到1527天,并且使雌鼠的繁殖期由15个月延长到33个月。
33个月龄的雌鼠还能生出完全健康的幼鼠。这好比是80岁的妇女还能生育婴儿。但是,这种减少饮食中的色氨酸的办法副作用太大,不宜用于人的身上。
居住地区对人的寿命长短也有影响。如美国有些地区的白种男人每年的死亡率为0.96%,而在另一些地区死亡率则高于2%。
绝大多数地区的居民的寿命都在不断延长。
这种情况不但发生在美国,也出现在世界各地,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这与生活环境的改善有很大关系。
(7)气象因素影响说我国古代十分重视气象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内经》中有“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的“天人相应论”,并注意到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对人体的影响,从而创立了“五运六气”
学说来预测每年气候变化中的常见疾病。
《内经》中又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这就要求人们顺应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保持寒温适度,维持阴阳平衡,以防病延年。
大气中的气象要素如气温、湿度、风速、日照、气压等,通过人的下丘脑对人体起作用,人体的皮肤、粘膜、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都能感受到气象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代谢、内分泌、体温调节等一系列功能的改变。据上海市关于死亡
与天气变化的研究,最冷的2月份死亡人数最多,特别是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时。因寒冷而导致死亡的主要是呼吸系统病患者,其次是各种心脏病、脑血管病患者。相反,气温过高对人体也是不利的。气温过高(高于皮肤温度),人体散热受到影响,只好以大量出汗来代偿。气温高到35℃,老人就有可能中暑死亡。对于老年人,一般最适宜的气温是18~22℃,当气温升高到22℃以上时老人死亡人数会稍有增加;如气温低于18℃,并且再不断下降时,死亡人数也会增加,其增加幅度明显地大于气温升高时。
2.现代医学论衰老
(1)神经内分泌说大量资料表明,大脑的衰老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开始很早,但进展缓慢,到60岁后就急转直下大为加快了。
就拿大脑的重量来说吧:一般人活到70岁时脑重量只有年轻时的95%;80岁时只有90%;90岁时只剩下8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