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 >

第37章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第37章

小说: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州文学家冯梦龙对竹夫人极是同情,为竹夫人抱了一点不平。他收集整理过一首名为《竹夫人》的山歌:“做人弗要像个竹夫人,受只(了)多少炎凉自在心……看我人情势败像秋云,小阿奴奴原弗是低微下贱人。”竹夫人怨在哪里呢?原来在不识货的人眼里,它仅是“浑身七孔八窍一个光棍”,不屑一看;而在识货人的眼里,“知道我是玲玲珑珑一个凉人”。出了高价把它买了回去,“让我在红纱帐里安身”。这一安身,竹夫人就指望“百年恩爱同到老,哪知道七月七日立秋后”,“亏心汉,薄幸人,谁知转眼就无情”,它也象秋风扫落叶一样,被扫到了门角落里,害得它满身灰尘,看来要到来年夏至,还不知能不能再度“宠幸”。竹夫人苦哇!
  山歌十分幽默,通过戏谑的唱词,借机道出了人间的世态炎凉。冯梦龙是明代人,可见竹夫人至迟在明代已被广泛运用于民间,还可上溯到唐代甚至更远。
  过去虎丘、枫桥一带所产的竹夫人相当有名,有竹、藤两种,曾经风行一时,现在它已退隐,很难看到了。苏州民俗博物馆倒还收藏着一个,给在“风扇和空调”中长大的青少年看一看,能见识一下古人与盛夏酷暑斗争的历史,也可以看看现代文明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倒也十分有趣而又有意义。
  值此盛夏酷暑,我十分盼望有人赠我个“无语竹夫人“!
  御封枣泥麻饼
  话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这回帝驾亲临苏州木渎。近侍太监传下圣旨:皇上要尝尝苏州茶点。知府大人心想,皇上要吃别的不敢说,要吃这茶点,苏州城里可是要什么有什么!
  太监问:“苏州名厨能做甚饼子?”
  知府数着手指说:“有豆沙饼、千层饼、老婆饼、酒酿饼、蛋饼、油饼、百玉饼、蟹壳黄……”
  太监听了,连连摇头,说:“这皇上喜爱的饼嘛,做起来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只要做到皇上五句话。”他摇头晃脑说:“滋养而不过补;味美而不过鲜;油香而不过腻;松软而不过硬;细酥而不过松。”
  回到家里,知府召来十位名厨,下令:你等身为名厨,技艺巧绝,今奉圣命,令你等速办苏州五言饼,如办得好,定有重奖;如违圣逾,满门抄斩!“
  名厨们一听,慌作一团。知府又道:“你等既称名厨,这五言饼,岂不知晓?就是滋养不过补;味美而不过鲜;油香而不过腻;松软而不过硬;细酥而不过软!”说完,就退堂了。
  其中一个厨师缓步徘徊,哼哼唧唧,突然说了一句:“有了!”九个名厨听见了,忙围住他急问:“是什么饼?”
  这个厨师缓缓而言:“皇上真是想绝、吃绝。这吃饼,既要补、要鲜、要香、要脆,但又不能过补、过鲜、过香、过脆。要说这样的饼嘛,只有木渎的枣泥麻饼了。”
  九个厨师连声问:“此话怎讲?”
  这个厨师伸出手指,一一道来:“这木渎镇上的枣泥麻饼是用黑枣捣烂做馅,再加上猪油、胡桃、松子、瓜子等原料,仿照芝麻油酥大饼的样子做的,这补、鲜、香、脆俱全,只要粗粉细揉,做工精细,用料均匀,不就成了!”
  九个厨师听了,恍然大悟:可不是吗!就簇拥着那位厨师去做枣泥麻饼了。
  第二天早上,知府大人小心翼翼地捧着食盒进上太监,太监送上乾隆御席。乾隆吃了一口,果然不错,再吃第二口,味道又换,连吃五口,每口口味各异。乾隆细细回味,这五口竟有黑枣、核桃、松子、瓜子、芝麻五味,而且鲜、香、松、脆,不禁脱口说了一句:“真是天下第一饼!”
  知府一听,连忙跪倒磕头:“谢皇上夸奖,恳请万岁为此饼题名!”
  乾隆就笔走龙蛇,题下了“天下生元饼”几个字。
  传说知府大人把这几个字刻成了一块匾,赏给了老厨师。老厨师带着这块匾回到木渎,开了一爿“生元麻饼店”,生意好得不得了。
  后来,因为这枣泥麻饼是乾隆御封过的,有人就改称其为“乾生元”麻饼,这样一来,木渎枣泥麻饼就更名闻全国了。
  松鹤楼为啥出名
  苏州观前街正中,有一家菜馆叫“松鹤楼”,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这家菜馆名气很响,可是本来却是一家普通的小饭馆。它后为为啥出了名。这要从乾隆下江南说起。
  乾隆皇帝喜欢游山玩水,第八次下江南的时候,他乔装改扮,穿着青衣小帽,到处乱闯。有一天路过观前街,看见这里有一家小饭馆,铺面虽小,却是很热闹,不少顾客挤不进去,就手捧着大碗阳春面,“牵连豁拉”,站在马路上吃起来。乾隆正好饿了,看见别人吃得喷喷香,肚子越发咕咕叫起来,便挤上前去也想吃一碗。这可急坏了暗中保护他的保镖。幸好这家饭馆还有一个阁楼,是专门供有钱人吃饭的雅座,保镖便领着乾隆登上了阁楼。
  楼上有四张台子,乾隆找个十净的台面坐下来,店家请他点菜。乾隆拿过菜单,把眼睛一瞟,看到苏州名菜一栏,有一道名菜“全家福”。心想:蛮好,讨个吉利吧。就叫了这道菜。不一会,菜端上来了,乾隆左看看不懂,夹起一块鱼片问跑堂:“这是什么?”
  跑堂回答说:“这是乌龙肉。”
  乾隆又夹起一块鸡脚爪,问:“这是什么?”
  跑堂回答说:“这是凤爪。”
  乾隆听了,暗自吃惊,心里想:龙就是皇帝,凤就是皇后。吃乌龙肉、凤脚爪,那不是造反了吗?你们这班老百姓,要把我皇帝、皇后统统烧了吃掉,还说什么是“全家福”,真是大逆不道!想到此处,气得目瞪口呆,要想发作,看看自己穿着青衣小帽,有所不便。后来只好发倔脾气,一定要退这道名菜。无缘无故要退菜,跑堂哪里肯,双方便争执起来。旁边的顾客看到这个北方口音的吃客无理取闹,又加上语言不通,发生了一点误会,便打起抱不平来。这样,苏州人着实把这个皇帝骂了个痛快,弄得乾隆下不了台面,又不敢露出身份,只好怏怏离去。
  不久,不知是那一个走漏了消息,说这个北方吃客是当朝皇帝。于是苏州城里城外,都传遍了乾隆皇帝在松鹤楼挨骂的事。因为这个皇帝平日不得民心,大家听了都觉得痛快,还扶老携幼地到松鹤楼来吃一顿“全家福”,咬咬“乌龙肉”啃啃“凤爪”,把个松鹤楼挤得水泄不通。从此。松鹤楼的生意更加兴隆,后来翻造了房子,变成一家大饭馆。只是急坏了当时的店老板,他整天提心吊胆,不久就生了一场病身亡了。
  狮子林的传说
  苏州城里有一座园林叫狮子林,这是元朝时建造的狮林寺的后花园。狮林寺又叫画禅寺,相传是元朝的天如禅师创建。
  传说造狮子林的时候,请了不少能工巧匠,画了不少精巧的图样,天如禅师都不中意。后来大画家倪云林做了指点,才建成了这座狮子林。倪云林画的《狮子林图卷》一直流传至今。
  为啥叫狮子林呢?按照佛门的说法,狮子又名狻猊,是佛国之兽。狮子林的假山最出名,这假山堆的名堂多呢!有的是大狮,有的是小狮,有的是狮舞,有的是狮吼,有的是雄师蹲坐,有的是母狮沉睡,有的是狮子滚绣球,有的是双狮在搏斗,真是千变万化。假山有许多好听的名字:有的叫“含晖”,有的叫“吐月”,有的叫“玄玉”,有的叫“昂霄”,最高的一座假山叫“狮子峰”。据说假山中隐伏着五百罗汉身,可惜一般人眼里看不出。啥人能全部看出来,啥人就是“罗汉身”,啥人看出越多越聪明。走进假山,峰回路转,如入深山,半天也绕不出来,好比诸葛亮摆的“八阵图”,真是奥妙无穷。
  假山中还有许多山洞,每换一洞,向外张望,景色不同,有“桃园十八景”之称。其中有一个山洞叫“棋盘洞”。传说,八仙中的铁拐李和吕纯阳,有一次结伴游园,一头钻进假山,绕了半天走不出来。铁拐李一瘸一拐走得很吃力,坐在一个山洞里不肯动,嘴里直喊:“走勿动哉!走勿动哉!”他对吕纯阳说:“我伲歇歇力,下盘棋,啥人输,就把赢家背出去!”铁拐李晓得吕纯阳棋艺不高,一定输,哪里知道吕纯阳偏偏赢了这盘棋,铁拐李没办法,只好向吕纯阳求饶。吕纯阳到了洞口双手一拂胡须,口中念念有词,天上飘落两朵祥云,两位仙人这才驾云而去。狮子林中的棋盘洞,至今还留下了吕纯阳用宝剑刻的棋盘呢!
  沈万三家族覆灭记
  沈万三从江南巨富到家破人亡,都发生在明朝洪武年间。这就要从朱元璋攻苏州城说起了。当时,张士诚所以能固守苏州达八月之久,是因为得到苏州富民在财力上的支持。作为富民之首的沈万三,当然出力非凡了。城破之后,朱元璋对苏州富民甚至老百姓恨之入骨,采取了一系列报复措施。沈万三是个精明的商人,当然看到了形势的严峻,只能大拍皇帝的马屁以求得太平。先是朱元璋要建南京城,沈万三就“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即现今南京城墙的中华门到水西门一段;后来索性想趁热打铁,请求出资犒赏三军,这一下拍到皇帝马脚上。朱元璋大怒,“匹夫犒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好得马皇后还算清醒,觉得有点过分,劝道:“不祥之民,天将灭之。陛下何诛焉!”沈万三才保住小命,发配云南,最后客死他乡。这是洪武六年的事。
  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沈万三家族财产损失大半,当家人又发配云南,但家族仍然人丁兴旺,生活照样过得潇洒。就是因为太潇洒了,引出了灭门之灾。
  事情发生在洪武末年,沈万三的女婿顾学文,因和一个女子偷情,莫明其妙的牵扯到蓝玉案中,致使沈家几乎满门抄斩。这件事在清嘉庆《同里志》中有详尽记载,情节的离奇曲折足可以拍一部《沈万三后传》。现简述如下:
  洪武时,同里镇有陈某者,生有一子,是个弱智。这弱智儿娶妻梁氏,倒是个知书善吟的美貌女子。如此才貌双全的女子,当然名扬四海。这时,周庄沈万三的招赘女婿顾学文,听说后就十分倾慕,常借故雇船往来周庄同里之间。船到同里,就停泊于梁氏居室的窗下。一来二往,顾与梁氏几次照面。顾慕梁之美色,梁羡顾之英俊,只是缺少机会了。顾学文就买通当地恶少,引诱梁夫弱智儿,出门饮酒赌博;又指使梁的邻居——一个老妪,带了新奇的首饰送给梁氏,并用言语挑逗。梁氏本已对顾有好感,于是一拍即合。从此两人频频书信来往。弱智儿懵然不知。其父因在外当差,难得回家,也被蒙在鼓里。只有陈某的兄长,也就是弱智儿的伯父,绰号陈缩头的,隐约听到一些风声,但也苦于没有证据。也是合该事发:梁氏疏于谨慎,竟把顾学文的书信裁开后卷成纸燃放在灯罩下。陈缩头就买通梁氏身边的僮儿,把纸燃偷出,补缀成幅后,寄给在外当差的陈某。陈某看后,明白真相;况且顾学文的信末都盖有松月图章,更是铁证如山了。陈某寻思,仅凭这样一封书信,告到官府,不见得会有什么结果,弄不好反而败坏了陈家的声誉。这时正好蓝玉大案案发。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封为凉国公。江山坐定,蓝玉就恃功骄傲,广蓄庄奴,欺凌百姓。朱元璋怕尾大不掉,狠狠地定了他个谋叛大罪。陈某正愁怎样为傻儿子报仇,见此案发,牵连日广,就趁机诬告顾学文与蓝玉通谋。一牵涉蓝玉案,就不再是什么私情事,立时三刻变成要案。结果,不但顾学文,连同他的父亲和兄弟被杀,连他的妻族,包括沈万三的儿子沈旺在内的一大批人,都杀掉了。梁氏亦被其父逼令自缢。这件事从洪武二十六年起到洪武三十一年才平息。
  从此,沈万三家族彻底败落了。这两件事,一件发生在洪武初,一件发生在洪武末,看来都像是冤案。只是因为朱元璋要向苏州富民报复,巨富沈万三,首当其冲了。
  沈三白与沧浪亭
  《浮生六记》虽然是很薄的一本小书,但书中蕴涵了丰富的文化意象:有山水、园林、盆栽、民俗、戏曲、文学,其中园林文化尤值得回味。
  沈三白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就如他自己说的那样“(生时)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沧浪亭就是沈三白的近邻,那一片沧浪之水,曾留下过多少这对美满夫妻的深情的足迹。以至后来被迫迁往他处,依然是“沧浪风景,时切芸怀”。
  在书中,沈三白是这样描写沧浪亭的:“檐前老树一株,浓荫复窗,人面俱绿,隔岸游人往来不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