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的艺术-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远亲不如近邻
生活中和我们朝夕相处的,除了家庭成员外,还有就是邻居们了,邻里关系常常决定着一个人的心境。
古人早就对此有深刻清醒的认识:“远亲不如近邻”。
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主要靠的还是相互的“礼尚往来”。
除了岁时节庆的邻里之间相互拜访之外,邻里之间的“礼尚往来”主要表现在街邻之间迁徙搬移之际或各家有喜丧大事之际的酬请燕仪之中。
这种邻里间相互礼间的传统,延续到现代,逢有乔迁、婚娶、产育、四时节庆,邻里之间也以礼相赠,即使杯水寸帛,也是一种相互尊重的表示。
广东雷州地方的明代民俗,遇有“吉凶大事,则宰杀猪羊及牛。妇女以各色米面,造诸样果品,极为精巧,馈送亲朋,谓之送灯人事往来,以传递槟榔为礼”。
广州清代民俗,乡邻之间以“茶素”相问为礼,“寻常妇女相馈问,则以油粣膏环以面,薄胞以粉,皆所谓茶素也。”
河南民俗,邻里之间“送礼之物,猪肉为最高贵、最普通之品。无论婚丧寿节以及人情酬谢,虽轻重有别,肉则不能缺也。”
江苏民俗,中秋时节邻里之间以“菱、藕、蹲鸱、糖饼相馈送”;三伏天的习俗更有趣,“但从夏至日起,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未伏,谓之三伏天。好施者于门首普送药饵,广结茶缘”。
浙江民俗,立夏之日以七家茶相赠:“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富家以侈丽相竞,果皆雕刻,饰以金箔,若茉莉、林檎、蔷薇、桂蕊、丁檀、苏香,盛以哥汝瓷瓯,鲜艳夺目。”这种雕刻的花果直至现在仍在民间流传,称为“花果”,是以甘薯、萝卜或其它果类切成薄片,雕刻而成的糖渍食品,形态饱满、色彩各异,有的微红,有的淡绿,十分悦目。
广东民俗,邻里之间有送“煎堆”的,“以面作团,炸油镬中,空其内,大者如瓜。粤中年节及婚嫁,以为馈遗”。
从古到今,在邻里之间互通有无的礼品往来中最有权威的礼物恐怕就是鸡蛋了。鸡蛋作为礼品确实是相当普遍的。
从南到北的许多省,从冬到夏的许多节俗,从年幼至成年的种种庆贺,都有一枚枚或染以红色,或绘以五彩,或饰有一小块菱形红纸的鸡蛋为人们助兴,人们对鸡蛋的兴趣,既来自于它方便、价廉、卫生和有营养价值等实际的优越性,也来自其悠久的民间传统。
假若恰逢左邻右舍婚育喜事,把鸡蛋整整齐齐地堆放一只细篾竹篮中,盖上一方洁白的毛巾,堂而皇之地送到邻里友好门前时,鸡蛋所象征的是人与人之间最现实也是最朴素的感情。
潮州习俗,邻居生子,必以红蛋相赠,生子人家则回赠以甜水小粉圆;倘若鸡蛋未赠,忽有生子汤圆送至,则是一种委婉的通告方式,应迅速以红蛋赠之,方为不失礼。
不过,更多的地方,是生子人家以红水染蛋赠以邻居友好,含报喜之意。
江苏苏北地方民俗。生子人家以红蛋赠与亲朋邻里,一般为单数,最高为九枚,其次为五枚或一枚,因五枚相赠已含重礼之义,受蛋者必须回礼,所以一般只送一枚为宜;有的地方不但产妇坐月子吃鸡蛋滋补,赶去探望的街邻也必须陪食鸡蛋三枚,虽说也是一片善意,但大概也因此而吓退了不少心肠虽热但肠胃不佳的邻人。
当新生儿长至一岁至五岁时,潮州地方又有“办鸡蛋”的习俗。
外婆家的小儿衣物数十件、击罐一个盛满鸡蛋约几十枚,送至外孙(女)家;生子家得蛋到,便尽数受之,回赠甜糯米饭一罐,外婆家持回则挨户送给左邻右舍,满街皆大欢喜;有时外婆赠蛋同时还赠以乌豆浓糖制成的“乌豆酒”,这样生子家的邻居们便也可尝到醇香的乌豆酒了。
有的地方又于小儿生十二日时行“剃头礼”,待婴儿柔发剃下后,便用一枚鸡蛋在婴儿脑门转几转,然后由母亲代为吃下,同时另煮鸡蛋若干,切成一片片以托盘托之,挨户送给邻里。
有的地方则是在“洗三”时,以熟鸡蛋在婴儿额上摩滚几番,然后分与邻居小儿,称作“赞王春”。
鸡蛋的功能并不止于庆贺新生,在其它场合也是相当活跃的。
翁源地方旧俗,邻里有丧事,须在葬后二、三天内送鸡蛋十枚以内,但丧家至多只受二枚;在邻家作客,恰逢生育,则须立煮鸡蛋两枚相赠,大概有“压惊”之意。
潮州习俗,邻里之间初次相见,也必以鸡蛋两至四枚入甜水煮之招待,若新女婿上门则增至八枚;探病时也携鸡蛋,数为十一,受者则全收不拒,因为“十一”之数为“仅此一次”之意。
鸡蛋的“伟大”,其实正寓于这些凡人锁事之中。鸡蛋本身价值,原无足轻重,但在以它作礼物的应酬往事之间,既恰到好处又不致铺排,是在细锁之间体现出一种真诚的关注之情,这也是相邻之道。
●礼中有理
我国传统送礼习俗中,送礼者往往把礼品十分看重,认为是自身某种品德与能力的显示,普通民众也许并不谙于“君子慎其所以与人者”的古训,但却熟知“观其器而知其巧”的原理,所以,“勤”与“巧”便是礼品中寓含的两个主题。
农家人以勤为旨,在民间礼俗中,每逢不同岁时,来自乡村的应时礼品便是一种“勤”的显示。农家常以“送鲜”而向久居城市的人们夸耀。“鲜”者,不失时也,“送鲜”正是一种勤劳品质的标志。久而久之,春秋四季以各种应时田园风味相互赠送成为礼俗中的惯例。
正月里送春盘;三月里送青团、鲜藕;四月里送山笋、荠菜、青精饭;五月里送石榴、艾叶、菖蒲;七月里送瓜果;八月里送塘鱼、鲜菱、柿子;九月里送菊酒;十月里送大闸蟹;十一月里送起荡鱼、冬至盘;十二月里送大糕、花馍、自酿米酒、冬季菜蔬,等等。
送鲜者以农家之“勤”自豪,受礼者也以“鲜”勉励自已。
在中国礼俗中,向以勉励勤奋为一重要原则。
当有江洋大盗厚赠于人之际,有人仅以一匹布前往,并正色告曰:“此物出自机杼。”
这便是对不劳而获者的一种严厉喝斥,也是对勤奋勉力、自强不息精神的一种褒扬。
也有人每逢受礼,便要索问,这也是在礼品的选择中,宏扬一种“勤”的主题。
因此,古往今来,那千千万万勤奋劳作的人们,一旦自己耕作、织造,创造、研究有所收获,便欣然携至尊者或亲者座前与之共享一种创造和收获的愉悦,这也是送礼习俗中的一种传统作法。
与“勤”相联系的还有一种“巧”的主题,馈赠常常不只是“勤”的显示,更有一种“巧”的竞争。
端午的“巧粽”,七夕的“巧果”、“巧花”,除夕的“花馍”,还有新娘赠送夫家的种种针线活计、母亲给女儿的嫁妆、情人之间的信物、外婆给孙儿的辟邪礼物
各种礼物,只要能用人工显示机巧的,都被世世代代的有情有心人的巧手发挥得淋漓尽致,千姿百态;而受赠者也每每回之以“巧”的赞誉,这样的礼俗便洋溢着一种对创造之机巧的激励。
辟邪与纳福。
一般而言,送礼是对对方表示敬意和友好的一种方式,除了一部分礼品是给对方善意的忠告和提示之外,大部分礼物都表示一种祝福和愿望。
民间习俗中有“福禄寿喜”之说,包括了健康长寿、富庶幸福及子孙繁衍诸方面,总的期望是一个“顺”字;而在“福”的对立面则是“灾”,或“邪”。
因此,对人前途的祝颂不外乎正反两方面:纳福顺遂和消灾辟邪。反映在祝颂题上也就同样包含这两个方面。
在古代传说中,有多种能驱鬼辟邪的物质,植物中有桃、苇、艾、菖蒲等。动物中如虎,金属物中则如金、铜等。
因为传说神荼、郁垒二兄弟在度朔山上的桃树下执苇索捕捉恶鬼以饲食神虎,所以桃木便成为驱邪避祟的异物。
汉代时人们以桃木做成“刚卯”佩在身上辟邪,以桃木做成桃符钉于门户以驱鬼,桃符后来发展成春联、门画,成为人们年节相送、辟邪纳福的吉祥礼品之一。
礼尚往来中的祝福主题比辟邪主题要广泛得多。
人们赠长者以寿面、寿桃,是祝福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赠赴考书生以糕棕,是祝其“金榜题名”;
赠新婚夫妇以枣、栗、桂圆、花生,是祝新人“早生贵子”;
有的地方新媳妇过门,娘家送“抬头面”,是祝福女儿在新家庭中过得舒心如意:
有很多地方都很重视送灯的习俗,据说是因为“灯”与“丁”音近,“送灯”便有人口“添丁”的祝福之意,于是便有各种“麒麟送子灯”、“送子娘娘灯”。
江苏旧俗,正月初八日,有闺女出阁者,送各式灯至婿家,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明角麒麟送子灯;
江苏淮安旧俗,是在元宵节后的十数日中,或以一小红灯送至久盼无子人家,或者以取自城东麒麟桥堍的方砖一块代替。
江苏兴化则送以泥制孩儿灯一盏,俗云此灯系送子观音迎来,望子情切人家若迎得此孩儿灯至,必欣喜莫名。
与送灯习俗相近的,又有一种送“袋”习俗。
如江苏一些地方婚俗,在男家送来的期单中,必有以带籽棉花为新妇装被一项,称“下子被”,以布袋为新娘铺路则称之为“传代”;南京旧时婚俗,男方聘金到女家后,女方以翁姑新郎针线回礼,另要“回三代”:腰带、钞带、袜带。后又变为只送“二代”。谓女家自留一“代”等等。吉物与凶物。民间送礼习俗中,以吉物为本,一般绝不能送凶物。“凶”为不吉利,一切不吉利的器物不应赠送别人,所以民俗中忌送“钟”,因“钟”、“终”音近;忌送“梨”,“梨”“离”同音,更不可分梨。因忌“分离”,有的地方甚至忌送伞,只因“伞”与“散”同音。等等。但是,凶物的界限自身却很灵活,为死者守丧的孝服为“凶物”,但并不是一切与死者相关的品物都为凶物。江苏等地的习俗中,高寿而终的丧事为“白喜”,丧家以礼糕送给亲友,以碗送亲友,称为“寿糕”、“寿碗”、人们不但不忌,还以得赠为幸,称为可以“借寿”。“吉物”的概念则更有意思。一般祝福、贺喜、辟邪、驱祟之物都应为吉物,属于“吉物”范畴的,似乎就有一种特许的优待权利,可以百无禁忌。蛇、蜈蚣、蝎子、蟾蜍、蜥蜴等都为毒物,但人们不仅不忌讳,而且还喜欢以这些形象附于衣物佩饰之上,尤其在端午等岁时节日时作为辟邪礼品更为盛行,不仅衣物上绘有这些五毒形象,而且还用布头缝缀成一只只小布袋“五毒”形象,用细铁丝缠结于小莲花帽圈上,让小儿佩戴。在这种情况下,似乎毒虫不毒了,人们对其更无所禁忌。这些张牙舞爪的形象之所以能如此安稳地在人们的喜庆活动中有一席之地,则大概也与这些辟邪衣物本身为“吉物”有关,似乎是借“吉”之正气镇住了这些作恶的邪孽,亦使它们“改邪归正”了一样。
“吉物”之“吉”似乎可以使“喜上加喜”,可以“化险为夷”;
“凶物”之“凶”又似乎可以被某些“喜庆”符号淡化。
雅与敬。
“雅”是文人交往时标榜的一种旨趣,以能体现文人清逸淡泊的品格为标志,因此文人之间互赠的礼物,常常是文房四宝、香茗怪石、四时瓜卉,风物蔬果等。
在日常的馈赠中,人们应尽量细致、诚恳、周到地体现对对方的敬意。
对长者,以寓示长寿、美德的形象表示尊崇;对师长,以诚挚有节的礼仪表示感激;对友人,以恳切、无私的情意表示对友谊的珍重,即便有所忠告,也尽量以婉转、含蓄的方式借物寓义;对后辈的奖励赠予,不可以长自居,应用礼物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指点,不作无度的鼓吹也不抱无益的苛求。
总之,使受礼者在礼品之外有更大的收益。
在馈赠礼仪中,人们恭敬而立,目不斜视,身不倚榻,不作兴足踏门槛,不可一足踏户内一足踏户外;递赠时,以双手捧呈,也以双手收下,不可一手插兜,等等。
诸如此类的行为约束,都共同表现着一个“敬”的主旨。
●人多礼不缺
我国有55 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