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陔馀丛考 [清]赵翼 >

第65章

陔馀丛考 [清]赵翼-第65章

小说: 陔馀丛考 [清]赵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赵石勒(太和、建平)。石弘(延熙)。石虎(建武、太宁)。石遵(永宁)。石鉴(青龙)。冉闵(永兴)。石虎时安定贼李子扬僭号大黄帝(龙兴)。前秦苻健(皇始)。苻生(寿光)。苻坚(永兴、甘露、建元)。苻丕(太安)。苻登(太初)。苻崇(延初)。贼帅张琚(建昌)。
  后秦姚苌(白雀、建初)。姚兴(皇初、弘始)。姚泓(永和)。窦衡(元光)
  蜀李特(《华阳国志》云晏平,《晋书。载记》云建初)。李雄(建兴、太武、玉衡)。李期(玉恒)。李寿(汉兴)。李势(太和、嘉宁)。又有妖贼李宏伪称李势子(年号凤凰,见《晋书。周访传》)。
  前燕慕容俊(元玺、光寿)。慕容(建熙)。为苻秦所灭,苻秦乱后,慕容氏复起。慕容泓(燕兴)。慕容冲(更始)。段随(昌平)。慕容觊(建明)。慕容望(建平)。慕容忠(建武)。慕容详(建始)。
  西燕慕容永(中兴)。
  后燕慕容垂(建兴)。慕容宝(永康)。翟钊(定鼎)。兰汗(青龙)。慕容麟(延平)。慕容盛(建平、长乐)。慕容熙(光始、建始)。高云(正始)。冯跋(太平)。冯弘(太兴)。
  南燕慕容德(建平)。慕容超(太上)。
  前凉张实(永安),张茂(永元、太元)。张重华(永乐)。张祚(和平)。张元靓(建兴、太始)。张天锡(太清)。张大豫(凤凰)。
  后凉吕光(太安、麟嘉、龙飞)。吕纂(咸宁)。吕隆(神鼎)。
  西凉李(庚子、建初),李歆(嘉兴)。李恂(永建)。
  西秦乞伏国仁(建义)。乞伏乾归(太初、更始)。乞伏炽盘(永康、建弘)。乞伏慕末(永和)。
  南凉秃发乌孤(太初)。利鹿孤(建和)。亻辱檀(弘昌、嘉平)。
  北凉段业(神玺。《玉海》作天玺)。沮渠蒙逊(永安、元始、承元、义和)。牧犍(承和)。
  夏赫连勃勃(龙升、凤翔、昌武、真兴)。赫连昌(承光)。赫连定(胜光)氐王杨难当(建义)。
  宋元凶劭篡位(太初)。晋安王子勋(义嘉)。武昌王浑(元光。此戏作檄文而有是称,非实事也,后竟以此被祸)。氐帅赵广(秦始。见《宋书。刘粹传》)。南谯王义宣(建平。见《鲁爽传》)。
  齐唐之(兴平)。雍道(建义)。
  梁萧栋(昭明太子之子,为侯景所立。天正)。武陵王纪(亦号天正)。萧庄(天启。见《南史。萧方等传》)。萧渊明(天成。见《南史》)。临贺王正德(正平)。交州民李贲(天德。见《梁武纪》)。侯景(太始)。
  后梁萧(大定)。萧岿(天保)。萧琮(广运)。
  后魏南安王余(承平。为宗爱所立者)。博真(承平。太武帝后所立者)京兆王元愉(建平)。汝南王元悦(更兴。梁武策为魏主)。徐州刺史元法僧(天启)。北海王元颢(孝基、建武。亦梁武所立)。长广王元晔(建明。尔朱兆所立)。章武王元朗(中兴。高欢所立)。贼帅鲜于修礼(鲁兴)。杜洛周(真王)。陈双炽(始建)。葛荣(广安)。邢杲(天统)。莫折念生(天建。见《萧宝寅传》)。万俟丑奴(神虎)。萧宝寅(隆绪)。破六韩拔陵(真王)。陈郡贼刘获、郑辨(天授)。山胡刘蠡升(神嘉。见《北齐书》)。汾州胡王巨触(平都。见《北齐书》)。司马小君(圣君。见《道武诸子传》)。吕苟几(建明)、泾州贼陈瞻(圣明。见《景穆诸子传》)。饥胡白亚栗斯(建平)。翟辽(建光。见《玉海》)。
  北齐安德王高廷宗(德昌。立二日而灭)。范阳王高绍义(武平。奔突厥后即位)。稽胡贼刘没铎(右平)。
  隋末贼帅向海明(白乌)。刘迦(大世)。朱粲(昌达)。操师乞(《北史》谓年号始兴,《隋书》及《唐书》谓年号天成)。林士宏(太平。《玉海》又云天成)。李子和(丑平。《旧唐书》作正平)。窦建德(丁丑、五凤)。王世充(开明)。宇文化及(天寿)。李密(《旧唐书》谓魏公元年,《新唐书》谓改元永平)。李轨(安乐)。薛举(秦兴)。刘武周(天兴)。浮屠高昙成(法轮)。萧铣(凤鸣)。刘黑闼(天造)。沈法兴(延康)。李子通(明政)。梁师都(永隆)。曹武彻(通圣)。辅公┙(天明。《玉海》又有乾德之号)。高开道(开成、始兴)。
  唐殇帝(唐隆)。谯王重福(中元克复)。濮王(天寿。见《玉海》)。嗣襄王カ(建贞。《玉海》作永贞)。安禄山(圣武)。安庆绪(载初、天和。《通鉴》作天成)。史思明(应天、顺天)。史朝义(显圣)。李希烈(武成)。段子璋(黄龙。见《通鉴》)。浙东贼袁晁(宝胜、升国)。朱Г(应天、天皇)黄巢(王霸、金统)。裘甫(罗平)。土摩沙(进通)。
  五代梁郢王友篡位(凤历)。刘守光(应天。见《玉海》)。
  吴杨隆演(武义)。杨溥(顺义、乾贞、太和、天祚)。
  前蜀王建(武成、永平、通正、天汉、光天)。王衍(乾德。咸康)。
  蜀贼张育(黑龙)。程道养(泰始)。
  后蜀孟知祥(明德)。孟昶(广政)。
  南汉刘Ζ(乾亨、白龙、大有)。刘玢(光天)。刘晟(应乾、乾和)。刘钅长(大宝)。
  闽王(龙召。《玉海》又作永和)。王昶(通文)。王曦(永隆)。王延政(天德)。
  南唐李(升元)。李景(保大、中兴、交泰)。贼帅张遇贤(永乐。见《五代史》)。
  董昌(《新唐书》云天册,《五代史》云顺天)。
  吴越钱Α(宝正。见《五代史》。又有天宝、宝大二号,见《十国春秋》及洪容斋《随笔》。又有广初一号,见《玉海》)。
  北汉刘承钧(天会、见李恽《千佛楼铭》)。刘继元(广运)。
  西夏元昊(开运、广运、大庆、天授礼法延祚,六字号)。谅祚(延嗣宁国、天垂圣、福圣承道)。<奢覃>都(拱化)。秉常(乾道、天赐礼盛国庆、天安礼定)。乾顺(天仪治平、天民安、永安、贞观、雍宁、元德、正德、大德)。仁孝(大庆、人庆、天盛、乾)。纯(天庆)。安全(应天、皇建)。遵顼(光定)。德旺(乾定)。
  辽人皇王倍(甘露)。辽末东京详稳大延琳(天庆)。渤海将高永昌(隆基)。奚王回离保(天复)。耶律淳(建福)。淳妻萧氏称制(德兴)。梁王邪律雅里(神历)。萧(天嗣)。耶律大石(延庆、天德、康国)。大石妻塔不烟(咸清)。不夷列(绍兴)。其妹速普完(崇福)。夷列次子直鲁古(天禧)。耶律留哥(元统)。
  宗贝州贼王则(得圣)。广源酋侬智高(启历。《玉海》又有端懿、景瑞等号)。蜀贼王均(代顺)。睦州贼方腊(永乐。见《宣和遗事》)。苗傅、刘正彦檀立皇子(明受)。洞庭贼杨么(庚戍。又有大圣王之号)。李顺(应运)。金刘豫(阜昌)。山东贼郝定(顺天。见《侯挚传》)。移剌窝斡(天正。见《逆臣传》)。辽东贼浦鲜万奴(天泰。见《金宣宗纪》)。杨安儿(天顺。见《仆散安贞传》)。信州贼契丹德寿ヌ锁(身圣。见《内族襄传》)。纠军贼(天赐。见《完颜佐传》)。
  元泰定帝之子阿速吉八(天顺)。顺帝之子爱猷识理达腊(宣光。后又有年号曰天元者,见《高丽史》)。陈吊眼据漳州起兵复宋(年号昌泰。见《郑所南集》)。邪斯伯(天威。本耶律留哥部下,乞奴金山所推为辽主)。乞奴金山(天德。俱见《耶律留哥传》)。锦州贼张致(兴龙)。广州贼林桂芳(延康)。广东贼朱光卿(赤符)。温州贼陈空崖(正治)。林儿(龙凤)。张士诚(天)。徐寿辉(治平)。陈友谅(大义)。陈理(德寿)。明玉珍(天统)。明升(开熙)。
  明麻城贼李保(武烈。见《明史。李辰传》)。西华贼刘千斤(德胜。见《明史。白圭传》)。叶宗留之党陈鉴胡(泰定。见《明史》张骥及侯传)。白莲贼徐鸿儒(大成、兴胜。见《明史。赵彦传》)。流贼李自成(永昌)。张献忠(大顺。俱见《明史。流贼传)。
  ○此外有蕃年号见于《唐书》、宋、元、明史及《通鉴》、《玉海》者,今并摘录土番赞普(彝泰)。
  渤海王武艺(仁安)。钦茂(大兴)。华(中兴)。嵩邻(正历)。元瑜(永德)。言义(朱雀、太始建兴。《唐书》所记如是,《通鉴》又谓明忠〈太始〉、仁秀〈建兴〉,《玉海》又谓彝震〈咸和〉)。
  南诏酋龙(建极。见《玉海》)。法(贞明承智大同,六字为号。见《通鉴》)。舜化(中兴。此外又有明圣、保和、政安、明统等号,又有崇兴大宝、天瑞景星,皆四字为号,见《玉海》)。
  日本王孝德(白雉。见《唐书》)。又有天元、康保、仁平、延历、永延、文治、宽宏、应保、宝龟、白龟、天庆、天历等号,又有天平宝胜四字为号。(俱见《玉海》)。平秀吉(文禄。见《明史》)。
  交趾陈日尊(宝象、神武。见《宋史》。而《玉海》作李曰尊。《元史》安南又有绍隆、绍宝等号)。李乾德(太宁。此外又有天纪宝象、彰武嘉庆,皆以四字为号。见《玉海》)。
  安南黎苍(元圣)。简定(兴庆)。陈季扩(重光)。涂山僧范玉(永宁)。黎利(顺天)。黎麟(维宁、大宝)。黎(大利、延宁)。黎琮(天兴)。黎灏(光顺、洪德)。黎晖(景统)。黎谊(端庆)。陈篡立(应天)。黎周(洪顺)。莫登庸(明德)。莫方瀛(大正)。黎宁(元和)。黎宪(光照。俱见《明史。安南传》)。
  大理(有保天、道隆、文治、利贞等号)。
  高丽(有延祥、正丰等号)。
  于阗(有同庆年号)。
  柔然(有始平年号)。
  蜀丛帝(万通。以上五条俱见《玉海》)。
  瓦刺也先自立可汗(添元。见《明史》)。
  (此外道经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上皇、无极、永寿等号,见《隋志》)○改元欧阳公云:年号以一为元,亦未常有法,盖古人之语尔。古谓岁之一月,不曰一月,而云正月。《国语》六吕曰元间、太吕,《周易》六爻曰初九。大抵古人言数多不云一,不独年号也。后世始以孔子书元年为《春秋》大法,遂以改元为重事。汉以后又名年以建元,而称号遂多,不胜其纪也。按欧公此说,亦臆度之词。古人最重者元,汉《律历志》云:历始曰元。《传》曰:元者,善之长也。又曰:体之长也。三统合于一元。古人所谓元祀、元年,盖取诸此。董仲舒亦曰:《春秋》谓一元之意,万物所从始也。元者,辞之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是建元为重事,由来远矣。古者天子、诸侯皆终身一元年,无所谓改元者。《史记》秦惠文王十四年更为元年,此实后世改元之始。汉文帝因新垣平之言,亦以十六年为后元年。景帝又有中元年、后元年之改。至武帝而改元十余次。后人但知改元自武帝始,则以武帝有年号,人所共见,而不知改元实非始于汉武也。历代以来,又有不应建元而即有年号者。如刘渊称汉王,即建元元熙,僭帝位,又改永凤。石勒称赵王,即建元太和,僭帝位,又改建平。吕光据姑臧,即建元太安,称三河王,又改麟嘉,称天王,又改龙飞。以及诸僭伪国,如乞伏、沮渠、秃发之类,虽不称帝而各有年号是也。又有不改年号而但改元者。如光武帝仍建武之号,而改为中元年。梁武帝仍大通之号,而改为中大通元年是也。有一岁而两三改元者。汉中平六年,献帝即位,改元光熹;张让、段诛后,改元昭宁;董卓辅政,改元永汉,此一岁四号也。晋惠帝太安二年,长沙王事败,成都王颖改元永安;河间王得政,又改元永兴。魏孝明帝武泰元年崩,孝庄帝立,即改元建义,又改元永安。宋废帝子业即位之次年,改元永光,又改元景和。唐中宗嗣圣元年,武后既废立,改元文明,九月又改元光宅。垂拱五年春改元永昌,十一月又改元载初。天授三年夏四月改元如意,秋九月又改元长寿。及长寿三年夏五月改元延载,十一月又改元证圣。其明年九月改元天册万岁,十二月又改万岁登封。其明年四月改元神功,十一月又改元圣历。又四年改元大足,十月改元长安。(按武后以建子月为正朔,凡十一月之改,已属岁首。)及金哀宗正大九年既改开兴,又改天兴。明万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