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欺骗-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偷窃行动的国标是瑞典使馆的机密文件。为此,他们制定了周密的行动计划,进行了周密的准备:首先,派出一名颇有姿色的女间谍,去勾引瑞典大使馆的夜间值班员,并经常在他值班时去与他幽会。为防使馆门口那条高大凶猛的狗碍事,他们指派专人每周两三个晚上到使馆去,用一块块鲜美的肉去喂这只狗。准备工作就绪以后,克格勃静候下手的时机。一天晚上,瑞典大使馆里大部人工作人员应邀赴宴。克格勃看准机会,决定采取行动。从下午开始,布置了若干监视小组,加强了电话监听,并对在莫斯科的所有瑞典人的行动进行严密的跟踪和控制。在大使馆附近的十字路口,布置了汽车,准备冲撞任何方向开过来的瑞典汽车。女间谍照常去和值班者幽会。另一名特工每隔几分钟就把一块鲜肉扔给那只狗。就在这时,由十几人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迅速打开大使馆的门锁,直扑保存机密文件的保险柜。技术高超的开锁专家、擅长开启密封文件的开封专家和翻拍文件摄影师相继而上,不到一个小时,就顺利完成了偷袭任务,并且不留任何痕迹。据说,克格勃还以同样的手段,偷袭了日本和加拿大的大使馆,获得了电报密码。随着保密室、保密柜的防范措施的日益完善,特别是报警系统采用红外线、热能感应等新技术以后,潜入保密室从保险柜中偷窃文件越来越困难和危险。于是,偷窃行为渐渐由室内转向室外,其手法也十分巧妙。①使携密者昏迷,乘机窃密。
1967 年秋天,美英大使馆的两名随员在苏联游览。苏联旅行社的向导热情地请他们品尝一家酿酒厂生产的酒。两人感到却之下恭,便随便尝了一点,谁知回到旅馆就昏睡过去了。当6 个小时以后醒来时,发现他们的房间和行李被翻了个遍。
②制造车辆事故,乘机窃密。据报道,一位西方外交官携带一份重要文件从机场驾车返回大使馆,突然一辆汽车从右边疾驶而来,把外交官和司机撞成重伤。一群警察火速赶到,把外交官和司机拉上救护车,送进医院。就在外交官在手术台上被抢救的时候,克格勃把外交官的公文包拿去,对文件进行了复制。大使馆明知其中有鬼,也无法争辩。
③制造火灾,乘机窃密。据原苏联流亡者泽姆佐夫透露,1977 年8 月27日凌晨,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大楼里发生了一场火灾,失火地点正好是存放
机要文件的八楼和大使居住的九楼。失火前几天,这里刚换过电线。火势很猛,只好请苏联消防队前来灭火。但大火扑灭以后,发现机要室内保险柜的锁头已经炸开了,一批机要文件也不翼而飞。泽姆佐夫认为,火灾是克格勃为窃取文件蓄意制造的。
收买。这是间谍获取秘密情报常用的方法。间谍机关往往采用这种办法从贪图金钱的人手中获取重要情报。由于情报对于国家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情报斗争中,一些国家不惜花费巨资收买情报。当然,所获情报的价值往往数十倍、数百倍甚至上万倍地超过他们付出的代价。西方情报专家认为,收买情报的同时,最好能买下那个掌握情报的人。这样,以后就会源源不断地得到新的情报。
收买情报比间谍亲自刺探情报当然安全一些,但也决非没有危险。有时对方会派出一个诱饵,以出卖情报为由,达到反间谍的目的。
(四)通过侦察获取情报
情报和侦察是密不可分的。侦察是手段,获取情报是目的。情报就是对侦察得来的敌情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得出的成果。
侦察是获取敌情的基本途径,尤其是战役战术欺骗所需情报的获取,主要依靠战场侦察。以侦察手段获取情报的方法,大致可分为秘密获取、强行获取、欺骗获取三种类型。
秘密获取。以秘密方法获取情报的好处是受敌情威胁小,便于隐蔽企图。由于敌人的秘密是在不知不觉中被获取的,所以,敌人不会因此而改变决心、变更部署、更改行动时间,将情报置于无用之地,这无疑延长了情报的使用寿命。所以,秘密获取是获取情报的主要方法。秘密获取主要是通过看、听、问、测实现的。
(1)看——肉眼观察,借助技术器材观察以及照相侦察。观察是对敌情、地形、水域、天气实施侦察的方法。通常由指挥所、观察所、观察哨和观察员,配属一定的观察器材和通信工具,遂行观察任务。观察既可在昼间利用目力进行,也可借助照明器材和夜视器材在夜间和能见度不良的条件下进行。用观察法获取情报,应注意选择隐蔽而便于观察的地点,采取正确的观察方法,并防止被敌人的隐形伪装和示形佯动所欺骗。在配置观察配系时,应注意前后交叉配置,力求互相弥补,不留空隙。对于观察不到的死角,要选定特殊标记,控制其接近路,严密监视。观察并不是简单地看,而是伴随着分析和联想。只有这样进行观察才能见微知著,透过伪装,明察真情。观察具有组织简便,获取情报直接、可靠等优点。特别是夜视器材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的观察能力。夜视器材近几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新一代微光夜视仪观察距离已达数千米,其体积、重量、功耗、可靠性和图象清晰度都达到了新的水平。70 年代以后,各国竞相发展热成像侦察器材。它不依靠任何光源,而是利用目标本身的热辐射发现目标,具有工作隐蔽,受夜暗和天候条件影响小等优点。美国1975 年装备的手持式热成像仪,重4。9 公斤,对人的探测距离为400 米,能发现80 米以内隐蔽在疏林中的行人。英国生产的手持热像仪,对人的发现距离为2。1 公里,识别距离为1。2—1·4 公里。目前,一些国家已广泛装备这种观察器材。新的观察器材为获取情报提供了重要手段。但观察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易受地形地物及能见度和伪装的影响,观察距离受限,死角多,不易全面掌握战场情况,等等。因此,观察必须与其他侦察手段相结合,以印证观察所获取情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照相侦察和录相侦察也属于“看”的范畴。照相侦察,把拍摄的目标直接展现在画面上,能够获取详细准确的情报资料,既是空中侦察的主要方法,也广泛运用于地面侦察。照相侦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空中照相,发展很快。航空照片成为组织大规模战役行动的重要情报资料。高级司令部大都编配了擅长航空照片判读的参谋人员。航天照相是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它的出现,给整个侦察技术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目前,世界上的照相侦察卫星约占军用卫星总数的60%。海湾战争期间,美国使用了7 颗照相侦察卫星,其中,KH—12 是第6 代照相侦察卫星,分辨率为0,1—0。3 米。按照部署密度,平均每隔15—20 分钟,便有一颗卫星通过战区上空。
录相侦察的历史很短。其优点是形象直观,真实可靠,时效性强。但技术要求高,只能在昼间能见度较好的条件下进行,易受夜暗或不良天候及地形条件的限制。80 年代发生的一些局部战争中,录相侦察得到了成功的运用。侦察分队派出的录相小组录制的资料,为作战决策机关研究敌情和地形,提供了生动、可靠的依据,倍受青睐。可以预见,随着有关技术难题的解决,录相侦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听——战场潜听、有线窃听与无线侦听。战场潜听是根据声音的内容和特征发现敌情的侦察活动,可直接用耳力或借助就便器材进行。潜听一般在与敌直接接触和夜暗及能见度不良的条件下进行。潜听位置通常选择在敌方指挥所、前沿阵地和敌经常活动的区域附近,通过听辨敌人的交谈和人员车辆运动的声响发现并获取情报。潜听者须有极好的听力,并能根据声音的征候判明敌人行动的性质。若要潜听敌人谈话,还须懂得敌人的语言。有线窃听恃指借助技术器材偷听敌人的有线通话。由于插入窃听会分散电话线路的电流,所以容易被发现。为解决分流问题,人们研制出一种高阻抗输入电路,能把电话信号的分流减小到最低限度,使敌人难以察觉。还有一种不与电话线路连接的窃听——感应窃听。感应窃听器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为了增大窃听者的安全系数,人们在感应窃听器里装上了无线电发射机。这样,电话线里的电流信号就可以通过无线电发射回来。窃听人员在自己的阵地上,就能安全地监听或录下敌人的通话内容。
无线侦听即通过载获和破译敌无线电通信获取情报。无线侦听具有其他侦察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它能“看到”空中侦察所看不到的东西;它比间谍更可靠;它能提供国家战略层次的情报,也能为战役战术提供宝贵的情报。正因为如此,无线侦听侦察手段从诞生以来,几十年经久不衰。
(3)问——审问和询问。审问俘虏是获取有关敌情、地形以及其他情报的重要方法。通过审俘,可以获取敌人的兵力、番号、部署、火力配系、工事构筑、障碍物设置、指挥组织等方面的情报。重要的俘虏可以供出密级很高的情报。我军在战争年代,很重视从俘虏中获取情报。对俘虏审问一般采取个别审问的方法。主审人员必须熟悉当面情况,讲究斗争艺术,并注意从其口供中发现漏洞,及时揭露伪供,善于发现线索,利用破绽,顺藤摸瓜,各个击破。要警惕俘虏隐瞒身份,伪造供词。对供词要多方查证,注意鉴别,防止受骗。
询问的主要对象是居民和投诚者。战区居民提供情报有许多优势。其一,战区居民当地生,当地长,对当地的地形、天候、水文及社会情况熟悉,提供情报相对准确。其二,战区居民分布广泛,耳目众多,可以从不同方向和
角度提供情报,便于互相印证。其三,战区居民具有多种多样的社会职业,利用合法身份,即可有效地隐蔽企图,巧妙地侦察敌情。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各国军队都强调从居民中获取情报。然而,只有正义之师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才能依靠人民群众,形成严密的情报网络,置敌于众多耳目的监视之下,并使敌人变成“聋子”和“瞎子”。我军侦察工作在依靠人民群众方面具有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为我军侦察敌情,传递情报,成为我军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有的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为我军通风报信,为胜利作出贡献。
(4)测——无线电探测、雷达探测和遥感探恻。无线电探测是无线电技术侦察的内容之一。无线电探测与侦听不同。侦听的核心是破译对方的密码,而探测则不需要。它不必了解对方电子信号的内容,而是通过测向和定位,判断对方的作战部署和行动方向。对无线探测技术的要求是,要能够在宽阔的频率内,以很高的灵敏度和分辨能力,在短时间内搜索和标定信号,并能迅速地对其性质进行分析和识别处理。现代战争中,电磁环境空前复杂,需要收集和处理的信号的数量和密度越来越大,对无线探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雷达探测,即利用物体反射电磁波的特性,发现并测定地面、水面和空中目标的距离、方位和速度。雷达具有反应灵敏,搜集目标范围广,探测距离远等特点,是一种全天候侦察手段。但易被发现、干扰和摧毁,且有一定的盲区。使用时,须根据雷达性能,合理配置,力求减小或消灭盲区。并构筑坚固的防卫工事,采取各种抗干扰措施,严格掌握开机时间,防止被敌发现、干扰和摧毁。
遥控战场传感器是60 年代出现的一种辅助战术侦察器材。通常由人工埋设到交通线上或敌人可能进入的地段,或用飞机空投、火炮发射。它能感受人或车辆运动时的震动、噪声和战斗车辆、兵器发出的热辐射,发出相应的信号,通过导线或无线电进入数据处理中心,经过处理,获取情报。传感器受地形限制小,可对敌后大纵深地区实施侦察和监视,工作隐蔽,使用方便,所获情报时效性强。但易受干扰和被敌发现。目前,战场传感器有了很大发展。比较有代替性的是美国1984 年装备的“伦巴斯”遥控传感侦察系统。该系统探测距离,对车辆500 米,对人员50 米,地区中继距离为60—100 公里,可连续工作90 天,并可自动识别目标性质,具有较好的抗电子干扰能力。传感器探测将成为军队战场侦察的重要手段。
强力获取。强力获取情报是武装侦察分队集中兵力、火力,对敌某一局部实施强有力的突然打击,强行获取情报的一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