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欺骗-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胜仗的锦囊妙计,军事欺骗更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正如毛泽东所说的,一切依时间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谁能灵活运用,谁就能取得成功。指挥员欺骗艺术之高下,往往在此分野。
五、欺骗组织的周密性
——战争中没有小事情。军事欺骗越是组织得缜密周到,无懈可击,成功的把握就越大。
同世上任何事物一样,军事欺骗也有两面性。用得成功,可以使敌钻进我之圈套,用得不成功,也会落人敌人设置的陷井。正如《兵不厌诈》一书的作者所讲的:“诈骗战尽管是一种有诱惑力的武器,却也象一把剑一样能两面伤人。”(第353 页)因此,使用军事欺骗手段,必须十分审慎周密,决不可粗枝大叶,草率从事。记不清哪位将军曾经说过:“战争中没有小事情”。事实的确如此。蚁缕之穴,可溃千里长堤。战史上,因一着不慎而全盘皆输的例子并不鲜见。军事欺骗与反欺骗是一对矛盾。在我隐真示假的同时,敌人也在拿着放大镜寻找我计划上的缝隙。有时只因一个细节考虑不周,露出了破绽,就会导致整个欺骗计划的失败。因此,只有外行才会忽视细节问题,深知军事欺骗真谛的人是不敢贸然弄险的。为了说明军事欺骗的周密性特点,让我们看一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著名的军事欺骗战例。1917 年,英国与土耳其在巴勒斯但进行的战争陷入僵局,战线稳定在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正好位于加沙(靠近海岸)至贝尔谢巴(沙漠中的一个绿洲和交通要冲)一线以西。以往的战斗一直集中在沿海地区,以便接近水源和容易得到补给。为了打破僵局,英军指挥官阿伦比将军决定改变传统战术,尝试一下德国指挥官以为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在贝尔谢已穿越土耳其与德国防守薄弱的腹地翼侧,发动骑兵扫荡,包围敌军。为了掩护这次行动,负责情报工作的迈纳茨哈根中校采取了以下措施:①与巴勒斯但的犹太情报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扫清了德国人在沙漠的间谍组织;②制止土耳其与德国空军在前线的一切空中侦察;③在容易被土耳其情报机构发现的地方放置假的间谍津贴和表扬信件,使敌特受到怀疑;④让土军得到一份英军无线电通信密码资料,然后使用此种密码进行通信,使敌军相信,阿伦比将在加沙发动进攻,而在贝尔谢巴地区的全部行动只是佯攻。整个欺骗行动计划分两步实施。第一步,把假文件送到敌人手里;第二步,向敌人的密码分析部门提供确凿的证据。
情报军官迈纳茨哈根自导自演了这一骗局。他编了一本无中生有的参谋笔记,其中暗示贝尔谢已地区的行动仅仅是佯动,进攻加沙的日期比实际制订的进攻日期(十月三十一日)晚好几个星期。这本笔记与二十镑钞票一起放进一个背囊,让人感到这个背囊不是故意失落的。为了给这次安排增加真实感,由人代笔以迈纳茨哈根夫人的口气写了一封信,说他们生了三个儿子。另一封信的口气是两个参谋之间的通信,信中埋怨阿伦比志大才疏,并披露原来进攻加沙的计划被一个在十一月中旬发动进攻的新计划所取代了。迈纳茨哈根还伪造了一个总部会议日程,以期证实那些谎话。最后,他又往背囊里放了地图、命令和密码本。这些文件都是一个参谋在侦察中很可能携带的,不会引起敌人怀疑。
迈纳茨哈根骑马进入沙漠,碰上一支土耳其骑兵巡逻队,并遭到射击。他假装受伤,在仓惶逃跑中丢下望远镜、水壶和背囊。为了显得他是因为再也没有力气背那个背囊才把它扔掉的,他事先从他的乘马的小血管里放了些血,溅到背囊上。
土耳其巡逻队迅速把背囊送给了德国顾问。但德国顾问表示怀疑。为了打掉敌人的疑心,迈纳茨哈根打出了第二张牌,他判断敌人会利用背囊中发现的密码来侦听英军的无线电通信,于是,由司令部通过无线电下达十万火急地寻找那个丢失的背囊的命令。同时下达的还有书面命令。这份命令的副本“碰巧”由一名军官用来包裹午餐,并故意丢失,很快被敌军获取。随后,土军又抓了两名俘虏。这两名俘虏也知道丢失背羹所造成的“灾难”。土军巡逻队还发现一支英军搜索分队正在彻底搜查迈纳茨哈根上校与土军巡逻队遭遇的地域。对丢失背囊的严重关切打消了土军及其德国顾问的疑虑。与此同时,英军使用故意送给敌人的密码有计划地传递假情报,暗示将在十一月十四日这个日期之前不会发动任何进攻,因为阿伦比已去休假,七日以前回不来。作为欺骗计划的锦上添花的一笔,他们又发出了邀请沙漠骑兵团总司令及其参谋部参加十四日在开罗举行的赛马会的电报。为了使这封电报更可信,开罗到处张贴了宣传这次赛马会的海报,《埃及新闻报》发表了赛马程序表,沿途还搭起了帐蓬。这一系列欺骗活动组织得周到严密,滴水不漏,无懈可击。土耳其对将在加沙附近发生的大战深信不疑,他们把两个师调到沿海地区作为预备队,并在加沙附近加紧构筑工事,准备抗击英军十一月十四日的进攻。当土耳其还蒙在鼓里的时候,英军却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他的一万五千名骑兵转移到了贝尔谢巴,于十月三十一日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得手后,即将主攻方向转向沿海地区,卷击敌人翼侧。为避免被英军切断后路,土军被迫撤离加沙地带。九日,英军攻克那路撒冷。
此处用这么大的篇幅引述这一战例,是因为它是军事欺骗周密性的极有说服力的佐证。这一欺骗战例留给人们的启示很多,但最重要的也是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它的组织工作的周密性。所谓周密,就是周到,周全,严密,细致,想到种种不测,预有应变措施,做到算无遗策,万无一失。军事欺骗不能建立在一厢情愿的基础之上。我所采取的欺骗措施,敌人可能相信,也可能不相信。要使敌人信以为真,就不能存有任何继漏。所以,凡成功的欺骗必有周密性特征,反之,粗疏的欺骗则往往被敌人识破和利用,带来双倍的损失。
六、欺骗作用的时效性
——任何欺骗措施都不可能长久地欺骗敌人。及时、充分地利用欺骗效果是提高欺骗效益的重要环节。
各种欺骗措施纵有千般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即制造现象与本质的差异,竭力用假象掩盖本质。而假象是不能长久地掩盖本质的,所以,任何欺骗措施都不可能永久性地欺骗敌人。军事欺骗的作用仅在于增大敌人了解真相的困难,使我之企图和行动被发现的时间推迟,使其来不及采取措施弥补行动上的失误。项羽设鸿门宴欲除掉刘邦,张良略施小计,让刘邦脱身,等到项羽醒悟过来,刘邦已平安地回到自己的营地。蒋介石不明红军兵逼贵阳的真相,急调滇军到贵阳保驾,等到从惊恐中回过神来,红军已经在绞车渡有条不紊地渡过了金沙江,想追也来不及了。军事欺骗并不能代替对敌人的直接打击,它的任务是为战斗力的使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比如,在没有作好防御准备时,以骗敌之术,虚张声势,使敌不敢贸然来犯,可以赢得
准备时间;在没有做好围歼准备时,故意示弱,稳住敌人,在敌迷惑不解中达成合围,等等。敌人不可能一直受骗,但发觉受骗时往往已经身不由己了。如平津战役第一阶段(1948 年12 月),当时东北野战军主力6 个纵队尚未到达平、津、塘,另5 个纵队尚未入关;淮海战役已经发起,我军正在围歼国民党第12 兵团,并包围了由徐州西逃的杜聿明集团。在此情况下,为使蒋介石不能迅速作出让傅作义集团放弃平津南撤的决策,毛泽东电令平津前线,对张家口、新保安围而不打,对北平、天津等隔而不围,尤其不可将张家口、新保安、南口诸敌打掉,以免南口以东诸敌迅速决策狂跑。令淮海战场留下杜幸明集团余部,两星期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同时,令山东军区控制济南附近一段黄河,并在胶济线上预作准备,防止傅作义集团沿津浦路经济南向青岛逃跑。毛泽东的缓兵之计着实迷惑了蒋介石,当蒋介石发现傅作义指挥的60 万人马被我东北、华北野战军分割包围以后,再想南逃已不可能了。从这个战例中可以看到,利用欺骗效果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在敌人发觉上当受骗以前把生米做成熟饭。否则,不仅不能置敌于被动,而且还可能被敌人牵制住。在战场上,出现于一定时间、空间的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态势、空隙、裂缝称为战机。战机是战争“时间流”上的一点,其最大特点是它的时效性。由于战争时间是流动的,所以战机稍纵即逝。战机既有因客观情况突然变化丽形成的,也有因敌人的失误而造成的,还有主动创造的。军事欺骗是创造战机的重要方法。由于军事欺骗创造的战机通常不是建立在力量优势基础之上的,所以其时间更为短暂,往往只占整个欺骗过程的极小部分,有时以时。日为单位,有时以分、秒为单位。从敌人开始接受我方欺骗活动所显示的各种现象和有意制造的情报,到作出错误的判断,定下错误的决心,对我欺骗活动作出充分的反应,这是欺骗效果产生的过程。从敌人作出我所期望的反应,到其自知上当受骗,进而采取应变措施,是我利用欺骗效果的过程。如果把前一过程称为造势的话,后一过程即为乘机,造势是为了乘机。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两个过程及其转换点,适时地由假变真,乘敌之隙,采取行动,才能充分利用欺骗效果,提高欺骗效益,否则,军事欺骗所造成的有利战机就会白白浪费。
利用军事欺骗效果必须要快。乘敌之隙的临界时间必须小于敌人弥补缝隙的时间。为了赶在敌人前面,有时需要打乱敌人快速反应的时间表。利用军事欺骗效果,最难的是掌握好火候。战机的丧失,有时是因为军队行动缓慢,有时则是由于指挥员作出了错误的决断。行动早了,时机尚不成熟,敌人可能会缩回去;行动迟了,时机已失,敌人可能也会溜掉。不迟不早,恰到好处,需要极高的指挥艺术。
七、情报系统的两重性
——敌方情报系统既是对欺骗的威胁,又是欺骗信息发生作用的中介。重要的是善于趋利避害,为我所用。
敌人对我实施侦察,当然会给我隐蔽行动企图和军队部署造成很大威胁。有些军事欺骗的失败就在于敌人的侦察人员发现了破绽。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还要看到,我们制造的种种假象也是通过敌人的侦察情报系统收集起来,输送至敌军指挥官的大脑,从而发生作用的。敌军的情报侦察
是欺骗信息达于敌方的中介,没有它们,我们所作的一切统统没有用处。可见,敌人的侦察并不是绝对的坏事。为了“知彼”,敌人必然要进行侦察。制止敌人的侦察是做不到的,如果我们能够欺骗敌人的侦察,把敌人的侦察情报人员变成我们传递欺骗信息的中介,那就把坏事变成了好事。趋利避害,主要是限制其实施侦察的时间和范围。在战场上,敌军将使用一切手段搜集情报。哪些让敌人看,哪些不让敌人看,什么时间让看,什么时间不让看,要根据欺骗需要而定。要特别防止敌人察觉正在准备中的欺骗行动。比如,设置假目标和假阵地的过程,实施隐蔽伪装措施的过程,不能让敌人看到。需要向敌人展示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一切假的地域和目标只能让敌人远远地观察而不能让其靠近。否则就会露馅。为此,必须熟知敌人的侦察器材的技术性能和获取情报的方法,既要使其看得到,又不能使其看得清。苏联在卫国战争中设置假集结地域的过程中,采取驱逐敌侦察机的方法掩护欺骗行动的实施。作业完成以后,采取以游动高炮射击限制敌机高度的方法,制止敌机低空观察照相,使敌人无法发现假集结地域的破绽,从而掩护了主要方向的战役准备。
从对一些战例的分析看,要使对方的情报侦察成为实施欺骗的中介和“助手”,起码应做到三点。一是要根据敌人的侦察手段和能力,采取相应的示假隐真措施。如果敌人没有雷达探测设备,那么,设置角反射器等反雷达侦察的措施就没有意义。二是要巧妙地把假情报送给敌人,1943 年,苏军为了使与德军对峙的近卫坦克第三集团军等主力部队与敌脱离接触,转移到新的作战方向,由沃罗涅什方面军编造了一个暂停进攻、就地转入防御的假命令,然后找回一具尸体,换上大尉军服,把假命令放在这位“大尉”的公文包里一块扔到前沿阵地。接着,突击兵团的前沿部队在敌人发起小反击时,佯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