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陆贾新语注释 >

第31章

陆贾新语注释-第31章

小说: 陆贾新语注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酉阳杂俎前集一礼异:“秦、汉以来,于天子言陛下,于皇太子言殿下,将言麾下,使者言节下、毂下,二千石长史言阁下,父母言膝下,通类相称言足下。”(“称言”原作“言称”,今从类说本)事物纪原公式姓讳部:“异苑曰:‘介之推逃禄,抱树烧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其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当缘此尔。史记,战国之士,或上书时君,或谈说君前,及相与论难,多相斥曰足下,盖自七国相承至今也。”
  〔一0〕艺文类聚引史记“人”上有“之”字。王治皞史记榷参下:“陆生拏把尉他处,只在‘真定人’(应曰“中国人”)三字。彼王粤,却也内顾。文帝修祠其亲冢,官其昆弟,真得怀远之法。”
  〔一一〕古代称父母为亲戚。墨子节葬篇:“楚之南有炎人之国者,其亲戚死,●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荀子议兵篇:“而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新序杂事三作“驩然如父母”,(韩诗外传三作“欢如父子”)汉书刑法志作“欢若亲”。左传昭公二十年:“棠君尚谓其弟员曰:‘。。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亲戚,谓其父奢也。大戴礼记曾子疾病篇:“曾子曰:‘亲戚既没,虽欲孝,谁为孝?’”史记五帝本纪:“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正义:“亲戚,谓父瞽叟、后母、弟象、妹颗手等也。”
  〔一二〕索隐:“赵地也。本名东垣,属常山。”
  〔一三〕师古曰:“偝父母之国,无骨肉之恩,是反天性也。”
  〔一四〕史记天官书:“内冠带,外夷、狄。”冠带谓华族,与四夷对言。汉书严助传:“越,方外之地,劗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
  理也。”文义与此同,正谓南越非冠带之国也。〔一五〕师古曰:“区区,小貌。”〔一六〕“抗”,汉书作“伉”,景佑本、武英殿本作“抗”,说苑亦作
  “抗”。索隐:“案:崔浩云:‘抗,对也。衡,车軶上横木也。抗衡,言两衡相对拒,言不相避下。’”〔一七〕“政”,汉书作“正”,师古曰:“正亦政也。”〔一八〕“惟”,
  汉书作“唯”,古通。〔一九〕“项羽”,汉书、说苑作“项籍”。“倍”,汉书作“背”,古通。〔二0〕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自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正
  义:“货殖传云:‘淮以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孟康云:‘旧名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
  〔二一〕汉书“强”下有“矣”字。
  〔二二〕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范曾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正义:“括地志云:‘南梁州所理县也。’”又高祖本纪:“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正义:“梁州,本汉中郡,以汉水为名。”集解:“徐广曰:‘三十二县。’”张文虎曰:“集解三十二县,旧刻作‘四十二县’,汉书云‘四十一县’,汉纪同,据汉志,汉中郡十二县,蜀郡十五县,巴郡十一县,则共三十八县。”
  〔二三〕文选贾谊过秦论:“执敲扑以鞭笞天下。”鞭笞,犹今言鞭挞。
  〔二四〕汉书、说苑作“劫诸侯”。器案:此即史记高纪所言“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也。(史记叔孙通传:“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汉书高纪:“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又汉王数羽之十大罪,有云:“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也。”)史记项羽本纪作“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集解:“徐广曰:‘一作劫。’”索隐:“按汉书,见作‘劫’字。”正义:“凡兵初降,士卒未有指麾,故须劫略而行。”则正释“部”为“劫略”也。汉纪作“汉王率诸侯之师凡五十六万人”,通鉴亦作“汉王以故得率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项羽本纪下文又云:“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又太史公曰:“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然则劫字自有部、将、率之义,而单言之曰劫,复言之则曰劫略也。
  〔二五〕汉书、说苑无“灭之”二字。〔二六〕汉书此句上有“而”字。〔二七〕左传宣公十二年:“晋师右移,上军未动。”杜预注:“言余军
  皆移去,唯上军在。”则移兵犹言出师也。〔二八〕考证:“枫山本‘诛王’作‘诛君王’。”〔二九〕汉书、说苑无“故”字。史记南越列传:“高帝已定天下,为
  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三0〕史记南越列传:“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又高祖本纪:“乃论功,与诸列侯剖符行封。”文选王子渊圣主得贤臣颂:“剖符锡壤,而光祖考。”张铣注:“剖,分也。符者,所以诸侯与天子分之,各执一契,举动所为,必合于契,然后承命而行之。”
  〔三一〕师古曰:“郊迎,谓出郊而迎。”又司马相如传注师古曰:“迎于郊界之上也。”
  〔三二〕史记田单列传:“王蠋布衣也,义不北面于燕。”谓北面称臣也。孟子万章上:“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
  〔三三〕尚书君姡В骸柏事颐魑倚略彀睢!闭澹骸捌渲卫碜阋悦魑倚鲁晒印!毕钣鸨炯停骸胺蛞郧刂浚バ略熘浴!�
  〔三四〕师古曰:“集犹成也。”案:尚书武成:“大统未集。”孔氏传:“大业未就。”汉书荆燕吴传赞:“天下未集。”师古曰:“集,和也。”
  〔三五〕正义:“屈强,谓不柔服也。”(据会注考证本)汉书作“屈强”,师古曰:“屈音其勿反。屈强,谓不柔服也。”
  〔三六〕汉书、说苑“冢”下有“墓”字。考证:“枫山本、三条本‘冢’下有‘墓’字,与汉书合。”
  〔三七〕汉书、说苑作“夷种宗族”,师古曰:“夷,平也,谓平除其种族。”器案:由颜注则“夷种宗族”,实为不辞,疑汉书原文当作“夷种族宗”,今倒植耳。族读为族诛之族,战国策赵策上:“犯奸者身死,贼国者族宗。”族宗,谓族灭其宗也。族宗与夷种并言,文从字顺。
  〔三八〕文选陈孔璋檄吴将校部曲文:“偏将涉陇,则建、约枭夷。”偏将,谓偏裨之将。
  〔三九〕汉书“则”作“即”,古通。说苑同史记。
  〔四0〕师古曰:“言其易。”器案︰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即本此意,亦言翻云覆雨之易耳。翻、反古通。
  于是尉他乃蹶然起坐〔一〕,谢陆生〔二〕曰:“居蛮、夷〔三〕中久,殊失礼义〔四〕。”因问陆生曰:“我孰与〔五〕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六〕。”复〔七〕曰:“我孰与皇帝贤?”陆生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八〕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九〕。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一0〕,人众车轝,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一一〕,未始有也〔一二〕。今王众不过数十万,〔一三〕皆蛮、夷,崎岖山海闲〔一四〕,譬若〔一五〕汉一郡,王何乃比于汉〔一六〕!”尉他大笑〔一七〕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渠不若汉〔一八〕?”乃大说陆生〔一九〕,留与〔二0〕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二一〕,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二二〕。”赐陆生橐中装〔二三〕直千金,他送〔二四〕亦千金。陆生卒拜尉他为南越王〔二五〕,令称臣奉汉约〔二六〕。归报〔二七〕,高祖大悦〔二八〕,拜贾为太中大夫〔二九〕。
  〔一〕汉书无“尉”字。索隐:“苏林音厥。礼记:‘子夏蹶然而起。’埤苍云:‘蹶,起也。’”师古曰:“蹶然,惊起之貌也。音厥。”李慈铭曰:“案顾氏炎武云:‘坐者,跪也。’似非。古人坐虽有训跪者,然此则与上郦生传‘延郦生上坐谢之’一例,尉他初箕踞,至此蹶起端坐也。观其下云‘我孰与皇帝贤’,则此时安肯遽向陆生跪乎?”
  〔二〕艺文类聚引史记“陆生”作“贾”,与汉书同。
  〔三〕艺文类聚引史记“夷”下有“之”字。
  〔四〕艺文类聚“义”作“仪”。
  〔五〕师古曰:“与,如也。”
  〔六〕考证曰:“高山寺本‘似’作‘已’。”汉书句末有“也”字。〔七〕汉书、说苑“复”下有“问”字。〔八〕说苑“强”作“强”。〔九〕汉书作“统天下,理中国”,说苑与史记同。〔一0〕史记刘敬传,刘敬说高帝曰:“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
  此所谓天府者也。”索隐:“案战国策苏秦说惠王曰:‘大王之国,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高诱注云:‘府,聚也。’”案:天府,即此下文“万物殷富”之义也。
  〔一一〕汉书、说苑“泮”作“判”,考证曰:“枫山本、三条本、柯维熊本、凌稚隆评林本‘泮’作‘判’,与汉书合。高山寺本作‘泮’。”正义:“剖判,犹开辟也。”(据会注考证本)
  〔一二〕汉书、说苑作“未尝有也”,师古曰:“言自开辟以来,未尝
  有也。”齐树楷曰:“又从陆生口中写高帝。”〔一三〕汉书作“数万”,说苑同史记。〔一四〕说苑作“踦■山海之间”,字同。师古曰:“崎音丘宜反,岖
  音区。”考证曰:“高山寺本‘山’作‘小’。”〔一五〕汉书“若”作“如”。〔一六〕考证曰:“高山寺本、枫山本、三条本‘何’下有‘可’字。”
  案:说苑作“何可乃比于汉王”。〔一七〕考证曰:“高山寺本‘笑’作‘叹’。”〔一八〕汉书、说苑“渠”作“遽”,集解:“渠音讵。”索隐:“渠,
  刘氏音讵,汉书作‘遽’字,小颜以为有何迫促不如汉也。”师古曰:“言有何迫促而不如汉也。遽音其庶反。”王若虚诸史辨惑曰:“何遽,犹言岂便也,与越大夫种言‘何遽不为福’同意,而注云‘有何迫促而不为’,非。”王念孙曰:“颜训遽为迫促,非也。遽亦何也,连言何遽者,古人自有复语耳。遽字或作讵、距、巨,又作渠,墨子公孟篇曰:‘虽子不得福,吾言何遽不善,而鬼神何遽不明。”淮南人间篇曰:‘此何遽不能为福乎?’韩子难篇曰:‘卫奚距然哉。’秦策曰:‘君其试焉,奚遽叱也。’(史记甘茂传作“何遽叱乎”)荀子王制篇:‘岂渠得免夫累乎。’正论篇曰:‘是岂讵知见侮之为不辱哉?’吕氏春秋具备篇曰:‘岂遽叱哉?’庄子齐物论篇曰:‘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释文曰:“讵,徐本作巨,李云:‘讵,何也。’”)淮南齐俗篇曰:‘庸遽知世之所自窥我者乎?’史记张仪传曰:‘且苏君在,仪■渠能乎?’(索隐曰:“渠音讵,古字少,假借耳。”)或言何遽,或言奚遽,或言岂遽,或言庸遽,或言■渠,其义一也。‘何遽不若汉’,史记作‘何渠不若汉’,则遽为语词而非急遽之遽明矣。”
  〔一九〕说苑“说”作“悦”。考证曰:“高山寺本‘说’作‘悦’。”
  师古曰:“说读曰悦,谓爱悦之。”〔二0〕说苑“留与”作“与留”。〔二一〕考证曰:“枫山本、三条本‘语’下有‘及’字。”〔二二〕师古曰:“言素所不闻者,日闻之。”〔二三〕集解:“张晏曰:‘珠玉之宝也。装,裹也。’”索隐:“橐音托。
  案:如淳云‘以为明月珠之属也’。又案:诗传曰:‘大曰橐,小曰囊。’埤苍云:‘有底曰囊,无底曰橐。’谓以宝物以入囊橐也。”师古曰:“有底曰囊,无底曰橐。言其宝物质轻而价重,可入囊橐以赍行,故曰橐中装也。”周寿
  昌曰:“有底曰囊,无底曰橐,索隐引作埤苍语。案左僖二十八年传:‘■子职纳橐饘焉。’宣八年传:‘赵盾见灵辄饿,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是橐可盛食,无底何以能盛?说文:‘橐,囊也。’殆与囊一物,而大小分耳。索隐引诗传曰:‘大曰橐,小曰囊。’今毛传作‘小曰橐,大曰囊’,是传写异也。埤苍语未然。”
  〔二四〕“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