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西斯注释-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5'奥拉夫是基督教传来之前,古爱尔兰的博学大师兼诗人。这里指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拉塞尔。
'16'靠服侍院士们并做些杂务以取得免费待遇的学生。他们的标志是头戴红色便帽。
'17'“魔鬼痛哭”与“淌下了天使般的眼泪”,系模仿《失乐园》卷l中的诗句。
'18)原文为意大利文,出自《神曲。地狱》第21篇末句。
'l9'克兰利是以乔伊斯的朋友J。F。伯恩为原型而塑造的人物(参看第一章注'29')。克兰利曾说,在威克洛(爱尔兰伦斯特省一郡,东临爱尔兰海)找得到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十二个有志之士,就足以拯救爱尔兰。
'2O'在叶芝的剧本《豁才子凯思林》(1902)中,凯思林这个贫穷的老姻象征着失去自由的爱尔兰。她说她那四片美丽的绿野(指爱尔兰的四省,阿尔斯特、伦斯特、芒斯特、康诺特)都被夺走了。“家里的陌生人”,指英国入侵者。
'21'原文为拉丁文。这是犹大出卖耶稣后,为了让他带来的人逮捕耶稣而对耶稣所说的话。见《马太福音》第26章第49节。拉比是犹太教中对老师的尊称。也指犹太教教士,犹太法学家。
'22'蒂那依利市在威洛克郡。
'23'这里,斯蒂芬转念想到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另一领导人,诗剧家约翰。米林顿。辛格(1871一1909)的独幕剧《狭谷的阴影》(1903年首演)。 女主角诺拉嫌丈夫对她太冷淡,丈夫连声“祝你一路平安”都没说,就把她赶出家门。诺拉和她所爱的一个好猎手一道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去了。
'24'这里,斯蒂芬想起他给穆利根打电报事。电文参看本章注'282'及有关正文。
'25'指本。琼森(约1572一1637),英国剧作家、诗人及评论家。他曾赞誉莎士比亚为“时代的灵魂”,但又批评他缺少“艺术”。
'26'詹姆斯一世(1568一1625),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第一代国王(1603一1625在位)。
'27'指埃塞克斯伯爵三世(1591一1646),英国军人,伊丽莎白一世的宠臣。
'28'“无形的精神真髓”是爱尔兰诗人(笔名A。E。)拉塞尔喜用的语汇。例如在《宗教与爱》(1904)中,他就用此词来称赞叶芝写诗的才华。
'29'古斯塔夫。莫罗(1826——1898),法国象征主义画家,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先驱。
'30'这里,斯蒂芬想起了当天中午杰。杰。奥莫洛伊告诉他的事。参看第七章“高风亮节之士”一节。
'31'通神学以“父、道、圣息”为三位一体。道和“万灵之父”均指三位一体的第二位,即基督。见《约翰福音》第1章。天人指亚当。
'32'原文为希腊语,即耶稣。基督。
'33'逻各斯是希腊哲学、神学用语。《约翰福音》第1章说,耶稣基督是道(逻各斯)成了肉身。指蕴藏在宇宙之中、支配宇宙并使宇宙具有形式和意义的绝对 的神圣之理。
'34'英国社会改革家贝赞特夫人(1847一1933),一度为费边社会主义者, 后改信海。佩。勃拉瓦茨基的学说,成为神智学者。她曾在印度居住多年,在《古代智慧》(伦敦,1897)一书中对祭燔的戒律也做了研究。斯蒂芬在这里套用了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第6篇《钵迦伏诛记》中的话。
'35'丹尼尔。尼科尔。邓洛普,爱尔兰通神论者。曾主编《爱尔兰通神论者》(约1896一1915),并用阿雷塔斯这一笔名发表文章。
'36'威廉。Q。贾奇(1851一1896),爱尔兰裔美国通神论者,曾协助海。佩。勃拉瓦茨基建立通神学会。
'37'见《尤利乌斯。恺撒》第5幕第5场。这原是安东尼对勃鲁托斯的评语。
'38'原指古罗马的祭司团阿尔瓦尔弟兄会。其职责是每年主持献祭以祈祷土地肥沃。成员共十二人,从最高阶层选出。从事通神论者运动的也有十二人, 并起名密教派或阿尔瓦尔。
'39'指西藏人库特。胡米大圣。他是海。佩。勃拉瓦茨基的两位大师之一。
'40'大白屋支部,参看第七章注'194',信奉神秘主义的拉塞尔等人均为其成员。
'41'按天主教的说法,修女在精神上已嫁给基督,故终生保持独身。
'42'原文作sophia。按照通神论的说法,系指人格化了的神之智慧。此外即指耶稣基督。
'43'库珀。奥克利夫人(1854一?)的教名是伊莎贝尔。不论在印度(1884年起)还是伦敦(1890年起),均为海伦娜的得力助手。
'44'“哼!哼!。和“呸!呸!”分别套用《哈姆菜特》第1幕第2场和第2幕第2场中哈姆莱特的独白。
'45'原文为德语。
'46'理查德。欧文。贝斯特(1872一1959),爱尔兰国立图书馆副馆长,曾把法国教授玛利。亨利。达勃阿。德。朱班维尔(1827一1910)的 《爱尔兰神话始末与凯尔特神话》译成英文,一九0三年在都柏林出版。
'47'柏拉图的《理想国》末尾,既有对现世劳苦的回顾,又有关于来世的冥想。而哈姆莱特在第3幕第1场的独白中,表示既不愿再肩负生活的重担,对不可知的来世又顾虑重重。
'48'指柏拉图。亚理斯多德的《诗学》被视力对诗人的肯定。柏拉图在《理想国》第10卷“诗人的罪状”中,借苏格拉底之口说“从荷马起, 一切诗人都只是摹仿者”,并在后面提及“为什么要把诗从理想国驱逐出去”。 这些话被视力讥讽,但人们常认为那直接表达了柏拉图的想法。
'49'升降流和伊涌均为诺斯替教(融合多种信仰的通神学和哲学的宗教,盛行于2世纪)用语。诺斯替教义主要讲人和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升降流指宇宙行星的运行,伊涌指至高神所溢出的一批精灵。下文中的“神:街上的喊叫”,参看第二章注'78'及有关正文。
'50'逍遥学派即亚理斯多德学派。因古希腊哲学家亚理斯多德在学园内漫步讲学而得名。
'5l'这里套用但丁的《神曲。地狱》和威廉。布莱克的《弥尔顿》。在《地狱》第34篇末尾,维吉尔背着但丁,下降到恶魔的臀部,又掉转来向上爬, 从地狱返回人间。威廉。布莱克的《弥尔顿》第1篇:“比人血中的红血球还小的每个空间/通向永恒/这个植物世界仅只是其一抹阴影。”
'52'套用圣奥古斯丁(353一430)所著《论灵魂之不朽》中的“行动的意志属于现在,未来经由这里涌入过去”一语。
'53'参看本章注'46'。
'54'这是道格拉斯。海德(参看第三章注'169')的一首诗的第一节。第二行的“麻木”,原诗中作“有教养”。此诗收入其所著《早期盖尔文学的故事》(伦敦,1894)中。海德于一八九三年创立盖尔语联盟,另外还著有《爱尔兰文学史》(1899)。
'55'这是海恩斯在当天早晨前往海湾的路上对斯蒂芬所说的话。见第一章末尾。
'56'窃贼指英国人。
'57'这是约翰。菲尔波特。柯伦(1750——1817)所写《我的心在跳动》一诗的第二句。绿宝石象征爱尔兰。首句是:“好爱琳,你的绿胸起伏,多么诱人。”
'58'原文作auricegg,是通神学名词,指卓绝的思想家。见波伊斯。霍尔特所编《通神论术语辞典》(伦敦,1910)。
'59'斯蒂芬。马拉梅(1842——1898),法国象征派诗人、理论家。他认为完美形式的真谛在于虚无之中,诗人的任务就是去感知那些真谛并加以凝聚、再现。
'60'灵性贫乏者,见《马太福音》第5章第3节。下文中的腓依基人,见《奥德修纪》卷6中庙西卡公主的故事。腓依基人的岛上四季都有水果,男人擅长驾船,女人善于纺织,王侯十分富有。
'61'斯蒂芬。麦克纳(1872一1954),爱尔兰新闻记者、语言学家、哲学研究者。
'62'指马拉梅的散文诗《哈姆莱特与福廷布拉》(1896)。
'63'原文为法语。《哈姆莱特》第2幕第2场有哈姆莱待王子边读着一本书上场的场面。詹姆斯。乔伊斯的“内心的独白”的写作技巧可以追溯到莎士比亚笔下的独白。评论家斯图尔特。吉尔伯特认为,就像马拉梅对哈姆莱待所做的评述那样,一部《尤利西斯》所记录的就是布卢姆和斯蒂芬“边读着自己心灵的书边漫步”的情景。马拉梅暗示说,假装发疯的哈姆莱特所读的正是“自己心灵的书”,这一点引起了贝斯特先生的兴趣。
'64'以上四行的原文为法语。
'65'、'66'原文为法语。
'67'《心神恍惚的乞丐》是英国小说家、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1865一1936)作词、阿瑟。沙利文配曲的一首歌(“恳请你掷入我的小铃鼓一先令,/为了奉调南方穿土黄军服的先生们。”),在南非战争期间演唱,曾为英国士兵募集二万五干英镑。这里,斯蒂芬是站在爱尔兰人反对英国扩张主义的立场来引用此词的。
'68'“优秀的民族”指法国民族、含有挖苦意味。指《哈姆莱特》本来是一出包含深邃哲理的戏,马拉梅却把哈姆莱特王子看作是“心神恍惚的男子”。
'69'“豪华……凶杀剧”一语,出自《哈姆莱特与福廷布拉》(见本章注'62'。
'70'罗伯特。格林(1558一1592),英国小说家、戏剧家、小册子作者,也是散文作家之一。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1610)直接取材于格林的田园诗《潘多斯托》(1588)。他在自传性小册子《百万忏悔换取的四便士的智慧》(1592)里说,贪婪乃是“灵魂的刽子手”。这个小册子附有致三个同时代戏剧家的信,其中攻击莎士比亚是“一只自命不凡的乌鸦,用我们的羽毛美化他自己”。
'71'屠夫的儿子指莎士比亚。他父亲约翰(。一1601)做过鞣皮手套工匠。英国文物家约翰。奥布里(1629一1697)是头一个提出他当过屠夫的。
'72'原文作“wieldingthesleddedpoleaxe”。《哈姆莱特》第1幕第1场中,霍拉旭曾说他脸上的那副怒容,活像有一次在谈判决裂后他把那些乘雪橇的波兰人击溃在冰上时的神情。这是双关语。Poleaxe是宰牛斧,而Pole则为波兰人;sledded原为“乘雪橇”,这里解作“磨得锃亮”。
'73'事实上,《哈姆菜特》一剧中先后共死掉八个人。
'74'《天主经》首句为:“我们在天上的父亲”,这里把“天上”改成了“炼狱”。在《哈姆莱特》第1幕第5场中,哈姆莱特父王的鬼魂曾向他描述自已在炼狱中所受火焰烧灼的情景。
'75'这里把《哈姆莱特》一剧末尾的流血惨剧比作南非战争中的杀戮。当时英国士兵均穿土黄色制服。一八八七年在科克郡的一场骚乱 (参看第十三章注'265')中,有个叫普伦基特的上尉喊出“毫不迟疑地开枪”的口令。从那以后,这便成为爱尔兰人反对英国高压政策的口号。
'76'《哈姆莱待》第5幕以埋葬奥菲利娅开头,以哈姆莱特等众人惨死告终。
'77'斯温伯恩(见第一章注'12')曾写过一首十四行诗《哀悼本森上尉》(1901)向死在布尔俘虏营中的本森上尉致哀,并赞扬英军为包括妇孺在内的布尔市民建立了集中营。有人立即撰文批评了他。他反驳说,既然布尔人虐待了英国战俘,把他们关入集中营也是应该的。
'78'在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1836一1837)第8章中,胖小子乔(沃德尔先生的仆人)向沃德尔太太报告他看见沃德尔小组怎样和匹克威克派的一个成员愉情。他劈头就说:“我想把你吓得毛骨悚然。”
'79'“听着,听着,啊,听着!”一语出自《哈姆菜特》第1幕第5场里鬼魂对哈姆莱特王子所说的台词。
'80'这是鬼魂接上一句所说的话,全句是:“要是你曾经爱过你亲爱的父亲——”
'81'莎士比亚的故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镇位于伦敦西北,展沃里克郡。
'8Z'原文为拉丁文。据天主教的神学,指《旧约》中的长老和先知的灵魂被幽禁的地方。作为伊丽莎白时代的俚语,则指牢狱。见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八世》第5幕第4场。
'83'巴黎园指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之间坐落于环球剧场附近的熊园。萨克逊大熊是该园的一头著名的熊。参看《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第1幕第1场末尾斯兰德的台词。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约1540-1596),英国航海家,一五八八年他曾率领舰队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按:当时池座里的观众都站着看戏,并向小贩买各种零食。
'84'“埃文河的天鹅”即指莎士比亚。这是本。琼森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1623)的序诗中,对莎士比亚的称誉。
'85'“场子的构图”一语出自依纳爵。罗耀拉的《圣功》(1548)。
'86'伊丽莎白时代的舞台全靠日光照明,没有灯光。靠近后台处有个顶棚,叫作暗处,便于上演幽灵出没的场面。
'87'“是国王,又不是国王”,见弗朗西斯。鲍蒙特(1584-1616)与约翰。弗莱彻(1579-1625)合写的同名悲喜剧(1611)。
'88'英国诗人、戏剧家尼古拉斯。罗(1674-1718)查明,莎士比亚曾扮演过《哈姆莱特》中的幽灵这一角色。
'89'蜡布是裹在遗体上防腐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