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嵩谕饰拿髂诜⑸O嗤拿鞯牟煌呕蚬矣胍熘饰拿鞣⑸秸保茏匀换崮垡豢橄嗷ブгU缋湔胶笫澜缢沂镜模骸扒鬃骞摇保↘in…country Syndrome)之文明共通性,取代政治意识形态与传统势力平衡的考虑,成为合作与结盟的首要基础。这可以从冷战后的波斯湾战争、高加索及波黑地区日渐升级的冲突中得到印证。冲突与暴力亦会发生在相同文明的国家与集团内。但这些冲突跟相异文明间的冲突相比要来得缓和,也较不易扩大,俄罗斯同乌克兰近年来关系的演进曲线为此提供了依据。成功的发展多出现于同质文明国家或区域内。比如,尽管目前世界各区均有经济区域主义抬头,只有当经济区域主义植根于共同的文明内才能取得进展:欧洲共同体以欧洲文化及西方基督教为共同基础;北美自由贸易区能否成功,端视当下美、加、墨文化的汇合进程;未来最主要的东亚经济集团很可能以中国而不是日本为中心。4、文明的冲突是近代世界冲突演化的最新阶段,从现在起国际关系将日趋非西方化。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产生的近代国关体系出现后的一个半世纪,西方世界的冲突大部分发生在试图扩张其官方机构、军队、商业力量和领土的君主之间。在这过程中出现了民族国家。自法国大革命起,冲突主线就从君主转移到民族国家之间了,它一直持续到一战结束。然而,由于俄国革命及引起的反应,国家的冲突让位给意识形态的冲突。君主、民族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基本上是西方文明的“内部冲突”。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已迈出西方阶段,重心转到西方与非西方文明的相互作用上。在涉及文明的政治中,非西方文明不再是西方殖民主义下的历史客体,而像西方一样成为推动、塑造历史的力量。西方与非西方的关系将成为世界政治的轴心。势力的差异及军事、经济与制度等力量的竞逐,成为西方与其他文明冲突的来源之一;文化的差异即价值与信仰的不同,是冲突的第二个源泉。未来世界政治的主轴很可能是“西方”与“非西方”的矛盾,以及非西方文明对西方的强权与价值的回应。这些回应一般是以三种形式之一,或是三者相互结合的方式出现:一是拒绝参与由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一是尝试加入西方并接纳其价值与制度,一是走“现代化而不西化”的道路。5、冷战结束后的今天,已形成“西方对抗非西方”的局面,儒教国家同伊斯兰国家的结合,将是西方面临的头号威胁。那些因文化与能力的缘故而不想或不能加入西方的国家,借发展本身的经济、军事及政治力量同西方竞争。它们透过推动内部发展或与其他非西方国家合作来达到这个目标。这种合作最突出的形式是儒家——伊斯兰的连接,它的出现是要向西方的利益、价值与势力挑战。到目前为止,儒家——伊斯兰的军事结合已经形成。当不能断定这种结合会不会持久。新的军事竞争正在伊斯兰——儒家国家与西方之间产生,在新的军事角逐形式里,情况将是一方竭力发展其军事力量,另一方竭力限制并预防对方逐步建立的军事力量。西方应当做的是:促进欧美之间的进一步合作;将东欧与拉美纳入西方;促进并维系跟俄罗斯和日本的合作关系;避免把地区性文明间的冲突升级为异文明间的重大战争;抑制伊斯兰与儒教国家的军事扩张;支持与西方价值和利益相投的其他文明族群;巩固能够反映西方利益与价值并使之合法化的国际组织。亨文的这些观点许多是错误的。如把儒教国家和伊斯兰国家的结合看成是对西方的最大威胁,这完全是主观臆断的,不存在的。但其研究方法和思路非常新颖,可谓“开国际政治的‘大文化’研究之先河”。总之,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关于国际关系的理论很繁杂,我们只能择其要者作一介绍。这些理论总的问题是没有从阶级、民族、国家等本质的方面进行研究,没有揭示国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和本质特征。因而往往是片面的肤浅的,站不住脚的,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只能流行于一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往往只强调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对这些理论我们只能从批判的角度来看待。思考题:1、简述现代西方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产生的背景与主要内容。2、简述现代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产生的背景与主要内容。 第二讲: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苏联的对外关系
一、“和平共处”对外政策的提出(从世界革命到和平共处)
1、“和平共处”对外政策提出的时间:①鼓动世界革命:十月革命后,随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课题: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应如何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苏维埃俄国应如何处理对外关系?对这个问题,在马恩的著作里找不出现成的答案。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世界革命的思想,是社会主义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同时取得胜利的思想,故不存在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他们也没有设想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是列宁和苏维埃政府在实践中作出了回答,提出了苏俄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思想和原则。这样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列宁和苏维埃政府是在什么时间提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思想原则的?对这个问题,苏联一贯认为,列宁早在1915-16年,在提出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时,已提出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思想;十月革命一胜利,苏维埃政府就开始执行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具体表现是苏维埃政府颁布的第一道法令就是《和平法令》,该法令“第一次阐述了列宁制定的关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政策的原则基础”。之后又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这种观点见诸于苏联关于对外政策的所有出版物中,我国的传统观点也是这种看法。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也认为“早在革命胜利以前,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就确定了和平外交的方针。十月革命的《和平法令》,宣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目的、方向和基本原则”。在西方有一种观点,认为苏俄早期根本没有对外政策,只想推进世界革命,只是在20年代中期,布尔什维克在看到世界革命无望的情况下,才开始和西方寻求谅解与合作关系。那末上述这些观点对不对?究竟应如何看待这些观点?我认为所有这些观点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首先让我们看看1915-1916年时列宁是否提出和平共处的思想。列宁在1915-1916年,写了《论欧洲联邦口号》、《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文章,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发生并取得胜利的理论,其中讲道在一国或数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其余的国家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将仍然是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以前的国家。胜利了的无产阶级要组织社会主义生产。这里列宁虽然没有明确讲,但暗含(imply)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同时并存”的思想。苏联认为这就是和平共处的理想。然而“同时并存”与“和平共处”并非一回事,不能混淆,虽然它们之间有密切关系。“同时并存”不等于“和平共处”。有斗争的“同时并存”,有和平的同时并存,和平的同时并存才是和平共处。而列宁在这里所指的却是斗争的同时并存。何以见得:请看:他在讲了上述那段话后紧接着说,“这就不仅要引起摩擦,而且也要引起其他各国资产阶级公然企图扑灭社会主义国家中胜利的无产阶级”。因此,胜利的无产阶级必须“预计到战争”,“起来反对其余的资本主义的世界,把其他国家的被压迫阶级吸引到自己方面来,在这些国家中掀起对资本家的起义,必要时甚至用武力去反对剥削阶级及其国家”。可见,列宁在这里讲的并不是和平的同时并存,也即并非和平共处。而是斗争的同时并存。换句话说,列宁在这里并没有提出和平共处的思想。过去从苏到中,把领袖神化、拔高、一贯正确,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不符合历史事实。我们不能把无产阶级领袖看成是全能的上帝,任意拔高。
其次让我们看看《和平法令》。《和平法令》是苏联对外政策的第一个法令,列宁起草,在彼得格勒起义的隆隆炮声中于11。8通过。主要内容四点:a; 呼吁立即停战,开始和平谈判,缔结不兼并不赔款的和平条约;b; 宣布苏俄废除秘密外交,将公布沙俄、临时政府签订的全部秘约;c; 呼吁各国人民,特别是英法德三国工人采取坚决果敢行动,结束战争,实现和平。d; 对兼并的定义作了解释。可见,丝毫未谈到和平共处的问题。之后一段时间也未谈到。那么,苏维埃政府建立初期的对外政策究竟是什么?和平共处是何时提出的呢?苏维埃政府建立之初的对外政策是“唤起世界革命”的政策,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是在1919底至1920,逐步提出并确立的。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十月革命爆发前后,由于一战和十革的影响,欧洲各国布满了反战的火种,革命的火种,而且这些火种不断燃烧,越烧越旺。首先是芬兰人民揭竿而起,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随后是德、匈发生革命,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接着,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相继成立。在英、法、意等资本主义国家里,政治罢工此起彼伏,游行示威声势浩大,要求停止战争,反对干涉苏俄的群众运动汹涌澎湃,席卷整个西方世界。欧洲大陆出现的这种革命风暴,其气势之凶猛,威力之巨大是前所未有的。就当时形势来看,大有社会主义革命在一系列国家接连胜利之势。面对这种形势,列宁和几乎布尔什维克党所有领导人都认为世界革命的形势到来了。列宁对形势的估计极为乐观,认为“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已为期不远了”,“过几个月我们就会在全世界取得胜利”。正是基于这样的形势和对形势的估计,苏维埃政府在建立之初在对外政策上采取了革命攻势,其指导原则是唤起世界革命。对这一点,列宁和布党其他领导人曾有大量的言论。如列宁当时明确地、坚定地说:“俄国革命的最大历史课题就是必须唤起世界革命,必须从我们狭隘的民族革命转向世界革命”。苏维埃政府第二位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后来回顾说:“1917底和1918初,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是革命攻势。对世界革命的迫切期望决定了我国对外政策的方向。当时认为,俄国革命只不过是世界革命的信号。当时苏维埃国家的对外政策,是越过各国政府首脑,直接向各国无产阶级呼吁。无论是那些与当代资本主义政府的阶级本性尖锐对立的行动,还是它的言词,以及那具有强烈鼓动性的攻势,都是特意用来激发各国革命的无产阶级去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制度的国际革命斗争的”。事实正是如此。苏维埃政府的第一个法令,也即第一个对外政策纲领《和平法令》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唤起世界革命”。如法令公开号召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英法德三国无产阶级采取坚决果敢的行动制止战争,实现和平。何谓坚决果敢的行动?即爆发革命,推翻现政府。再如法令宣布苏维埃政府将公布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缔结的全部秘密条约,此后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在两个月中公布了100多个秘密条约、协定,其目的就在于揭露帝国主义奴役、掠夺、瓜分世界的反动本质,以唤起各国人民的革命。此后苏维埃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如承认了芬兰、波兰的独立,废除了沙俄政府签订的瓜分伊朗、土耳其等一切秘密条约,目的都在于“唤起世界革命”。由此可见,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初,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唤起世界革命”。
②提出和平共处;那么,苏维埃政府的对外政策是从什么时间开始转变的?转变的原因何在?苏俄对外政策的转变是从1919下半年开始的。1919。9。23,在《致美国工人》的信中,列宁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时期”的提法,并且指出,在这个“共存时期”,苏俄“愿意在合理的条件下让出一定的经营权,作为俄国从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手段”。列宁在这里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同时共存,同时双方可以在合理的条件下发展经济关系,甚至表示苏俄愿意向资本主义国家让出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