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两个规律,或两个因素的作用:1,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世界霸权,在国际竞争中为自己争夺更多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列宁的这一理论并没有过时,而且特别符合一战后的实际情况)2,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于这两个规律或因素的作用,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且在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一场新的世界大战。2、主要事件: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矛盾错综复杂,出现的问题、事件也很多:
1919:巴黎和会 1920:国联成立 1921-22:华盛顿会议 1922:墨索里尼罗马进军、意大利法西斯上台 1923:鲁尔危机
1924:道威斯计划 1925:洛迦诺公约 1926:国际裁军会议 1928:非战公约 1929:杨格计划,经济大危机 1931:九·一八事变
1933:希特勒上台 1935:意侵埃 1936:德进军莱茵,柏林-罗马轴心;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七·七事变 1938:德国占领奥地利;慕尼黑协定 1939:德国占领捷克;德意钢铁同盟;英法苏谈判;德英谈判;苏德条约;德侵波兰二战爆发。3、三对矛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总的来说有三大对:一战的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资阶民主国家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4、两个阶段:这些矛盾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①一战后至20年代末,30年代初,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为主要矛盾。
一战结束不久,协约国筹备召开了巴黎和会。巴黎和会是战胜国的分赃会议,这时战败国已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连参加会议的资格都没有,更没有发言权,因此斗争完全是在战胜国之间展开的。英法美意日五个帝国主义都想在割宰战败国中捞到最肥的一份,彼此唇枪舌剑斗了一年半,分别和德、奥、保、匈、土等签订了凡尔赛和约5个条约,建立了凡尔赛体系。
巴黎和会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关系,在东方的关系并没有根据战后帝国主义实力对比的变化得到合理的调整。通过巴黎和会,日本夺取了德国在我山东的权益,合法地占领了南太平洋的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巩固了日本在中国和南太平洋的优势,而美国却一无所获,列宁说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象一个十足的傻瓜受到英法的愚弄。这就使美统治集团大为不满。美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同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同日、英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当时列宁预测美日迟早必有一战,此言后来得到了验证。争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各国展开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竞相建造巨型军舰。因要夺取亚太地区的霸权必须夺取制海权。这一竞争使英、日都感国力难支,吃不消,美乘机提出谈判解决。于是召开了华盛顿会议(1921。11。12-1922。2。6),经过86天的争吵,签订美英法日《四国公约》,美英法意日《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建立了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实际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标志着帝国主义根据战后实力对比的变化,暂时整调了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在这里的矛盾。这样,战胜国经过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两次会议,确立了凡一华体系,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凡一华体系是战胜国矛盾斗争的结果,但凡一华体系并没有消除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在整个20年代,战胜国之间一直进行着明争暗斗,突出的表现在德国赔款问题和国际联盟的裁军问题上。②30年代初-1939,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胜国、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表现得更为错综复杂,但以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为主要矛盾。20年代中期德国的经济在道威斯计划的扶植下逐渐得到恢复,1927达到战前水平,1929超过战前水平,重新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位,欧洲的第一位。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发展使德国不再甘心忍受战败国的耻辱,听任战胜国的摆布,而是伺机冲破凡尔赛的束缚,按照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特别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德国是欧洲遭受打击最为严重的国家,远远超过英法,这更使德国痛感“生存空间”的狭小,和战胜国争夺势力范围的必要。在这种情况下,德垄断资本,和一些具有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与种族主义的中小资产阶级把希特勒扶植上台。希是一个极端的民族沙文主义者,法西斯分子,他上台后,一步步撕毁了凡尔赛和约,最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总之这一阶段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表现得错综复杂,战胜国英法、英日、英美、美日等彼此之间都有矛盾,但主要是英法美与德的矛盾。1936德及意日法西斯结在轴心国集团,帝国主义的矛盾开始表现为民主国家与法西斯集团的矛盾、但其中核心的矛盾还是英法与德的矛盾,即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二、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的矛盾与勾结:德意日是世界现代史上三个主要的法西斯国家,也是发动二战的三元凶。正是这三个国家,在30年代中期以后结成了轴心国集团,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这三个法西斯国家彼此也并不是没有矛盾,他们的勾结组合也有个过程,他们的矛盾对于他们共同发动的战争的结局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问题过去只讲勾结,不讲矛盾,似乎它们本身就铁板一块,没有矛盾,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相互关系是既有矛盾、又有勾结,矛盾与勾结交织在一起。其勾结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其矛盾影响了二战的结局。下面让我们作番分析。首先看看德意如何从矛盾走向媾合的?
1、德意的矛盾与勾结:(1)德意的矛盾:德意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奥地利的争夺上。
奥地利地处欧洲心脏,东连匈、南邻意、西接瑞士,北靠德、捷,是欧洲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凡尔赛和约》与《圣日耳曼和约》都规定应保持奥的独立:“奥之独立如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之许可不得变更”。1933。1希特勒上台后,开始着手实现他对外侵略扩张、称霸世界的计划。希特勒是个野心非常大的家伙,他有一个庞大的称霸世界的计划,该计划在纳粹党25点纲领、《我的奋斗》中即已制定。归纳起来就是:①首先,建立一个包括所有德意志人的大德意志帝国,其中包括奥地利、捷克的苏台德区等。希在《我的奋斗》第一页就叫嚣日耳曼的奥地利必须回到伟大的日耳曼祖国来,鼓吹德奥合并。②其次,以大德意志帝国为核心,在周围建立一个附属国体系,应包括波、匈、罗、南、乌克兰、白俄罗斯、芬兰、立、拉、爱。③第三,和不共戴天的法国算总账,彻底击败法国,夺回德国在一战中失去的全部土地和殖民地,夺取英国的殖民地,夺取俄国的大片领土,确立对美国人的统治。
希特勒这个野心勃勃的庞大的侵略计划和那个最早的法西斯国家意大利的称霸计划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意大利和德、日一样,也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一战前,意曾同德奥结成三国同盟,与英法俄三国协约争霸。大战爆发后,1915英法俄与意在伦敦签订秘密条约,把意拉到协约国一边。当时英法曾向意许愿,只要他加入协约国对德奥作战,战后可取得奥地利和亚得里亚海其他国家大片土地,并参与瓜分德在非洲的殖民地。但在巴黎和会上,这些诺言没有兑现,意得到的报酬远远少于伦敦密约里所许诺规定的。对此意大利极为不满。意大利的野心是要控制地中海,变地中海为意大利的内湖,复兴古罗马帝国。墨索里尼公开宣称“意大利如果不做地中海的主人,就要做地中海的囚犯”。同时墨也把奥地利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企图控制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非常忌讳德国染指奥地利。在奥地利问题上和德矛盾很尖锐。
1933希上台不久,纳粹德国就试图吞并奥地利。当时德法西斯在和奥接壤的巴伐利亚地区对奥地利法西斯分子进行军事训练,成立了几千人组成的“奥地利军团”,供给武器弹药,企图让他们越境进攻奥地利。德报纸连篇累牍,攻击奥地利政府迫害奥民社党人,德官方人士也公开出面,干涉奥内政,1933。3。18巴伐利亚州政府司法部长弗朗克在慕尼黑电台发表演说,公然叫嚣德民社党人将对自己的奥地利同伙的“安全和自由”“担负起责任”。3。22德民社党库贝以希特勒代表的身份在普鲁士议会上明目张胆地叫喊:“只有当整个德国和包括奥地利在内的日耳曼人都统一起来,纳粹的目标才能算是实现了”。从7月份起,德法西斯分子甚至出动飞机,飞入奥境、散发传单,鼓动法西斯骚乱。
德吞并奥的企图当即遭到意的反对。1933。38意数次邀请奥总理道尔弗斯访意。1934。1。21墨首席外交顾问苏维奇访奥,公开表示“由于奥地处中欧心脏和多瑙河流域,……它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它的领土大小和人口多寡……”“意一贯坚持的立场”是“必须首先保证其独立”。2。17意同英法发表联合宣言,表示在“根据有关条约保持奥的独立和完整方面”,三国“持有共同的看法”。3。17意同奥、匈签订“罗马议定书”,相约在三国中任何一国遭到威胁时,三国将互相磋商对策。由于意、英、法的干涉,希特勒不得不有所收敛,1934。6。14-15希同墨在威尼斯首次会晤,希假惺惺地应允德不染指奥。时隔不久,希就违背了自己的诺言,7。25德煽动策划奥地利纳粹党在维也纳掀起暴动,冲入总理府,刺杀了道尔弗斯,并宣布道尔弗斯政府已被推翻。“奥军团”也从巴伐利亚越境开入奥。墨获悉此事,马上作出了强烈反应,他谴责那些对道尔弗斯之死“负有直接间接责任的人”。下令调集意军4个师驰赴意奥边界,英、法也公开表示要维护奥的独立。
奥的法西斯暴乱由于遭到奥国民的反对,很快被镇压。当时德的扩军刚刚开始,面对意的军事压力,不得不实行退却。官方的德意志通讯社本来已经准备好要发表消息,宣布道尔弗斯政府被推翻后,“大德意志必然接着产生”。后来看到形势不妙,赶快把消息撤回。希也对道尔弗斯被刺一事假装表示“谴责和遗憾”,把参与策划暴乱的德驻奥公使里特调回国。这次德试图吞并奥地利阴谋的失败反映了意、德当时矛盾的尖锐。还有一例说明当时意德的矛盾:1933。10。4德退出国联裁军会议,10。19退出国联,开始放心大胆地重整军备。1934。5。13墨在《意大利人民报》上发表文章,向英法建议“用预防性战争来阻止德国重新装武”。(《外交史》(法)175),但遭到英法反对。
(2)德意的勾结:经过四步:第一步:德支持意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的妥协和勾结是从意侵埃开始的。
意在30年代初期,争霸的目标主要在巴尔干地区,这也是他称霸地中海总战略中的一部分,因为要想称霸地中海,在北岸必须控制亚得里亚海和巴尔干,在南岸必须控制北非,东北非。但他在巴尔干的争夺遭到英德的反对。因巴尔干号称欧洲“柔软的下腹部”,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各大国都想争夺、控制。意在欧洲的扩张受阻,于是便把矛头指向埃。埃位于非洲东北角,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占领埃,可以控制地中海经红海进入印度洋的通道,可把意在东北非的殖民地连成一片(意属索马里、厄里特尼亚),也可以掌握尼罗河的水源,控制尼罗河下游的苏丹、埃及的水利灌溉。因此意早就觊觎着埃,早在1895即大举入侵,结果被埃在阿杜瓦一役打得大败。1933-34年间,墨指示制订了侵埃计划。经过长期准备1935。10。3发动了侵埃战争。当天墨发表演说,说意参加一战时协约国向它许下大量诺言,但到了和会上,留给它的却是从别人的大量殖民地战利品中拔出一丁点儿残羹剩饭。他说意大利忍耐了20年,现在再也不能忍耐下去了,他要进攻埃了。
意对埃的侵略得到德的支持。德支持意侵埃目的有两个:①削弱意在欧洲的地位,以便乘机夺取一直在意保护下的奥地利。希认为意如一时难于取胜,就将陷在非洲脱不开身,这势必会削弱意在欧洲的地位,德就可以攫取奥地利;②破坏英法同意的关系,分化英法意反德联盟。希认为如果墨取胜,就会和英法发生对抗,那时它必然要同德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英法,这也将使德摆脱孤立状态。这样希向墨表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