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早晨(周而复)-第2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如此。”柳惠光点点头。
冯永祥曾经要江菊霞和史步云商量商量。中小户确实也有这样的要求。但是她不同意成立棉纺业增产节约委员会来领导这件事,现成的棉纺业公会为啥不可以承担起来呢?她慢条斯理地说:
“一般纱厂资方都希望同业公会领导,一起走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的道路。至于走法问题,有各种意见。有的主张一涌而入,由政府和私营同业共同组织一个公私合营纺织公司,各私营厂可以把原有的生产资料,加入作为股份,等到全体私营厂都加入了,便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公私合营企业。加入公司时,所有股权的统一,产权的确定,设备的调整,人事的安排,都能彻底解决。也有的主张成立私营同业统一联营处,先私私联营,然后公私合营。他们说上车时买团体票,但不一定集体上车,可以有先后。不同条件的企业,可以从坐飞机,坐火车,乘轮船等各种不同的途径①,以不同速度,最后达到一个目的地。他们希望同业公会统一领导,认为各厂个别敲门不是办法,怎么敲法也不了解。”
①坐飞机指公私合营,坐火车指并厂,乘轮船指联营。
马慕韩听她的话,心里冷了半截:小小江菊霞居然想和马慕韩争夺领导,这一定是史步云暗中支使的,否则她没有这么大的胆。她伸出头来也好,先听大家的口风,他不忙开腔。他睨视了潘宏福一眼,潘宏福坐在潘信诚的后面长靠椅上,今天显得特别沉着,稳稳坐在那里,不大说话。“‘联合国’路线,这个想法好。’金懋廉说,“我们私营行庄也是全行业合营的,问题解决的彻底,对中小户也有帮助。我了解上海有些小厂,只有一两千锭子,单独合营根本不够条件,联营倒是一个办法。慕韩兄究竟是领袖人物,气派大,看的远,想的周到。中小户听到这个消息,一定很高兴。”
“那也不见得!”潘宏福在马慕韩的盼望中开口了。冯永祥向潘信诚探听对联营的意见,潘信诚没有表示态度,说这是个新问题,脑筋里从来没有考虑过,要好好想想。冯永祥走后,潘信诚对潘宏福说:马慕韩要坐轿子,想叫别人抬他。潘家坐惯轿子的,不是轿夫,从来不给人抬轿子的。潘家企业要合营,到时机自己单独会申请,不必劳马慕韩的神。今天来以前,潘信诚又再三嘱咐儿子讲话要小心,多听少说,不要乱开口。潘宏福遵守父命,心里憋得实在慌的不行,忍不住说了一句。他还想再说下去,潘信诚用胳臂碰了碰他。他只好把嘴紧紧闭上了。
潘信诚自己开口了:
“中小户的情况恐怕还是德公熟悉,他在区里经常和他们接近。”
徐义德现在并不准备讲话。因为潘氏父子在座,对马慕韩这个庞大的联营计划一定有意见的,他可以躲到第二线,冷眼看潘家和马家的一场好戏。潘信诚一点名,顿时把他推到最前线,无处躲避。他想了想,说:
“中小户的情况,多少了解一点,很不全面。各厂情况不同,问题相当复杂。永乐和聚丰合并以前,每厂一年赚二十亿到三十亿,合并以后,只赚十八亿。为啥?福利工资向高的方面看齐,开销反而比以前增加了。大同纱厂高经理说:‘我们大同四个厂之间的关系也复杂,有些问题很难统一,私私合并的困难就可想象。’高经理这段话很值得注意。不过,我个人倒认为:中小厂虽说关系复杂,但是不能因噎废食,有些困难,也不是不能解决,主要问题还在大户。上海私营厂靠近一百万纱锭,集中在几家大厂里,中小户数目不少,锭子有限,几个大户同意了,联营的事就差不多了。不知道我这点浅见对不对,请信老指教。”
潘信诚微微笑了笑:
“怎么要我指教?我整天蹲在家里,外面的行情不熟,还是听听大家的意见吧。”
柳惠光生怕得罪任何人,连忙声明:
“隔行如隔山,我对棉纺业是门外汉,只好听你们的高见了。”
他望着马慕韩。马慕韩的眼睛不断转动,想摸潘信诚的底。徐义德推到潘信诚身上,他以为可以看出苗头来了,不料又被潘信诚轻轻推到大家身上了。唐仲笙看出马慕韩焦急的神情,他出来帮了一手:
“看上去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大户的意见,一个是领导,是由同业公会统一领导好呢?还是成立增产节约委员会?特别是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全业联营的事就差不多了。我对棉纺业情形虽然不大了解,我倒赞成全业联营的好,气派大,造成声势,可以扩大影响。”
“全业联营的确是个好办法,各厂之间,条件不同,关系自然复杂,筹备时间可以尽量拉长一点,”冯永祥大声说道,“问题一个个解决,水到渠成,到火候再向政府提出合营,这样顺理成章。问题是大户,早两天我曾经登门拜访信老,谈起这件事,不了解信老这两天考虑的怎么样?”
潘信诚给冯永祥问得躲闪不开,而且把早两天谈的事也拉了出来,他没法回避了:
“这的确是件大事,能够办起来当然不坏,这么多的同业,联合起来,恐怕不大容易,不妨向各方面多酝酿酝酿。政府的态度还不大清楚,现在提出去全业合营,会不会引起政府误解,也可以考虑考虑。潘家企业合营是没有问题的。”
宋其文一听潘信诚的口气,深知弦不能拉的太紧,便站了起来,右手放在胸脯上,说:
“慕韩老弟建议很好,总算有点眉目了。信老说的对,要多方面酝酿酝酿,办事切忌草率。企业联营的事,我们机器业也可以酝酿酝酿。只要动起来,事情就好办了。棉纺业联营的事,就算我们民建分会提出来的,请慕韩老弟和江大姐共同负责,你们赞成啦?”
大家都赞成。冯永祥举起两只手来,说:
“我双手赞成!”
肌�
肌�
37
“我不给你打电话,你从来不给我打电话的,大概把我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你不要冤枉人,我今天正想打电话给你,你的电话就来了。”
“那么巧啊?我不信。”
“我啥辰光给你说过假话?”徐义德好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忽然受了委屈,脸上显出有苦无处诉说的神情。他说,“你不知道吗?我家里不能打电话,厂里不能打电话,有时在这里也不能打电话,要在外边借电话打,从汽车里跳下来也不方便。”
“这里为啥不能打?”江菊霞指着沪江纱厂总管理处总经理写字台上的电话说,“只是你一个人,又是直线电话,怕啥?
就是在厂里在家里打也没关系。”
“当然没有关系。我这个总经理室客人经常不断,家里厂里又闹的很,找个清静地方打,谈起来不是更亲切吗?”
“你总有歪道理,怎么也讲不过你。”
“这怎么是歪道理呢?”
“不打电话,为啥最近也不上我家里来呢?”
“我有空,你有时不在家;你在家,我有时又没空。上你那里去,时间短了,你又得说我啦:‘屁股还没有坐热,又要走了,真是上海滩的要人啊!’是啵?”徐义德学江菊霞娇滴滴的腔调说。
“我多么想你,夜里做梦也梦见你。”她妩媚地嫣然一笑。
“现在不是又见到了吗?”
“这是啥地方?”她环顾一下总经理办公室的陈设:一张写字台,一套沙发,墙上挂着一幅唐伯虎的山水画,靠门那儿有个衣帽架,别的啥也没有,显得空旷而又单调,只是讨论生活计划的地方,而不是谈情说爱的处所。她说,“我也不是沪江纱厂的职员,到这里来给总经理报告工作。”
“我这里啥都可以谈。”徐义德想到一会梅佐贤要来,不能再扯谈了。他说,“这两天棉纺业联营计划进行的怎么样?”“这是慕韩兄的空想。棉纺业全业联营,主意倒是好主意,就是这想法太天真了。上海棉纺业那么多的厂,又有潘信诚那样的巨头,谁有本事能统一起来?他想的真美妙,成立棉纺业增产节约委员会,不言而喻,这个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当然是马慕韩。他梦想一个人独吞整个棉纺业合营的功劳。棉纺业的巨头谁也不是二岁娃娃,肯听他调度?你说的对,中小户虽多,但是好办,问题就在巨头身上。只要有一个大户不赞成,联营的事就别想成功!”
“你看潘信诚的态度怎么样?”
“那天他在民建讲的话已经看出苗头,冯永祥不识相,给马慕韩到处奔走,又找了潘信诚一趟,正面提出联营的事。你猜潘信诚怎么说?他不正面回答,只问同业有多少家赞成?多少家反对?要马慕韩把所有同业都谈妥了,再去找他最后商量。”
“这么说,有点眉目吗?”
“八字没有一撇——早着哩!潘家不表示态度,其他同业一定观望。潘信诚的行动就是我们棉纺业寒暑表。凡是他赞成的事,同业认为没有一个错,都跟着走。”
“这一点,我也有体会。”
“潘信诚不赞成的事,同业也不会举手,只有像马慕韩这样的人,自搞一套,根本不把潘信诚放在眼里。马慕韩要是决心做啥,谁也阻挡不了。这回联营,要集体行动,潘信诚再三不表示态度,其实也就是表了态度:不赞成。马慕韩就无可奈何了。”
“我也看出来潘信诚对联营没兴趣,以他在工商界的声望,当个副市长副部长也没问题,用不着拿联营来抬高政治地位。”
“就是这个话,”她赞赏地说,“你的眼睛真尖,看到马慕韩的心眼里去了。”
“史步老大概也不会赞成?”
“你哪能晓得?”
“他是上海工商联的主任委员,民建上海分会的主任委员,又是民建总会的副主任委员,”徐义德数着史步云的头衔,像是一个嘴馋的孩子站在丰盛的宴席前面垂涎三尺,不胜羡慕地说,“棉纺业联营,对他增加不了啥;不联营,也损失不了啥。马慕韩把联营弄成功了,最后还要算在工商联的账上,史步老领导的好。弄不成功呢?他没有出面,没有损失,所以,也不必反对。做为上海工商联的主任委员,把自己企业联营,而不是公私合营,那影响也不大好,我料想步老内心不会赞成的。”
江菊霞钦佩地望着他出神:怀疑坐在她旁边的不是徐义德,而是活生生的诸葛亮。史步云给她谈的话,极端机密,没有第二个人知道。她从来没有向徐义德透过一点风声,可是徐义德就像是参加谈话似的。她不好否认,也不能承认。她说:
“我表哥考虑的是担任了上海工商联的主任委员,企业啥辰光申请合营适当,要同市委统战部商量商量,自己不好随便做主。当然,他的企业一定要申请合营的,不过要找适当的时机。”
“这个考虑很好。”徐义德已经摸清了史步云的底盘,他很有把握地说,“马慕韩的如意算盘打不成功的。全业联营,谈何容易!要是少数几家,谈的来,私私合营,相互帮助,那还比较容易。”
“那当然比联营容易的多了。”
“上海有不少厂,底子薄,设备不完全,技术落后,像五金工业,生产同一品种的厂,私私合营了,技术上有帮助,生产就有了发展,也引起政府的重视。这样可以从低级过渡到高级形式。”
“你的想法切合实际,比马慕韩的大计划要容易实现一点,不过也不是怎么容易。”
“大新的事,谈的怎么样?”
“最近我又和他们谈了一次,哎,”她摇摇头,两只手失望地放在大腿上,说,“他们认为分散生产,集中管理,没有好处,私私合营只是在各个企业之上另外加一个企业,除了容易接洽加工任务以外,经营管理上没有好处。因为各厂资资之间团结困难,劳劳之间问题复杂,工资平衡问题无法解决。私私合营后,单位多,增加机构,人事问题复杂,对生产的作用也不大。”
“这简直是把私私合营讲得一无是处了。这些问题是存在的,但也因厂因人而异。拿沪江来说吧,有党团工会领导,区委对我们厂也很重视,技术不必说了,我们的韩云程工程师在棉纺业是很有名气的。我们总管理处一向是管理几个厂,经营管理上,不是我在你面前吹牛,在上海是第一流的。我们几个厂合营了,总管理处事实上早已有了,不必另外再增加机构,人事问题也可以安排,大新的总经理可以担任总管理处的副总经理,仍然兼管大新。工资可以暂时不动,按照各厂原有工资发。至于讲到劳劳问题,更没有问题,我们厂里工会主席余静同志,她是老党员,解放前就在厂里领导工人斗争了,很有经验。劳劳之间有啥问题,她一出面,马上迎刃而解。我们几家一合营,生产一定可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