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论语通译 >

第25章

论语通译-第25章

小说: 论语通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晔保丫ト酰杼暗梦扪帷!�
【注释】
① 未定:未成熟,未固定。
② 得:泛指对于名誉、地位、钱财、女色等等的贪欲、贪求。


子曰:“君子有三畏①:畏天命,畏大人②,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③,侮圣人之言。”
【今译】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敬畏天命,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不尊重在上位的人,蔑视圣人的话。”
【注释】
① 畏:怕。这里指心存敬畏,敬服。要时时处处注意修身诫己,有敬慎之心。
② 大人:在高位的贵族、官僚。
③ 狎(xiá侠):狎侮,轻慢,不尊重。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今译】
孔子说:“生来就有知识,是上等;经过学习而有知识是次一等;遇到困难然后学习,是再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这样的百姓就是下等了。”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①,见得思义。”
【今译】
孔子说:“君子在九个方面多用心考虑:看,考虑是否看得清楚;听,考虑是否听得明白;脸色,考虑是否温和;态度,考虑是否庄重恭敬;说话,考虑是否忠诚老实;做事,考虑是否认真谨慎;有疑难,考虑应该询问请教别人;发火发怒,考虑是否会产生后患;见到财利,考虑是否合于仁义。”
【注释】
① 难(nàn南去声):这里指发怒可能带来的灾难、留下的后患。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①。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②。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今译】
孔子说:“看见善的〔就努力追求〕,如同怕自己赶不上似的;看见邪恶,如同把手伸进开水〔要赶快避开〕。我见过这种人,我听过这种话。以隐居来求得保全自己的志向,以实行仁义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过这种话,没见过这种人。”
【注释】
① 探汤:“汤”,开水,热水。把手伸到滚烫的水里。指要赶紧躲避开。
② 达:达到,全面贯彻。


齐景公有马千驷①,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②,民到于今称之。(诚不以富,亦只以异。)③其斯之谓与。
【今译】
齐景公有四千匹马,死的时候,人民认为他没有什么美德可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但人民到现在还称颂他们。(这实在不是因为富或不富,也只是因为品德行为的不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注释】
① 千驷:古代一辆车套四匹马,驷就是四匹马的统称。千驷就是四千匹马。作为诸侯而有马千驷,在当时是豪侈而越制的。
② 首阳:首阳山。又称雷首山,独领山。在今山西省运城(一说永济)县南,为当年伯夷叔齐采薇隐居处。南山有古冢,松柏茂盛,传说即伯夷叔齐的墓。关于伯夷、叔齐,已见前《公冶长篇第五》第二十三章注,可参阅。
③ “诚不”句:这两句曾在《颜渊篇第十二》第十章中。有人说应加在这里,与后句“其斯之谓与”衔接。姑按前人之说,加括号补入。注详见《颜渊篇第十二》。


陈亢问于伯鱼曰①:“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②。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③。”
【今译】
陈亢问伯鱼:“您〔从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不同的教导吗?”〔伯鱼〕回答:“没有。有一天,〔我父亲〕一个人站在那里,我快步经过庭院。〔父亲〕问:‘学过《诗经》吗?’〔我〕回答:‘没有。’〔父亲说:〕‘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我回去就学《诗经》。又一天,〔父亲〕又一个人站在那里,我快步经过庭院。〔父亲〕问:‘学过礼吗?’〔我〕回答:‘没有。’〔父亲说:〕‘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不能立足。’我回去就学礼。〔我〕只听说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问了一件事,得到三个收获:听到学《诗经》的意义,听到学礼的好处,又听到君子并不偏向自己的儿子。”
【注释】
① 陈亢:字子禽。参阅《学而篇第一》第十章注。 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
② 趋:小步快速而行,以示恭敬。
③ 远:远离,避开,不亲近。这里指对自己的儿子不偏向,没有偏爱,没有特殊照顾和过分关照。


邦君之妻①,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②;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③;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今译】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己〔谦〕称‘小童”;国内的人称她为“君夫人”,在其他国家的人面前〔谦〕称她为“寡小君”;其他国家的人也称呼她“君夫人”。
【注释】
① 邦君:指诸侯国的国君。
② 小童:谦称。犹说自己无知如童子。
③ 诸:“之于”的合音。


阳货篇第十七(共二十六章)主要记孔子教育弟子讲究仁德,阐发以礼乐治国的道理。


阳货欲见孔子①,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②。孔子时其亡也③,而往拜之。遇诸涂④。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⑤,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⑥,可谓知乎⑦?”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⑧。”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今译】
阳货想让孔子去拜见他,孔子不去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孔子暗中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才去回拜他。两人却在途中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过来!我有话对你说。”〔孔子近前,阳货〕说:“把自己的宝物藏在怀里,而听任国家迷乱,这样做可以称为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又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可以称为智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又说:〕“时间消逝了,年岁是不等待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注释】
① 阳货:又名阳虎,杨虎。鲁国季氏的家臣。曾一度掌握了季氏一家的大权,甚而掌握了鲁国的大权,是孔子说的“陪臣执国命”的人物。阳货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极力想让孔子给他做事。但孔子不愿随附于阳货,故采取设法回避的态度。后阳货因企图消除三桓未成而逃往国外,孔子最终也未仕于阳货。
② 归:同“馈”。赠送。 豚(tún屯):小猪。这里指蒸熟了的小猪。按照当时的礼节,地位高的人赠送礼物给地位低的人,受赠者如果不在家,没能当面接受,事后应当回拜。因为孔子一直不愿见阳货,阳货就用这种办法,想以礼节来逼迫孔子去回拜。
③ 时:同“伺”。意指窥伺,暗中打听,探听消息。 亡:同“无”。这里指不在家。
④ 涂:同“途”。途中,半道上。
⑤ 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政局动荡不安。
⑥ 亟(qì气):副词。屡次。
⑦ 知:同“智”。
⑧ 岁不我与:即“岁不与我”,年岁不等待我。“与”,在一起。这里有等待意。


子曰:“性相近也①,习相远也②。”
【今译】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环境影响的不同才相距甚远了。”
【注释】
① 性:人的本性,性情,先天的智力、气质。
② 习相远:指由于社会影响,所受教育不同,习俗、习气的沾染有别,人的后天的行为习惯会有很大差异。这里孔子是勉励人为学,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①。”
【今译】
孔子说:“只有最上等的有智慧的人和最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的。
【注释】
① 知:同“智”。 不移:不可移易、改变。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②,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③:‘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④。”
【今译】
孔子到了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接过话茬说:“过去我听老师说:‘在上位的人学了道,就能惠爱百姓;一般老百姓学了道,就容易役使了。’”孔子〔对随从的弟子〕说:“诸位,言偃说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开玩笑罢了。”
【注释】
① 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邑。在今山东省嘉祥县境。一说,指南武城,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公元前554年,鲁襄公筑武城以御齐。另说,即城武县,在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北七十里,有弦歌里。当时,言偃(子游)任武城行政长官。
② 莞(wǎn晚)尔:微笑的样子。
③ 诸:“之于”的合音。
④ 戏:开玩笑,逗趣。


公山弗扰以费畔①,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②,何必公山氏之之也③?”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④!”
【今译】
公山弗扰据费邑叛乱,召请〔孔子〕,孔子想去。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可去的地方就算了,何必非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说:“召我去的人,难道会让我白去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公之道啊!”
【注释】
① 公山弗扰:疑即《左传》定公五年、八年、十二年及哀公八年提到的公山不狃(niǔ扭)。季氏家臣,后据费邑叛季氏,失败后逃亡齐国,又奔吴。 畔:同“叛”。
② 末之也已:没有可去的地方就算了。“末”,没有。“之”,去,往。“已”,止,算了。
③ “何必”句:何必非去公山氏那个地方呢?句中第一个“之”是助词,起把宾语提前的语法作用。第二个“之”是动词,去,往。
④ “吾其”句:孔子此句意为:将要在东方建立起一个西周式的社会,使文王武王之道重现于东方。关于此章所说孔子拟应公山弗扰之召事,许多学者提出质疑:一,《左传·定公十二年》记公山不狃叛鲁之事,并无召请孔子的记载,且当时孔子正任鲁国司寇,还派兵打败了公山不狃。二,依本章所记,孔子显有“助叛”之嫌,这与孔子的一贯主张不符。史实究竟如何,已不可确考。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今译】
子张向孔子问怎样做到仁。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这五项,就是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项?”〔孔子〕说:“庄重,宽厚,守信,勤敏,慈惠。恭敬庄重,就不会受到侮慢;宽厚,就能获得众人拥护;守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更好地役使别人。”


佛肸召①,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②,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③?不曰白乎,涅而不缁④?吾岂匏瓜也哉⑤?焉能系而不食?”
【今译】
佛肸召请,孔子想去。子路说:“从前我听老师说过:‘亲身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据中牟叛乱,您要去,为什么?”孔子说:“是的,我说过这话。〔但是〕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薄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匏瓜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
【注释】
① 佛肸(bì xī毕西):晋国大夫范中行的家臣,是中牟城的行政长官。公元前490年,晋国赵简子攻打范氏,包围中牟,佛肸抵抗。佛肸召请孔子,就在这时(事见《左传·哀公五年》)。
② 中牟:晋国地名,约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和邯郸市之间。一说,在今河南省鹤壁市西,古代牟山之侧。 畔:同“叛”。
③ 磷(lìn吝):本义是薄石。引申为把石头磨薄,使其受到磨损。
④ 涅(niè聂):一种矿物,也叫“皂矾”,古代用作黑色染料。这里用作动词,染黑。 缁(zī滋):黑色。
⑤ 匏(páo袍)瓜:葫芦的一种,果实比一般葫芦大。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