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如梦蝶恋花 >

第18章

如梦蝶恋花-第18章

小说: 如梦蝶恋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是一点都不喜欢王清惠词中的“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这两句,想一想,一个兰心蕙质的女子费尽心思地去讨好一个弱智昏庸的男人,只因为他是皇帝,真是不堪。但是,我录下这首《满江红》是因为后来她这首词流传出去后引起的风波,她到底只是一个女子,不幸生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她应该怎么做呢? 
  事情由文天祥而起。如果没有文天祥,王清惠的这首《满江红》也不会流传至今。文天祥兵败被北上途中,读到了王清惠的这首《满江红》,认为最后一句“问姮娥、於我肯从容,同圆缺”立场不够明确,态度不鲜明,好像随遇而安,存了侥幸偷生的念头。于是他模仿王清惠的口吻,步其韵,作了两首和词,后来更有多人作和词。文天祥的一首这样说: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銮仙阙。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文天祥在题序说,这首词用了北宋年间陈后山的故事。师傅曾南丰对陈后山特殊赏识并有知遇之恩,苏东坡也曾想收陈后山到门下。曾南丰死后,陈后山写诗《妾薄命》表示自己对曾南丰无限忠诚,绝不会改从他师。文天祥用这个故事的意思一是觉得王清惠应该学陈后山,不侍二主,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借王清惠的口吻表达他自己的决心。民族英雄的气概和决心不由人不感动,他被关押在元军大牢中,连早已投降的宋旧主都来劝降,他只是痛哭,誓死不降。宋的国风看似弱不禁风,可那些饱受忠勇仁义熏陶的儒生却如绵里藏针,挺身而出,坚持到最后。这个时候我们能说什么呢?他不是为了那个朝廷,为了那个皇帝,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只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罢了。 
  其实,王清惠那最后一句也并不是贪恋荣华,在被押解入元大都后,她还负责抚养教导度宗留下的幼子,她该去为那个昏聩的皇帝殉葬吗?死是很容易的事,活着才不容易,而且她是清洁地活着。后来,她自请为女道士,就如同词里说的月中嫦娥一般,在寂寞清修中了却了余生。 
  我觉得王清惠已不易。宫中的一名叫汪元量的乐师堪称清惠的知己。还在旧宫中的时候,他们俩一个是皇帝的昭仪,一个是皇帝的乐师,从汪留下来的许多他和清惠的唱和之作看,他们有着超出常人的友谊。汪也是才子,亦有豪气,曾入狱看望文天祥,互相鼓励。在被元军押解北上的途中,汪元量一直默默陪伴在清惠的身边。后来他也有一首《满江红和王清惠》,我读来,倒觉有难言的情愫在里面,也许在浮华而寂寞的深宫中他们曾靠着互相唱和的诗文慰藉过相通的心灵,而如今除寂寞外,国破家亡的哀痛只让人万念俱灰: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 人去后,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上泣蝉娟,菱花缺。 
  似乎唐教坊曲中有《上江虹》的名目,流转而变为《满江红》,但唐五代并没有流传。填这个曲调最早的是柳永,咏渔人晚归,灯火映照江面,有羁旅行役的感伤。直到了岳飞的手里,才变飘逸潇洒的韵味而慷慨沉郁起来。而“满江红”三字那样地刺目,满腔的愤恨和难酬的壮志。 
  还是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宋词中那些微弱的声音和淡淡的身影,听听英雄背后的咏唱吧。王清惠借着这首《满江红》留下了名字,而在宋词中你还能看到一些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女子,她们像开在路边寂寞的木兰花,点缀在宋词的华彩丽句之间,有不起眼的芳香。 
  在金、元无数次的南犯中,伴随着一次次屈辱的议和协议,大宋朝不知有多少纳岁供奉连同江南女子被掠北上。她们本是温婉倚门的少女,是绸缪鼓瑟的妇人,可踏上了背井离乡的道路,比之王清惠或是包惜弱,她们的命运更如狂风浪尖上的小舟,无从把握,惟有她们留在驿站墙壁或客舍间的词句,告诉我们曾经有过的芳魂和苦心。 
  有一个女子的经历酷似包惜弱,只是她终比惜弱刚烈许多,丈夫的名字叫徐君宝,所以我们只能把她称作徐君宝妻。南宋末被元兵所俘,送给一个王爷,因为生得美,王爷一直想强占,从被俘一路几千里,她始终用计与之周旋,后来终于还是投水而死。死前留下一首《满庭芳》,有“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的句子,也成千古绝唱。 
  靖康年间,阳武县令蒋兴祖带领全城的百姓和来犯的金兵对抗,有人劝他,小小的阳武县如何能挡千百金兵,不如弃城。蒋兴祖说:“我世受国恩,一死而已。”死守两天之后,蒋兴祖和妻子以及儿子都战死,城破。十五岁的小女儿被金人掠去。蒋家是江南读书人家,小姑娘从小长得秀美可爱,在父母教导下能诗善文,好助人为乐。乡里百姓没有不知道不喜欢她的,就像那个可爱的郭二小姐。只可惜她的父母虽有郭靖黄蓉死守襄阳城的忠烈,却没有射雕英雄的武功,蒋姑娘不能像郭二小姐纵使国破家亡还可以仗剑天涯。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小姑娘,在北去的路上,她留下上面这首《减字木兰花》。此后她的命运如何谁也不知道。 
  朝云横渡,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同样是《减字木兰花》,同样是一个不知道名字的女子在北去的途中所写: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相比之下,蒋家姑娘还有迹可寻,而这首词的作者人们只知道是一名“淮上女”。那时南宋嘉定年间,金兵南犯,掳大批良家妇女北归。词作得自然直白,可仇怨感情真切动人。她们不约而同地用这个曲调抒写去国离乡的悲苦。 
  《减字木兰花》是南宋非常受人喜爱的曲调,被称作“减兰”,词牌中的减字、偷声就是在原有词牌格式上减少字数,就像“摊破”是在原来的句式上增加字数一样,是随着音乐曲调的变化而引起的字句上的变化。木兰花就是玉兰花,唐诗中咏木兰花的句子不少,《木兰花》是唐教坊曲,五代韦庄、冯延巳就有词作,宋人还有把《木兰花》和《玉楼春》混用的,都是八句七言。后来这个词牌变化很多,历来增字减字加字的都不少,没有定式,把上下片两个起句的字数从七字减为四字成为《减字木兰花》后风行一时。从蒋姑娘到淮上女都可在路途中填写就可见它的流行,离乱有悲歌,被南来北往的行人四处传唱,不也是歌声中的历史。 
  木兰花开在清明前后,花先开而叶后发,颜色有雪白也有紫红,白的是白玉兰,紫的是紫玉兰,也就是辛荑花。不由得想起王维有一首《辛荑坞》“木末 
  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说的就是开在深山里的紫玉兰。在宋词华彩与悲怆的交响中,王清惠、蒋兴祖的小女,淮上女,还有那个不肯侍敌自沉池中的徐君宝的妻子,从良家女,士人妻到宫中妃,她们的词句也像深谷中的玉兰花独自散发着幽香,没有人会经常想起她们。客舍驿站墙上的字迹早已经不在了,但透过滚滚的烟尘还能看到她们的身影。离乱中的女人,犹自惦念着故乡家国,谁还来为她们唱一曲挽歌?     
  绝响篇   
  青玉案与南歌子(1)   
  这两个词牌都跟一个人有关。 
  那还是一个文章流行宏大体制、逸丽文风的时代,一个期望从混乱的征战和混乱的人心中开始艰难复兴的时代,一个文化巨人横空出世,几乎兼备当时各个领域的最高成就。天才并不常有,绝不是仅仅用才华出众就可以形容的,他就是东汉的张衡。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只把他当成一个科学家对待,而科学家在古代的中国从来都没有受到过真正的重视,可后世的教科书更好像患上了独眼病,只见其一,或者也是有意的,让我们看到的历史都是割裂的,人都是平面的,一个个像个标本。不能不痛恨文理分科的教育,活生生让人心智不全。 
  张衡张平子,那个提出了浑天学说,制造了演示日月星辰的浑天仪和测定 
  地震方位的地动仪的张衡,在儒家经典、数学、地理、机械制造、历史、绘画、音乐舞蹈和文学等方面,也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他不仅有理论知识,动手能力更强。在世界科学和文学史上,都很难找出可以和他比肩的人。 
  而他,心境平淡,常怀忧思,智慧远远地超出那个时代。浊世难容清醒人,这也注定了他终究是一个寂寞的人。两任太史令,还是被宦官排挤出京当了河间王的国相,在任内将混乱的河间国整顿得“上下肃然”,可是,三年后还是不得不告老离职。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琴琅我员ㄖ衽獭B吩赌乱秀扳辏挝秤切姆斥蟆!�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住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缎,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这是张衡的著名的《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缎,何以报之青玉案”这样的诗句很容易让人想起《诗经》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句子,整首诗的意境效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氛为小人,思君忧心,情意婉转深密,兼有楚辞和国风之美。他是第一个将五言古体诗和楚辞骚体相结合而成功地创作出七言诗的诗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文理兼通,学贯古今。 
  张衡的赋也作得好,《二京赋》、《思玄赋》、《归田赋》都是他的代表作,从文采笔法上来看丝毫不亚于班固的《两都赋》。另一个词牌名“南歌子”就来自他著名的《南都赋》。张衡是河南南阳人,《南都赋》颂扬的就是他家乡的盛景盛况。虽然对赋这种形式我实在说不上喜欢,但张衡在赋中特别提到的南阳特产独山玉和古代郊游的风俗活色生香,令人惊艳。 
  他说南阳的玉是“宝利珍怪,金彩玉璞,随珠夜光。”据《汉书》记载,南阳独山脚下有汉代时闻名全国的玉雕工艺品销售市场,当时独山的玉雕已有了很高的水平。独山玉细腻润泽冰清似水,绿色的玉可以和翡翠媲美,所以也有称为“南阳翡翠”的,《四愁诗》中的青玉案就是青玉碗,想来就是南阳独山的青玉做成的吧。 
  《南歌子》来自《南都赋》中的“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白鹤飞兮茧曳绪”一句。 
  清明郊游的风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在风和日丽的山林河边,男女相会嬉戏是重要内容。到了周代,郊游风俗不但持续不衰,而且还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认,并将“会男女”的内容写进了国家的法典。《周礼》中就有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最有意思的就是“奔者不禁”几个字,真是很有人情味啊,如果当官的没有做好这项给青年男女创造机会的工作,可能还要受罚。《诗经》就有这样的描述,在那桃花盛开、春水涣涣的溱河和洧河岸边,一群群青年男女正手执香花香草,一边互相调笑,一边沿河游观。民风之奔放艳丽如天地初开般自然活泼,仿佛人类童年的乐园。到了汉代,郊游之俗由 “仲春之月”而缩减为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即所谓“上巳节”。节日期间,无论帝王还是百姓,都要到水边洗濯 ,以除不祥,但在民间上巳日却仍然是男女欢会的佳节。张衡在《南都赋》里写到: 
  于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男女姣服,络绎缤纷……于是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白鹤飞兮茧曳绪。……夕暮言归,其乐难忘。 
  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