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的变革 作者:[英]安东尼·吉登斯-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tionship和纯粹关系reflexive反射的self talk自我谈话and women和女人in marriage婚姻中的自我认同sex性aberrant性反常democratic性民主double standard性双重标准in Foucault福柯论性knowledge of性知识oral口交permissiveness性允诺premarital婚前性in romantic love浪漫之爱的性sexual equality性平等social changes in性的社会变化heterosexual异性恋的社会变化homosexual同性恋的社会变化
译名对照表
social preoccupation with社会对性的关注
derivation of性来源
as truth作为真理的性
see also episodic sexuality;men; plastic sexuality;pluralism; women也见变化无常的性征;男人,可塑性性征,多元主义;妇女
Sex Addicts Anonymous嗜性匿名者互诫协会
sexual identity see selfidentity性认同,见自我—认同
sexual radicalism性激进主义
“sexual revolution”性革命
and deviance性革命和反常
and homosexuals性革命和同性恋
shame羞愧
shellshock炮弹休克
society;non repressive非压抑社会
see also repression也见压抑
sodomy口交
Stoltenberg;JJ斯托尔坦伯格
Stone;LL斯通
Stopes;MM斯托普斯
stress强调
Sunday Express《周日快报》
Thompson;S。汤普逊
transvestism易装癖
trust信任
violence暴力
female女性暴力
male男人暴力
virginity贞洁
Wadsworth;B。 quoted被引用的华兹华斯
Weber;M。韦伯
Weeks;J。韦克斯
Wittgenstein;L。维特根斯坦
Wolff;C。伍尔夫
womanising see seduction玩弄女性,见勾引
women女人
autonomy of see under autonomy妇女自主,见自主
codependent相互依赖的妇女
plicity with male dominance妇女同男性支配共谋
economic position妇女的经济地位
and family妇女和家庭
and marriage妇女和婚姻
psychology of妇女心理学
mens inprehension of男人对妇女的误解
needs of妇女的需要
passivity of妇女的顺从
and romantic love妇女和浪漫之爱
vulnerability of妇女的脆弱性
sexual activity妇女性行为
sexuality of妇女性征
conquest ethic妇女征服伦理
diffuse eroticism妇女扩散的爱欲
equality妇女性平等
sexual activity妇女性行为
sexual addiction妇女性瘾
sexual pleasure妇女性快感
womens movements妇女运动
work工作
domestic家务
sharing of分享家务
and sexual discipline工作与性规训
and women see under women工作与妇女;见妇女
可见女同性恋者;浪漫之爱,婚姻
译后记
本书是安东尼·吉登斯的一部重要著作。《政治研究》对它的评论是:它是“吉登斯教授的一个重要成果,它既是政治正确的,又是有趣的;是一部令人爱不释手的书”。确实,这本书对现代社会的性、性别、爱和身份认同的复杂关联作了有趣的分析。最重要的是,吉登斯的立场在政治上是正确的(PC),他对妇女、孩子、同性恋者等等弱势群体的价值诉求和利益诉求进行了辩护,这种辩护建立在理论和经验的恰当融合的基础之上,而这种理论的模型是清晰的,经验则是社会分析式的。
尽管吉登斯想写的是一部能够吸引大量读者的著作,为此,他尽可能地避免专业术语,但是,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仍时感困惑,翻译过程中的困难超过了我们事先的想像。就我们来说,对付困难的惟一办法就是耐心,但耐心只是一种态度,我们知道,解决问题,除了态度外,还需要能力,如果本书的翻译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的话,当然是我们能力欠缺的原因。
本书的翻译出版得到了薛晓源先生和程晓燕女士的帮助,特此致谢。
本书的翻译分工如下:
序、导论、第二章由汪民安译。
第一章、第十章由陈永国译。
第三章、第四章由胡继华译。
第五章由严泽胜译。
第六章由张进、孟登迎译。
第七章由李舜华、陈永国译。
第八章由张怡、陈永国译。
第九章由潘守文、陈永国译。
译者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