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百家讲坛之清十二帝疑案 >

第48章

百家讲坛之清十二帝疑案-第48章

小说: 百家讲坛之清十二帝疑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这样子。所以,应当说清朝对王子和公主的管教都是比较严的。
 
  
 


  
清十二帝疑案答疑 (五)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日出东方的王朝,她曾经雄姿勃发、屹立于世。是她缔造了一个民族的光荣与尊严;这是一个苍凉日落的王朝,她曾经丧权辱国、山河破碎。是她留给一个国家最深的伤痛与屈辱;当296年的兴衰荣辱、风云变幻逐一地成为过眼的烟云,当12位皇帝的文治武功、命运沉浮渐次地成为远去的背影,我们回望曾经的这样一次历史之旅,却依然会诧异于仍有如此众多的疑团与玄机未曾得解;我们重温曾经的这样一次心路历程,却依然会无奈于12位皇帝面孔的模糊与人生的粗略。
  那么,12位皇帝是如何统治这个庞大的王朝,帝国的官员们究竟又有何能耐,竟然可以成功地维系了大清帝国296的江山基业?在大清无数的官员中,又有着一些特殊而神秘的官员,他们从未离开过紫禁城,他们的生活晦暗而不为人所知,他们究竟是一些怎样的人?同样,大清12位皇帝的死亡也呈现出一种神秘而奇异的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究竟又该如何解释?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与我们一同走进清朝形形色色的官员,解密皇帝之死。
  (全文)
  今天讲《皇帝职官》,职务那“职”,官员的“官”,我本来的题目是《清朝的职官》,我在来的路上就把题目改了,我说《皇帝职官》,因为清朝官员有个特点是皇帝任命,皇帝罢免,对皇帝负责,是皇帝的奴才,身居高官,自己还称“奴才”,所以我把这个清朝职官叫皇帝职官。清朝的职官这个制度,在入关以前在努尔哈赤时期,主要学习蒙古经验,也参照了女真的经验,譬如说设立理事官的制度,就是学习了蒙古的经验,那个时候还不是很规范。它有五大臣举行会议,后来,八和硕贝勒举行会议,后来把它叫做议政会议,或者叫做议政大臣会议,就一些重要问题一块讨论,努尔哈赤亲自参加,八大和硕贝勒共同讨论,也可以提不同的意见,共同磋商,决定国是。到皇太极的时候,职官有变化,就是重点学习中原汉族明朝的国家管理的办法,所以他设立了三院六部,二衙门,就是内秘书院、内国史院、内弘文院,三院。六部,就是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还设立两个衙门:一个就是都察院,管监督,管监察,一个是都察院,管监察,一个是理藩院,重点管民族事务,特别是蒙古事务,也兼管对朝鲜的事务等。入关之后,清朝的国家,中央国家机关,主要参照明朝的国家机关的办法。在中央一个是设内阁,后来规范成“三殿三阁”大学士。
  再就是设军机处,军机处是清朝特殊的,前代没有,后世也无。军机大臣人数不固定,一般五至七人,军机大臣再兼大学士,权力就很大,再就是六部:吏部管干部,户部管财政,礼部管典礼科举教育,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工部管建筑。清朝六部的特点,是双轨制,就是尚书满汉各一,侍郎就是副部,左右,左侍郎、右侍郎,满汉各一,就是四个侍郎,两满两汉,都察院主官是左都御史,主要管监察,下面设十三道御史,负责对各省的监察,理藩院主要还是管民族事务,蒙古、西藏等民族事务。
  还有几个机构,比如大理寺,主要管对这个案子来重新地审查,那它朝廷会议都是什么人参加呀?清朝的朝廷会议,特别是康熙以后,“衙门听政”就是朝廷会议,皇帝亲自主持,六部尚书加上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叫做“六部九卿”,每天早上聚会,讨论朝廷大事,能决定当时决定,定不下来就是再议,经过下面酝酿以后再讨论,这是行政这一套。军事还有一套八旗制度,是单独一个系统,和内阁和六部不是一个系统,八旗单独是一个系统,八旗我说过,就是三级,就是固山、甲喇、牛录,固山就是旗,八个固山,就是八个旗,那有人问,是不是正黄旗是满,镶黄旗是蒙和汉?不是这样,它是八旗满洲一共八个旗,是满洲,四正、四镶,旗的最高的官,开始叫固山额真,后来叫都统,蒙古八旗也是八个旗,主要是蒙古。汉军八旗,也是八个旗,四正、四镶,主要是汉军,就是汉人的一部分,所以清朝的官缺儿,四种,满蒙汉军,汉人就是不是汉军的那个汉人,这四个缺儿是有分配的,有比例的,满洲缺儿就是满洲人来补充,蒙古缺儿是蒙古补充,汉军缺儿是汉军补充,汉员缺儿就是一般的汉人来补充,有时候当然也有交替了,总体来说是这样,这是中央机构。
  清朝的地方机构,三级,就是省、府、县三级,我就是大体说。
  省最高的官是总督,巡抚,总督有的一个省一个,譬如说直隶总督,有的一个总督管两个省,譬如说两广总督,管广东、广西。有的一个总督管三个省具体情况不一样。还有巡抚,总督和巡抚他们的职权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各自开府,不是一个府,总督府、巡抚府,各自开府,权力有交叉。巡抚基本上一个省一个巡抚,也有的省是总督兼巡抚,这是特例。那总督和巡抚如果住在一个省城,分别开府,职权分工又不是特别明确,就容易经常造成一些不便之处,有人建议合,光绪的时候做了一些尝试,后来还是没有合。清朝皇帝考虑可能是便于互相制约,省里面还有三个重要机构,一个叫布政使司,这是个衙门,长官叫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管财政,一般的行政事务。一个是按察使司,也是衙门,长官是按察使,管司法,一个是提督学政,长官就是学政,就是管教育,相当于现在的省教委,学政相当于教委主任,省教委主任这样的。所以,机构比较简单,主要就这三个,“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地市级,府的首长就是知府,副职就是同知,它有个副职,再下面是县,县的长官就是知县了,大家都熟悉了。
  清朝官员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皇帝任命。总督巡抚不要说了,知府、知州不要说了,道员不要说了,一直到知县由皇帝任命,由皇帝罢免,一句话吧,由皇帝任命。
  第二个特点,就是总督和巡抚军政合一。譬如说两广总督,他还兼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就是他还管军队,他这里头直接管理一部分军队叫“督标”,总督的“督”,标准的“标”。巡抚也是,巡抚一般也兼,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兵部侍郎,他管的那个军队叫“抚标”,巡抚的“抚”,标准的“标”,就是他在省这一级,他军政是统一的。就是清朝的总督和巡抚不仅有行政权,而且还有军权,这是清朝的一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就是行政司法统一。知县既是知县又是这个县的法官。大家看戏,知县开堂,他就是审判官,知府既有行政职能也有司法职能,总督和巡抚同样,除了行政权力、军事权力还有司法权力。因为皇帝是一元化的,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还是国家最高军事统帅,还是国家最高的祭祀者。
  清朝的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内官,太监。太监在中国历史很悠久了,周朝就有,叫“阉人”,“寺人”,一直延续到清朝,清入关以前,努尔哈赤的时候,有太监了,但是很个别的。努尔哈赤跟各个贝勒下令,说你家里养的这些奴仆,在小的时候,你要把他阉割了,不然他长大以后,和你家里内室就容易发生淫乱,但是那时候是太监没有形成制度,那顺治入关之后,鉴于明朝灭亡原因之一,就是太监专权,多尔衮牢记明朝这个失败的教训,所以清朝进关之后,把很多明朝太监从宫廷里头赶出去了。后来发现了,宫廷里头没太监不行,它宫女那么多,有些事情要男性担任,男性不阉割又不行,那就只有太监。所以后来,就把一部分赶出皇宫的太监,又纷纷,又回来,继续做太监,数量当然比明朝少了。这时候的太监,竖了一块铁牌,下了一个禁令,就是避免明朝宦官专权的现象重演,这个铁牌很严格,是这样的:“明朝太监,专擅威权,干预朝政,开厂辑事,枉杀无辜,出镇典兵,流毒边境,甚至谋为不轨,陷害忠良,煽引党类,称功颂德,以致国事日非,覆败相寻,足为鉴诫,顺治告诫他的后世子孙,要以明朝太监为鉴戒”。所以清朝规定太监最高不能过四品,不能交往外臣,不得干预朝政。后来杀了安得海,慈禧杀了安得海,理由就是你宦官私自出京,勾结地方官员就杀了。明朝不是,明朝万历皇帝派太监到全国征税,征矿税,派太监典兵,将军在那儿指挥作战,派个太监去监督,太监不懂军事,不懂当地的风俗民情,不懂地理,不懂武器的运用,又没有文化,但是他监督你。袁崇焕是兵部尚书蓟辽督师,旁边有个太监监督,事事得请示太监,但是清朝吸取这个教训了,就太监不能出京,更不能监军了。
  那有太监,就得有个机构管理,所以顺治时候呢,就设立个十三衙门,作为一个太监的管理机构。这个机构,比明朝的时候缩小了,它受内务府来管辖。清朝太监有明确的分工,清朝太监总的人数大概是三千多人,俗话说“够不够三千六”,最少的时候,光绪的时候,大概是一千九百多人,主要原因就是招不来了,就是后来清宫的太监很穷,人就不愿意去做太监。有一本书就记载清朝太监的悲惨的情况,这样说,说:“形容枯槁,衣服褴褛,个个与穷寡妇无异”。那就很悲惨,那清朝太监哪儿来,主要是北京附近地区,河间、宝坻、丰润等一些贫穷的农民子弟,家里穷,没饭吃,就把这孩子卖出去了,做太监。北京专门对太监阉割的有两个地方,一个地方就是南北长街那个会计司,那里有一个人叫“毕五”,他就专门做阉割太监这个手术,还有一个在鼓楼前方砖胡同,那个人姓刘,叫“小刀刘”,当时麻药不行,那小孩子做宫刑的时候,他哭他闹啊,完全被捆起来,把烙铁刀烧红了,他怕发炎,那是很残酷的。很多的太监做了阉割之后就留下终身的残疾。到了宫里后,他要拜师傅,要教给他怎么礼节、怎么伺候。大部分太监都是很穷苦,但是有少数的太监飞黄腾达,发财致富,这是极个别的。司马迁曾经说过,说:“诟莫大于宫刑”。就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莫大于宫刑,这些人在宫里头有严格的纪律,譬如说规定该起床的时候晚起了,说话声音大了,说你喧哗,就打板子。最严重的时候,一种刑罚叫“气毙”,喘气那“气”,死亡那个“毙”,气毙,就是受刑的太监用七层绵纸蘸上水,把七窍,眼、耳、鼻、嘴整个糊上,糊七层,完了打,连打带憋,所以叫气毙,憋死了。特别是溥仪出宫之后,很多太监他没有一技之长生活很困难,后来他们聚集在北长街会计司胡同,五十年代在初期,我还做学生的时候,到那个地方做一些义务的活动。那个院里头有28个太监,就都是一些老年太监,六七十岁以上,我亲自跟他们一块谈过话,聊过天。那些人长的样子,就是罗着腰,很像一个老太太,都没有胡子,说话的声音就是尖声尖气的,政府发一点救济,勉强维持生活。很遗憾,当时没有留这个心,把它做一点详细的笔录,就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在清宫做过太监的现在活着的一个没有了。我刚才说到太监的来源,我小时候也听说,说小孩别乱跑,小心“拍花子”的。我也不明白怎么回事,后来看了书明白了,所谓“拍花子”就是有一些拐骗儿童的人,把小男孩抢走了,抢走完了过一段时间就卖了,卖完了就阉割以后就做太监了。当然也有的太监,你像康熙的时候有一个太监他自己做生意,做生意亏了,没办法了,自己请人阉割,完了以后做了太监。乾隆的时候发现了,这人已经岁数很大了,乾隆特别恩典,放他回家,跟他家人团聚。大部分太监都是生活无着,有的走投无路,才净身做了太监,太监是封建制度的一个赘瘤,随着王朝的覆亡,太监制度跟着就消失了。
  清朝12个皇帝,在位死的11个人,宣统死的时候不在位了,这11个皇帝死是9个有问题,11个皇帝死9个有异说,1992年我在台湾开一个学术研讨会,他们报纸登个广告,说是跟他们座谈清宫的事,来了好多人,因为它报纸公布了。其中一个人就问我,说阎教授您说清朝皇帝死因不明的有几个?我说至少有9个吧,他说都哪9个?第一,清太祖努尔哈赤,死有异说。是病死了,是背发疽,背上长疮死了?还是因为被袁崇焕炮打伤,不久死了?第二,皇太极,是病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