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 >

第67章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第67章

小说: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督两广兼理巡抚,又命俞大猷为广东总兵,负责剿倭。在吴桂芳的支持下,俞大猷招收山区农民及矿夫组成新军,又调集许多官兵,先后大战于海丰等地,将倭寇擒斩殆尽。于是广东的倭寇也被肃清了。至此,东南沿海的倭患完全解除,抗倭斗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3。援朝抗日
  十六世纪下半叶,日本已逐渐因纷争割据走向统一局面。后来,日本关白(宰相)丰臣秀吉战胜其他诸侯,完成了日本的统一。为了满足封建主与商人的要求,丰臣秀吉积极从事海外扩张,企图占有朝鲜,并借朝鲜为跳板,以侵略中国。1590年(万历十八年),丰臣秀吉曾致书朝鲜国王李昖,要求假道朝鲜进攻明朝,并要朝鲜国王率兵作为前导,书中说道:“吾 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秀吉入明之日,王其率士卒,会军营为我前导”①。当然,朝鲜国王没有听从其计。1592年(万历二十年),丰臣秀吉遣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率军十余万,战舰数百艘,侵入朝鲜,攻破釜山,连下王京(汉城)、开城,平壤诸地,“朝鲜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江”。②朝鲜国王李昖逃到鸭绿江边的义州,遣使向明朝求援。这年年底,明朝即派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领援军过鸭绿江。1593年,在朝鲜军队的配合下,明军进攻平壤,打败日本最精锐的小西行长部队,光复平壤。平壤大捷对于战争胜利有决定性意义。不久,明军与朝鲜军队又收复开城,随后又恢复王京及汉江以南千余里的疆土。残败日军退据釜山。正当胜利之际,明朝兵部尚书石星力主议和,遂与日本和谈,撤兵而归。丰臣秀吉则假意和谈,准备卷土重来。最后明朝上当,遣使至日本,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丰臣秀吉不受,于是和谈破裂。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明朝再派兵部尚书邢玠率军入朝抵抗。在明军与朝鲜军合力战斗之下,日军又遭受到很大的挫折。次年,丰臣秀吉死,中朝军队趁机反攻,日军入海逃走,明将陈璘督水师邀击于釜山南海,日军死伤无数,余者狼狈逃去。在这次海战中,明朝老将邓子龙与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也壮烈牺牲。日本侵略朝鲜七年,至此以失败而告终。万历时的援朝战争,是反对日本侵略军的正义战争,它在中朝两国友谊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4。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公元十五、十六世纪,西欧处于资本主义萌芽和成长时期。欧洲的商人、探险家及传教士们,都希望到东方来进行贸易与殖民活动,尤其希望到中国和印度。葡萄牙占据澳门 最先来到中国的是葡萄牙殖民者,当时明朝称之为佛郎机。正德十二年(1517年),葡萄牙殖民者首先抵达广东屯门岛(今宝安县南头附近),并在此建筑堡垒,大造火铳,杀人抢船,掠卖良民。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军收复屯门岛,逐走葡萄牙殖民者。葡萄牙殖民者屡次被逐,总是不肯从中国离去,最后终于占据了澳门。澳门是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端的一个小半岛,又称香山澳,也称濠镜澳。明朝原在广州设置市舶司,以管理广东对外贸易事宜。后来广东市舶司屡易地方。嘉靖时,移于澳门。从此澳门便成为广东对外贸易的中心地。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托言商船遇到风涛,请求在澳门晾晒货物,贿赂明朝海道副使汪柏允准,遂得入据澳门。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开始不过塔棚栖息,不久渐次筑室居住,聚众至万余人,有庐舍数百区,或千区以上。又在澳门半岛以北的青洲建立大教堂,后来又借口防御荷兰人来攻,公然在澳门建筑城墙。葡萄牙殖民者以澳门为基地,从事公开及走私贸易,贩进运出各种货物,每年得利无算。葡萄牙殖民者得以窃据澳门,完全是明朝地方官吏及朝廷腐败姑息的结果。但明朝政府并未将澳门地方让与葡萄牙殖民者,中国澳门的主权仍在,葡萄牙殖民者每年缴纳地租银五百两,明朝政府每年在澳门征收税银二万余两。荷兰侵占台湾 十七世纪初期,葡萄牙、西班牙的海上势力渐衰,荷兰殖民者的势力突起,掌握了东方海上的霸权、占领了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及摩鹿加岛(今马鲁古岛)等,同时也把触角伸进中国。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荷兰殖民者首次闯入广东沿海。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殖民者占据澎湖。天启四年,福建巡抚南居益派兵收复澎湖,大败荷兰殖民者。荷兰殖民者败走台湾南部,明军未能穷追,从此荷兰人占据了台湾南部。在此之前,西班牙人已占据台湾北部, 1642年(崇祯十五年),荷兰击败西班牙人,独占了台湾,直到郑成功时,始被驱逐。传教士来中国 自从葡萄牙殖民者来到东方,西方传教士也接踵东来。其中最著名的是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利玛窦于万历十年(1582年)抵澳门,后在广东及南京、南昌、苏州等地传教。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他同另一耶稣会士庞迪我,由南京来到北京,向皇帝献上天主像、圣母像、圣经、十字架、万国地图、自鸣钟、西洋琴等诸方物。明神宗大喜,即留利玛窦住在北京,于宣武门内赐给房屋,并允许设堂传教,生活所需皆由朝廷供给。此后,利玛窦遂寄居北京几十年,至万历三十八年病死,年五十九岁。明神宗赐葬地于北京阜城门外滕公栅栏,以后这里又建教堂,成为北京传教士公墓。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根据中国情况,开创新的传教方式,取得了很大成功。他的传教方式,主要有三条。第一,走上层路线,与官僚士大夫交接,结识公卿及大儒学者等,并且争取皇帝的支持,因而得以在中国立足。第二,随从中国风尚,以减少传教的阻力。如学习中国语言,读儒家书籍,改穿儒服,又以儒家经典来解释基督教教义,力图说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相通,甚至不惜修改教规,允许教徒祭天、祭祖、拜孔等。第三,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以此作为传教的门径,由于这些科学知识有益于实用,可补中国之不足,因而得以取信于士大夫,见重于当局,徐徐引人入教。除利玛窦外,明末来中国的著名传教士还有意大利人熊三拔、艾儒略,日耳曼人汤若望,瑞士人邓玉函,西班牙人庞迪我等。这些传教士大都遵循利玛窦所开创的方法,在中国各地传教。至明朝末年,全国各重要地方几乎莫不有教堂,教徒已不下数万人。到了清初,教徒更增至十五万人。除了传教以外,耶稣会士还传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主要有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物理学、火器制造等。这些科学知识的输入,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中国士大夫阶层中的少数先进分子,起了一种唤醒的作用。可惜这些科学知识仅能为少数人所认识和接受,如象徐光启、李之藻等近代科学的先驱者;而未能在广大社会上引起反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满 族 建 国
  1。 努尔哈赤建国
  女真三部 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女真族在明初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明中叶以后,三大部女真不断迁徙,到努尔哈赤起兵以前,按地域分作建州、长白、东海与扈伦四大部分。建州所属有五部,即哲陈部、浑河部、苏克素护河部、董额部、完颜部(王甲部)。长白所属有三部,即珠舍哩部、讷殷部、鸭绿江部。此建州五部和长白三部,就是过去的建州女真,分布在抚顺以东至鸭绿江、长白山一带。东海所属有三部,即渥集部、瓦尔喀部、库尔哈部。此东海三部就是过去的野人女真和其他少数民族,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直到东海之滨。扈伦所属有四部,即哈达部、叶赫部、乌喇部、辉发部。此扈伦四部就是过去的海西女真,分布在辽宁开原、铁岭东至吉林地区。当时女真族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甚至骨肉相残。在这种混战的局面之下,人们逐渐产生了统一女真各部的要求,努尔哈赤就成为实现这一历史要求的英雄人物。统一女真各部 努尔哈赤是明初建州左卫都督、女真酋长猛哥帖木儿的后裔,姓爱新觉罗氏。“爱新”是满语“金”的意思,“觉罗”是“族”的意思,所谓“爱新觉罗”即金朝的遗族。因为女真族自以为是历史上金国之后,所以便以金为姓。努尔哈赤十岁时丧母,因不堪继母虐待,十九岁离家,入山采参至抚顺出售,由于经商关系,得以长住抚顺,能通汉语,识汉字;又精于骑射,骁勇无比,深有政治谋略,长于策划,有军事才能,善于用兵。
  努尔哈赤的活动,首先是统一女真各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征服建州五部。从万历十一年(1583年)起,努尔哈赤以祖上遗甲十三副、不满百人起兵,至万历十六年,即统一了五部。万历十七年,明朝晋升努尔哈赤为都督佥事。次年,努尔哈赤即亲自入京朝贡及“谢恩”。第二阶段,打败九部联军及合并长白三部。努尔哈赤统一建州五部后,于万历十九年,又兼并长白鸭绿江部,引起其他部族不安。万历二十一年,以叶赫为首的扈伦四部、蒙古三部(科尔沁、锡伯、卦勒察)、长白二部(珠舍哩、讷殷)等九部联军,合兵三万分三路来攻,被努尔哈赤大败于浑河附近,努尔哈赤又乘胜消灭长白珠舍哩、讷殷二部。万历二十三年,明朝又加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次年,努尔哈赤再次赴京入贡及“谢恩”。第三阶段,消灭扈化四部及东海诸部的大部分。努尔哈赤首先于万历二十七年灭掉哈达,又于万历三十五年灭辉发,于万历四十一年灭乌喇,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灭叶赫。在兼并扈伦四部的同时,努尔哈赤又先后用兵于东海的瓦尔喀部、库尔哈部、渥集部,统一了东海诸部的主要部分。这样,从1583年至1619年,三十余年之中,努尔哈赤就基本上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由女真族氏族社会的一种牛录组织演变而来的。原来女真族凡出征狩猎,每人取箭一支,十人中设一首领,统率九人行进,此首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汉语“大箭”的意思。额真,汉语“主”的意思。)这种牛录组织不是固定的组织,只是遇到出征及行猎,才临时编制起来,事毕即散。牛录额真也非常设的首领,乃是临时推选的指挥者,事毕即罢职。努尔哈赤起兵之后,征服及来归的女真部族日多,即根据战争的需要和女真族的传统习惯,把原来的牛录组织加以扩充,逐步建立了八旗制度,用以编制女真族人民。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先建立四旗,以黄、白、红、蓝四种颜色作旗帜,称为黄旗、白旗、红旗、蓝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于原有四旗外,又增设四旗,共为八旗。增设四旗是镶边的旗,将黄、白、蓝旗帜镶上红边,红色旗帜镶上白边,称为镶黄旗(俗写厢黄旗)、镶白旗(厢白旗)、镶蓝旗(厢蓝旗)、镶红旗(厢红旗)。原有不镶边的四旗,则称为整黄旗(就是整幅的黄旗,俗称正黄旗)、整白旗(正白旗)、整蓝旗(正蓝旗)、整红旗(正红旗)。每一旗内的组织分为三级,三百丁为一牛录,设一牛录额真(汉称佐领);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甲喇额真(汉称参领);五甲喇为一固山(即旗),设一固山额真(汉称都统),在固山额真左右,又设两个梅勒额真(汉称副都统),作为副手。八旗各有旗主,由努尔哈赤的亲近子侄任之,称作八固山贝勒①,也称八和硕贝勒②。又有八固山额真,是旗主之下的总管大臣,由努尔哈赤的子侄及亲臣担任。努尔哈赤则为八旗旗主之上的最高君长。八旗是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组织,“以旗统兵”,又“以旗统人”,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和生产组织。凡努尔哈赤麾下的各部族人户都要被编进牛录,受牛录额真的管辖,平时耕猎为民,战时则披甲当兵。建立后金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即汗位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境内),被推尊为“英明汗”,年号天命。数年之后,努尔哈赤又定国号为后金,表示要恢复女真先世完颜阿骨打的事业。这样,一个新兴的后金政权就在东北地区正式出现了。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称汗之后,积极准备对明作战。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发布“七大恨”告天征明。“七大恨”中第一条是要报明朝杀父祖之仇,有四条责备明朝援助叶赫防御,另两条指斥明军越境不许满人收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