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老子想尔注-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之治,甚大乐也。
与珥,过客止。
诸与天灾变怪,日月运珥,倍臣纵横,刺贯之咎,过罪所致。五星顺轨,客逆不曜,疾疫之气,都悉止矣。
道出言,淡无味。
道之所言,反俗绝巧,於俗人中甚无味也。无味之中有大生味,故圣人味无味之味。
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
道乐质朴,辞无馀。视道言,听道诫,或不足见闻耳,而难行,能行能用,庆福不可既尽也。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善恶同规,祸福同根,其先张者,後必翕。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先强後必弱。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先兴後必衰废。
将夺之,必固与之。
先得後必夺也。
是谓微明。
此四事即四怨四贼也,能知之者微且明,知则副道也。道人畏翕弱废夺,故造行先自翕自弱自废自夺,然後乃得其吉。及俗人废言,先取张强与之利,然後返凶矣。故诫知止足,令人於世间裁自如,便思施惠散财除殃,不敢多求。奉道诫者可长处吉不凶,不能止足相返不虚也。道人不可敢非,实有微明之知。
柔弱胜刚强。
道气微弱,故久在无所不伏。水法道柔弱,故能消穿崖石。道人当法之。
鱼不可胜於渊。
诫为渊,道犹水,人犹鱼。鱼失渊去水则死,人不行诫守道,道去则死。
国有利器,不可以视人。
宝精勿费,令行缺也。又一说曰:道人宁施人,勿为人所施,宁避人,勿为人所避,宁教人为善,勿为人所教,宁为人所怒,勿怒人,分均,宁与人多,勿为人所与多。其返此者,即为示人利器也。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性不为恶事,故能神,无所不作,道人当法之。
王侯若能守。
王者虽尊,犹常畏道,奉诫行之。 万物将自化。
王者法道为政,吏民庶薛子悉化为道。
化如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失正变得耶,耶改得正。今王者法道,民悉从正,斋正而止,不可复变,变为耶矣。观其将变,道便镇制之,检以无名之朴,教诫见也。王者亦当法道镇制之,而不能制者,世俗悉变为耶矣,下古世是也。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道性於俗间都无所欲,王者亦当法之。
无欲以静,天地自止。
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天地,道臣也,王者法道行诫,臣下悉皆自正矣。
老子道经想尔(至此终)
老子想尔注 简介
《老子想尔注》,全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二卷。据唐玄宗《道德真经疏外传》、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所载,作者为东汉张陵。宋代谢守灏《老君实录》、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董思靖《道德经集解》都承袭此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存《老子想尔》二卷,注称:“不详何人,一云张鲁或云刘表。”《传授经戒仪注诀》称:张鲁得道,化道西蜀,蜀风浅末,未晓深言,托构《想尔》,以训初回。也以《想尔》作者为张鲁。《云笈七箓》卷三十三孙思邈《摄养枕中方》曾引《想尔》的话,注称“想尔盖仙人名”。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张陵开其端,陵孙张鲁最终完成并托称其祖所作。
该书早佚。《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著录。清末敦煌莫高窟所发现的六朝写本《老子道经想尔注》残卷,使其重现于世。但原件已为英国人斯坦因掠走,现藏于伦敦博物馆。今人饶宗颐将敦煌残卷连写的经文与注释分别录出,按《老君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的次第,分别章次,并作考证,著《老子想尔注校证》,收入选堂丛书之二。据饶宗颐考证:残卷末题“老子道经上”,下注“想尔”二字分行;起“则民不争”,迄卷终,共五百八十行。
大体上是老子《道经》的注释本。
《想尔注》的思想多与《太平经》相同,并汲取河上公解《道德经》的某些内容。要求人们信行“真道”,奉持“道诫”,认为“道至尊,微而隐,无状貌形像”。道是至高无上的,神秘的,具有人格意志。道就是“一”,而“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太上老君由此和至尊之道合二为一,被尊为最高之神。
“道”能够“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如果人们按道的训诫去做,就可以“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它将儒家的伦理价值观和道教的修仙相结合,对后世道教有深远的影响。《想尔注》特别强调“一”和“守一”,从精、气、神去讲修炼长生之道。它指出:精结为神,修道者欲令神不死,就应该“结精自守”,以清静为本;又说:精是“道之别气”,万物都含“道精”,当其“精复”时,都归其根,故人人都应宝慎其“根”。它说:道散形为气,道气常上下,经营天地内外;其所以不见,乃“清微”之故,人若奉行道诫,则“微气归之”。可见神仙长生之道是《想尔注》所追求的终极目的。
为了诠释的需要,它在解《老子》时,数处改易原文。如将第十六章“公乃王,王乃天”句中的“王”字改为“生”字,并解释为:能行道公政,故常生也;能致长生,则副天也;天能久生,法道故也;人法道意,便能长久也。又如将第七章“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句中的“私”字改为“尸”字,并解释为: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非道所行,都是尸行。
道人所以得仙寿者,不行尸行,不同于流俗,故能成其尸,得为仙士。这样一改,就使《老子》更接近注者的神仙长生思想。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它和《太平经》一样,强调“太平”,认为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务在行道,道普德溢,太平就将到来。
隋唐以前,《想尔注》在道教中颇受重视。《传授经戒仪注诀》列举道士当诵习十卷经,第五、第六即是《想尔注》。
唐张万福《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列有“想尔二十戒”,存录《想尔注》上下卷。《太上老君经律》也有“道德真经想尔戒”。但唐以后《想尔注》在道教中不显。据史载,东汉末张修、张鲁在汉中传播五斗米道,以《老子》为徒众的主要经典,故《想尔注》当是米道祭酒讲解《道德经》的教材,是研究早期道教史及道教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中国道教 第二卷
《老子想尔注》是早期道教的主要著作,一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东汉末年,五斗米道以《五千文》为主要经典,《想尔注》便是米道祭酒宣讲《老子》的注释本,此书早佚。清末於敦煌莫高窟发现六朝写本《老子道经想尔注》残卷,现藏大英博物馆。此书作者,或说张道陵,或说张鲁,或说「想尔」为仙人名。其内容多与《太平经》相合,吸取了後者的宗教思想与社会政治观,也有河上公解释《老子》的观点,是研究五斗米道最原始、最宝贵的材料。今人饶宗颐著《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为研究该书提供了便利。
《老子想尔注》是老子《道德经》的注释本,道教早期教派五斗米道的经典。关于作者,历来有不同说法,一说是张陵著,如唐玄宗御制的《道德真经疏外传》、五代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以及中唐僧人法琳《辨正论》等,都认为张陵曾注《道德经》,是《想尔注》的作者,所世道书多沿此说。另一说认为该书作者是张陵之孙张鲁。如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中认为《想尔注》作者可能是张鲁,也可能是汉末荆州牧刘表,不能确定。而明代《正统道藏》中《传授经戒仪注诀》明确认为,《想尔注》是张鲁托名想尔而作的。元代列大彬《茅山志》卷九《道山册》引用陶弘景《登真隐诀》,说明的有关张鲁所注的五千文本的具体情况,正好与今敦煌《想尔注》残卷情形完全相合,由此可证,《想尔注》确是张鲁所著。
张鲁字公祺,生年不详。其祖父张陵,顺帝时居蜀,在山中修道时学鹤叫,造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的就要出米五斗。张陵传道给子张衡,张衡又传道给子张鲁,张鲁自号师君。据《后汉书·刘焉传》记载,张鲁的母亲长得漂亮,常与刘焉家来往,张鲁通过其母与益州牧刘焉家的关系,得到重用。据《三国志·张鲁传》记载,后来刘焉去世,其子刘璋即位,因鲁不顺从其意,杀死张鲁母亲、弟弟诸人。于是张鲁在汉中割据,用五斗米道教化百姓,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和从鬼卒、祭酒、治头大祭酒直到师君的等级教阶制。在汉末军阀混战的形势下,张鲁治下的汉中相对稳定,且张鲁宽惠待民,故四方百姓纷纷拥入汉中。张鲁统治汉中前后近三十年,东汉朝廷无力征讨他,就任他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建守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率十万大军西征张鲁。张鲁投降后,被拜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第二年,张鲁去世,谥原侯,葬在邺城(今河北临漳)东。
《老子想尔注》早已散失,《隋书·经籍志》和新、旧《唐书》都未记载,《道藏》中也没收进去。清末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古本典籍中,有《老子道经想尔注》残本,全本共五百八十行。注与经文连写,字体不分大小,章次不分,过章不另起一行。据考证,它是六朝钞本。此残卷在一九零五年失窃,现收藏在大不列颠博物馆,编号为斯氏(斯坦因)六八二五。该残卷始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终至第三十章“无欲以静,天地自止(正)”,大致反映了《想尔注》的基本思想内容,是研究早期道教思想的珍贵资料。今人饶宗颐据《河上公注本》,分章排列。
《想尔注》在写法上有两大突出之处。一是用删、增、改字的方法,对《老子》原文进行一些有意修改,以树立自己的意思。如《老子》第十六章原文是“公乃王,王乃大”,而在《想尔注》中,将“王”改为“生”,认为“能行道公正,故常生”。改变文字以便说明其长生之,。这类例子在《想尔注》中甚多。另一写法,就是通过注释,将哲学著作《道德经》改造成真正的道教经典。将《道德经》中作为哲学范畴的“道”人格化,神格化、解释为第一人称的“吾”、“我”,使抽象的“道”具体为有欲有言,有喜怒哀乐,对人有教导、遣使、诫禁、主人生死,赏善惩恶,镇邪制顽的人格神。《想尔注》将“道”等同于“一”,认为: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化,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夫一也。”这样,道或一,既是宇宙本源,又是太上老君,哲学家老子就成为五斗米道所信奉的神。
《想尔注》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守道诫。《想尔注》认为“道”是专一、真诚、清静自然、好生乐善的,只要人们谨守道诫,就可以延年增寿,除灾得福。所谓“守道诫”,就是遵守“道”所规定的戒律。“道”是绝对的“一”,道气无气不在,那种以为守身中五脏即是“守一”的观点是不对的,甚至也不赞同《老子河上公注》中以为“专守精气”就是“守一”的看法,《想尔注》认为真正的“守一”就是“守道诫”。道诫的内容大体指道贵中和、真诚,道乐清静等。“道诫”是贯穿注文的重要的线索,“诫为渊,道犹水,人犹鱼。鱼失渊去水则死,人不行诫守道,道去则死。”
二是关于长生之法。《想尔注》认为善保精气就可以实现仙寿。主张和五脏五行之气,“和则相生,战则相克”;阐述房中术要领:“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认为得此要领,也可长生不死。为了自守,就要求做到无思欲、无为无名、不贪荣求宠、不争强好胜、不为恶事等。“奉道诫,积着成功,积精成神,成神仙寿,以此为身宝矣”,这就是《想尔注》成仙之纲领。三是关于帝王行道问题。《想尔注》认为行道,不只是道士的事,帝王也应行之,“道之为化,自高而降,指谓王者,故贵一人,制无二君,是以君王常当行道,然后乃及吏民,非独道士可行,王者弃捐也。”而且上圣君王都是师道行道,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