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史-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徒树、不死树,在其西;
沙棠、琅歼,在其东;绔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
四里,里间九纯,纯文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不周之风。
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门阀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地,浸之黄
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河水出昆仑东北瞰,贯勃海人禹所导
积石山。赤水出其东南椰,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赤水之东,弱水出自穷石至于合
黎,余吸入于流沙;绝流抄,南至于海。洋水出其西北瞰,入于南海羽民之南。凡
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
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县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臧上倍之,乃维上天,登
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他海经》所记底与上头所引差不多,不必尽录。此地说掘昆仑虚以下,地中
有增城九重,再高起来。对于九重城底高,《楚辞·天问》还未说明,也许是后来
底想象。山上有木禾,围着种种宝树,还有四百四十道门。木禾旁边有九口井,西
北角悬着受不死药底玉横。玉横或是玉液。这里可注意底,是不是古代传说里,人
死后所到底九泉便是这九口井或井外底九条泉水?九泉是否生命泉也有研究底价值。
九泉在什么地方,历来没人说过,但知其中或者有一条名为黄泉。依《庄子·秋水》
“彼方跳黄泉而登大皇’底意义看来,黄泉是一个登天底阶级。前面说掘昆仑虚以
下,得着这样的高丘,上头有九口井,还有黄水、丹水。《左传》隐公元年颖考叔
教郑庄公掘地为黄泉以会母,也暗示这泉是在地中。或是从地中底水源流出,而诸
水底总源是黄泉也不可知。《海内西经》未记黄水,只出赤水、河水、洋水、黑水、
弱水、青水底名;《西山经》以四水注入四水,说河水注于无达,赤水注于江天,
洋水注于丑涂,黑水注于大枉。如将《西山经》底八水加入总源黄水,那便成为九
泉了。黄水三周复其原为丹水,是黄水与丹水无别,具要掘地然后能见,其余八水
之源或者也在地下。自然,所谓地下也是象征的,因为是从昆仑上掘下去,虽名为
下,实在是上。扁鹊受长桑君底药,和以上池底水,上他是否即是黄水?黄水既又
名丹水,后来道主底不死药名为“丹”,是否也从丹水而来?都是疑问。大概人死,
精灵必到这泉或九泉住,到神仙思想发达,便从鬼乡变为仙乡,或帝乡,以致后人
把在昆仑底九井黄泉忘掉。中国古传黄帝之胄来自昆仑,人死每想是归到祖先底住
处,所以鬼归于黄泉,也许是这信仰底暗示。自九泉变为他乡,于是为死灵再找一
个阴间在北方,后来又从北方东移到泰山,又西移到那都去。黄帝同昆仑底关系,
也见于《庄子·天地》。
又,《海外南经》也有昆仑虚底名,毕况说:“此东海方文山也。《尔雅》云:
三成为昆仑丘,是昆仑者,高山皆得名之。此在东南方,当即方丈山也。《水经注》
云:东海方丈亦有昆仑之称。”是昆仑不止一处,凡高到三成底都可以用这名称。
二、大壑五山这是最详备的海岛说。五神山亦作三神山,因为有二山已流失了。
《场问篇》记:
勃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为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
纣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日岱舆,二
日员桥,三日方壶,四日渐洲,五日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
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搞。珠评之
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有仙圣之种。一日一夕,
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
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圣之居,乃命高疆使巨鳌十五,举首而
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
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
员桥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灭龙伯之国使附,
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索、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海上三神山在驻衍时已经流行,想是神山最古的说法,到后来才加上二山为五
神山。鳌负五山也是从古代传说而来。《楚辞·天问》“鳌戴山怀,何以安之广可
见战国末年对于海洋底知识渐广,而未明深海忽视高山底理,以为底下必有巨鳌负
着,或则随波上下,不能停住。印度古代底地理见解也是如此,以为地下也有大鳌
负着。关于二神山流失底话,想是后起的。终北国中底壶领,或是员桥流到北极底
变形故事。对于神山底信仰,另一个说法是当时误以蜃楼现象为实在,如说望之如
云,到时却在水中,一切的颜色都是白的,都是属于蜃楼底记事。自魏晋以后,神
山底名目越多,例如王嘉《拾遗记》有昆仑、岱奥、昆吾、洞庭、蓬莱、方丈、赢
洲、员桥八山。《拾遗记》又有三壶底名目。三壶即海上三神山,方丈为方壶,蓬
莱为蓬壶损洲为漏壶。秦汉人主所求底是海上这三座山。为他们做这种事情底都是
方士。方士是明方技底人,《汉书·艺文志》说成帝(西纪元前三三年至前七年)
时辑天下遗书,命“待医李柱国校方技”,注说是“医药之书”。《史记偏鹊传》
说扁鹊姓秦,名越人,少时为他人守客舍底舍长,遇长桑君。长桑君出怀中药赠与
他,命他以上地水和药饮下,三十日当见功效。又把所有禁方书都给扁鹊,忽然不
见。后三十日,扁鹊果能透视隔墙一边底人,看病能尽见五藏症结。长桑君也是神
仙方技一流人物。扁鹊死后,元里公乘阳庆,传他底方技。阳庆又传给淳于意。从
所传底书名看来,也是根据阴阳五行而立底医术。方技多属医术而最要的是不死药
与长生术。秦始皇时底来毋忌、正怕乔、克尚、羡门子高、徐福、安期生等都以方
术为当世所重,但他们底方法都没人知道。我们只知道他们或是人海求不死药,或
司长生术而已。
汉初神仙出现,最有名的是黄石公。《史记·留侯世家》记张良在下部桥上遇
一衣揭底老父,授以《太公兵法》。临别,老父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
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数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后十三年,张良从高帝至济
北,果见数城山下黄石,便取回去奉相它。张良死与黄石井葬一家。张良在汉兴以
后也好神仙。《留侯世家》记:“留候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他所
知底四皓——园公、绩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或者也是道弓僻谷底道友。
《世家》说留侯学辟谷道引轻身之术,欲从赤松子游,高帝崩,吕后强命他食,说: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候乃强食,后八年卒。《巢县
志》载去县治三十里,湖南有山名白云,上有子房调,相传于房辟谷,来隐于此。
洞前有白云庵、地藏殿,远方朝山者甚众。这关于留候辟谷底处所,恐怕是后人所
附会,因为《世家》没说他到什么地方,并记他死去。《史记正动说:“汉张良墓
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
秦汉仙人传授弟子底事很多,如上述长桑君、黄石公之外,还有河上丈人。
《被记·乐毅传·太史公赞》说:“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田河上文人,不
知其所出。河上文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亩公。毛禽公教乐假公。乐播公教乐臣
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这河上丈人或者便是
河上公。《神仙传》说河上公当汉文帝时,于河演结草为庵。帝读《老子》有所不
解,以时人皆称河上公解《老子》义旨,乃遣使去问他。他以道尊德贵,不可遥问,
文帝亲自到庵去请教。文帝问他分属人臣为何自高?公于是跃身人空中,距地数丈,
说:“余立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臣民之有?”文帝佩服他,从他受
《素书》二卷。他对文帝说:“熟研之,此经所疑皆了,不事多言也。余注此经以
来~干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以示非其人。”说完,忽然不见。这段
故事当是后人底创作。乐臣公与黄老底本师河上文人将所学传授许多人,好像是河
上公传《老子》注底本型。
汉代人主求仙最切的是武帝。《封禅书》说,当时有李少君、谬忌、来大诸人
为武帝所信任。李少君以打灶、谷道、却老方见武帝。他原是深泽候舍人,为侯主
方药。自把生时和产地匿起来,遍游各处,人以他能使物却老,争以金钱赠与他。
他对武帝说:“调灶则致物。致物则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
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
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武帝
听他底话,于是亲自何灶,遣方土人海求蓬莱安期生一流人物。后来少君病死,武
帝却以为化去。自此以后,燕齐底方上便都来了。李少君倡炼丹砂为黄金和调灶,
与后来道教底炼丹及民间祭灶有密切关系。而开道教祭坛法底光河底是谬忌。《封
禅书》载:“毫人谬忌奏调太一方日:‘天神资者太一。太一佐口五帝。古者天子
以春秋祭太一南郊,用太车,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于是天子令太祝立其词
长安东南郊,常奉调如忌方。’话来又有人上书说:“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润神
三一:天一,他一,太一。”武帝于是又命太视依所说底方法调三一于谬忌所倡底
太一坛上。后来又有人上书说:“古者天子尝以春解洞:洞黄帝用一袅破镜;冥羊
用羊;相马行用一青牡马;太一、泽山君、地长用牛;武夷君用乾鱼;阴阳使者以
一牛。’武帝又依方命打官祭诸神于太一坛旁边。齐人少翁能以方术致王夫人及灶
鬼之貌,武帝拜他为文成将军。文成又说:“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非象神,神
物不至。”于是画云气车,各以胜日驾车以辟恶鬼。又建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
地太一请鬼神底像在上面。后来又作拍梁铜柱及承露仙人掌等。武帝因文成将军作
伪,把他杀掉,又悔未尽得他底方技,于是来大便乘机以化金术不死方进见,拜为
五利将军。~月之间,大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及五利将军四印,封乐
通侯。武帝又踢他天道将军玉印,所谓天道是为天子道天神底意思。又有齐人公孙
卿为帝说黄帝得宝鼎事,帝封他为郎,东使侯神于太室;又命相官宽舒等具太一铜
坛。太一词坛仿谬忌法,坛三孩,五帝坛环居其下,各如其方,黄帝西南,除八通
鬼道。太一所用底供物与雍一峙相同,而加酸枣脯之类,杀一律牛以为温豆牢具。
五帝坛只用组豆酒酿,绕坛底四方设诸神及北斗祭座,连续酬配。祭毕,燎牲物。
祭时,太一祝宰衣紫及绣,五帝各如其色,日用赤色,月用白色,皇帝衣黄色。武
帝又依宽舒底话建泰略坛。元鼎四年(武帝即位第二十八年)为伐南越告祷太一,
以牡荆画幡,作日月北斗登龙之形,以象太~三星,为太一峰,名曰灵旗。为兵事
祈祷,太史便奉旗以指所伐之国。这建坛奉旗底方法与后来道教底祭醒一科很有关
系。太一神后来成为元始天尊,仍保留着汉代底祭法。所用供物,也是后来祭酷供
品之源。疑为唐末所作底《太上金书玉谍宝章仪》所列祭醒品有饼果、鹿脯、鱼脯、
清酒等物,与汉代差不多。武帝为神仙,屡行封禅,因公孙卿言仙人好楼居,乃于
长安作蜚廉桂观,甘泉宫作益延寿观、通天台。又有济南人公玉带过明堂图,说是
黄帝时底图样。明堂是一殿在中央,四面无壁,以茅为盖,环宫垣为复道,有楼从
西南道入,名日昆仑。帝依带所进图命奉高作明堂于汉上,亲调太一、五帝诸神。
因柏梁被烧,公孙卿说:“黄帝就青灵台,十二日烧,黄帝乃治明廷。明廷,甘泉
也。”方士们又说古帝王有都甘泉底。越人勇之又说:“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
大,用胜服之。”于是建建章宫,比以前的宫观都大;有太液池,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