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读者〉2007年合订本 作者:多人 >

第37章

〈读者〉2007年合订本 作者:多人-第37章

小说: 〈读者〉2007年合订本 作者:多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轻轻抚摸过的纤手、高傲的琥珀色双眸以及随着时光流逝已不再梳理的发辫;一起涌上心头。
  这是忍冬的芳香;这是春天的第一个吻。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2期P10
  
傅斯年与台湾大学傅国涌
  1948年的最后一天,南京长江边上,大江滚滚而去,傅斯年和胡适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背诵着陶渊明的《拟古》诗第九首,两人禁不住潸然泪下。此时,前方战场攻守之势已易,国民党政权已摇摇欲坠,蒋心中迁台之意早就萌生了。此前12月22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正式任命傅斯年为台湾大学校长。当月,由他主持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也迁到了台湾杨梅镇。
  1949年1月20日,傅斯年正式就任台湾大学校长。
  假如没有傅斯年,台湾大学在那样动荡的时局中中,想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发扬光大,奠定一个现代大学的基础,的确是难以想象的。
  傅斯年之所以能把台大办成孤岛上的北大,不仅取决于他的才干,取决于他大刀阔斧的勇气与锐气,更主要是他的办学理念。他完全继承了北大的传统,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大学的独立性和学术的尊严。比如拒绝三民主义进学校等。
  他强烈反对把大学当作培养工具的摇篮,坚决摈弃大学的工具主义。抬头看看今天笼罩在工具主义之下的大学,想想傅斯年当年身体力行的理想,不禁让人黯然神伤。
  同时,他倡导简朴的学风。9月28日是他到台大的第二个学期,发布了这样一个布告:
  “本校学风,素称俭朴,然亦偶有有钱人之子弟,习为奢侈者。兹在学年开学之始,特行告知诸生,如有娇养成性,习尚浮华者,务请不入本校之门;既入本校之门,即须改行自新,须知国家办此大学,费钱甚多,经费皆民脂民膏,岂容此辈滥宇其内,浪费本校教育之努力!以后如见有习尚浮华,衣食奢侈者,必予以纠正,或开除学籍。”
  什么是大学精神?这是他耿耿于心,始终不曾忘怀的。“大学也必须有大学的校长,包括精神与形式”,“发挥大学精神”、“促进学术空气”是他办台湾大学期间首先考虑的。
  1949年11月,在台大第四次校庆时,他发表演讲说不许把大学作为任何学术以外的目的的工具,“如果问办大学是为什么?我要说:办大学为的是学术,为的是青年,为的是中国和世界的文化,这中间不包括工具主义,所以大学才有它的自尊性。这中间是专求真理,不包括利用大学作为人挤人的工具。”
  在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大学精神就是傅斯年说的“专求真理”这四个字,这是第一位的,其余的都是次要的。这和竺可桢当年为浙江大学确立的“求是”校训,和哈佛大学的校训也都是相一致的。本着这一理想,傅斯年呼吁学生第一是要立信,在品行上自我修炼,一个社会品行好的人多,社会就会健全,反之就很危险。“这一时代,真是邪说横流的时代,各种宣传每每以骗人为目的,在宣传者不过是想用宣传达到他的目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养成说瞎话的习惯,可就不得了。人与人之间,因为说瞎话不能放心,团体与团体之间,因为说瞎话不能放心,社会上这个风气厉害了,社会就上当轨道。”在大学里这一观念尤其重要,他倡导“知识的诚实”,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学问不能进步,发明更谈不上。“所以立信是做人、做学问一切的根本,也是组织社会、组织国家一切的根本。”
  为维护大学精神,傅斯年一往无前,毫不退缩地站在前面。当时的台湾风雨飘摇,一切都没有上轨道,社会情绪激越。一方面他筚路蓝缕,致力于营造大学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他还要抵挡来自政治的风浪,以及社会上的各种攻击,他恪守的一条底线就是大学的独立与尊严。
  他在国民党统治下致力于维护大学独立的原则,可以说已经竭尽所能。早在1932年,面对国民党在大学推选党化教育或所谓三民主义教育,他就尖锐地指出: “教育如无相当的独立,是办不好的。官治化最重之国家,当无过于普鲁士……当年以德皇威廉第二之专横,免一个大学校长的职,竟是大难……其用人行政,一秉法规,行政官是不能率然变更的。”
  难怪有人这样评价:“傅斯年先生掌台大两年的最大的成就,在保持了学术独立和尊严,扩大了研究空气……许多不学无术的党棍子,想混进台大,许多翻云覆雨的官僚政客想染指……两年来明枪暗箭,栽赃诬陷,就地打滚,集无耻之大成的各种手段,都对傅先生施用过,而傅先生英勇坚定,绝不为所动,贯彻自己的主张,且与这些丑恶势力对垒作战。”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2期P50
  短信平台
  ☆一束黄花;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美丽得让人心生嫉妒。我们总是容易被世俗蒙夜;看不到身边那些细微而美好的事物;若我们多带些童具来细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将会有许多意外的惊喜吧。
  (《一束黄花》)福建/寒潇
  ☆朋友是上天馈赠的珍宝。人生的长珞;正是因为朋友的关心帮 助;才走得顺畅。友情如醇酒;愈久弥香。正所谓“友不贵多;得一人;可胜百人;友不择时;得一缘;可益一世。”让我们珍惜朋友;珍藏友谊。
  (〈眼睛里有沙粒就会流泪》)河南 / 宛若清风
  ☆当今社会不乏许多想当总善家的富人;豪情万丈;一掷千金。但并不是含了钱,搞了物就能成为总善家。一个真正的慈善家首先应有仁慈之心;能体恤他人;其次应有善良之心;懂得尊重别人。穷人希望得到平等而有尊严的帮助;而不是部夷的施舍。
  (《只能送你一点糖》)重庆/袁庆容
  ☆生活中总有许多事情无法回头。“假如”能带给我们什么呢?只是让人懊丧不己却于事无补。但面对无法挽回的失败;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训;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不断地成长与完善自我;毕竟明天是崭新的一天。
  (《生活不需要假如》)  沈阳/宋楠楠
  ☆现在看病就得送钱还需烧高香:东奔西走托关系;耐着性子排长队;好不容。易有了“面圣”机会;三分钟诊断后就被敷衍打发了。庸医误人且不说;昂贵的医药费总是 让人苦不堪言。百姓如何不“谈医色变”??
  (《你希望遇到一位什么样的医生》)浙江/董恩伟
  ☆我家的桌子永远干净明亮;床单永远洁净清香;物品永远整洁有序……现在我也学着妈妈;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收收捡捡;享受生活的愉悦。我闭上眼;陶醉在沐浴过阳光的床单和被子的清香中;多么幸福 !
  (《收收捡捡》)安徽/蔡琴
  ☆人生如下棋;不管多么用心布局;难免有遗憾。然而;人生永远在追求当中;最大的快乐并不在赢棋的刹那;而在下棋的过程。正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都是光明的;就不在乎最后会熄灭。
  (《生命的厚味》)山东/丁俊斌
  ☆为了家,她辍学当导游养家;这是责任;为了争取客户她不轻言放弃;这是执著;为了救人她竭尽全力;这是善良;没拿到应得的;却又给予别人自己原来不多的;这就是高尚了。而为家乡迎来两位良师;是爱与真的回报和收获!
  (《西常有一抹透明的蓝》)广东/周成刚
  ☆小谢和秋容的友情让人深受感动。因为友谊;她们选择放下;把明媚灿烂的人间留给对方;小谢放下了幸福美满的爱情;秋容放下了杀身天家的仇恨。鬼魅尚且如此情深义重;更何况有血有肉的人呢 !
  (《放下》)四川/张天
  ☆我想如果我是阎荷,我也可能表现得坚强;也会在病房里谈笑风生;会安慰家人朋友;但我无法坦然面对死亡。阎荷的坚强一定不是强装出来的;正因为她懂生命的意义;她才会说:“珍惜生命”。
  (《我吻女儿的前额》)重庆/四月麦黄
  ☆拥有亲情是一种幸福。但我们常常因为忙于生计而忽视家人。当我们身处人生低谷时;金钱可能不在;荣耀可能不在;甚至朋友都可能不在; 亲人却一定会与我们同舟共济。我们需要对这份浓情心怀感恩;因为他们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你心中谁最重要》)北京/轩轩
  ☆作为父亲的责任义务;不是对孩子板着面孔严厉呵斥教训;也不仅仅是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优越的生活环境;而应该是流淌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里的温柔、温馨与温暖。好爸爸的爱;用关心、耐心、细心来诠释。
  (《没那么多混蛋爸爸吧》)北京/赵伟
  陈景润的怪癖罗声雄
  年轻时,陈景润经历过失学和失业的痛苦,很早就体会到钱的重要性。在动荡年代,他朝不保夕,孤苦无援,担心失去工作。慢慢地,他形成了一种习惯: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维持最简单的生活,把剩下的所有收入存入银行,或换成硬通货。
  陈景润的月工资,1962年以前是56元,1962年至1977年是89。5元;从1957年到1977年,他省吃俭用,每月生活费不超过20元。除每月给父亲寄15元生活费,其余悉数存入银行。20年后,他的存款高达万元。这是他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是一分一分积攒起来的。
  陈景润的饮食很简单,总是馒头和面条,咸菜和豆腐。他的身体很虚弱,听说人参是补品,他买过一些廉价的人参须,以补充能量的不足。
  他穿着简单,父亲给他一件旧的棉短大衣,他穿了20年,天暖和了,拆出棉絮,天冷了,再填入。
  他简化日常生活,避免任何自认为并不必要的消费。他不刷牙,少洗澡理发,以至于他的小屋和身上常有异味。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不时清点自己的存折,欣赏自己收藏的首饰与硬币,甚至睡在被子里,亮着手电细看收藏物。当他从6平方米小屋搬出来的时候,他的研究生帮他收拾出两三公斤重的许多国家的各种硬币。
  20世纪70年代末,他两次出国访问,积攒了7500美元、5000法郎和少许英镑。他没有购买家用电器,只带回一个收音机,送给兄弟姐妹的礼品只是一些廉价的、有纪念意义的铅笔和笔记本。
  在家里,他精打细算,甚至记账。一天,他对夫人由昆说:“经过我的计算,我俩每天7角8分钱的菜金就够了,平均每人3角9分,这样的话,剩余的工资我们可以存起来。”陈景润反复地说:“今后,儿子上大学,要自费的。”以解除夫人的疑虑。
  陈景润一生在金钱方面从不马马虎虎,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有一次,一个研究生与他同行,他忽然把1角钱塞到学生兜里,令学生莫名其妙。原来,这名研究生曾经给他发过一封信。按协议,他每月给父亲寄15元,不多不少,按时寄到。他的这种习惯,类似于西方人士。
  一次,他在厦门大学的座谈会上,正式辟谣:“有个作家说我为了错找的两角钱,竟花7角钱的车费去取,这是把别人的事套在我的头上,我们搞数学的,不可能这么随便。”
  1992年,陈景润的病情已经不允许他那独特的爱好再延续下去,他把全部家底交给唯一信赖的人———夫人由昆。如果没有国外讲学的收入,以及那笔香港人给的奖金,他的全部存款远不及北京人的平均水平。
  晚年,当他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的时候,好友罗四维对他说:“你一生舍不得花钱,把身体搞成这个样子,现在,你有钱也不能用,何苦呢?”他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2期P22
  
藏在岁月背后的心灵马德
  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离家出走了,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孩子的父母哭着说:不可能,我知道我的孩子,他懂事听话,怎么会离家出走呢?孩子的老师也连连摇头说:不可能,我清楚我的学生,他那么优秀,怎么会离家出走呢?只有一个与这个孩子要好的同学说:他出走,是早晚的事情,因为大家只知道他的优秀,却少有人真正懂他的内心。
  记者采写了这样一个报道,说有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儿子患了重病,就在母子俩无法坚持下去的时候,一个素不相识的下岗工人竟然毫不犹豫拿出积蓄,帮助了他们。好多人不相信,觉得记者是在编造。记者笑了,说,开始得知这个线索的时候,我也有些不相信,然而,采访过程中,采访到了这位下岗工人的一个战友,我问,是什么原因能让一个下岗工人拿出养家糊口的微薄积蓄来帮助别人,哪料这位战友只说了一句话:不为什么,他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别人有难的时候,根本顾不上自己!
  电视里,正在演一档“知心爱人”的节目。有这样一个环节,是男女穿着结婚礼服,互相攥着对方的手当场求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