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许世友的最后一战 >

第14章

许世友的最后一战-第14章

小说: 许世友的最后一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越军在阵地上构筑的工事数量很多,通常每件火器构筑有3个掩体,一个正式使用,两个备用。每个战斗小组构筑有一个“A”字形掩蔽部。每个连构筑有4~5个观察所。连以上单位构筑有一个正式、两个备用的指挥所,各类工事一般均与堑壕、交通壕连接。
  工事的伪装也十分巧妙,伪装样式很多。如在各工事、阵地、机动道路周围种植木薯、红薯、香蕉及各种经济作物,既能伪装阵地,又可收到经济效益。各阵地除修筑了一些暴露工事迷惑对方外,还在难以发现的树根、竹林、山脚、草丛处,构筑了大量的暗堡和暗火力点。战斗中,往往以暴露的工事火力先开火,吸引火力和注意力,待对方向其发起冲击时,隐蔽的火力点再突然开火。在主要阵地附近,一般构筑有假阵地。在坚守的阵地上,工事也有真有假,真假结合,并注意采取一些佯动手段欺骗对方。
  构筑的工事基本上是上下、内外结合。在山地防御中,通常根据高地大小及高度不同,从山脚至山顶构筑2~4层工事,有的多达6层。各层工事均与堑壕相通,各道堑壕又以交通壕相接。战斗中,多以山腰工事为主,依托山腰、山顶、山脚工事,组成多层火网地带进行抗击。在城镇和重要村庄附近,构筑内外多层工事。如同登火车站、谅山市的大小石山及文庙附近地域,越军以天然洞穴、我援建的大型坑道和法军过去修建的永备工事为骨干,构筑了地道、坑道、并与城镇以外的野战工事相连接。形成内外结合、互为依托、比较坚固的核心防御阵地。
  在普通村庄内,亦多有掩蔽部、各种掩体工事、并以蛇形堑壕和交通壕连接村外阵地。一般情况下,越军和民军仅有少量人员在山顶进行观察和防守,其他人员则在村里进行日常活动。一旦发现情况,便迅速通过交通壕进入村外阵地。
  越军设制的障碍物有爆炸性和非爆炸性两类。爆炸性障碍物以地雷为主。地雷种类繁多,从制作方法上分为制式地雷和土造雷两种;从构造上又分为木壳、铁壳、塑料壳3种。根据其性能及用途则分为绊雷、压发雷、松拉雷、紧拉雷、定向雷和跳雷等,其中以绊雷最多。越军在坚守要点前沿约300米处通常设有数个雷群,雷群纵深4~5米,不同类型的地雷互相交错埋设。非爆炸性障碍物主要有竹签桩、倒刺钉、陷阱、铁丝网、竹篱笆、荆刺、鹿砦、壕沟、断路、石墙等,这些障碍物通常设在边境地区和公路沿线的道路岔口、上下坡、拐弯处、桥梁、涵洞等处以及小路两旁的草丛中。
  在重要阵地前沿,越军设置有多道混合障碍物,纵深100~200米,并与火力配系紧密结合。通常第一道为雷区(有的将地雷设在铁丝网内侧),第二道为铁钉、竹签,第三道为铁丝网。阵地前的铁丝网为一列桩,一般架设在堑壕前40~50米处。
  在火力配系上,注意巧妙设置一兵多用。在重要地段,从前沿至纵深组织了比较严密的火力配系。重要支撑点一般配有火炮、火箭筒、高射机枪、轻重机枪、冲锋枪以及掷弹筒、手榴弹等多种火器。在无空中威胁的情况下,高射火器均打平射。核心阵地通常以85加农炮、37高炮和高射机枪为骨干,配以轻重机枪、冲锋枪构成多层火力网。阵地上人少火器多,配备的兵器超过实有人数,每一小股兵力,多配有各种火器和大量弹药。士兵和民兵大多能使用多种武器,打一种武器换一个地方,使对方难以摸清虚实。有的阵地则预先标定好射界和射距,提前准备好射击诸元,待对方接近前沿阵地时突然开火。
  火器运用上也有许多特点,如:曲射高炮多配置在反斜面上和山顶,直瞄火炮多配置在侧翼,高射机枪、重机枪多配置在制高点侧面,轻机枪、步枪多配置在正面,并根据便于发挥火力的原则,将各种火器相应地配置在山脚、山腰和山顶,形成高低不等、远近不一、正射和侧射结合的多层交叉火力网。迫击炮和高射机枪平射控制暴露的或遮蔽的主要通道、谷地和便于接近的地形,掷弹筒控制冲锋枪有效射程和手榴弹有效投掷距离外的中间地带。火炮多采取分散配置,集团射击。预备发射阵地较多,火炮机动转移较快,炮兵观察靠前并与特工及侦察人员结合。反坦克火器通常以小组配置,利用公路拐弯处、山隘、山洞、房屋和甘蔗地构筑隐蔽发射点,发射距离一般为十几至几十米,打了就跑。
  越军的战术特点
  越军的战术狡诈多变。对于重要方向上的要点,越军主要采取坚守防御的打法,依托工事,依靠火力,正面阻击,节节抗击。当对方炮火准备时,越军除留少数人员观察外,其余人员藏入洞内或掩蔽工事内保存实力,当对方发起冲击,向其阵地前沿逼近时,各种火器立即开火。当地形对其有利而不便于隐蔽时,往往将攻击分队放到百米甚至几十米处才以突然、猛烈的活力射击,以增大对方伤亡。当其一道防线难以守住或被突破后,又退守新的防线抗击进攻。在某些特别重要的防御地段或设防坚固的扼守点,越军往往据险抵抗,死守不退,在实施正面阻击的同时,越军重视不断派出步兵分队迂回到对方侧后,袭击运动中的部队和后方。越军在遇到强敌或遭强大攻势防守失利时,则化整为零,化军为民。有的转移至纵深阵地或其后方指定位置,待机而动,有的上山、进林、钻洞、躲入草丛,利用其险要和熟悉的地形周旋,以冷枪、冷炮袭击对方后续梯队、机关和零星人员,或集中一定兵力、兵器,利用夜晚进行反击。
  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广泛实施伏击是越军惯用的战术。越军排以上分队,一般都制定了设伏计划。设伏地点大多选在公路及主要接近路两侧之隘口、上坡、转弯、山谷等险要地形上,预先隐蔽构筑袋形阵地,进行严密伪装。待对方进入伏击圈后,即堵头截尾,在近距离突然开火,给对方造成一定杀伤后迅速撤退,一般是主动出击。设伏兵力多者达一个营,伏击圈范围长达1公里。
  反冲击是越军防御中的一种辅助手段。首道阵地失守,一般不组织实施争夺,但重要阵地失守后,则通常组织班至连兵力在火力掩护下实施反冲击。反击时机一般选择在夜晚或对方立足未稳之际,反冲击前,一般先火力急袭。反冲击时,队形疏散,以低姿呈“S”型跃进。当反击失败回撤时,沿回撤路段设置地雷,以阻追击。
  特工配合,是越军十分重视的一种战术手段。越军吹嘘,特工是一支“高度采用游击战术的特殊部队”,可以执行任何作战任务。
  从抗美战争情况看,越军特工主要用于袭击对方的指挥所、通信枢纽、炮兵阵地、后方设施等目标。执行任务时,兵力、装备“少、精、轻”,一般以连、排、班为单位,特殊情况下才使用团规模的兵力。
  特工分队执行任务时,通常先派出先头侦查小组,实施一至数昼夜的抵近观察或潜入侦察,掌握对方的活动规律,而后制订多种破袭方案,并组织图上或沙盘作业,同时秘密向目标地区附近运送弹药及其它装备。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特工便利用黄昏、夜晚、雨雾,以及对方防御间隙或隐蔽地形,潜至目标外围附近隐蔽待机。先头分队秘密排除或穿越障碍后,特工主力以多路、多方向靠近目标。特工分队破袭重要目标时,通常编为突击部分和外围掩护部分。突击部分主要携带炸药、爆破器材对目标实施破袭,外围部分担任阻击打援与设置疑兵。作战时即分工明确,独立作战,又注意密切协同。
  特工打响的时间通常根据地形、天候等情况,选在午夜或拂晓对方疏于戒备之时,若发生意外,则以先打响的分队行动为准。打响后,要求首先能“打到指挥位置”,“中心开花”,多方向、多路穿插、分割,迅速突入目标,以手雷、火箭筒、掷弹筒、冲锋枪打击对方。战斗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5~25分钟。
  越军的弱点
  越军尽管经历了长期的战争,有较丰富的作战经验,反华侵华作战准备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政治上的腐败堕落,决定了他们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弱点。在战略战术方面,战役指导能力低,缺乏诸兵种协同作战的经验,基本上还处于游击战或运动游击战阶段。越军一面大举入侵柬埔寨,一面疯狂反华侵华,处于两面作战,兵力有限,力不从心。
  中越边境全长1347公里,越军展开不到10个师,正面宽、兵力少、间隙大、翼侧暴露、纵深兵力除河内守备兵力外,能用于机动作战的兵力也很少,纵深空虚。
  武器装备仰人鼻息。过去,越军的武器装备基本上靠中国和苏联援助,公开反华后,主要依靠苏联提供。轻武器尚有一定储备,但本国不能大量生产重武器装备,装备入不敷出,战争潜力有限,根本不能满足其霸权主义野心的需要。越南在抗美战争结束后不久,接着就发动侵柬反华战争,国力更加虚弱。越南财政收入每年需二三十亿越元外援弥补财政不足。由于军费负担过重,建设资金不足,国民收入连年下降,市场物资全面短缺,人民生活困难日益加深,濒于破产的国民经济难以支撑其侵略战争的长期消耗。
  越南最根本、最致命的弱点,在于其侵柬反华的非正义性质。他们的所作所为,违背了越南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遭到了世界人民的谴责,统治集团内部不稳,人心背离,士气低落,许多人不愿为霸权主义卖命。
  基于对战区地形条件和越军情况的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我军实施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不仅政治上有理,而且军事上有利,只要作战指导思想正确,完全能够达到惩罚教训黎笋集团的目的。
  汇报的同志讲完以后,许世友问:“这些情况是怎样得来的?”
  汇报的同志说:“由于越南原来是友好邻邦,我们对越南没有侦察工作。自从黎笋集团反华排华以来,大量华侨被迫回国,现在的情况相当一部分是从华侨中调查得来的。”
  “你举个例子给我听。”许世友说。
  “同登地区有一个师,该师的番号很久没有搞清,后来有5位华侨向我们反映了有关这个师的情况。
  “归侨韦观生,曾在越军第3师第2团通信连当过兵。他说:第3师于1976年7月从茅庄北调河北省。1978年7月上旬长官动员,准备调谅山同中国打仗,12团7月12、13日乘火车去了谅山。
  “原侨居高谅省有龙镇的归侨邱承发说:3师部队调往谅山时,有一辆汽车滑到有龙桥下,上不来,车上的人便在邱家做饭吃并住宿。他们问邱:这里离谅山还有多少路?邱问:你们从哪里来的?他们说:从南陆来,到谅山去。
  “归侨廖文江1978年8月22日在友谊关零公里处,看到原住陆岸机场附近的第3师两名士兵,他们也参加了驱赶华侨。
  “原陆岸县林场工人,也是归侨,名叫潘拾。1978年12月20日他从同登乘火车去谅山,在车上听到一位军官不买车票与乘警斗嘴时说:我不买车票,是办公事的。你要知道我的身份吗?就到第3师参谋部找我好了。
  “归侨陈良学的妻子有一次上街,住同登市3师的一位少校的妻子告诉他说:她的那位少校每星期都回来的,有时一星期回来3次。
  “这些情况集中在一起,就证明了第3师已到了同登。”
  后来实战证明,同登确实是越军第3师防守。
  许司令员说:“你讲得很好,有根据,也有分析。希望再把不清楚的敌情搞清。还要注意敌人变化,他们不是死的,一定会有变化,特别是发现我主力到边境后,他们可能重新调整部署,纵深里的战略预备队也可能有调动,今后不但要注意敌人的静态,还特别要注意敌人的新动态,发现一点蛛丝马迹,都要注意研究。”
  随后,许世友又讲了以下的意见:过几天要去现场勘察,现在要做些准备,研究一个初步的计划。准备好了,到时候就走,人不要多,行动要保密。兵不厌诈,并不厌密。
  第06章 边关求实
   “情况明,才能决心大,不能朦朦胧胧瞎指挥”。这是许世友经常对下级的要求,他本人更是严格按照这一条办事的。到达南宁后,他听取了情报部的汇报,了解了大概的情况,随即又赶到第一线,实地进行勘察。选择突破口
  对广西边境一带的地形,许司令员1973年调来广州军区后,已经有重点地看过。现在要打仗了,方案与实际地形是否相符,他心里还不踏实。各单位的侦察部队在第一线展开后,我就建议许司令员到第一线看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