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卿大夫,位以材进,受禄养亲。若能孝理其家,则得小大之欢心,助其
奉养。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夫然者,然上孝理,皆得欢心。则存安其荣,没享其祭。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上敬下欢,存安没享,人用和睦,以致太平;则灾害祸乱无因而起。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言明王以孝为理,则诸侯以下化而行之,故致如此福应。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觉,大也。义取天子有大德行,则四方之国顺而行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曾子闻明王孝理,以致和平。又问圣人德教,更有大于孝否?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贵其异于万物也。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者,德之本也。
孝莫大于严父,
万物资始于乾,人伦资父于天;故孝行之大,莫过尊严其父也。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谓父为天,虽无贵贱;然以父配天之礼,始自周公,故曰:其人也。
昔者,周公效祀后稷以配天,
后稷,周之始祖也。郊,谓圜丘祀天也。周公摄政,因行郊天之祭,乃
尊始祖以配之也。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周公因祀五方上帝于明堂,乃尊文王以配之也。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君行严配之礼,则德教刑于四海。海内诸侯,各修其职来助祭也。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言无大于孝者。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亲,犹爱也。膝下,谓孩幼之时也。言亲爱之心,生于孩幼。比及年长,
渐识义方,则日加尊严,能致敬于父母也。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圣人因其亲严之心,敦以爱敬之教。故出以就傅,趋而过庭,以教敬也。
抑搔痒痛,县衾筮枕,以教爱也。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圣人顺群心以行爱敬,制礼财以施政教,亦不待严肃而成理也。
其所因者,本也。
本,谓孝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
父子之道,天性之常。
君臣之义也。
加以尊严,又有君臣之义。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父母生子,传体相续,人伦之道,莫大于斯。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谓父为君,以临于已,恩义之厚,莫重于斯。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
礼。
言尽爱敬之道,然后施教于人。违此,则于德礼为悖也。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行教以顺人心,今自逆之,则下无所法则也。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
善,谓身行爱敬也;凶德,谓悖其德礼也。
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言悖其德礼,虽得志于人上,君子之所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
不悖德礼也。
言思可道,行思可乐,
思可道而后言,人必信也。思可乐而后行,人必悦也。
德义可尊,作事可法,
立德行义,不违道正,故可尊也。制作事业,动得物宜,故可法也。
容止可观,进退可度,
容止,威仪也。必合规矩,则可观也。进退,动静也。
不越礼法,则可度也。
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君行六事,临抚其人,则下畏其威,爱其德,皆放象于君也。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上正身以率下,下顺上而法之,则德教成,政令行也。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淑,善也。忒,差也。义取君子威仪不差,为人法则。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平居必尽其敬。就养能致其欢。
病则致其忧,
色不满容,行不正履。
丧则致其哀,
擗踊哭泣,尽其哀情。
祭则致其严。
斋戒沐浴,明发不寐。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其亲。
五者阙一,则未为能。
事亲者,居上不骄,
当庄敬以临下也。
为下不乱,
当恭谨以奉上也。
在丑不争。
丑,众也。争,竞也。当和顺以从众也。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谓以兵刃相加。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三牲,太牢也。孝以不毁为先。言上三事皆可亡身,而不除之;虽日致
太牢之养,固非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五刑谓墨、劓、劊⒐⒋蟊僖病L跤腥В镏笳撸恍ⅰ!�
要君者无上,
君者,臣之禀命也。而敢要之,是无上也。
非圣人者无法,
圣人制作礼乐,而敢非之,是无法也。
非孝者无亲,
善事父母为孝,而敢非之,是无亲也。
此大乱之道也。
言人有上三恶,岂惟不孝,乃是大乱之道。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言教人亲爱礼顺,无加于孝悌也。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风俗移易,先入乐声。变随人心,正由君德。正之与变,因乐而彰。故
曰: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所以正君臣父子之别,明男女长幼之序;故可以安上化下也。
礼者,敬而已矣。
敬者,礼之本也。
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
悦,
居上敬下,尽得欢心,故曰悦也。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言教不必家到户至,日见而语之。但行孝于内,其化自流于外。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
者也;
举孝悌以为教,则天下之为人子弟者,无不敬其父兄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举臣道以为教,则天下之为人臣者,无不敬其君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恺,乐也。悌,易也。义取君以乐易之道化人;则为天下苍生之父母也。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以孝事君则忠。
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以敬事长则顺。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君子所居则化,故可移于官也。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修上三德于内,名自传于后代。
谏争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
父之令可谓孝乎?”
事父有隐无犯,又敬不违,故疑而问之也。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有非而从,成父不义,理所不可,故再言之。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
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
降杀以两,尊卑之差。争,谓谏也。言虽无道,为有争臣,则终不至失
天下,亡家国也。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令,善也。益者三友,言受忠告,故不失其善名。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父失则谏,故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
不争则非忠孝。
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
王者,父事天,母事地。言能敬事宗庙,则事天地能明察也。
长幼顺,故上下治。
君能尊诸父,先诸兄,则长幼之道顺,君人之化理。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事天地能明察,则神感至诚,而降福祐,故曰彰也。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父谓诸父,兄谓诸兄。皆祖考之胤也。礼:君宴族人,与父兄齿也。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
言能敬事宗庙,则不敢忘其亲也。
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天子虽无上于天下,犹修持其身,谨慎其行,恐辱先祖而毁盛业也。
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享于克诚。故曰著也。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能敬宗庙,顺长幼,以极孝悌之心,则至性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故曰
无所不通。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义取德教流行,莫不服义从化也。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
上,谓君也。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进见于君,则思尽忠节。君有过失,则思补益。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将,行也。君有美善,则顺而行之。匡,正也。救,止也,君有过恶,
则正而止之。
故上下能相亲也。
下以忠事上,上以义接下。君臣同德,故能相亲。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遐,远也。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义取臣心爱君,虽离左右,不谓为远。爱君之志,恒藏心中,无日暂忘
也。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
生事已毕,死事未见,故发此章。
哭不偯,
气竭而息,声不委曲。
礼无容,
触地无容。
言不文,
不为文饰。
服美不安,
不安美饰,故服衰麻。
闻乐不乐,
悲哀在心,故不乐也。
食旨不甘,
旨,美也。不甘美味,故疏食水饮。
此哀感之情也。
谓上六句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不食三日,哀毁过情,灭性而死,皆亏孝道。故圣人制礼施教,不令至
于殒灭。
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三年之丧,天下达礼,使不肖企及,贤者俯从。夫孝子有终身之忧,圣
人以三年为制者,使人知有终竟之限也。
为之棺槨衣衾而举之,
周尸为棺,周棺为椁。衣谓敛衣,衾,被也。举,谓举尸内于棺也。
陈其簠簋而哀戚之,
簠簋,祭器也。陈奠素器,而不见亲,故哀戚也。
擗踊哭泣哀以送之,
男踊女擗,祖载送之。
卜其宅兆而安措之,
宅,墓穴也。兆,茔域也。葬事大,故卜之。
为之宗庙以鬼享之,
立庙祔祖之后,则以鬼礼亨之。
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寒暑变易,益用增感,以时祭祀,展其孝思也。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
终矣。”
爱敬哀戚,孝行之始终也。备陈死生之义,以尽孝子之情。
孝经刊误
(宋)朱熹撰
仲尼闲居,曾子侍坐。子曰:“参,先王有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