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宋词鉴赏大辞典 (下) >

第35章

宋词鉴赏大辞典 (下)-第35章

小说: 宋词鉴赏大辞典 (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词的品味。
 
  词的下片也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前六句:“练囊不照诗人苦。夜沉沉、拍手相亲,騃儿痴女。栏外扑来罗扇小,谁在风廊笑语。竞戏踏、金钗双股。”说明词人深夜作诗及騃儿痴女嬉戏玩耍的情景。
 
  第一句暗用车胤囊萤读书典故。“练囊”,是以素色熟丝织成的萤囊。第三句的“騃儿痴女”,指天真幼稚或迷于情爱的少男少女。第四句的“罗扇”,是以丝绢制成的小扇,化用杜牧“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意。第五句的“风廊”,即通风长廊。第六句是以“戏踏金钗”暗中引比荆楚一带端午节戏踏百草的游戏。从词的思路上看,这里说的“练囊不照”跟前面说的“长门空照”,暗中相合,都是物性与人情难通的意思。夜深了,微弱的萤火只能给词人带来一点亮光,却不能照亮出他苦吟的心境。拍手相亲的騃儿痴女忽然搅断了在黑夜里冥思苦想的词人的思绪。他们不像词人那样愁苦,而是快乐地在栏杆外拿着轻巧的罗扇追赶流萤,一次次地向池馆窗前扑来。风廊里又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他们竟然别出心裁,把双股金钗丢去地上,模仿踏百草的游戏,争着戏踏。这一幕幕地闹剧,可爱可笑而又让人发恼。可是词人似乎并不责怪,只是像素描一样,淡淡写来。大概是騃儿痴女的天真灵性唤醒了他逝去已久的童心,故以轻松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幸福快乐、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以章法而论,小儿女的嬉戏只是一段穿插,词人所要表现的是咏萤怀古,所以经过一番推挽,调转词笔续写出第二个层次的四句:“故苑荒凉悲旧赏,怅寒芜衰草隋宫路。同燐火,遍秋圃。”其中的“故苑”,本指洛阳的萤苑。大业十二年,隋炀帝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晚游山之际将其放掉,荧光照遍了整个山谷。“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杜牧《扬州》)
 
  自此皆以放萤为扬州事典。“隋宫,指炀帝在江都西北所建的隋苑。这里以萤苑为扬州事并与隋宫合而为一。”怅“,乃领格字,领起末结两句。以上四句,词人将怀古揉入景物描写,情景结合,写得极为凄迷哀婉。当年的隋苑,放萤数斛,成千上万,光遍岩谷,极尽观赏的乐趣。如今,那赏心悦目的场面早已烟消云散了。词人说”悲旧赏“,是古今对比所产生的情绪,也是本词感情基调。在悲凉之中,他感叹万千,以致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因以”怅“字领起,中间再以”同“字勾紧,最后又以”遍“字奋力重拍,写下了”怅寒芜衰草隋宫路。同燐火,遍秋圃“。繁华隋宫,如今荒径败草,燐火冷焰,严寒凄凉,冷落不堪。这三句是全词的重点句,笔力严厉深刻,充分揭示出咏萤怀古的主题,在描绘这些景物时,词人的感情很复杂。既有对隋宫故苑衰败的惆怅,也有对隋炀帝不恤民力而最终身亡国灭的感叹。寓意深远而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词,以咏萤为题,往事与实景结合,以騃儿痴女穿插其中,古今往复,纵横交错,始终围绕着萤火。这首词主题突出而内容广博,思路活泼,跌宕起伏,有其独特之处,作者用典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运用自如,已达到艺术上的佳境。 


 

                                                        


曹邍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曹蕤(生卒年不详)字择可,号松山,贾似道客,尝为御前应制。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松山词》一卷。
 
             ●玲珑四犯·被召赋荼
 
                 曹邍
 
  一架幽芳,自过了梅花,独占清绝。
 
  露叶檀心,香满万条晴雪。
 
  肌素将洗铅华,似弄玉、乍离瑶阙。
 
  看翠蛟白凤飞舞,不管暮烟啼鴂。酒中风格天然别。
 
  记唐宫、赐樽芳冽。
 
  玉蕤唤得馀春住,犹醉迷飞蝶。
 
  天气乍雨乍晴,长是伴、牡丹时节。
 
  夜散琼楼宴,金铺深掩,一庭香月。
 
               曹邍词作鉴赏
 
  自从梅花开后,这一架幽洁芬芳的荼花,算最清雅脱俗了。那缀满了白花的枝蔓,看上去如同千万条冰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挂着露珠的叶片,檀红色的花蕊,散发出浓郁的香味。也许,她就是仙女弄玉的化身?刚刚告别天宫的琼楼玉宇,来到了人间,她白皙的肌肤,不施粉黛,更显得天生丽质。夕阳西下,暮色茫茫,是鸟鴂在哀叫,可是她却像没听见似的,素花绿叶依然在晚风中摆动,好像是翠蛟白凤,翩翩飞舞……
 
  荼花是花中的珍品,和她同名的酴醿酒也是别具高格的佳酿,清凉、芳香。唐代的帝王经常要用它来赏赐宰相大臣。酴醿酒可以醉人,荼花又让他常使人心醉神往。蝴蝶经常也被她吸引得如醉如痴,留住了最后的一片春光。在晴雨不定的日子里,只有她一直陪伴着花魁牡丹,共同分享人们的爱怜。夜深了,玉楼上的盛筵已尽欢而散,紧闭着的锁住了满庭月色和花香……短短百许字,词人却生动逼真地向人们描绘了晨露朝晖中的荼、晚风暮霭中的荼、夜色月光中的荼,脉络分别分明,笔墨周至,是一篇优美的《荼赋》!
 
  这首词的一个显明特点就是“烘托”和“比喻”两种艺术手法的使用。“一架幽芳,自过了梅花,独占清绝”三句,以梅花为烘托天气乍雨乍晴,长是伴,牡丹时节。以牡丹为烘托。梅花傲雪凌霜,香飘天外,一直是花中之高士;牡丹复瓣浓薰,艳绝人寰,俨然花中之后。将荼与她们相提并论,这就显示了荼的地位。“酒中”二句,以酴醿为烘托。苏东坡有诗咏荼云:“分无素手簪罗髻,且折芳蕤浸玉醅。”黄山谷也有诗咏荼云:“名字因壶酒,风流付枕帏。
 
  看唐无名氏《辇下岁时记》中“赐宰臣以下酴醿酒”、《新唐书》中宪宗皇帝为嘉奖宰相李绛直言极谏而“遣使者赐酴醿酒”之类的记载,便知此酒的名贵。用它来作陪衬,花的声价也会抬高。“夜散琼楼宴,金铺深掩,一庭香月”三句以明月为烘托。汗漫太虚,月华如水,不愧是天地间清澈之物;而荼之香乃能溶溶然与月波共漾于一庭之中,那么纯净的花气,又何以复加焉……?如果说“烘托”成功地起到了侧面渲染的效果,那么正面刻画的任务却主要是由“比喻”来担当的。“香满”六字,以雪为喻也。用雪比拟素花,本属常见,但冠一“晴”字,便觉花光耀眼,神彩虽然与众不同。“肌素”十三字,以美人为喻也。
 
  这原也是熟套,且“弄玉”亦为经常出现在作者笔下的神话人物,惟用在这里却很别具一格。盖旧题汉刘向撰《列仙传》只说她是春秋时秦穆公的爱女,好吹箫,嫁给善于吹箫的箫史,夫妇双双仙去而已,至于她是否有闭花羞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并没有提及,故咏花词中的旦角,一般不让她扮演。可是词人竟独具慧眼,相中了她芳名里的那个“玉”字,由此生发出许多奇想,想象她必居住在“瑶阙”,一定是肤如凝脂、于是构造出一幕玉人降仙的场景来,将皎洁的荼花写得栩栩如生。看翠蛟百凤飞舞七字,以龙凤为喻。孤立地看这一句,不免显得思致平弱。但辞曰飞蛟舞凤,笔势实亦如之,远观“晴雪”,是以动掣静;近挽佳人,是以刚济柔;下映“啼鴂”,是以乐祛悲:与前后文对比,妙趣横生。……当然,词中运用入妙的艺术手法并不限于以上列举两端。如下阕“玉蕤唤得馀春住”为“拟人”,荼春末开花、花在春在等更富蕴味。此等好处显而易见,就毋庸极致了。
 
  上所述,此词咏花,可以说达到了赘述的艺术境地。然而,她太粘着于物象了,即使工到极处,华毕竟缺少寄托和情感,所以很难能振撼人心。这是一首专供帝王后妃们对酒赏花时付诸歌伶当筵演唱,聊佳清欢的应别之词,只能适合封建统治者形式上的审美情趣,而不能表达作者个人的情感,然而此词之所以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在于它还有某种美的成功,因此仍可供读者欣赏。 


 

                                                        


赵汝茪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赵汝茪(生卒年不详)字参时,号霞山,又号退斋,商王赵元份七世孙。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退斋词》一卷。
 
                ●汉宫春
 
                 赵汝茪
 
  着破荷衣,笑西风吹我,又落西湖。
 
  湖间旧时饮者,今与谁俱?
 
  山山映带,似携来、画卷重舒。
 
  三十里、芙蓉步障,依然红翠相扶。
 
  一目清无留处,任屋浮天上,身集空虚。
 
  残烧夕阳过雁,点点疏疏。
 
  故人老大,好襟怀、消减全无。
 
  慢赢得、秋声两耳,冷泉亭下骑驴。
 
               赵汝茪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感伤时事的伤怀之作。
 
  作者的感时伤世,触发点是重游杭州西湖。在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隐居生活之后,词人在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里,重到西湖。“荷花”,出于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后世用指隐者的服装。“着破”,表明穿着时间之长。“笑”是苦笑,荷衣在身,意在遁世归隐,可是“西风吹我,又落西湖”。一个“落”字,可见旧地重游,有违初衷,并非自己所愿,因此只付之苦笑。重到西湖后,有了种种感受,其一是,“湖间旧时饮者,今与谁俱?”老朋友皆不知去向,表达作者的孤苦感情,其二则是湖光山色,一如既往。“山山映带”至上片结句,从画卷似的青山“屏幕(”步障“)似的芙蓉等方面,大幅度地描绘西湖美景,字字珠玑,势如泼墨。作者通过写西湖之美,意在反衬心中的悲,使人在惊羡大好河山的同时,不禁悲叹中来,感叹物是人非的变化。上片中的”又“、”旧时“、”重“、”依然“等,都表明作者是重游西湖,因此从”重游“来看,感时伤世的感叹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在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抒写自己在此情此景中的亲身感受,悲悼王朝故家的沦落和自己的不幸遭遇。换头以“一目清无留处”一句,总括上片写景。意思是说无穷的美丽景色,映入眼帘。一个“清”字,既写出了观景的真切,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虽感时伤世,而神志却是镇静的。“任屋浮天上,身集空虚”,则是情景兼而有之。作者身在西湖,好像置身在空旷虚无的境地,“集”,引申为“停留”;由于作者身在湖中,故百物如浮,顿觉屋庐亦浮于天际,“屋浮”两句,全是从感觉方面写景,而句前用一领字“任”,作者委身运化、任其所之的思想情绪,就全表现出来,而“屋浮”句隐约透露出作者对于当时动荡不安的王朝命运的忧愁。《易林》有云:“水暴横行,浮屋坏墙。”可见“屋浮”所表现的,是一种动荡的形象,象征着作者所生活的南宋后期的局势。“残烧夕阳过雁”句,很可能就是作者这种忧虑的形象写照。当时南宋败亡之象日益明显,犹如半规夕阳,仅留残照而已。虽然美丽,但却是一种衰飒之景。黄昏夕照之下,再点缀以“点点疏疏”的“过雁”,这不仅是萧飒,而且凄凉无比。词中说:“故人老大,好襟怀、消减全无”,这是概说。然后由概括而具体,进一步诉说:“慢赢得、秋风两耳,冷泉亭下骑驴。”“故人”,也应包括词人自己。这几句,可以称“史笔”。南渡之初,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的士人,大多都恢复故国的壮志,但南宋最高统治集团,却唯求偏安一隅,白白地使英雄老大,寂寞无比,壮志殆尽,以致半壁江山,不可收拾,这几句也同样是对南宋最高统治集团的严厉的斥责。结尾“慢赢得,秋声两耳,冷泉亭下骑驴”两句则无比神妙、十分生动地把一个失意落魄的荷衣隐者的形象写活。“着破荷衣”侧重于静态,而这结尾两句是动态的描绘,甚至连这人物的听觉、感觉都写到了;在结构上,与上片的“西风”、“西湖”,以至“旧时饮者,今与谁俱”的孤独感,都互相相应;更重要的是,这两句看似轻松,实际上无限悲凉,怨中含怒,无限萧条,这种感情的脉络,是从“故人”三句延伸而来,但是关键则在于“慢赢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