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2006年第4期-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往今来,稍有常识的中国人都不会不知道黄水危害之巨和掘开黄河的严重后果。古语云:“玩火者必自焚,玩水者必自溺”。肆虐亿万年的滚滚黄河令任何一个统治者包括蒋介石都不敢掉以轻心,谁敢视千百万民众的生命财产为儿戏呢?
随着北方局势骤然恶化,德国将军的预言果然应验,面对南北日军两路夹攻,中国抗战已经到了生死关头。这时郑州第一战区将一份紧急御敌方案秘密呈送大本营,方案内容有二:第一,建议在中牟县赵口镇掘开黄堤,以泛水阻敌前进,解除敌军对武汉侧翼的威胁。第二,以黄泛区为界与敌军对峙,确保中原地区战略安全。云云。
大本营将该方案命名为“K作战”,决定正式提交最高军事会议审议通过。
本来武汉地区气候已趋炎热,但是与会者们却好像遭遇寒流袭击,他们的嘴巴一时间都被冻住了。如果说上次这些人在庐山军事会议上同仇敌忾,投下的是坚决抗战的爱国之票,反抗侵略和名垂青史的勇烈之票,弘扬民族气节的正义之票,那么现在轮到他们全体目瞪口呆噤若寒蝉。因为此时一个重如泰山的惊天历史悖论摆在众人面前,令他们无法回避、左右为难,那就是无论这些决策者投下的是赞成票还是反对票,他们都有可能变成千古罪人,要么祸国,要么殃民,从此堕入罪孽深重的历史深渊。
有人小声说:倘决堤仍不能阻敌,当如何?
蒋介石俯视众人,他问:公有万全之策么?
无人能应。
最高军事会议全体通过“K作战”,无人投反对票。该项作战命令是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名义下达的,换句话说是国家行为,不由个人承担责任。另有史学专家考证说,现存于南京第二国家档案馆的有关文件主要是电报往来,迄今无人得见“K作战”命令原件。
第二十章黄水咆哮
1
滔滔黄河,奔腾不息!
文字记载,孕育中华文明的黄河流域大约每六年发生一次较大灾害,洪水冲毁田地肆虐神州,给中原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自两汉到近代,黄灾愈演愈烈,发展到平均两年必有大灾,每年数次小灾,仅史书记载的黄河较大规模改道就达二十六次之多,决口达一千五百多次,因此人称“害河”。
黄河之害,害在泥沙。
据统计,黄河含沙量高居世界之首,当滔滔黄河昼夜冲刷风化裸露的黄土高原时,每年带走的泥沙量约为十六亿吨,如果将这些泥沙排列成高宽各一米的土堆,可环绕赤道达四十圈之多!而挟带大量泥沙的黄河一旦冲出高山深谷水流变缓,那些泥沙就在平坦的中原大地上迅速淤积,导致下游河床不断增高,因而形成“地上悬河”,也就是“高于地面的河流”。
《黄河水利志载》: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黄河三次暴涨,花园口大堤漏水崩塌,初时水口宽四十丈,因北风大作,昼夜不息,两日后水口宽达三百余丈,中泓水深达一丈七。至九月初,水口宽达五百五十丈。洪水首冲石桥,经郭当口、马渡、来童寨、黄冈庙,泻中牟、祥符、尉氏、扶沟、鄢陵等十五个州县,灾民达一百八十余万。
而上述灾难仅为历史上无数次黄河大决口中的一次。
既然古人无法将黄水变清,无力阻止上游水土流失和下游泥沙堆积,所以只好眼睁睁看着河床增高。但是人们不甘心听凭黄水肆虐,他们唯一能做的抗争就是年复一年加高加固堤坝,水涨堤高,因此到了近代黄河已经变成一条名副其实的“天河”。据1937年黄河河工局测定,黄河下游河床比古城开封高出二十多米,换句话说,黄河的底部竟比雄壮的开封古城墙还要高出三尺多!
千年黄患同我的河南老家命运息息相关。
老人说,我们河南老家位于中原腹地的贾鲁河流域,也就是历史上称为黄河故道的泛水之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水灾,也许不会发生“河南邓彭氏”逃难的故事,我们家族的历史也将重新改写。关于河南老邓家的来龙去脉,一种说法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那时候邓氏封地在赵国,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邯郸一带,后来逐渐迁入中原地区。另有一种说法是,我们老邓家与黄河以北的燕赵无关,而是来自南阳邓州府,为当地最古老的一族姓氏。据说元代之后遭遇战乱,才有一支族人迁徙到今天的中州地区,也就是邓氏宗祠的先祖。如今均已无从考证。
据说邓氏宗祠曾经出过一任广西道台,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地委书记,还有一位未到任的七品县令,令族人足足荣耀了上百年。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老邓家的族谱上此后再无奇迹出现,就像人们期盼黄河变清的奇迹始终没有出现一样。
历史终于走进烽火连天的抗战时代。
公元1938年,随着生长一冬的小麦沉甸甸地低下头来,侵略者的炮声也如同打雷一样在东方天际隐隐可闻。战争迫近的脚步声打破中原大地的古老安谧,把我的家乡族人变成一群惴惴不安的小鸟。农村不是那种没有根基的肤浅城市,农民也不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的城里人,他们的命运属于土地,土地是一根延续千年的粗大绳索,把他们双腿牢牢缚住。
他们眼下的使命是争分夺秒把成熟的粮食收割回家。
2
初夏子夜,担任豫东河防任务的第三十九军刘和鼎军长被一封急电催醒,急电下方那个冷冰冰的签名令他脑袋一震,所有睡意顿消。因为发电人是远在武汉的最高统帅蒋介石。
电文如下:
为了阻敌西进,确保武汉,依据冯副委员长(冯玉祥——注:原文如此)建议,决于赵口和花园口两处施行黄河决口,构成平汉铁路东侧地区间的对东泛滥。该军担任赵口之决口,限两日完成。已另电洛阳第一战区程长官(程潜)负责主持,规划实施……花园口之决口,已电令第五十三军万福麟部负责,仍由第三十九军统一指挥。并希电报后即向程长官切取联系,接受指示,认真办理具报。(见《中原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战亲历记》第161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7月北京出版)
刘和鼎把电文反复阅过,不由得大大地犯难了,其实令他为难的不是任务本身,而是籍贯。
因为他是安徽人。
第三十九军改编之前为皖系军队,参加淞沪抗战后奉命驻守豫东黄河,防止日军渡河,亦称河防军。尽管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掘堤放水是大本营下达的命令,但是刘军长还是坐卧不安如同芒刺在背,因为这个任务直接关系到他的家乡安徽省,也就是史称“水患之乡”的淮河流域安危。史载,仅明、清以来,淮河共发生大小洪涝千余次,其中尤以黄河改道,泛水淹没半个安徽危害最烈,这就是中国治淮史上令人谈虎色变的黄水“夺淮出海”事件。安徽地处黄河故道下游地势低洼,一旦黄水破堤泛滥,安徽将要遭受的洪灾无异于天上来水,这个重大责任令人不可掉以轻心。
刘军长赶紧找来参谋长商议。
参谋长谨慎地表示了反对意见,他当然不是反对大本营,而是反对掘堤任务。
但是没等刘军长打定主意,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商震上将亲自赶来河防军驻地。总司令是个行伍出身的职业军人,他开导刘军长说:波鸣老弟(刘和鼎字波鸣),敌人大兵压境,中原局势危在旦夕,中央不得已“壮士断腕”,舍此别无良策啊。你往远处看,中国历史上不乏“以水代兵”的先例,非祸国殃民而是救国救民啊!虽说淹了咱中原老百姓,但是我中华民族因此得救,多数老百姓不做亡国奴呀,所以这笔血海深仇一定要记在日本鬼子头上。此事关系重大,战区程长官亲自督阵,若有闪失谁也无法向中央交待……你就抓紧执行任务吧。
刚刚送走总司令,电话铃响起来。对方操着浙江口音说:刘军长,你执行命令没有?
刘和鼎浑身一颤,一股寒气直透背心。他赶紧立正回答:是的,卑职正在准备执行。
委员长仿佛已经看穿部下心思,他在电话那头加重语气说:此举关乎抗战大计和国家前途,是最高军事会议做出的战略决策……你记住,你的任何行为都不代表自己,而是代表中华民国的最高利益!
委员长最后嘱咐,千万不要惊动当地老百姓,不许泄漏消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云云。刘军长只好诺诺。在来自领袖的强大意志压迫下,河防军连夜召开会议,决定将两团官兵火速遣上赵口河堤,开始执行秘密掘堤任务。
3
尽管军队严密封锁消息,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军队开上堤坝的风声还是随同麦熟的气味一道刮向四面八方。
赵口位于河南中牟县西北面,当地村民怀着将信将疑的心情朝河堤赶来,很明显这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已经牵动他们的神经,引起他们对军队行动的严重关注。但是在黄河大堤外面,一排凶神恶煞的大兵挡住去路。
老百姓越聚越多,很快惊动一个别手枪的长官。长官是个瘸子,他站在石头上生气地训斥村民说:你们要相信政府,国军是来替你们抗战的,是来打日本鬼子的,你们这样做不是捣乱吗?不是帮日本人的忙吗?再有捣乱者一律按汉奸罪论处。
一些胆小的村民果然被唬住了,纷纷溜回家去,但是多数人还是坚持不为长官恐吓所动,他们中不少都是妇孺老人。老人抗议说:俺家后生都在国军当兵,老总能把俺当汉奸办了不成?
军队当然不敢把村民都当成汉奸抓起来法办,因为他们原本理不直气不壮,有点做贼心虚和色厉内荏的意思。后来僵持不下,经过请示,上级长官终于同意村民选派代表登上黄河大堤,条件是为了保守军事秘密,村民代表只可远观,不可走近。
当村民代表远远登上黄河堤坝,他们果然看见许多士兵都在河滩上取沙土装麻袋,然后把沙袋层层堆放在大堤上,垒出一道逶迤的工事来。当然他们不知道,这些工事的主要作用是防范老百姓,而一切挖掘大堤的工程均在这些沙袋的掩护下秘密进行。
村民代表放心了,他们眼见为实,用铁的事实驳斥军队毁堤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是别有用心的谣言。
河防军“瞒天过海”的战术大获成功。
他们在赵口数千米河堤上设置多道防线,拉起铁丝网来日夜施工。军队还在附近乡里张贴布告,禁止村民私自靠近大堤,违令者将按汉奸罪论处。于是毫无警惕的老百姓成为军队谎言的最大牺牲者,直到后来黄河决口已成事实,多数村民仍然蒙在鼓里,对临头的大难一无所知。
4
河防军开上河堤摆开战场,大打人海战术,试图拦腰截断长龙般的大堤,但是始终未见成效。
千年河堤巍然不动。
对军人来说,掘堤是个难度很大的工程,黄河大堤坚硬如铁,那是黄河沿岸民众世世代代用汗水和心血浇筑的劳动成果,洋镐刨下去只留下一个浅浅的灰白印记,哪能说毁就毁了呢?加上河防军是战斗队伍,不是专业施工队,他们一无施工机械,二无施工技术和经验,甚至连劳动工具都很缺乏,只能靠着洋铲和洋镐一点点地挖掘。此时为黄河枯水期,水流退至数百米外的河心,堤内淤集着厚厚的泥沙,这就是施工进度为什么比蜗牛还要缓慢,完成任务遥遥无期的客观原因。
从更深一层的主观因素来看,远在武汉的决策者竟然忽略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那就是这支番号为河防军的部队都是来自饱受水患之灾的安徽子弟兵。大本营派徽系军队掘堤不是等于自掘坟墓吗?身为安徽人,谁不知道黄河决堤的严重后果,他们能甘心情愿地把家乡房屋和父老乡亲淹没在自己亲手放出来的大水中吗?这不是要遭天打五雷轰的不肖子孙吗?所以无论上级如何动员命令,河防军官兵怨声载道士气低落,军官抵触情绪严重,士兵敷衍搪塞磨洋工,与他们的长官刘军长结为心照不宣的统一战线。
大本营一日数次来电催促,对工程进度极为不满。战区长官部十万火急派出督导员现场督察,督导员相当于钦差大臣,握有生杀予夺大权,他杀气腾腾地宣布说:凡军官督工不力者当场撤职,士兵磨洋工偷懒者鞭笞,贻误工期者送交军事法庭,破坏掘堤者一律就地枪毙。云云。
督导员亲自抓了几个完不成任务的军官,将他们撤职罚办,鞭笞出工不出力的士兵,另有一名逃兵被抓回来当众枪毙。但是严厉镇压并未收到整肃军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