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当代-2006年第4期 >

第21章

当代-2006年第4期-第21章

小说: 当代-2006年第4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淇岷筒豢煽咕堋W芩玖钏担好魈旆苫胀段镒剩χг闶ν抛髡健愕娜挝袷峭献〉腥耍蘼廴绾我惨岢值脚汕簿髁Φ酱铩!�
  土肥原诺诺。 
  总司令最后警告说:第十四师团不许突围!不许撤退!不许放弃阵地……即日起派遣军开始攻击,你们就是最前线! 
  放下电话的土肥原如同打了一剂强心针,不禁感激涕零信心大增。他相信日本军队的强大和不可战胜的秘密正在于此,那就是他的背后站立着整整一个日本帝国。一旦日本机群隆隆飞临,孤军作战的第十四师团官兵得到补充和增援,就等于敌人末日来临了。 
   
  5 
  战地记者亲眼见证飞机大规模空投的历史性时刻。 
  清水岩太郎在发自中原的战地报道中激动地写道,由于师团连续作战,弹药消耗殆尽,许多大炮只剩下几发炮弹,坦克和汽车则因为缺少汽油再也无法开动。但是官兵士气仍然高昂,向敌人发动勇猛反击,前线多处阵地已经与敌人进行肉搏战。记者提到曾经报道过的坦克车长河边俊也,该军官现在已经变成一名步兵,因为他指挥的“044”号坦克不仅没有汽油,而且没有炮弹。听说炮兵也都纷纷端起上了刺刀的步枪,随时准备与敌人进行最后决战。阵地上还在流传这样一个消息,官兵爱戴的师团长亲自走进战壕,并以长刀劈杀一名敌人俘虏,这个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帝国官兵的斗志,他们决心不惜全体“玉碎”也要誓死捍卫师团的神圣荣誉。 
  随着多日来淤积天空的乌云消散,天气终于转晴,空中传来沉重的飞机马达声,这是第一批赶来支援的日本飞机飞临阵地上空。日军官兵不顾危险纷纷站起身来欢呼,他们点燃事先准备好的烟火给飞机指示空投目标。记者注意到,排出整齐队形的日本机群都涂有海军而不是陆军飞机的标志,说明这是海军战友前来协助陆军作战,真是令人感动的一幕啊。强大的海军机群轰隆隆地飞临阵地上空,那些小巧灵活的战斗机始终占据高空担任护航,体形庞大笨重的轰炸机和运输机则降低高度作低空盘旋。 
  猛然间,一朵洁白的降落伞像盛开的花朵绽放在天空中。 
  记者写道:这是一个足以令师团官兵万分激动的光荣时刻,随着更多降落伞的打开,那些装满子弹、炮弹、汽油、粮食、武器、药品的铁桶、木箱和包裹就像神话一样从天而降,纷纷落到我军阵地上。官兵们禁不住高呼“天皇万岁”,他们纷纷挥手向海军战友致敬,许多人还情不自禁地流下幸福的热泪来。官兵们从四处把这些同生命一样宝贵的空投物品收拢起来,然后以最快速度分发到各部队阵地上。也有少数降落伞被风刮到中间地带,指挥官就派出坚强分队迅速出击,最大限度地抢回这些来之不易的作战物资。 
  牧村军曹的话代表广大师团官兵的心声,他对记者说,伟大的天皇保佑我军,天照大神(注:指天皇)的光辉必将照耀整个支那大陆。我神圣皇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日本出版的《大本营陆军部》证实,豫东战役期间日本海军飞机对被围困的陆军第十四师团进行长达一周的不间断空投补给,出动飞机达数百架次,空投弹药粮食和补给品达数百吨之多。这是中日战争爆发以来日本飞机首次实施这种全新的“立体补给”战术进行空中支援,从而打破中国军队的地面封锁,使得陆军官兵每天都以猛烈炮火还击敌人。 
   
  6 
  与海军飞机救援土肥原师团几乎同时,寺内寿一总司令在徐州发布命令,华北派遣军全线出击,实施以歼灭中国军队主力为目的的中原作战。总司令在下达给各师团的命令中毫不理会东京大本营关于“不得逾越开封以西”的限制,而是以一种坚定和信心十足的口气宣布: 
  全力进攻!华北派遣军的目标是——郑州和武汉! 
   
  第十三章前仆后继 
   
  1 
  蒋介石得知敌人获得空中补给的消息,身体顿时僵硬了。 
  如果说此前大本营的全部决心和计划都是建立在一个众所周知的前提下,那么这个前提就是,土肥原师团最多可携带不超过一周的弹药粮食。 
  但是这个陈旧的战场规律被飞机的出现轻而易举地打破了。 
  这是日本军队首创在战场上实施大规模空中“立体补给”战术,此前世界战史均无先例,即使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德军也要在一年多以后才开始向东方的日本盟友学习。“立体补给”战术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的地面战争模式被打破,时空距离不再成为绝对和不可逾越的壁障,但是实施这种先进战术的前提是必须拥有一支强大和占据优势的空中力量。 
  蒋介石先是深感震惊,随后变得怒不可遏起来,他几乎无法接受这个难以置信的残酷事实,那就是眼看就要被消灭的敌人居然起死回生了。 
  总参谋长何应钦小心地汇报说:综合前线情报,总参谋部认为土肥原师团每天至少需要获得数十架次飞机空投,否则还是无法坚持二十四小时以上。对此我军应当采取双重打击的战术:地面加强攻势,尽快消耗敌人弹药,同时我空军必须坚决攻击敌人运输机,拦截和干扰敌人空投,这样双管齐下才能确保战役胜利。 
  白崇禧补充说:我优势的地面部队要尽快穿插分割敌人阵地,与敌人近战混战,致使敌机无法准确空投。 
  蒋介石眉头紧锁沉吟不语,过了一会儿他忽然转过身来,向众人提出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如果我军放弃歼灭计划,结果当如何? 
  两位总参谋长不由得对视一眼,异口同声回答:恐怕为时已晚。敌华北派遣军已经大举进攻,只有坚决消灭土肥原师团,才能转危为安扭转局势。 
  委员长点点头,他并非真要放弃进攻,而是希望得到证实,背水一战是唯一选择。他转向新任空军总指挥钱大钧,厉声命令说:我不管你有多大困难,你必须立即向敌人进攻,一定要切断敌人空中补给线。 
  抗战以来,制空权始终掌握在敌人手中,经过十个月激战我军飞机早已所剩不多,有战斗经验的飞行员更是人才奇缺,加上苏联援华飞机也只够勉强保卫大城市,谈何容易切断敌人空中补给线?况且近来敌机骤然加大空袭武汉密度,分散兵力更是捉襟见肘困难重重。但是领袖决心已下,钱大钧此前职务为委员长侍从室主任,他顺从地立正回答:是!卑职遵命,誓死完成任务! 
  蒋介石重新立于作战地图跟前,心有不甘地盯着黄河岸边那块被我军团团包围的敌人阵地,简直有种咬牙切齿的表情。日本人仗着空中优势为土肥原输血,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骄横的敌人并不知道,国民政府也有自己精心打造克敌制胜的秘密武器,不到关键时刻决不会轻易派遣上阵。 
  何应钦向他汇报说:开封前线指挥部报告,装备新型臼炮的铁甲列车“中山一号”与“中山二号”已经奉命进入攻击阵地;“铁锤”重炮团也在连夜向前线开进。还有代号“猛虎”的机械化坦克部队最迟将于四十八小时内到达指定位置,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蒋介石点点头,人们看见领袖的目光像一道闪电,劈开迷雾直指那个躲藏在冥冥之中的凶恶敌人。这几支奇兵都是委员长手中的法宝和降魔剑,必将破除敌人施展的魔法,歼敌于黄河之滨。 
  蒋介石一口气签署多道命令,然后吩咐侍从室主任林蔚:通知夫人……我要同夫人一道去汉口机场,慰问空军将士。 
   
  2 
  “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深知中日之战不可避免,紧急选派大批优秀人才前往西方留学,堪称当代“新洋务运动”。 
  炮兵少将来凤山就是其中佼佼者之一。 
  来凤山,广东潮州人,出身名门望族,祖上世代为官。清朝垮台天下大乱,青年来凤山投笔从戎考上飞行军校,开始戎马生涯。他先学习飞行,后因身体不适改行当炮兵,从此跟大炮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北伐革命军中屈指可数的炮兵专家。他曾在蒋、冯、阎中原大战中指挥一营火炮轰垮西北军一个师的连续进攻,也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运用山炮抵近射击,直接摧毁日军据点,取得辉煌战绩。蒋介石称赞他为“我国民革命军之难得栋梁人才”。 
  1935年,来凤山被派往英国留学,此行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令其发出“西人如此日新月异,我辈如不努力学习现代之科技,华夏当无立足之地矣”的感慨。他如饥似渴地发奋学习,不仅各科成绩出类拔萃,还在军校组织的炮兵对抗演习中取得十胜一负的优秀战绩,被英国教官誉为“炮兵天才”。毕业时英国校方希望挽留他,开出优厚条件聘其留校,英国军方也赠送一笔路费,送他到欧洲各国游历考察,但是此时日本人对我华北虎视眈眈,中日战争一触即发,来凤山谢绝校方聘请,考察完毕立即踏上归程,被国民政府任命担任新式重炮团指挥官。 
  二次大战是炮兵发展的全盛时期,炮兵以其强大火力成为世界各国陆军的宠儿,与今天导弹的重要地位相似。西方列强争相研制大口径火炮,比如日军有一一五榴弹炮,美军有一五五榴弹炮、一八〇榴弹炮,苏俄有二〇三口径大炮,希特勒德国更是梦想开发出能够打过英吉利海峡的超级大炮等等,这些大炮都被自豪地冠以“战场之王”的美誉,炮兵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中国从抗战前夕购进并仿造德国著名的伯虏克一〇五榴弹炮,这种远程火炮最大射程可达十一公里,是当时中国军队拥有的最大口径火炮,被誉为中国的“炮兵之王”。但是由于条件限制产量较少,这种新式大炮仅够组建少数几个炮团,来将军指挥的“铁锤”重炮团即为其中之一。 
  “铁锤”重炮团曾在1937年南京各界抗战誓师大会上威武亮相接受检阅,令国人耳目一新深受鼓舞。国内报纸纷纷载文赞誉,称中国抗战和收复失地皆寄希望于此矣。国外也有报纸评论说:中国人追赶世界先进军事的步伐,由此可见其端倪矣。 
  可以自豪地说,这是一支堪与西方列强比肩的现代化炮兵部队,不仅装备先进的大口径远程火炮,而且该团军官全部毕业于黄埔军校,主官都有国外留学的文化背景,接受过现代战争理论的熏陶,堪称一支高素质的新型军队。团长来凤山将军更是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炮兵专家,全团官兵在后方同仇敌忾刻苦训练,他们在豫东战役的关键时刻奉命出击,像一柄高高举起无坚不摧的正义铁锤,担负起予敌致命一击的战场重任。 
   
  3 
  邱清泉,字雨庵,抗战名将。黄埔二期毕业,浙江永嘉人,曾与桂永清、宋希濂等人并称复兴社“十三太保”。邱清泉也是新洋务运动造就的精英人才,他留学于德国陆军大学,曾师从著名的“坦克战之父”古德里安将军,著有多种军事论文,被人誉为“一颗冉冉升起的耀眼将星”。 
  据《邱清泉将军传》载,邱曾入上海大学研究社会学理论,其后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投考黄埔军校,三十岁即被提升为陆军少将。1934年国民政府公开选拔青年军官前往欧洲留学,邱清泉在考试中一举夺魁,成为名噪一时的军中状元,受到蒋介石亲自接见。邱清泉先入德国工兵学校学习,但是他对工兵不感兴趣,次年重新考入著名的柏林陆军大学,主修现代化军事课程。邱清泉在德国留学的最大收获是有幸认识了赫赫有名的坦克战专家古德里安将军,他拜读了古氏的坦克战著作,研究了当时刚刚在欧洲兴起的机械化作战理论,德国将军富有创造力和预见性的“闪击战”思想立即征服了这位来自东方的青年军人,他在为国防部撰写的军事论文中由衷感慨道:“如果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则将为机械化部队大出风头之时代矣”。邱清泉多次向古氏登门求教,至此追随古氏潜心钻研机械化作战,将古氏论著《重视坦克战》奉为经典。 
  邱清泉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他给友人信中自述云:留德生活极为清苦,余日日早起出操风雨无阻,每每攻书苦读至深夜,亦不敢稍有懈怠也。青年军人邱清泉将国家安危和抗战责任牢记在心,三年如一日刻苦学习,广泛涉猎世界军事动态,并利用休息时间翻译许多军事文章寄回国内发表。当时许多公派留学生胸无大志,贪恋国外物质享受不思进取,邱清泉对此极为鄙夷。一次他得知某友人外出嫖娼,立即愤然与之绝交,还削发明志,表示不屑与这些蝇营狗苟之徒为伍。蒋介石听到驻德大使馆汇报后大为赞赏,指示使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