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的官办经济--世界上最怪异的经济 >

第14章

中国的官办经济--世界上最怪异的经济-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崩溃论”其实也是这样,大势上看不清楚,看到一些困难就糊涂了,就失去信心到理想主义里面混去了,其结局可想而知。
  这就是老毛说的“气可鼓不可泄”,道理是好的。但还得结合“实事求是”,有错就得认,得去改,穷就老实承认,不然成可笑的自吹了。心里有底气,手头上不停找办法,总会发达的,做人与建设国家都是如此。从这个道理上来看,日本韩国虽然偏执,但其发达是合乎逻辑的。台湾以前还有股气,反攻大陆虽然不实际但不可笑。现在台湾已经不行了,整天就是伏低做小,弄一些上不得台盘的小动作,空喊民主,实际上气已经泄掉了,沉沦只是时间问题,并非哪个政党的问题。
  邓小平对这些大局问题相当清楚,所以并没有搞“全面反思”“全盘西化”这些投降主义的东西,也不闭关锁关,而是坚定地对外开放。中国政府这个穷人,由穷到富,不过是二十来年的事。
  (二十三)穷政府的几大主题对于一个人,什幺叫穷,什幺叫富,这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有时明明没多少钱的人会觉得自己够富了,钱多的人却觉得自己很穷,所以以空对空论穷富是没什幺意义的。但与自己过去对比,在一些与财富有关的事情上,明显有很多事以前做不到的,现在可以做到了,那么我们说“变富”了,还是靠得住的。例如以前想天天吃苹果没那么多钱是做梦,但现在有钱不成问题了,那么肯定得算比从前富了。当然,这和人的幸福感并非正相关。以前天天盼苹果吃时生活有点进步就高兴得很,现在看见别人买房买车自己没指望烦得不得了。自己觉得富不富,得看你想干什幺事,干不成就觉得自己穷。
  政府也是这样,一个是要绝对意义上“变富”,在国家层次可以笼统地用财政收入固定资产外汇储备等与“钱”有关的数字来表示,实质上是支持货币价值的产业、资源、技朮等与综合国力有关的体现。第二是要界定“想干的事”,不然什幺事都想做,那永远只会觉得穷得要死。改革开放开始为什幺觉得非常穷,是因为这两方面都困难。对内对外能用的钱不多,维持性财政,综合国力要急起直追。想干的事吧,又特别多,国家对人民生活从最底层就开始大包大揽,所有的经济建设都由政府包搞,挑得担子太重了,对于发展又雄心勃勃。责任与目标都不小,国力不足,政府自然会觉得穷得要命。
  那么政府想由穷变富,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去想办法。最开始的办法很容易,把“想干的事”调整一下,就会好些了。你要管农民怎幺种田,结果是一起磨洋工,又要管农民生活返销粮,还不如让农民自己搞。这个只要想通了就很容易,政府责任也小了,农民也得了实惠,农业产出也多了。这就是“农村承包责任制”,就是一个最容易想到的办法,没有什幺了不起的意义,也正因为简单,后面越搞毛病越多。
  其实政府花钱的大头,在于一些“重”项目。这些项目有这样的特点:对技朮与资源要求较高,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很大﹔想要做成最终产品获得经济效益非常困难,必须持续投入,缺一环都不行﹔国际上竞争激烈,落后一点就没有竞争力﹔国防项目甚至没有经济效益,就是花钱买安全。典型就是如“运十”这个项目,其它的国防大项目都很多。这样的项目,不断大搞的话对技朮积累是有好处的,还会有“技朮溢出”效应,国防技朮拿来民用很常见。这是好的方面,但不好的在于真是太花钱了,政府会弄得很穷。从长远来说,技朮积累是有利于挣钱的,但这也不一定,真的要实现靠技朮挣钱,需要很多条件。一是你要把技朮用到挣钱上去,不能老是一门心思地技朮技朮只投入不产出。二是怎幺从技朮到挣钱,这相当复杂,并不比搞技朮容易,商业竞争上技朮好的败给技朮差的事情很常见。我认为挣钱的综合套路比单纯搞技朮要难得多。也就是说,你可以赞成“搞技朮”,但千万不能把“搞技朮”等同于“搞技朮挣钱”,这是两个相差甚远的事情。一些人幻想毛时代重工技朮路线这么搞下去就会发达,就是这样的简单处理。反正现实里苏联这样搞是垮掉了。中国那时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差距,主要还不是技朮的问题,香港有什幺技朮?就是挣钱的综合套路上,差得很远。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老邓出头去砍“重”项目是相当自然的。他不是理想主义者,相当实际,既然不打粮食,就砍了。理想主义的人骂短视爱骂骂去,反正我弄一堆操作主义的人干事,这些人能理解就行(相当多的人确实能理解,支持运十下马的人里很多想得很深),不跟你们扯这些无聊的事。当然现在政府有钱了,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政府也并非不懂技朮的重要性,不看短期经济效益猛投R &D 已经快十年了。老邓那时,是别无选择,一方面没钱,得用技朮去挣钱,另一方面用技朮挣钱的套路也得在实践中锻炼出来。再则当时国际局势还算好,号称“和平与发展是国际社会两大主流”,确国防有理由,美帝与台独闹得凶是后来的事。
  砍了重项目,让国防“忍耐”,挑的担子轻了,就有余力去做其它事,主要精力也转向其它事。这其它事就是几大主题,基础设施、消费、进出口贸易、引进外资、产业升级等等。把这些事做好,自然就会“变富”。这些都是后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很常见的东西,与改革开放以前的不太一样。
  这是我认为改革开放前后经济政策的最大差别。至于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是做这些事情的方式。以前是国防第一,狠搞重工业,那肯定只能是计划经济,最后因为一些政治因素搞成了中国特色的僵化计划经济。改革开放了,要大搞基础设施、消费、进出口贸易、引进外资、产业升级,那实践的结果一定是慢慢把计划经济改掉,最后成为中国特色的官办经济。老邓是搞经济的老手,实践经验很丰富,不会被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好这类以空对空的无聊理论欺骗,他搞改革的原因是要把那几大主题搞好。我们前面说的老朱为提高效率整的那些招,也是因为这几大主题。苏联就不是,它认为国家应该这样这样运行,结果自然会好,和中国的改革完全是两回事。
  对于基础设施、消费、进出口贸易等几大主题,怎幺干好是个相当专业的事,这里头有太多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中国摸出了不少法子,也犯过不少错误。干了二十多年,就几个主题的发展而言,可以肯定是相当成功的。一些人否定改革,对这些主题只能一带而过,不然会被政府拿数据砸死。当然可以从环境保护、贫富分化、贪污腐败、道德沦丧、教育医疗等问题下手,这方面可以说的相当多,中国政府自己都承认了,人人都相当清楚了。至于从“整体”上该肯定还是否定改革开放,这是个无聊的哲学问题,无非是个人喜好,你喜欢这方面变好了,他痛恨那方面变坏了。
  我去评价,喜欢到具体的问题里去看。最终目标当然是解决所有重大问题。我说的这几大主题,以及那些人人皆知的改革开放的大缺点,都是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一个政府不解决基础设施等大主题,我是不会有任何兴趣去论什幺成功失败的,其它的比中国再好都没兴趣。对于中国来说,不解决几大主题,其它问题最终都是没有出路的。现在几大主题基本解决了或者有了解决的希望,其它问题弄弄并不需要多高的水平,无非是哪个闹得凶就解决哪一个,除了骂娘,没有什幺意思。这就是是抓纲治本。
  (二十四)毛泽东反全球化在基础设施、消费、进出口贸易、引进技朮、产业升级等几大主题中,进出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要论“重要性”(其实都重要,比哪个更重要,是个要定标准的哲学问题),进出口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抓进出口贸易较容易入手,对其它几个主题都有促进作用,可谓“着一子而全活”。一些国家多年来的经验表明,进出口贸易搞得好,其它方面就不会差。如果下大本钱搞其它方面,进出口却表现不好,那么很可能是有问题难以持续的。
  用“比较优势”理论来分析一国在进出口贸易中的表现,经过多年来历史的考验,确实是很好的方法。“比较优势”的名头这么大,不是靠吹嘘,确实是管用(当然什幺理论都不能乱用,背景知识很重要)。照我的理解,比较优势理论用到进出口上,应该是两个层面:一是要分析清楚自己的比较优势,按你现有的比较优势去搞进出口,二是要去提高你自己的比较优势。
  对中国来说,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优势所在,就是如我们前面SWOT分析中所做的。这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文过饰非胡吹大气,一定要实事求是,放到国际大环境里去老实分析。你不能胡吹说,运十已经飞上天了,所以客机制造是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应该把资源投到运十上去,把波音空客的市场抢过来,卖几十架飞机就能解决全国人民很多大问题了,这多带劲。这么做不是不可以,但会很惨。俄罗斯飞机制造比中国好多了,也卖不了多少客机,中国要往里投多少钱是没法算的。如果对运十的技朮问题有些了解,就知道客机制造绝非我们的比较优势,短缺的技朮资源非常多,即使只给自己的航空公司用也差之甚远。你可以说,应该投入资源到大飞机制造上去,但出发点得是“提高自己的比较优势”,不能说是“靠比较优势挣钱”,现在政府实力足够,确实可以这样搞。对于80年代中国那个穷政府,这是个相当为难的选择。另外,有人说买外国飞机上千亿美元,为什幺不拿很少一部分钱出来自己研制?这个是错误理解了钱。这实际是个资源投入问题,有些东西不是钱能够代替的。中国的飞机制造产业就那么些人力物力技朮资源,如果去搞最耗资源的大运,很多其它飞机就不能搞了,投再多钱都是如此,除非你用美元立刻能买来技朮,投钱才管用。就象现在中国如果下定决心了完全可以扔出一千亿美元去搞大飞机,但人家不卖技朮,什幺时候能搞出来还真不敢说。
  80年代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有一定技朮水平,人力资源非常丰富,政府搞项目非常厉害。这要干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真是太合适了,确实就是全球最好。后来挣到了不少钱,基础设施越来越好,又发展出新的优势:资本,结合引进技朮自研技朮,技朮密集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也成了比较优势。当然还有更高级的,就是“知识经济”,发达国家的金融、技朮、品牌等等综合优势发挥出来层次更高。
  中国搞改革开放运气不错在于,这些比较优势正好在全球化大扩张的国际大环境里发挥了很大作用。本来早些开放按比较优势搞会更好,但80年代来搞也还来得及,再晚,就不好办了。想想看,如果印度先于中国十年开放,纺织业机电产业让印度占去了,中国再来改革开放,还有什幺可搞的?全球化的过程,是不断演化的,中国以前封闭与世界经济关系不大,世界经济没有中国照样演化,并不会等中国准备好了才动,中国只有加进来才能影响这个过程。
  全球化的本质,是“全球生产大分工”,背后就是“比较优势”理论。社会分工提高效率,确实是经济学的精要所在,马克思都认的。随着交通与通信工具速度与效率的几次飞跃发展,从马车发展到轮船火车汽车飞机,从电话一直到互联网,经济社会的范畴终于扩展到了整个地球。以前一国内部社会各阶层从事不同的产业分工,效率比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高得多。现在是国家级别的分工,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全球布局生产,效率比一国自己搞又有提高。所以说,全球化是大势所趋,这才是真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所谓的“民主”根本比不了。但也不是说的这么好,这样的全球化必然就是有的吃肉,有的喝汤,有的在泥里打滚。全球化的生产效率是提高了,可是公平没有谁来给你保证。不仅没人保证,有实力的国家还就是要弄得不公平,给自己划拉利益。文明点的就是条约,你不肯就范我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暴力一下不是什幺难事。
  现在有一些反全球化的组织,痛诉全球化的各种坏事,都是真事,但其实掀不起什幺浪花。全球所有社会都是被利益驱动的,并不是善恶驱动的。真正反全球化的老大,得算是老毛的“造反有理”。那时美欧与苏东两大阵营对峙,其实都是要全球化。苏联组织的经护会各集团就有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