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清算品三国 >

第28章

清算品三国-第28章

小说: 清算品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哥”,这是古今都有的事,并不一定非得是拜把子兄弟才如此称呼。关羽被东吴人杀害后,魏文帝曹丕诏问群臣:“刘备是否会出兵伐吴,为关羽报仇?”侍中刘晔回答说:“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关羽被杀害,如果刘备不能为他报仇,对关羽的恩义就不算全始全终了。”(《三国志·刘晔传》)在这里,从魏国人看来,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又是“恩犹父子”了。古人有“君臣如父子”的观念,所以这个说法并不值得奇怪;同时也可以反证: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并不是把兄弟,他们的当代人对此是很清楚的。如果说:关羽和张飞虽然不是拜把子兄弟,但“飞兄事之”,说明两个人是称兄道弟的哥们儿;而刘备和关羽则只能是君臣关系,除了初起时可以没大没小,“恩若兄弟”外,在平生的大部分时间段里,是不能称兄道弟的。
关羽死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而生年不详。元代有一位学者叫胡琦,考证了关羽的年龄,结论是:他生于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左右,比刘备还大两岁。另外,在清朝康熙年间,关羽的故乡解州(山西运城市)有人在掘井时,掘到了关羽祖墓的墓碑,上面镌刻着关羽的家世。有一个名叫朱旦的官员据此写了一篇《关侯祖墓碑记》,在文中说关羽生于汉延熹三年(公元160),与胡琦的考证相近。按照这种说法,比刘备大一岁。如果二人以兄弟相称的话,那么刘备反倒是弟弟了。
标题: 34 烧粮车还是烧粮库?
内容: 火烧乌巢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关键所在,而这又是许攸的一大功劳。许攸在最关键的时刻投归了曹操,向曹操透露了重要的信息,促成了曹操的成功。易书说:
“许攸一到曹营,就为曹操出了‘火烧乌巢’的计谋。曹操也当机立断,亲自率领轻骑兵直奔乌巢。乌巢是袁绍的粮库,却没有派重兵把守。曹操化装成袁军,人衔枚,马缚口,趁夜色,抄小路,急行军奇袭乌巢,一把火烧光了袁绍所有的军需物资和后勤设备。”(《品三国》89—90页)
现在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在乌巢烧的是粮库吗?这里没有重兵把守吗?我们且看有关的记载:
《三国志·武帝纪》: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
《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
“(许攸曰)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烧)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三国志·袁绍传》:
“会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运车。……琼宿乌巢,去绍军四十里。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候夜潜往攻琼。”
这些记载都说得很清楚:袁绍有一万多车辎重,其中主要是粮食,还包括一些其它军用物资,从北方启程,向前线发运。袁绍怕发生闪失,派大将淳于琼等五人率兵一万多人迎接与护送。走到乌巢(今河南封丘西北),离官渡还有四十里,在那里宿营休息。曹操从许攸那里获得了信息,乘淳于琼戒备不严的机会,出轻兵打败了淳于琼,烧了辎重车。被烧的多为粮食。一则曰:“遣车运谷”;一则曰:“辎重有万余车”;一则曰:“北迎运车”;可见淳于琼等人的任务是护送辎重车,不要让粮食和军用物资受损失,而不是保卫粮库。曹操烧的是以粮食为主的辎重车,而不是粮库。
标题: 35 一个“粮”字了得!
内容: 官渡之战,从白马和延津之役算起,一共经过了八个月(公元200年2—10月),而双方在官渡对峙,就有两个月(8—10月)。双方相持不下,后来曹操方面军粮不继,士卒疲乏,曹操感到有些难以支持,曾一度产生退兵的想法。但到了最后,袁绍却一触而溃,曹操有如摧枯拉朽一般大败袁军。原因在哪里?易书总结说:
“刘备开溜,袁绍失了外援;许攸叛逃,袁绍丢了智囊;张郃反水,袁绍折了臂膀。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袁绍大势已去,接下来只能是全军覆没,土崩瓦解。”(《品三国》90页)
这些当然都是袁绍溃败的诸因素,但都不是关键之所在。
刘备开溜,袁绍失了外援:溜就溜吧,反正他手中并没有多少兵,而且此人尽打自己的小算盘,对袁绍三心二意,有什么大用?易中天说得好:“就像年三十的凉菜,有他过年,没他也过年。”
许攸叛逃,袁绍丢了智囊:叛逃就叛逃吧,这智囊就像瞎子戴眼镜,他就是在袁绍身边,袁绍也不听他的,有等于没有,去和留都一样。
张郃反水,袁绍折了翅膀:张郃确是好将,失去太可惜了。袁绍在白马之役失去了颜良,延津之役失去了文丑,现在又失去了张郃,当然在军事上都有很大的影响;但袁绍人多势众,其他将领也足以抵挡一阵,还不至于因此就马上垮台。
那么关键之处何在呢?是一个“粮”字,是因为曹操在乌巢烧了袁绍数量庞大的粮食(一万多车辎重,主要是粮食)。没有粮食,军心动摇,斗志陡降,想到也许不久就会饿死,还有什么心思作战?于是便在曹操的凌厉攻势下,一溃而不可收拾了。
易书对袁绍溃败原因的分析,恰恰就忽略了,或者说淡化了这个画龙点睛的“粮”字。在叙述火烧乌巢时,说是“一把火烧光了袁绍所有的军需物资和后勤设备”,也没有提到“粮”字。当然,“所有的军需物资”应该包括粮食在内,但毕竟对粮食强调得太不够了。
许攸叛逃,确是袁绍溃败的关键,但问题不在于“袁绍丢了智囊”,而在于他向曹操提供了粮车到达乌巢的信息,使曹操把快要到达前线的这批救命粮食付之一炬。
说一千,道一万,一个“粮”字了得!
标题: 36 公孙康未设鸿门宴
内容: 袁绍在官渡之战失败后,退回了冀州,二年后死去。后来曹操又打败了袁绍的儿子,袁绍的两个儿子袁熙和袁尚逃到乌桓部落中去。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北征乌桓,在柳城(今辽宁朝阳南)击败了乌桓,二袁逃到辽东太守公孙康那里去,被公孙康杀了,传首于曹操。关于擒拿二袁的过程,易书说:
“据《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典略》,当时公孙康设下‘鸿门宴’,将袁尚和袁熙一举擒拿。”(《品三国》91页)
此说不确。我们先看看《典略》是怎么说的:
“(公孙康)乃先置其精勇于厩(马棚)中,然后请熙、尚。熙、尚入,康伏兵出,皆缚之,坐于冻地。”
这是袁熙、袁尚到辽东后,初次和公孙康相会时的事。公孙康先在马棚里设下伏兵,然后请二袁进来,二袁一进来,伏兵就出来捆绑了二袁,把他们放到外面的冻地上。《资治通鉴》也记载了这件事,说二袁进来之后,“未及坐”就被擒了。(这是本之于《后汉书·袁绍传》。)哪来的“鸿门宴”?别管酒菜好坏,“鸿门宴”总该有个宴会作样子,这仅仅是宾主之间的初次相见,屁股还没有坐下,就被捉拿了。
标题: 37 卞氏是曹操第几任夫人?
内容: “他的第二任夫人卞氏,就出身“倡家”。”(《品三国》105页)
此说不确。据《三国志·后妃传》裴注引《魏略》说:
“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刘夫人生子修及清河长公主。刘早终,丁养子修。”
又:《三国志·后妃传》说:
“建安初,丁夫人废,遂以后(卞氏)为继室。”
根据这两条记载,曹操的第一任夫人是丁夫人,第二任夫人是刘夫人,刘夫人生了曹操的长子曹昂,字子修,因为她早死,曹昂由丁夫人抚养。后来丁夫人与曹操离异回家,卞氏便被立为正室了。
可见,卞氏至少是曹操的第三任夫人,根据记载:在她之上除了丁夫人之外,还有一位刘夫人,至于没有记载的,我们便不得而知了。
又:《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说:
“卞皇后生文皇帝,任城威王彰,陈思王植,萧怀王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昂,相殇王铄。”
把卞皇后排在刘夫人之前,是因为卞氏是皇后,而且是皇帝之母,又是皇太后;早死的刘夫人不过是夫人。这是以尊为序,并不表示卞夫人嫁给曹操比刘夫人还早。
标题: 38 女官敢让王后请客吗
内容: “然而卞夫人出身虽差,人品却非常好,为人处世也很低调。《三国志·后妃传》说:曹丕立为太子后,身边的人开玩笑要卞夫人(按:此时已不是夫人,而是王后)请客。卞夫人说:我没把孩子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品三国》105页)
按:《后妃传》的原文是:
“文帝为太子,左右长御贺后曰:‘将军拜太子,天下莫不欢喜,后当倾府藏赏赐。’(下面是卞氏的话,兹略。)”
长御是皇后或王后身边的女官,有左、右长御。这是长御向王后道喜,希望王后能对下人颁发赏赐,而不是要求王后请客。那时等级森严,尊卑有别,女官们谁敢要求王后“请客”?有时她给你一点吃的,那也叫“赐食”,而不能称为请客。就拿现在的官场上来说,虽说上下级间都是同志关系,下属也不敢随便要首长请客啊,你请他还差不多,但那也常不给面子。易书说:这是“身边的人开玩笑”,这提法未免太现代化了,那时女官敢和王后开玩笑吗?没大没小,反了你了!
标题: 39 德才兼备不是曹操的用人政策
内容: 关于曹操的用人政策,易中天说:
“曹操的政策是: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品三国》105页)
这个概括是错误的。尽管曹操也很赞赏一些德行高尚的臣僚,如说崔琰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三国志·崔琰传》),对毛玠的俭朴、正直加以肯定(《三国志·毛玠传》)。但他所公开宣扬的用人政策,强调的却是唯才是举,而不是德才兼备。也不是德才兼备加唯才是举。《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了两个《求贤令》,所贯彻的都是唯才是举、不问德行的精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的令文说:
“若必亷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因为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得以称霸,而管仲却不是亷士)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外面穿着粗布衣,胸里怀有美玉一般的才能,却在渭水之滨钓鱼。指西周的姜子牙)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与嫂子私通,接受金钱贿赂,指西汉丞相陈平。是魏无知把他推荐给刘邦的。)二三子(你们几位臣僚)佐我明扬侧陋(帮助我举用出身卑贱之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注意:这里提的是唯才是举,而没有指德才兼备。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十二月乙未的《求贤令》说:
“夫有行之士(有行,就是有德)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陈平岂笃行(有道德),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救助弱小的燕国)。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士人在德行方面有缺陷),庸可废乎!(怎么能废弃不用呢!)”
另外,《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载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的《求贤令》,指出:
“负污辱之名(名誉不好)、见笑之行(行为不检点),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在这三份《求贤令》中,强调的都是才,而不是德。偷嫂子、受贿赂、没有德行,不守信用的;行为不检点的,被人见笑的,不仁不孝的,都没有关系,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的就可以,哪里有一句话强调道德?何曾说过“德才兼备”?易书对曹操的《求贤令》和唯才是举精神作了充分的介绍和论述;但不知为什么,却说曹操的政策是“德才兼备,唯才是举。”要知道:二者是矛盾的,要求“兼备”,怎能“唯才”?要求“唯才”,如何“兼备”?这不又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吗?
标题: 40 不是“猫论”是“狗论”
内容: “《魏略》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曹操有个老乡叫丁裴,爱贪小便宜,居然利用职权用自家的瘦牛换公家的一头肥牛,结果被罢了官。曹操见到他,故意问:文侯呀,你的官印到哪里去了?丁裴也嘻皮笑脸地说:拿去换大饼吃了。曹操哈哈大笑,回过头来对随从说:毛玠多次要我重罚丁裴,我说丁裴就像会抓老鼠又偷东西的猫,留着还是有用的。此事如果属实,大约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猫论’了。(《品三国》107页)
这个故事见于《三国志·曹爽传》裴注引《魏略》。按照原文,所谓“会抓老鼠又偷东西的猫”,应为“有盗狗而善扑鼠”,说的是狗,而不是猫。是偷嘴吃而又善于抓耗子的狗。此事如果属实,大约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狗论”了。“不管是黑狗白狗,还是偷嘴的狗,抓住耗子是好狗。”但这样一来,“狗咬耗子,多管闲事”的谚语便不成立了。
标题: 41 吕布被俘后的表现如何?
内容: “据《三国志·吕布传》和《后汉书·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