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中国武将列传 >

第20章

中国武将列传-第20章

小说: 中国武将列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镜鄢坪簟办镜郾菹隆钡某∶妗T诖擞辛礁鑫侍猓桓鍪乔懊嫠倒模办镜邸蹦耸撬篮蟮内趾牛笆敲挥姓飧龀坪舻模涣砩细鲈蚴恰办镜邸闭飧鲒趾牌涫狄馑际欠浅2缓玫模傅哪耸俏缫蚨蠊木鳎虼巳绻蜢镜郾救顺坪簟办镜郾菹隆钡幕埃饷枷虏坏背”豢惩凡殴帜兀�

  当然,并不会因为有这样的例子,我就说这本小说不行,说实话,我想我自己也还是有不少的错误,只不过没发现罢了。




  中国在明代以后,实行一世一元的制度,也就是说,一位皇帝就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以年号来称呼,就非常容易了解了。

  在此,李世民当上了皇帝,而死后,则被给予了太宗这个庙号。所谓的太宗,一定是给予第二位皇帝的称号。第一位则称为太祖或是高祖之类,只要说到太宗的话,那就一定是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记住了这点之后,我想在历史考试中,应该是有所帮助的。

  李世民在即位后,赦免了兄长的谋臣魏征并加以重用。魏征这个人也认为在其生涯之中终于遇到了合适的君主,而尽其忠诚。所谓的“人生意气”,就是魏征在叙述其欣喜高歌时所写下的诗词,而这首诗也收于《唐诗选》中,算是首蛮有名的作品。

  在太宗即位三年后,他发动了讨伐突厥的大军。

  突厥,并不能单纯以骑马民族——也就是中国北方作乱的骑马游牧民族——来看待,当时的突厥帝国几乎支配了几个欧亚大陆的中央部份,其领域甚至可说比唐帝国还要广,连咸海一带都为其领土。因此,只要在北方有这个大敌国存在的一日,就很可能会侵入而来,唐的国境也难以安定。出兵虽然是发生在太宗即位三年之后,然而在此之间也不是说李靖就完全什么事都没有做,恐怕在这三年间,他都一直在研究对突厥作战的战略,以及养成骑兵什么的才是。而在此时,正巧出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突厥内部发生了分裂。

  分裂就产生了抗争,而对唐来说,这时也正值整军随时准备出发的状态,于是太宗皇帝就命令李靖出击。这时李靖所率的骑兵队,我想应该可称为中国历中上最强的骑兵部队之一才是。

  大体上,光是带领他们的人就很够瞧了!他的副将是李绩,其他则还有程知节与尉迟敬德等,全都是名将。首先,他们一举袭向突厥的根据地,而突厥方面则认为,就算唐要攻过来,由于其是以步兵为主力,因此至少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没想到十日左右便往其根据地急袭而来,而在一日之间便将其陷落。此时突厥的可汗,也就是他们的王慌忙地逃逸。不过,就算说是逃逸,他还是带着数十万的骑兵部队,准备伺机反击。

  在冬季的蒙古高原,也就是敌地之中,李靖以骑马民族为对手,深入其中与其以骑兵战正面相接,却一次次地获得了胜利。甚至还派遣分支部队趁着雾气前进,突然对敌人的后背进行突击,可见其对地理方面也做了一番研究。

  就这样,突厥的可汗遭到了逮捕,而突厥帝国就此灭亡。

  随便说某人是个骑兵战的天才也许大过妄为,因为在世界历史上,这样的人算是很少见的。可是就李靖来讲,光是从他以骑马游牧民族帝国为对手,深人敌地,正面以骑兵战与之挑战而将其灭亡,我想就可以说李靖真的是个骑兵战的天才了!

  话题有点说远了,不过像在日本史中说源义经乃是个骑兵战术的天才,我却觉得那感觉大不相同。义经之所以被这样认为,乃是因为他在一谷的战役中反败为胜的表现,可是那却不应该说是骑兵战术。确实义经会以骑马做为短距离高速移动的方式,可是在到了战场之后,自古以来就是在两边报上名号后就展开单挑作战的。就如熊谷直实与平敦盛所言,是乘马一对一对决,在落地之后还要互斩以分出胜负。这样子根本不能说是骑兵的集团战法,说义经是骑兵战术的天才,其实是抬举他了。义经所做的事,和成吉思汗等的骑兵战术完全不同,这点在数十年前海音寺潮五郎先生便曾指出,只不过由于这说法已经一般化,因此义经为骑马战天才的错误认知才会继续流行下来。

  虽然很可惜,但基本上,在日本的历史里并没有骑兵战术的天才。因为并没有这个必要的缘故。因此,当蒙古袭来、第一次接触到骑兵的集团战术之时,日本才会那么慌乱,就是因为不曾见过的缘故。

  真的谈得有点过头了,还是赶快在此打住吧!

  就这样,李靖建立了灭亡突厥帝国的大功。在此之后,虽然也有与西方异民族为对象的作战,不过大抵上李靖站在第一线的出征,也在此告一段落了。

  而在此,更年轻的——这时才三十岁左右的李绩,便取代了其地位而为唐军部的第一把交椅。

  说起李绩的功业,第一就是灭亡高句丽一事。高句丽在《隋唐演义》中写作“高丽”,总之就是在经过了约七十年,自唐以前就存在于中国东侧国境的国家。之前隋炀帝曾经三度发动大远征军前往,然而均遭到了失败的命运。除了补给难以连系的问题,高句丽的军队也很强盛,甚至还是在后方发生叛乱,于败死了数十万人之后,竟还可以成功地保卫其国家。

  其后,其实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高句丽的内部发生了战争,大致也就是重臣要除去国王之类的事情,让太宗下了出兵的决心。只不过,由于隋炀帝曾经失败,因此就有人反对,可是,由于有和隋炀帝之比较,太宗的意志反而更坚持。于是,尉迟敬德就是想要阻止其出兵的人,不过太宗并没有听从,因此只有拖着过六十岁的身体继续在战场上立功。这时,秦叔宝已死,而惟一可能劝谏太宗的魏征也死了。

  惟一的例外就是李绩,他积极提出为了安定东方国境,就必须要出兵的赞成意见。

  于是太宗也展开了三度对高句丽的远征,但是也没有成功。

  在途中第五十六位叫做薛仁贵的这个人,曾演出穿着白色武装斩杀高句丽军士,并且将敌人驱散的勇猛场面。关于这故事,有本叫《薛仁贵传》的书,描写薛仁贵与其一族的武勋,创造了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隋唐演义》或《三国志》的故事,在其中有着详尽的描述。

  这时对高句丽的远征已经失败。

  虽然唐太宗后来在还算在年轻的时候就死亡,但他与李绩还是有三十年以上的亲密友情。这时的太宗皇帝正因挑选后继者失败而非常担心自己死后的事情,而由于李绩的才能自己最清楚,不管是从李绩与朝廷的关系,还是李绩与太宗个人的信赖关系,太宗都相信自己在死后,李绩一定也会对自己的儿子和对自己同样尽忠。可是,在一些小地方他又抱着怀疑,于是就想出自己将李绩贬到地方,然后自己的儿子在即帝位之时,再将李绩给召回,并给予和以前一般的高位的话,那么李绩不就会感念自己儿子的恩惠而对其尽忠了吗的方法。

  其实,这行事非常不像太宗,他还不如干脆就握着李绩的手,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他,说不定还来得好些。然而他却在死前玩弄了这样的手段。在太宗死后,继位的儿子高宗皇帝就依计将李绩召回,并重新给予高的位置,然而这时的李绩大概就因为一些不满的感觉吧,后来在高宗想要将自己父亲的爱人武曌,也就是则天武后纳为皇后的时候,虽然其他的重臣都持反对情况,然李绩却回说那是陛下的家事不便过问,就这样认可了高宗皇帝与武曌的婚事。

  当然,也有李绩这个人对于宫廷内的权力斗争等事情毫不关心的说法,但我的看法则是比较偏向他就不管这一切,随便你去的感觉。

  其后,李绩又重新演练出了征讨高句丽的新战略,最后获得了成功。

  这是相当壮大的一种作战计划,首先是将身为高句丽友好国的百济灭亡,然后再以百济为前线基地,向南往高句丽进攻。另一方面,从西方再以唐之正规军出击,自南与西两方夹击高句丽。这战略最后获得了成功,与中国对抗了七十年的高句丽就这样被灭。这时的李绩已是七十五岁的高龄,而在功成名就的次年,他就以七十六岁的年纪死亡。

  在这时,跟随太宗李世民一起打天下而成功统一天下的战友已经一个都不在,而转移至下一个世代去了。

  我想在这儿大概是说得太多了。

  总之,说到下一个世代,那就是第五十五位的苏定方和第五十六位的薛仁贵了。

  当李绩远征高句丽时,在其下的包括有苏定方、薜仁贵、以及另外一位虽然没有被归入名单中,但我仍想一提的刘仁轨。这个人我本想加入名单中,但毕竟有着人数的限制。他就是在白江口这个地方与日本军作战,而将之全灭的人。白江口在日本史上称为白村江,而由于这次的败战,古代日本就完全失去了伸展大陆势力圈的能力。

  在隋的时代中,苏定方这个人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一起上战场,据说是个非常勇猛果敢的人。在年龄方面,他和李绩并没有相差太多,因此说是下一个世代也有一些不正确。

  这个人在李靖灭亡突厥之战中就已经开始加入,其后就以程知节副将的身份,与西方的异民族交战。他并不是一个优等生型的人,常会吹嘘一些有的没的,像是在灭亡百济之时,他就曾经写过当时池中有龙飞出,自己本欲将之捕获,可惜失败的报告书。

  其后,他在前往西域方面时,也曾立下不少的武勋。

  如果从受人民欢迎的这点来看的话,第五十六位的薛仁贵可说是具压倒性的高票。因此,在《薛仁贵传》中,苏定方这个人就不是什么好角色了,在书中他还曾利用阴谋陷害薛仁贵的孩子们。另一方面,得到非常好的角色设定的是程知节,这个人本来应该是在九十岁左右死亡的,然而在《薛仁贵传》中,他却上直活到一百二十岁,还帮助过薛仁贵的孩子。

  在中国来说,秦叔宝与程知节等人,其知名度可不亚于《三国志》中的登场角色唷!

  之前曾看到过一则关于《三国志》书评的新闻,说《三国志》在中国大陆的电视上曾经拍成连续剧,曾经有几亿人都曾看过。我想这应该不是完全胡说的。而其他像是《隋唐演义》、《岳飞传》、《杨家将演义》等,也全都拍成了连续剧,相当受到欢迎,只不过日本媒体并没有报导出来就是了。

  也因为这样缘故,从结果看来乃是经过非常选择后的情报才流入日本,因此自然也就只有《三国志》受到欢迎,而其他的就全然不知了。在此我希望大家多想一想,而不要只有对结果重要的情报才传入。

  关于这个《三国志》,在此再度闲谈一下,当我在某一次受到台湾的出版社邀请前往台湾之时,那出版社的人就非常不可思议地问我说,为什么日本人会那么喜欢《三国志》呢?如果我回答是因为有趣的话,那其他也还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呀!只不过日本人是只对《三国志》感到关心就是了。

  对中国人来说,《三国志》确实是部有趣的作品,但那也不过只是“其中之一”罢了,而日本人则是根本对其他的作品不屑一顾。

  在此我举一个例子来说,假设有一个来到日本的中国人,这个人乃是《平家物语》的书迷,对平家物语中登场的人物,甚至连源义经的家臣之家臣的名字都能够如数家珍,然而对其他的故事或是历史却完全漠不关心,就算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阪本龙马等名人也一无所知。然后,他就说在日本史中最有趣的乃是《平家物语》为背景的源平合战之时代。那么,当一个日本人碰到这样的中国人时、内心又会做何感想呢?会不会觉得很头痛?就像这个样子,自信满满地说:“在中国历史之中,最有趣的就是三国时代。”的日本人又有何根据呢?

  对于这种自信满满的人,如果问他:“那么,唐或宋的时代和三国时代比起来,又有哪里不够有趣呢?”的话,那我想他一定也会不知如何做答的。

  当然,《三国志》本身是无罪的,而《三国志》很有趣也是事实,因此,会有对《三国志》狂热的人也是理所当然。可是反过来看,这是不是也是经过炒作后的结果呢?而媒体则又更助长了这样的风气。

  在这儿说过有名的笑话,这是发生在二十世纪以后的事。在山东地方的某个镇上,有个上演京剧的地方,当街上的小霸王问道:“演些什么呀?”之时,回答道是关羽的故事。结果小霸王就怒道:“什么?关羽?那家伙不是山西的乡下人吗?这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