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349章

唐诗鉴赏大典-第349章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首小诗就这样曲尽其致地剖析着心理,似乎是面临当兵者的解嘲。笑有时比哭难看,乐有时自悲极而生,服从中往往夹有矛盾或逆反心理。通过“乐边人”的反常情事,诗人深刻揭示出一种生活意蕴。            
薛逢诗鉴赏 
  生平简介 
  薛逢,字陶臣,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会昌进士,授万年尉。历官侍御史、尚书郎等职。曾两度被贬。后官至秘书监。《全唐诗》辑其诗一卷。 
  潼关河亭 
  薛逢 
  重岗如抱岳如蹲, 
  屈曲秦川势自尊。 
  天地并功开帝宅, 
  山河相凑束龙门。 
  橹声呕轧中流度, 
  柳色微茫远岸村。 
  满眼波涛终古事, 
  年来惆怅与谁论。 
  薛逢诗鉴赏 
  潼关,古称桃林塞,它西薄华山,东接桃林,北拒黄河 ,南近商岭,扼中原入关中咽喉,为晋、陕、 豫三省要道 ,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汉建安年间, 曹操击退了马超,始于此建关,因临潼水而得名。潼关形胜,历来为诗人所题咏。薛逢此诗以其阔大的境界,非凡的气势写出了潼关天险,抒发了诗人面对天险形胜的感叹。 
  诗的前四句以浑灏之笔写潼关形胜 。“重岗如抱 岳如蹲”一句造境雄奇挺健 ,“抱”、“蹲”二字勾画 潼关一带山峦面貌,将西岳华山雄镇潼关的独尊传神地描摹出来,与杜甫诗句“西岳崚。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山孙”(《望岳》)同为传神妙笔 。这第一句从 潼关附近山岳的垂直空间下笔 , 给人以峻峭之感 。 “ 屈曲秦川势自尊 ”, 由横向空间承接上句,潼关 诸山曲折起伏 ,拱卫关中 ,形成天然屏障,自古以来,许多帝王凭借此处险峻,建金城千里,为帝王之业。战国末年,七雄逐鹿,商鞅说秦孝公“拒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史记·商君列传》),秦国借着关中地利一统天下。杜甫在《秋兴八首》中曾称 “秦中自古帝王州”,可见秦川地形确有 至尊之势。薛逢在这里巧妙地化用前人语句,将秦川帝居的尊严与潼关天险联系起来,更突出了潼关的山河形胜 。“天地并工开帝宅”,写秦中之“尊”,作为 帝居的秦川山河 ,是天造地设 ,天地同力开辟出来的,它的险峻,决非区区人工雕琢所能为之的,这句驱天地于笔端 ,很能见出诗人的气魄和诗才 。“ 山 河相凑束龙门 ”,笔力不减出句。龙门,在今山西河 津县西北与陕西韩城县东北之间 , 此地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黄河流至此地,因河床变窄,水流湍急,气势壮阔。相传大禹治水,导河积石于此,故又称禹门 。龙门景象 ,非潼关河亭之可望,为了写出“天地并功开帝宅”的自然壮观,作者凭借想象用一“凑”字,一“束”字,写出万壑群山与黄河同赴龙门的景象,以陡健之笔将龙门峡谷,千岩如奔,水流激射写得逼真,使人如临其境,闻其声,见其势,奇险吓人。这句与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写长江气势的雄奇壮丽同工。首二联就潼关河亭展开粗线条的描绘。值得重视的是,诗人在这四句诗中,融时空为一体,而具体又以空间形式设置意象,在空间意象后面,潜藏着以潼关为屏障的秦中帝业发展史,这种潜伏的时间意识,为尾联抒情留下伏笔。 
  “橹声呕轧中流渡,柳色微茫远岸村”二句,收诗人思绪于眼前,将视线放在河亭四周。正当诗人伫立潼关河亭 , 沉浸在潼关形胜与秦中帝尊的冥想之际,“呕轧”一声橹响,将他惊醒 ,觅声望去,只见 一叶扁舟中流横渡 ,在它的背后是柳色茫茫的远岸, 和依稀可辨的村庄。这两句诗,以淡墨描出一个宁静莽远的场景,与首二联雄伟惊险境界恍如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 , 隐隐传达出诗人冥想初醒时那种茫然的心情。 
  “满眼波涛终古事 ,年来惆怅与谁论”,由亭下 满目东去的波涛,诗人心中升起无穷感慨。山河形胜终古如斯,人间盛衰之事 ,却如眼前波涛一去不返, 既使是声势煊赫的秦皇汉武,他们辉煌的帝业,也成为古事 ,一去不复返 。想到自己一介寒士,宦途落魄,岁月蹉跎,近年来心中出现的那股人生之谜难以解释的怅惘情绪不觉泛起 ,而在自己悲惨的生活中,此情可与谁诉? 
  本诗以景起,以情结,起势雄健,结语惨然。在写景向言情的渐次过渡中,情绪逐渐低沉,最后以世无知音,难论惆怅绾束。这种情绪的起落,除去外界景物的影响,更主要受诗人长期受人排贬,不得意于世的心情影响。史载薛逢与沈询、杨收、王铎等人同年进士,而薛逢最有才华,然诸同年相继作了宰相,薛逢却沉沦下僚,故言辞激烈,得罪当权者,一生抑郁寡欢而卒。这种身世之感,在潼关形胜之中被激发出来,一时豪情,最终被惨淡的心事冲淡,故酿成情绪的大起大落。            
司马札诗鉴赏 
  生平简介 
  司马札,唐诗人。大中(847…860)时在世。他一生奔波,到过今陕西、山西 、河南、江苏等地,一心 追求功名 ,常自兴叹 “十年身未闲 ,心在人间名” (《山中晚兴寄裴侍御 》) ,“功名不我与,孤剑何所用”(《道中早发 》)。尽管多方努力 ,但并未达目的,仍贫贱终身。其诗较有社会内容 。感情真诚,婉而多 讽,语言通俗平易,具有鲜明的现实感。 
  《全唐诗》录其诗三十九首,编为一卷。 
  锄草怨 
  司马札 
  种田望雨多, 
  雨多长蓬蒿。 
  亦念官赋急, 
  宁知荷锄劳。 
  亭午霁日明, 
  邻翁醉陶陶。 
  乡吏不到门, 
  禾黍苗自高。 
  独有辛苦者, 
  屡为州县徭。 
  罢锄田又废, 
  恋乡不忍逃。 
  山门吏相促, 
  邻家满仓谷。 
  邻翁不可告, 
  尽日向田哭。 
  司马札诗鉴赏 
  《锄草怨》是司马札诗作中较成功一首。全诗通过一个贫苦百姓在连阴雨刚过、天气初晴时既要抢时间锄草灭荒,又为官赋徭役相催逼,被迫放弃中耕的矛盾心理和怨愤不平之情的描写,反映了唐末繁重的赋税徭役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种田望雨多,雨多长蓬蒿”两句,写老百姓久旱盼雨,而雨多又酿成涝灾的矛盾心情。禾苗无雨不长,一个“望”字,表达了农民心中对丰收的无限希冀之情 ;两个“雨多”的联珠使用,则把旱象解除, 涝灾又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境况给突出出来了。这两句写的是人愿与天灾之间的矛盾。 
  “亦念官赋急,宁知荷锄劳 ”,意思是说:百姓 但挂念着官府逼赋甚急的痛苦,哪里把草灭荒的辛劳放在心上。官赋之苦甚于荷锄之劳,这实际上抒发的是人祸烈于天灾的怨恨。 
  “亭午霁日明 ,邻翁醉陶陶”,采用对比的方法, 把百姓“锄禾日当午”的辛劳与统治者纵情宴乐的悬殊差别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 一方面是抢时间灭荒,一方面却在浪费宝贵光阴,醉生梦死,突出地表现了农民对不劳而食的统治阶级的怨愤之情。 
  “乡吏不到门 ,禾黍苗自高”,是说你乡间的官 吏即使不登门关照,田里的庄稼在老百姓汗水的浸泡下也自然会茁壮生长,这里,老百姓对乡吏的憎恶之情含蓄深沉,跃然纸上,表现出老百姓朦胧的反抗意识。 
  “独有辛苦者,屡为州县徭 ”,这两句承上四句 而来,表达了农民对乡吏等游手好闲者的怨责,和对自己被迫抛家舍田去服徭役的不满之情 。“独”字在 “辛苦者”与统治者、乡吏之间划出一道不可逾越的天然壕堑 ,“屡”字则从数量的角度揭示出徭役的频 繁,这是导致百姓怨谤的原因之一。 
  “罢锄田又废 ,恋乡不忍逃”,写出了百姓欲为 逃避徭役流落他乡而又受爱田恋土之情相牵的矛盾心理 。据《新唐书》记载,安史乱后,徭役繁多,“百 姓竭膏血 ,鬻亲爱 ,旬输月送,无有休息。吏因其苛,蚕食于人。。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浮人”即流浪者 ,百姓纷纷出逃, 在本乡本土居住的人不到百分之四 、五 ,足可见出“苛政猛于虎”也。 
  “出门吏相促,邻家满仓谷 。邻翁不可告,尽日 向田哭”,不仅写出了农民和统治者没有共同语言的严重对立,而且更写出了农民有苦无处诉的现实的黑暗。 
  这首诗歌通篇充满贫苦农民对天灾人祸的怨愤之情,诗中并未着一个“怨”字,而是把深广的怨恨寄寓在可感的形象中,通过形象展示情怀。如对天灾的怨艾以“雨多长蓬蒿 ”来状之 ;对统治者的怨责用“亭午霁日明,邻翁醉陶陶 ”、“ 邻家满仓谷”来写之;对乡吏的讽刺、怨愤则通过“乡吏不到门,禾黍苗自高”、“出门吏相促”来绘之,从而使人感得怨得入情入理,真挚感人。 
  其次,诗人很善于刻写百姓矛盾的心理状态。第一、二句盼雨多和怨草长的矛盾心理,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三、四、十一、十二等四句,展示了赋税徭役逼人流离失所与乡民爱田恋土的矛盾。。正是通过这种多层次多侧面的刻画,才充分表现出百姓内心世界的痛苦、怨愤之深。            
马戴诗鉴赏 
  生平简介 
  马戴,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会昌进士。在太原幕府中任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尉。得赫回京,终太学博士。与贾岛、姚合为诗友。擅长五律。诗保存在《全唐诗》中。 
  边城独望 
  马戴  
  聊凭危堞望, 
  暗起异乡情。 
  霜落蒹葭白, 
  山昏雾露生。 
  河滩胡雁下, 
  戎垒汉鼙惊。 
  独树残秋色, 
  狂歌泪满缨。 
  马戴诗鉴赏 
  初秋时节,诗人独自凭倚着高高城楼的堞墙,眺望塞外风光,不由自主萌发了一股独客异乡的感情。 
  诗人马戴,曾从军大同军幕,独在异乡,面对荒凉的塞外,翻腾着感情波澜,这是十分自然的。全诗似乎是前后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但细细读来四联诗又浑然一体,情景互生。 
  “聊凭”、“暗起”这两句诗把读者带进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里去。诗人面对当前处境,既无可奈何,又无法排遣心中的郁闷。这样,就从诗人的内心开始展现诗人的自我形象 。颔联 、颈联承首联之“望”,写望中所见;也承首联“异乡情”,写出了“异乡情” 
  暗起的环境。严霜凝结,蒹葭一片惨白,使人感受到一阵寒意;远山昏暗,雾霭在山林中升腾而起,弥漫于山峦峰壑。这是一幅远景,画面中突出了萧索的气氛。紧接着,诗人又呈现一幅近景。胡天的雁群垂下了翅膀,落在荒凉的河滩上;一阵阵动人心魄的鼙鼓之声,从军营里传出。这幅近景,加强了全诗画面凄冷萧瑟的悲凉之感。诗人望中所见,是如此萧条、冷落,又具有鲜明的异乡情调 ,自然会引起万千思绪, 回应了异乡情暗起的缘由。诗人选取了富有特色、富有感情色彩的意象来构成望中所见的境界,引发了读者无限的情思。 
  诗人的情绪也随着所写步步激荡 。末联里“独” 树,“残”“秋色 ”,层层递进,把诗人的情绪“逼” 向了高潮。在孤零零的一棵树上,几片黄叶残留枝头,萧瑟的秋色、萧飒的秋风之中,诗人在树下徬徨,继而狂歌、号泣,泪水如雨,洒落衣襟。。这样,诗人就完成了对自我形象的刻画。 
  从独自一人无可奈何地在城楼凭堞而望,到眼前凄清、悲凉的秋景,到情绪的爆发而狂歌号泣,从叙述、描绘到抒情,从外在动作形态,进入到情绪的深处,很有层次感地完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刻画。这一形象的塑造,动作性鲜明,感情浓烈,可谓形神兼备,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严羽《沧浪诗话》曾说:“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在某方面说来,这一评价是有一定依据的。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 
  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 
  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 
  马戴诗鉴赏 
  沈德潜评此诗云 :“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 鹤立鸡群矣 。”(《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 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幸 ,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 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