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266章

唐诗鉴赏大典-第266章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桡出道场”是点题。柳湖、松岛、莲花寺三组景象组成了一幅意境美妙的画面,使人如见西湖岸上的弱柳,孤山上的寒松,寺中的莲花。三四句则是从细小处着眼,以卢橘子低和栟榈叶颤两个意象的绘写,突出于前景,形成画中的特写境头。同时点出山雨初霁、水风清凉的气候。这是写诗人归路所见。卢橘即枇杷,栟榈即棕榈。枇杷硕果累累,金实翠叶,本来就多么令人喜爱,山雨过后,清香四溢,连果枝都被压得低垂下来;一个“重”,写出了诗人对它的多少喜悦之情!棕榈树高叶大,俨若凉扇遮径,雨后清风,阔叶颤动,似乎它也感到了水风的清爽。一个“凉”字,透出诗人多少快感!至于“烟波澹荡摇空碧”是从大处着眼,以烟波浩渺之湖面和映在水中的蓝天作为画面的背景。“摇”字用得尤为传神、巧妙,不仅湖上碧波在摇动,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也在微微摇动,给人造成一种迷离仙境的感觉。那么,刚出道场的小舟就更如同是仙人乘坐的了。下文“楼殿参差倚夕阳”一句照应题目中的孤山寺。宝殿楼台掩映于夕阳晚霞之中,在烟波微荡、白云缭绕等景物陪衬下,更增添了幻境气氛。至最后一句以孤山寺之在西湖很像蓬莱宫之在东海作结落笔到“回望孤山赠诸客”的题旨,作品便戛然而止。蓬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而孤山寺中又有蓬莱阁,两者浑然一体,不着痕迹,更增加了韵外味,弦外音,使孤山寺的诗情画境久久萦绕于读者的脑际。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首二句是点题并简单勾勒,中四句分写大小远近各个场景,组成一幅层次分明的、绝妙的图画,结尾才回棹点明这都是回望中所见,并又总括一句以收结。构思新颖,耐人寻味。 
  最后此诗在练字和句法方面也颇有讲究。《唐宋诗醇》说此诗“句法挺健,前人说白诗‘属对精警’,‘ 章法变化,由字法生新也。‘重’字、‘战’字、‘摇’字、‘倚’字,俱下得挺拔,遂觉全首生动。” 
  条理井然,其理俗处,而雅亦在其中,此评可谓深得其精妙。 
  这首诗,短短八句,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读后如随诗人游踪,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幕幕湖光山色的画图。它宛如一篇优美的游记,更配有铿锵的韵致,荡起喜悦的心声,如画卷在目,如乐章在耳,给人以情景水乳交融的快感。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 
  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 
  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 
  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 )夏天诗人在杭州刺史任时所作。 
  诗的前四句描述登楼远眺时见到的景色。“海天东望夕茫茫”点有时间是傍晚。“茫茫”的意思有二,一是说明日暮时分模糊不清,二是形象旷远的样子。 
  联系下文来看,两个意思兼而有之。次句“山势川形阔复长”即是对“茫茫”二字的具体化描绘。杭州浙江,即钱塘江的入海处,有龛、赭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每至涨潮时节,江水由山门涌出,水势凶猛,犹如万马奔腾,是古今中外闻名的胜景。这两句是诗人登楼远眺看到的远景,意境阔大高远。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是近景描写。自中唐以后,东南一带城市经济繁荣, 杭州城外,人烟稠密,傍晚时分呈现万家灯火的繁华,加之钱塘江内过往船只众多,灯火闪烁,场面蔚为奇观。这些都是诗人在江楼上俯瞰到的,是紧扣题目中的“望”字所言。 
  诗的颈联则使人产生凉爽之感。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诗人用“晴天雨”、“夏夜霜”加以修饰,更可谓别致、新颖。风吹古木之声音可比雨声,古木落叶状如雨点。虽然实际并无风雨,而身临其境,已然有暑气顿消之感。同样,铺洒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洁晶莹,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凉爽。因此诗人在诗歌的末句自问自答,请他的朋友来江楼消暑。 
  诗的颔联和颈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又对仗工整、自然,为全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白居易 
  淡烟疏雨间斜阳, 
  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 
  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 
  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写取, 
  题诗寄与水曹郎。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在杭州任时所作。江楼:杭州城东楼,即望海楼。水部张员外:即张籍。中唐著名诗人,白氏对其作品评价甚高。张籍当时任水部员外郎。诗歌抓住大雨刚过,彩虹尚存,海市蜃楼将要消失的一刹那,将这一精彩场面剪辑下来,绘成一幅色彩绚丽的丹青图画。海面、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变,光线折射,而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到空中或地面上,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称海市蜃楼。诗歌从阳光写起,描摹斜阳余晖,由淡烟疏雨的间隙中射到水面。这个意境就倍显清新可人。加上江面经雨水一洗,新鲜明净,海风阵阵袭来,凉爽人。题中所谓“景物鲜奇”足见并非虚言。 
  颔、颈二联展开笔墨,逐一描绘“鲜奇”景物。 
  江海边或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变,光线曲折,将地面楼台树木的影子反射在空中;古人认为这是蜃(蛟属)呼气所成的,因此称为“海市蜃楼”。“蜃散”句写的即是此种蜃景,不过诗人未曾描绘其全景,而是抓住了蜃散云收、空中幻影残破的刹那,摄下了“破楼阁”的镜头。“虹残”句也是同一法门。雨后天空出现的虹,弯弯地好象拱桥,此是常景,诗人静候;待至虹影渐渐消残,水中仿佛映着一座断桥时,他眼明手快按下了快门。“破楼阁”、“断桥梁”,既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显示出诗人于选景上别具只眼的匠心。颔联为静境描写,颈联遂作动势点缀:风儿吹起,白浪翻腾,恰象花儿千片随风飞舞;长空过雁,列队前进,犹似人书青天字一行。一“翻”一“点”,使江天景物增添了无限生意,而遗词用意之精微传神,尤为人叹服。 
  景物鲜奇,引动诗人雅兴,故不仅吟玩成篇,且请人画作图幅,题此诗于上,寄赠张水部,末联即写此,字里行间含蕴着难捺欣喜而欲使同道好友共享之心情。张籍因此有《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诗: 
  “画得江城登望处,寄来今日到长安。乍惊物色从诗出,更想工人下手难。将展书堂偏觉好,每来朝客尽求看。见君向此闲吟意,肯恨当时作外官?”尾联即谓你身处“天堂”杭州,得优游闲吟,则当无外放任职之遗憾了吧?也透露了白居易心情已不似数年前在忠州(今四川忠县)时那样悲郁的消息。 
  诗写景层层铺设,淡墨白描,新颖有致而明白如话;其情则寄寓在景物描写中,又涵咏在尾联之点题中,而使人读之有味,味之有趣,得到了轻松愉悦的美感享受。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小诗采用民歌的形式,写得清新、明快。《采莲曲》:古代民歌的一种,盛行于江南一带,为采莲女所唱。一说为梁武帝所创,见《乐府诗集》。“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首句即展现出非常美妙的意境。水面上碧波荡漾,浮游水面之菱叶,上下左右摇摆,是为萦波;加上荷花迎风招展,与菱叶交相争艳,令人心旷神怡。而荷花深处,小舟翩翩,又增添了景物的动态感。 
  “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 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 
  荷花深处,遮天蔽日,凉风习习,是水乡少男少女在劳动之余私下相会的极佳场所。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们是故意寻找还是无意撞见,也许是兼而有之吧。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灵活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恋人相遇,互诉衷肠,何止千言万语,而此时此地,这个娇羞的少女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低头含笑而已;而且情贯一心,甚至不小心将碧玉搔头落入水中,这些都是初恋少女在羞怯、微带紧张的状态上才会有的情态,被诗人细心地捕捉住并传神地再现出来。 
  全篇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江南民歌的活泼、风趣,犹如一幅纯洁、质朴的爱情的画面。    
  画竹歌并引 
  白居易 
  协律郎萧悦善画竹,举时无伦。萧亦甚自秘重,有终岁求其一竿一枝而不得者。知予天与好事,忽写一十五竿,惠然见投。予厚其意,高其艺,无以答贶,作歌以报之,凡一百六十六字云。 
  植物之中竹难写, 
  古今虽画无似者。 
  萧郎下笔独逼真, 
  丹青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拥肿, 
  萧画茎瘦节节竦。 
  人画竹身死羸垂, 
  萧画枝活叶叶动。 
  不根而生从意生, 
  不筍而成由笔成。 
  野塘水边埼岸侧, 
  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筠粉态, 
  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 
  低耳静听疑有声。 
  七茎劲而健, 
  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 
  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幽姿远思少人别, 
  与君相顾空长叹。 
  萧郎萧郎老可惜, 
  手颤眼昏头雪色。 
  自言便是绝笔时, 
  从今此竹尤难得。 
  白居易诗鉴赏 
  竹子挺拔秀立,生命力强,加之有志向高洁,卓然不群的象征之意,历来是文人墨客丹青画手乐以歌咏描绘的对象。白居易这首《画竹歌》,通过对好友萧悦所画竹枝的再现与评价,赞扬了画家的高超技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思想。 
  协律郎:官名,正八品上,属太常寺,掌管音律。萧悦: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人,善画竹。在杭州住过一段时期,与白居易过从甚密。 
  诗的开头四句落笔平直,首先告诉读者,竹子是最难以描绘的一种植物,古往今来,多少丹青妙手为此耗尽了自己的毕生心血,却鲜有画得和真竹相似者。而协律郎萧悦却独能下笔逼真,可谓绘竹第一人。于是,读者自然会问,既然竹子如此难画,为什么萧悦独得画竹之秘,成为古今第一人呢?他的画究竟好在哪里呢? 
  接着,诗人从三个方面表现萧画的非凡不俗之处: 
  一是将萧画与他人所画作对比,从而表现萧氏所画生机勃勃,枝活叶动,秀拔耸立;而他人所画竹身粗壮,臃肿不堪,枝叶萎靡,毫无生气。这是从侧面,以他人之画的拙劣来衬托萧画的不凡。其二是正面描写萧画竹子的环境、神态。野塘水边,埼曲岸侧,森森然有竹两丛,挺拔秀立。所谓“野塘水边埼岸侧”,是极力表现画面的野趣、奇趣。因为野塘曲岸,更容易形成一种远离人间烟火、超越世俗的气氛,与人格化的竹枝更相吻合。下文“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是从画面的细处描写,是画中竹枝的特写镜头。婵娟是形容竹子神态的秀美,左思《吴都赋》: 
  “ 其竹则。。檀栾婵娟,玉润碧鲜。”不失筠粉态,是指其逼肖真竹,表明图画连青嫩带粉的鲜态及在风惊烟锁的特殊环境中,摇曳多姿、萧洒脱俗的婀娜神态都毕现无遗。由于画得如此逼真,竟使诗人怀疑这不是画,而是真实的生长于泥土之中的竹子了,他回忆起在天竺寺前、湘妃庙里曾经见到过这样的竹子。 
  这是第三层描写。“低耳静听疑有声”堪称是诗人的神来之笔,因为只有现实中的竹子才会在风吹之下发出婆娑之声。萧氏所画竟能使人产生这样的错觉,看来“丹青以来唯一人”之誉诚非虚言。 
  诗的最后一部分是感叹如此绝妙的绘画,竟然少有人赏识,诗人与画家只有相顾失笑,嘘唏感慨一番。然而岁月难驻,时光易逝,身怀绝技的画家已是手颤眼花,满头华发的老人了。这幅画便是他的绝笔之作。自此以后,再想求得他的画已是难乎其难了。 
  言语之间充满了对画家的珍惜之情,无形中也抬高了这幅画竹的价值。 
  诗的开头曾评价萧氏画竹能够“下笔独逼真”,诗中通过萧画与别人所画的对比,萧画本身的神态和真实的竹子三个方面对“逼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