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171章

唐诗鉴赏大典-第171章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尾联写对骢马的信任、勉励和希望。“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表达了主人对骢马的期望,正如杜甫“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之意。“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反之,也表明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 
  “长城窟”,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简写,原属《相和歌·瑟调曲》。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 
  古辞原意为“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人思念其勤劳,故作是曲也。”“行路难”,原属《乐府·杂曲歌辞》,即“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乐府解题》)。结句引用乐府古题,意思是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从马的华饰,写到马的才能、突出马的品质和德性,盛赞它为国建功立业而不怕艰苦、不惜伤残的精神。一联写外在美,二三四联写内在美,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诗歌格调高亢,豪放旷达,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沈德潜称这首诗“几可追步老杜咏马诗。”    
  五日观妓 
  万楚 
  西施谩道浣春纱, 
  碧玉今时斗丽华。 
  眉黛夺将萱草色, 
  红裙妒杀石榴花。 
  新歌一曲令人艳, 
  醉舞双眸敛鬓斜。 
  谁道五丝能续命, 
  却知今日死君家。 
  万楚诗鉴赏 
  这首诗是写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观看乐伎表演的。 
  诗首先写乐伎的美妙动人。“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一落笔就别有风情。“谩道”是空说或莫说的意思。在越溪边浣纱的西施,是古来公认的美女。诗人刚刚提及西施,又用“谩道”既触发起了以美人比美人的联想,又顺势转到了眼前这位美女的身上。但仍不直说而故作迂曲。“碧玉”是汝南王宠爱的美妾,出身微贱,南朝民歌《碧玉歌》中有“碧玉小家女”之说。这里用以指地位低下的乐伎。 
  古代名叫“丽华”的美人有两个,一个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另一个是张丽华,南朝陈后主的妃子。这句是说,眼前这位美女“碧玉”,简直可以同丽华争艳比美。诗人让西施、碧玉、丽华三个美女一路上迤逦行来,借传统形象比拟所要描写的对象,使描写对象轻易地步入了美人的行列之中。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两句采用了独特的夸张兼拟人的表现方法:那美人的眉毛绿莹莹的,那是从萱草夺来的颜色;裙子红艳艳的,石榴花见了也不免要妒杀。上句用了表示动作的“夺将”,下句用了表示情感的“妒杀”,从而分别赋予眉黛、萱草、红裙、榴花以人格化的特征,泻染眉黛、红裙。萱草和石榴都是诗人眼前景物,况端午时节,萱草正绿,榴花正红,又都正合所写时令。信手拈来,为美人写照,既见巧思,又极自然。 
  写罢形貌之后,又写歌舞:“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听罢她唱的一曲新歌,便越发艳羡她的美色。再看她的舞姿:扰一拢倾斜了的鬓发,两眼秋水盈盈,真有勾魂摄魄的力量。 
  以上四句对乐伎的描绘,从对形貌的静态描绘开始,进而在动态中加以刻划,写她的歌舞。一静一动,由形及神,表明了乐伎的色艺俱佳。末一句点出“双眸”,更使形象光彩照人。 
  “谁道五丝能续命,却知今日死君家。”“五丝”,即“五色丝”,又叫“五色缕”、“长命缕”、“续命缕”。端午时人们以彩色丝线缠在手臂上,用以辟兵、辟鬼,延年益寿。“君家”,设宴的主人家。两句意思是谁说臂上缠上五色丝线就能长寿呢?眼看我今天就要死在您家里了!“死君家”与“彩丝线”密切关合,奇巧而自然,充分表现出诗人对“美女”动情之深。            
张谓诗鉴赏 
  生平简介 
  张谓,生卒年不详,字正言,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天宝二年(743)中进士。后从戎十多年,曾在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下任职。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郎,代宗大历年间,官至礼部侍郎,后又调任谭州刺史。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谿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张谓诗鉴赏 
  我国古代咏梅诗很多。立意不同,表现的情景也各异。 
  张谓这首《早梅》诗,立意咏赞早梅的高洁,但作者并没有发一句议论和赞语,却将早梅的高洁品格和诗人的赞美之情清晰地刻划出来。 
  “一树寒梅白玉条”描写早梅花开的娇美姿色。 
  “一树”实为满树,形容花开之密集而缤纷;“寒梅”指花开之早,还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紧扣“早”字;“白玉条”生动地写出梅花洁白娇美的姿韵,象一块块白玉似的晶莹醒目。这是对梅花外貌的描写,有形有神,令人陶醉。 
  “迥临村路傍谿桥”,从生长环境中表现早梅的高洁品格。花草本无知,不会选择生长环境,但这里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融入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村路,而到偏僻的傍溪近水的小桥边,独自悄悄地开放。这就赋予早梅以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这样就使诗的意境显得开阔,进一步突出了早梅的高洁。 
  最后两句,抒发诗人初见桥边早梅的感受。“不知近水花先发” 是承上两句对早梅的铺写之后的转折,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近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 
  “疑是经冬雪未销”写出“不知”的缘由,用一“疑”字,更为传神,它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压枝头。这就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喻比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加强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一首绝句,仅二十八个字,就能将梅花写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颖之外,还在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象“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使人生发出美不胜叹的感觉。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 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题长安壁主人 
  张谓 
  世人结交须黄金, 
  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 
  终是悠悠行路心。 
  张谓诗鉴赏 
  这首诗,诗人以精警的语言,揭露了中唐以后世风日下的情形。诗的开始两句“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表明当时世俗的价值观就是金钱万岁,就连友谊也是靠黄金搭建起来的,没有黄金这块奠基石,马上就会垮台。黄金成为衡量世人结交的砝码: 
  黄金不多,交情不深。两者形成正比。诗的开头两句就揭露出金钱对人情世态的“污染”。 
  诗题中的长安壁主人,是典型的市侩人物。作为大唐帝国京都的长安,是中外交通的枢纽和对外贸易中心,“丝绸之路”的集散地。中唐以来,工商业,尤其是商业特别兴盛,在繁荣热闹的长安,黄金作为商品流通的手段,在这花花世界里神通广大。同时长安又是全国政治中心,随着朝政的腐败,趋炎附势,钻营逐利的现象更为严重。因此,在封建社会里,出现“长安壁主人”这类人物是并不奇怪的。 
  诗的后两句:“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形象地勾画出长安壁主人虚情假意的笑脸和冷酷无情的内心。他的口头上暂时相许(“然诺”),只不过是表面上的敷衍应酬,根本谈不上什么友谊,他的心,象路人般冷淡。“悠悠”两字,形容“行路心”,看似平淡,实很传神,入木三分。    
  代北州老翁答 
  张谓 
  负薪老翁住北州, 
  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 
  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 
  明年闻道又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 
  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 
  且复伶俜去乡土。 
  在生本求多子孙, 
  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臣, 
  强兵直欲朝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 
  何必流离中国人! 
  张谓诗鉴赏 
  天宝年间,统治者好大喜功,进行了长时间的黩武战争。张谓“二十四受辟,从戎营朔,十载亭障间,稍立功勋。以将军得罪,流滞蓟门”(《唐才子传》),对黩武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深有体会。《代北州老翁答》作于天宝十二年前(《河岳英灵集》已提到此诗),是最早揭示这一严重社会问题的诗作之一。诗写作者路遇一位负薪的老人,从交谈中得知:老翁原是北方人,为了保全身边惟一的儿子的性命,躲避兵役,才流离他乡下力为生的。这个老人的遭遇,引起诗人莫大的哀怜与同情,遂作此诗。 
  诗的前十二句记叙老翁悲惨遭遇。共分三层。一层说老翁是北地人氏(泛指),“北望乡关生客愁”一句表明其人流落他乡。“客愁”表明是有家难回。又写老翁自述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都是当兵阵亡的。 
  这是“客愁”之外的又一重悲痛。第二层写老翁的三儿子刚刚成人,又面临被征入伍的威胁。“明年闻道又征兵”句的“明年”、“又”等字面,表明当时征兵的频繁,几乎成为一种灾难。虽然还只是听说,老翁已经深信不疑,因此打定逃亡的主意:“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守在乡土,骨肉分离,是死;逃往他方,流离失所,大不了也是死。与其分离而死,不如死在一处。叙述客观平淡,更令人悲叹。 
  第三层写流离他乡的辛苦。本来薄有田产,因为要逃亡,只好贱让给同乡四邻。人们都说“多子多福”,这个养了三个儿子的老人,福在何处呢?“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这句十分忠厚朴实而令人鼻酸的话,它的潜台词简直就是“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杜甫)至此,诗中老翁的形象已呼之欲出。 
  最后四句象是诗人宽慰老翁的话。“近传天子尊武臣,强兵直欲静胡尘。”听说战争就要结束了。最后诗人大声疾呼:“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这是质朴的呐喊,是为民请命的正义的呼声。 
  就艺术技巧而言,这首诗较杜甫的《兵车行》为平实,它没有多少场景和人物外貌的描写,气氛的烘托和渲染以及声韵上的错综变化,它靠的只是质朴动人,真诚感人,而这在当时恰恰能形成一种新鲜的风格。殷芄恍郎退骸拔健洞敝堇衔檀稹芳啊逗卸孕芯啤贰2⒃谖锴橹猓谌宋丛刀R嗪伪乩谠丁⑻焦偶#缓笫嘉に选!保ā逗釉烙⒘榧罚┕饰颐且材芄恍郎汀!   �
  湖中对酒作 
  张谓 
  夜坐不厌湖上月, 
  昼行不厌湖上山。 
  眼前一樽又长满, 
  心中万事如等闲。 
  主人有黍百余石, 
  浊醪数斗应不惜。 
  即今相对不尽欢, 
  别后相思复何益。 
  茱萸湾头归路赊, 
  愿君且宿黄翁家。 
  风光若此人不醉, 
  参差孤负东园花。 
  张谓诗鉴赏 
  题为“湖中对酒”,表现盛唐人豪迈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