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寄生草·解偈(第二十二回)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注释'
1。解偈——书中说,宝玉写完上一偈,“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亦填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后。”
2。“无我”二句——意谓我既与你互为依存,不分彼此,那就任凭别人不理解好了,干我何事?“无我原非你”取意于《庄子。齐物论》:“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译出来是说“没有它(自然、真宰)就没有我,没有我也就没有什么东西体现它。”从他——任凭她(指湘云)。伊——
她(指黛玉)。因为这句是自责自悔,所以对黛玉用第三人称而换字。两句说三人纠葛事是自找麻烦,但深一层含义则不限指某人某事。
3。肆行——随心而行,我行我素。
4。茫茫——指人生渺茫。这是消极悲观的虚无主义人生观。着甚——干什么,何用。
5。“纷纷”句——第二十回宝玉对黛玉说:“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我虽胡涂,亦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妺,宝姐姐是两姨姊妺,论亲戚她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她是才来的,岂有个为她疏你的?”
6。碌碌——宝玉体贴姊妹丫头,忙着替别人操心。宝钗取他绰号为“无事忙”。
'鉴赏'
《山门》中鲁智深所唱的曲子与宝玉作一偈一曲,都是在现实中“碰壁”之后,想用逃避现实的方法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破坏佛门清规的鲁智深和不遵守严格家教的贾宝玉都不为周围的人们所容,所以,作者以前者作为触发后者“禅机”的诱因。这样,我们看待宝玉的苦恼,也就不应只限于表面所写的儿女纠葛。《参禅偈》中宝玉所作和黛玉所续,既是禅理,也是谶语。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禅宗的宗教哲学对曹雪芹的思想影响之深。关于禅宗思想的鉴赏,可参见《弘忍弟子所作二偈》。
弘忍弟子所作二偈(第二十二回)
其一 唐·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其二
唐·惠能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说明'
宝钗说:“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偈如上)。彼时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末了。’因自念一偈曰:(如上)。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他。”故事出于《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原文细节较繁,小说中转述是简化了的。
弘忍(601—674),俗姓周,其先浔阳人,居于湖北黄梅。七岁奉事道信禅师,后道信传法给他,称“五祖”(这五代相传的法裔是:菩提达摩、慧可、僧粲、道信、弘忍),传教于黄梅东山寺。从达摩到弘忍,禅宗尚未形成宗派,也没有正式用“神宗”的名称,还是禅宗的预备阶段。弘忍以后,禅宗形成两派,北派以神秀为代表,南派以惠能为代表。
神秀,弘忍的大弟子,所以小说称他“上座”。他后来是禅宗的北宗代表人物。这一派的特点是教人住闲处静,自妄修心,主张通过坐禅和调息(做气功)的方法训练一种脱离现实的宗教世界观。唐代中叶以后,这一派即趋没落。
惠能(638— 713),也写作“慧能”,唐代著名和尚,禅宗的南宗开创者,也是中国禅宗正统派的创始人。本姓卢,世居范阳(今北平城西南),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出身官僚家庭,父早没,家境贫苦,不识字,打柴为生,听人诵《金刚般若经》,发心学佛。投弘忍门下,在寺中从事砍柴、推磨等工作。作偈得弘忍赏识后,弘忍便秘授禅法,并付与法衣、钵盂(“继承衣钵”出典于此),成了禅宗“六祖”。后来他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传教,大力倡导顿悟法门,传承很广,称为南宗,长期流传,是禅宗最有势力的正统派。《红楼梦》中的谈禅、参禅,也即此派禅学。惠能死后,弟子们记录他的思想言行编撰成集,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六祖坛经》。
'注释'
1。菩提树——桑科常绿乔木,原产印度,大约与佛教同时传入我国。现广州、高要等地寺庙有此大树。《西域记》八:“金刚座上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菩提,佛教名词,梵语译音,意思是觉悟。
2。“心如”三句——代表禅宗的北宗观点。《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叙这一派主张说:“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知。如镜昏尘,须勤勤拂拭,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
3。“菩提”二句——即“菩提树本非树,明镜台亦非台”的简语。全偈是禅宗南宗“泯绝无寄”观点的代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叙这一派主张说:“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无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因而,这一派反对各种烦琐的宗教仪式,轻视念经、拜佛,也不主张坐禅,专门追求精神“解脱”,其教义的核心就是顿悟空幻,立地成佛。惠能创导这派禅学,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变革。
'鉴赏'
佛教禅宗和其它宗教一样,教人们在现实的苦难前不要反抗,培养人们逆来顺受的奴化性格。它所谓的“顿悟”,实际上是迷惑;它所宣扬的精神解脱,实际上是对人们的思想束缚。它力图把“佛性”从彼岸世界拉回到每个人的内心,把依靠佛教的经典转向引导人们相信个人思维所获得的神秘启示,把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它的哲学思想和处世态度,与先秦庄周思想颇有相似之处。这种思想很容易为没落阶级中一些不满现实而又找不到出路的人所接受。它的主导方面是消极有害的。
佛教发展到禅宗已逐渐走向它自身的反面,因为它本身潜伏着从理论上导致破坏宗教的倾向:既然“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无佛、无众生”,“本来无一物”,那么这种佛教教义的本身也是虚妄的。这样,它就埋藏下了毁灭它自己的炸弹。而这一武器拿到揭露和批判现实剥削制度的人们的手上,它就会沿着佛教教义所反对的方向前进。明末李贽就曾利用禅宗思想攻击禅宗思想,也常常表现为对封建末世的黑暗现实和慕求仕途功名的世俗观念的憎恶和否定。因而,在《红楼梦》中,禅宗思想仍然是被利用来作为一种批判性的武器的。只是这种武器,远远不是理想的武器罢了。因为,它对敌人缺乏摧毁性的威力,却对自身和读者都起着严重的消蚀斗志的作用。
春灯谜(第二十二回)
'说明'
灯谜中除了贾环一首外,都是贾母带头叫众姊妹所制的,大都隐括着她们后来各自的遭遇。但是,原稿是残缺的,只到惜春的谜为止(庚辰本)。这一回没有补成曹雪芹就病逝了。现在所见的最后两首是后人续补的。
其一(贾环)
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
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枕头、兽头
'注释'
元春做了灯谜叫大家猜,命大家也做了送去。贾环没有猜到元春的谜,自己所作的一个也被太监带回,说是“三 爷所作这个不通,娘娘也没猜,叫我带回问三爷是什么。”众人看了他的谜,大发一笑。
1。有角只八个——古人枕头两端是方形的,所以共有八个角。
2。兽头——指塑在屋檐角上的两角怪兽。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而为九种怪兽,“二曰螭(音痴)吻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见清代翟颢《通俗编》。
'鉴赏'
把枕头、兽头拉在一起,称作“大哥”、“二哥”,有八个角还用“只”字,兽既然真长着两角而蹲在房屋上,做谜语就不应该直说。凡此种种,都说明“不通”。贾环的形象常作为宝玉的衬托,又成为作者有所偏爱的探春的对照,这些都代表作者的思想倾向。从这首灯谜,可以看出作者出色的摹拟本领和诙谐风趣的文笔。
其二(贾母)
猴子身轻站树梢。
——荔枝
'注释'
1。站树梢——与“立枝”同义。“立”与“荔”谐音,所以谜底是荔枝。
'鉴赏'
贾母灯谜的寓意在于暗示将来所谓“树倒猢狲散”。这句在秦氏托梦、预言贾府后事时郑重提到过的俗语,作者并非随便拈来,而是以生活真实作为基础的。这对稍知曹氏家世的人来说已不是什么秘密,因为它曾是曹雪芹祖辈的一句口头禅,在亲友中几乎无人不知。如施瑮就有“廿年树倒西堂(曹寅的斋室)闭”的诗句,注云:“曹楝亭公(寅)时拈佛语,对坐客云:‘树倒猢狲散’。今忆斯言,车轮腹转。”(《隋村先生遗集》卷六《病中杂赋》)这当然只能证明小说取材于生活,而不能把小说看作家传。在小说里用第一个谜(前面贾环的谜与此无关)来暗示这句俗语,正为了先点出整个贾府的命运。按我们理解,大树,实际上就是靠朝廷庇护着的这个复杂的古式大家庭在政治上所取得的特权和地位。而在贾府上下层层宗法等级关系中,“老祖宗”贾母是处于最高地位的太上家长,如果用这句俗语来比喻,她恰似一只站在树梢头的老猢狲。
其三(贾政)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
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砚台
'注释'
1。必——谐音“笔”。
'鉴赏'
这个谜语十分切合贾政这一形象的思想性格特征。所谓“端方”,与第二回冷子兴说他“为人端方正直”相合,这就同说他“训子有方”一样,都不能实看,其实,也就是道貌岸然,满口仁义,假装一本正经。所谓“坚硬”,就是头脑冬烘、顽固不化,好比花岗岩。虽说他“酷喜读书”,信奉“诗云子曰”,却口“不能言”,赋诗题对一开口就遭到宝玉的批驳。但如果“圣上”“有言”,那他当然“必应”无疑。这我们在十八回中已经看到了:只要“贾妃看毕,喜之不尽”的诗,“贾政等看了,都称颂不已”。
其四(贾元春)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心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爆竹
'注释'
1。“能使”句——迷信传说爆竹能驱鬼辟邪,所以说妖魔丧胆。梁宗凛《荆楚岁时记》:“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2。身如束帛——形容爆竹象一束卷起来的绢帛。又合形容女子身材的话。如战国辞赋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和汉末诗人曹植的《洛神赋》中皆有“腰如束素”语,而“束素”也可说“束帛”。气,声气,气势。也是物与人两指的。
3。回首——既是回头间、转眼间之意,又隐死亡,因“回首”是佛教称俗人死亡的婉词(用吴世昌先生说)。书中有此用法,如五十四回:“袭人道:‘正是我也想不到能够看着父母回首,……”脂评中也用“回首时无怪乎其惨痛之态”(庚辰本第十六回)来形容王熙凤死时的情景。
'鉴赏'
一响而散的爆竹恰好是贾元春富贵荣华瞬息即逝的命运的写照,这已毋需多说。《红楼梦曲》中元春曾以自己的死为鉴,劝父亲赶快从官场中“退步抽身”,脱免即将临头的大祸。可见,她的早死实在与她所依仗的势力在皇室权贵内部各派的勾心斗角中失势没落有关,而并非像续书中所说的因“圣眷隆重,身体发福”,“偶沾风寒”遂成不起的。这样,在她入宫为妃、显赫飞腾之时,敌对政治势力亦即所谓“妖魔”因贾家忽然得到皇亲为靠山而曾震恐得“胆尽摧”,也就不难理解了。见到过后半部佚稿的脂砚斋说元春之死是“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庚辰本、戚序本第十八回批),正可帮助我们理解贾府“一败涂地”的真正的原因。
其五(贾迎春)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算盘
'注释'
1。“天运”二句——算盘上的子靠人手去拨,所以说“人功”;这些子或碰在一起,或分离,在没有计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