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一年签一次婚约 >

第6章

一年签一次婚约-第6章

小说: 一年签一次婚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仪装饰便格外醒目。

    青瓦盆徐徐冒烟,汉子高举过顶,叫一声“妈,送你上路”,呱嚓!把瓦盆
摔破。这时,不知哪一位的手机,突然莽撞地响了。还好,不是刺耳的振铃,是
轻盈的电子音乐,米来都西拉嗖,拉都西都拉嗖拉嗖米……喜欢听歌的人猜测,
八成是西洋曲子,《蓝色的爱》。

    灵车队走了,去火葬场了,灵室大门重新关闭。

    一位穿工作服的老人手持大扫帚,在门前熟练地清扫。他主要扫那一堆灰烬
和碎瓦片,外加两三朵白纸扎的小花。

    灵室门旁,还有一个更大的、通往住院处的门。不断有人进去,有人出来,
缕缕行行,熙熙攘攘,无法统计进去的多,还是出来的多。有人进去时是一个人,
出来时变成了两个人,一个叫母亲,一个叫婴儿。

    二零零零年十月十八日

    /* 15 */第一队第15节 诊所

    诊所是私人诊所,门厅正中却挂着公家医院爱挂的红牌子,上书金色大字: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毛泽东”。牌子下角有一个塑料袋,里边鼓鼓囊
囊装满了茄子辣椒。

    诊所里坐着两个人,一个是中年妇女,一个是小伙子。中年妇女是大夫,看
上去却像居委会大姨。小伙子是患者家属,看上去却像调查人员,比较执着、比
较有心眼,善于旁敲侧击、拐弯抹角的那种。小伙子主要怀疑中年妇女的可靠性、
权威性,为什么不穿白大褂?为什么没在报上打广告?您原来是哪个学校的?认
识中医学院某某吗?卫生局某某呢?这药真是祖传秘方?有哪些副作用?百分之
八十的有效率是怎么算出来的?如何才能保证患者,也就是我母亲,不在百分之
二十那里边?气功有用吗?要不要拜佛?

    中年妇女不怕问,越问越像大夫,高明而耐心,神秘而稳妥的大夫。渐渐的,
年轻人的兴奋点有所转移:只要能治病,费用多高都没关系,治好了还有重谢。
问题是如何瞒住我母亲,不让她知道身上长了东西。您去给她看病,说话一定要
策略,千万别提那个字。人一有文化就麻烦,当了官更麻烦,她总爱分析,去粗
取精,去伪存真什么的。别说这个药,给一片B6她都能联想老半天。汽车结构越
复杂,越不好维修。

    诊所窗外,是沈阳东郊一条偏僻街道。路边,很显眼地停了一辆新款红旗,
小伙子就是开这个车来的。车钥匙有个皮穗儿,在指头上绕来绕去。

    不知什么时候,小伙子背后出现了一对老年夫妇,一声不响,规规矩矩站在
地当间儿。

    女大夫对小伙子说,他俩岁数大,先给他俩看,好吗?

    年轻人未置一词,慢腾腾起来,腾出椅子,到旁边坐下。

    老俩口靠前几步,并不落座,仍老实巴交地站着。

    女大夫问谁病了,老头儿答话,他不说病情,却说寻找诊所的过程。他们家
住城西车辆厂,昨天才听说这个诊所,听说了就来,白来了,休息,不上班。挂
个电话就好了,没人知道号码。今天一早,从南站那边倒车,走了两个钟头。要
是不堵车,一个半钟头就能到。

    不经意间,老太太捅了老头儿一下,老头儿不好意思地笑了,言归正传。老
头儿不是病人,老太太是,但老太太不说,让老头儿说。老头儿有些絮叨,大夫
不得要领,老太太也不满意,伸出手指,在桌上给大夫写字,但仍不说话。

    老头儿解释说,老太太的咽喉长了东西,做手术,切了,没切净。最有名的
大夫太忙,顾不上,主刀的是他徒弟,切了又长,不几天就飞了。联系好几家医
院,都不收。

    提到病名时,老头儿并不缩缩探探,藏着掖着,说那东西飞了时语气尤其平
常,就像说鸟飞了蚊子飞了一样。患者本人也安静地听着,没有一丝疑惧和沮丧,
仿佛说的不是自己,是社会上另一个人。

    老太太慈眉善目的,行动尚自如,不大像得了重病的样子。她头戴一顶炊事
员或保洁员戴的白帽,脖子系一条素花纱巾,身穿一件崭新的、肥肥大大的灰蓝
色制服,有肩章,有铜扣儿,像是列车员的上装。可能有子女在铁路工作,省出
一件,孝敬老人。平素舍不得穿,出门办事才从箱中取出,衣袖上的叠痕清晰可
辨。

    大夫问病人体重,老头儿含含糊糊说了一个数,老太太悄悄瞪他一眼,用手
指在桌上划出另一个数。大夫没看懂,老头儿又说,仍没说对,老太太就有点急,
张嘴去讲,不料声带振动不起来,喉咙里嘶嘶的,像喘气声。

    大夫让老头儿给老太太倒杯水,老头儿没弄好,洒了一些,老太太又瞪他一
眼。老太太长得太温和,太“面”,怎么瞪人都不像是生气,倒像是担忧。这个
家看来由老太太当领导,老太太拿事儿。老头儿䞍现成的,䞍惯了,冷丁遇事,
笨笨磕磕,总也做不到位。

    诊断完了,开药。大夫说一个疗程三个月,一个月五百块钱。

    老两口沉默,对视。

    老太太竖起食指,老头儿会意,用请示的口吻对大夫说,先抓一个月的,行
不?吃完了再抓。

    大夫同意,并叮嘱有关事项,服药期间,不能吃发物,发物就是鱼虾、海参
……

    老头儿说,要不也不吃海参,鱼也不咋吃,顶多三十下晚吃一顿,年年有余。
三十不吃虾,怕年年抓瞎。

    老头儿和大夫说话时,老太太独自走到墙角,半坐在诊床上,把制服撩起,
解裤带。

    大夫扭头说,别脱,小心感冒,病我都清楚了,不用检查。

    老太太不听,继续解裤带。摸摸索索一阵,掏出一个小包,打开,里三层外
三层,露出一卷百元大钞。铺展开来,点一点,共六张,拈出一张收好,其余交
给老头儿,老头儿交给大夫,大夫放到桌上,桌上有一盆达木兰,光有叶,没有
花。

    拿完药,老俩口告辞。

    大夫起身相送。

    开新款红旗的年轻人也站起来。

    老头儿问他,你也是投奔这儿来的?

    小伙儿点头。

    老太太抱着药,慢慢走,冲小伙儿也点点头,微笑。

    小伙儿怔怔地看着老太太,忽然大声说,你老放心,好好养病,一定能好。

    想一想,接茬说,这个药挺灵的,我妈也吃这个药。

    老太太又一笑,嘴里嘶嘶作响,纱巾两旁的肩章板板正正。

    小伙儿隐约听出,她在说,给你妈,带好。

    二零零零年十月三十日

    /* 16 */第一队第16节 古寨

    庚辰初冬,世纪之末,有北京游客数人西出贵阳,往黄果树观瀑。车行百十
里至安顺界,但见万山如海,白云如洋,不时有奇异女子结伴行于路旁,无一人
现代装束,皆宽袍大袖,锦带素巾,古风盎然。北京人经多识广,敢做判断,遂
说这是苗族,也有说是侗族或布依族,一时竟起了争议,引经据典,互不相让,
最后约定,谁输谁管午饭。言毕,降速,随时准备刹闸,以求结论。大路静寂,
忽不见奇女子,惟山麓星星点点,有五彩人影闪现。鬼使神差驶入岔道,越阡陌,
穿树丛,寻一老妇发问:你们是哪个少数民族?

    老妇答:我们是多数民族。

    游客纳闷:哪个多数民族?

    老妇似有微嗔:还有哪个?汉族嘛。

    游客恍然:你们一定是下放来的。

    老妇首肯,我们六百年前就下放了。

    老妇举止庄重,不似乖戾之人,游客巨惊!细问,始知此间人民的祖先乃军
旅出身,原驻南京,被明太祖朱元璋调北征南,屯垦戍边,世代居于黔地而不返。

    京中人好奇心大动,循老妇所指,绕山渡河,进一村寨,看看多数民族神秘
一支的生息环境。寨子仅一二百户人家,建筑浑然一体,像村民服饰般古朴。石
屋石楼参差错落,石阶石巷曲折幽深。易守难攻的布局和虎视眈眈的射孔,令人
遥想戎马倥偬岁月。小桥流水和浣衣村姑,无言叙说江南老家习俗。游客感叹,
我们那个兵团啊,那个知青,太嫩。看人家,扎根边疆六百年,皇帝换了几十个,
根还扎着,硬是扎成了活化石。某某古墓出土的衣裳,跟这里老乡穿的一个样。

    登古城堡了望,又生见解,难怪老传统能保鲜,这铁桶一般的大山,就是罐
头盒子呀。换成一马平川的通衢要道,八面来风一吹,怕是早串味了。

    踏石板路闲逛,读家家对联,赞悠悠文化,其中一付备受称颂:心作良田百
年耕之不尽,善为至宝一生用之有余。石门虚掩,犹豫,窥探。天井神气,堂屋
潇洒,稻谷堆于地,腊肉悬于梁,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上。主人不在,留乌黑
小猫一只,玩也随它,吃也随它。

    街角石墙凹凸斑驳,另有一排白粉大字,写的却是时下官话,狠抓一个什么,
落实一个什么。游客笑,明朝老乡也离不开标语口号。又见苍石屋顶,突起卫星
天线大锅,仿佛古鼎插上塑料花。皱眉:这么好的遗产,可别三弄两弄,走了样。
反对者说,人人有权看电视,过现代生活。调和者说,人搬走,房子原样保存。
怀疑者说,软件没了,留一个空壳有啥用,当武打片背景?再说故土难离,谁忍
心下迁移令?一时又起争执,高一声低一声出寨。

    寨口正筑新屋,明面贴满粗俗瓷砖,如京郊津门习见的店铺门脸,疑是经商
归来的富户,想露一手给大家看。左近一少年,黄发耀眼,怡然自乐,却不是天
生黄发,是仿效歌星,用药液染就。

    回程,遇轿车长龙,逶迤奔古寨而去,烟尘滚滚,不辨何人乘于其中。

    二零零零年十二月一日

    /* 17 */第一队第17节 躲年

    去年春节前夕,我随国内一个旅游团去埃及。旅游团五十多名成员,有骄傲
之人,忧郁之人,天真之人,狡猾之人,俨然一个小社会了。小社会游走他乡,
连听带看,满脑子新鲜事,自然有无穷话题,但经常谈起的却是故国春节,而且
语多抱怨——

    有什么呀?不就是吃喝拜年放鞭炮嘛。吃喝没劲,鱼啊肉啊,啤的白的,过
不过年都一样。还不如恢复票证呢。放鞭炮污染。缝六针的大口子。中国人报喜
不报忧的毛病都是拜年拜出来的。七大姑八大姨的孩子呼呼往上冲,分浮财似的。
现在这伙新新人类智商忒高,你给他压岁钱他不道谢,他先对着光看,看见暗藏
的伟人头了,这才咕咚给你磕个头。应该给国家打报告,把春节取消算了,省得
电视台那帮小子总挨骂。应酬太多。都是爷,得罪不起。价码越抬越高。拎个果
匣子看老丈母娘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抱怨完了又庆幸,这回好了,总算躲出来了。眼不见,心不烦。过去杨白劳
躲地主,现在我们躲春节。春节啊春节,白白了您哪,您再有能耐,还能追到埃
及来?

    埃及的确是躲年的好地方,金字塔光溜溜的,狮身人面像静悄悄的,一点
“年气”看不出来。躲年的中国人无牵无挂,悠哉游哉。有时一高兴,还踩着异
邦鼓点跳舞,或者穿了阿拉伯袍子,跟当地老乡手挽手,照一张水乳交融、乐不
思蜀的纪念像。

    但是,随着年关的临近,好像有谁在远方遥控,全团男女老少的情绪逐渐起
了变化。

    农历除夕清晨,有人闷闷不乐,认为早餐难吃。

    除夕上午,参观萨拉丁古堡和阿里清真寺。在这两个天下闻名的历史胜地,
中国人步履匆匆,一走一过,显得有些焦躁,有些心不在焉。

    参观完了,旅游大巴徐徐往回返。

    开罗城里楼是楼,树是树,一切如往日般正常。忽然,车上有人大喝:“停
车!”

    大胡子司机一怔,赶紧刹闸。

    全体中国人蜂拥而下,三步并作两步,钻进一座建筑物。

    街上熙来攘往的埃及人全愣了。黑衣巡警见状,迅速围拢过来。

    建筑物是电信局,算是要害部门,但中国人没干别的,只是争先恐后掏腰包,
买一张薄薄的电话卡。大厅里,一长排电话间随即爆满。手脚慢些的,又涌到门
外。门外有十多个电话亭,转眼功夫被中国人统统抢占下来。没手机的抢电话,
有手机的也抢,因为手机不好使,通讯卫星管不着这一段。

    埃及警民越发迷惑不解,这是怎么了?没听说世界上有什么大事啊?

    谁说没有大事?你们这边才是中午,我们那边已经到了晚上,不是一般的晚
上,是除夕夜!阖家团聚的时候。十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