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 >

第31章

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第31章

小说: 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单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 
  【注释】勇于敢则杀:勇于主观蛮干,则将败亡。勇于不敢则活:勇于不敢主观蛮干,则将生发。 
  事物的必然性,不会因你的勇而改变,它只要求你去适应它。所以,非道而行之,虽劳不至。不顾客观实际的蛮干妄为,乃是自寻死路。而敢于面对现实,积极热情地肯定事物的必然性,保持宁静泰然的态度,行为遵循其规律而不敢妄意自专者,则将生发。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受益,有的受害。所以,真正的智者,从不对尚不理解的问题凭主观意愿蛮干妄为。 
  【漫谈】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毛主席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对客观世界的实践,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它允许的范围内得到自由,这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在不认识它们之前,我们的行动总是带有不自觉的盲目性和偏面性,这时我们是蠢人。”西方哲人斯宾诺莎也说:“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注释】天道这种对恣意妄为的厌恶,谁能知晓其缘故呢?所以及便是圣人也是临事而惧,谨始虑终。范应元说:“由是观之,强梁者乃天之所恶,断可识矣。而世之人谁知其常也?世俗但知趋利避害,而鲜知利之为害也。是以圣人之于勇敢有为,尚且难之,以其有利害存乎其间也,故常虚静谦柔循理应物,安于不争之地。况非圣人而欲妄动,可乎?”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单然而善谋。 
  【注释】 天之道:自然规律。单然:从容舒缓的样子。 
  客观自然规律,不争却善于取胜,不言却善于应答,不待召唤而自来,看似舒缓却善于安排。范应元说:“天之道不与物争,而物自化,是胜也。然人不可外此心而求天道于高远也。不言而有感必通,是善应也。不可须臾而离之,是不召而自来也。”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注释】恢恢:广大,宽阔。 
  天之网罗,恢恢疏远,于报施有迟速显隐之异,然其刑恶赏善,却从来不失毫分。范应元说:“恢,大也。包罗无外,如大网焉,虽稀疏而不失巨细,善恶皆不可逃也。此圣人所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妄为矣。” 苏辙说:“世以耳目观天,见其一曲,而不睹其大全。有以善而得祸,恶而得福者,未有不疑天网之疏而多失也。惟能要其终始,而尽其变,然后知其恢恢广大,虽疏而不失也。”   
  【意译】   
  勇于主观臆断逞强妄为则将败亡,勇于不敢主观臆断逞强妄为则将生发。 
  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受益,有的受害。 
  天道这种对恣意妄为的厌恶,谁能知晓其缘故呢?所以及便是圣人也是临事而惧,谨始虑终。 
  客观自然法则,不争却善于取胜,不言却善于应答,不待召唤而自来,看似舒缓却善于安排。 
  自然法则之网,广大宽松,却无失漏。                    
原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 
  【注释】枯稿:干枯。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死亡之后躯体僵硬。草木生长之时枝条柔脆,死亡之后枝叶干枯。范应元说:“冲气为和,故柔弱也。和气既无,故刚强也。”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注释】徒:类。坚强者:比喻主观任意者。柔弱者:比喻顺应自然者。 
  坚强固执的事物属消亡一类,柔弱顺应的事物属生发一类。子路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注释】因此,以兵逞强者将遭败灭,树木强硬者将遭摧折。范应元说:“主兵者以慈则胜,若恃强而不义,则不胜也。木强大,则人共伐之。”   
  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注释】坚强固执者日趋衰败,柔弱顺应者日趋生发。   
  【意译】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死亡之后躯体僵硬。 
  草木生长之时枝条柔脆,死亡之后枝叶干枯。 
  所以,坚强固执的事物属消亡一类,柔弱顺应的事物属生发一类。 
  因此,以兵逞强者将遭败灭,树木强硬者将遭摧折。 
  坚强固执者日趋衰败,柔弱顺应者日趋生发。                    
原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注释】此就人所常见之事来比喻,以说明道的柔弱之用。水虽柔弱,然水滴石穿,石有损而水无耗,可见柔弱能胜过刚强。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注释】人知其理而不能行,皆是因贪欲逞强所造成。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注释】垢:垢污,意谓责怨,屈辱。不祥:灾难,祸殃。 
  受国之垢,谓自行谦下柔弱,替代国家承受其责怨和屈辱。受国不祥,谓自称孤寡不谷,替代国家承受其灾难和祸殃。诚能如此,则可谓是社稷之主,天下之王。书汤诰篇说:“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庄子说:“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此皆所谓受国之垢与不祥之意。 
  【漫谈】唐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隋炀帝好自矜夸,护短拒谏,诚亦实难犯忤。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 ”并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正言若反。 
  【注释】正言若反的辩证逻辑,是老子对认识论的概括和总结。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柔弱胜刚强”,“无为则无不为”,“不争而莫能与之争”,“损而益,益而损”皆是正言若反。苏辙说:“正言合道而反俗,俗以为受垢为辱,受不祥为殃故也。”   
  【意译】   
  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但攻击坚强之物,没有能胜过水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它。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无人不知晓,却无人能遵行。 
  因此圣人说:“能替代国家承受其屈辱,方为社稷之主;能替代国家承受其祸殃,才是天下的君王。” 
  真理往往若似谬论。                    
第三类、遵循道治国安民三大原则(上) 
  (第一节)应时顺民,无为而治 
  原五章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注释】仁:为仁爱,这里特指为私爱、偏爱。天地不仁:是谓天地无所偏爱。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仁为仁爱。天地本属自然,无所谓仁与不仁。万物虽为天地所生,但无一物为天地所偏爱。天地运行的是至诚不移的自然规律,万物的生长发育,只能遵循、适应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天地不救。故天地视万物如同刍狗,听任其自生自成,自消自灭。 
  圣人治天下,也常效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替万物做主宰的作法(圣人的这种不仁,当然不是任其惯养的虎狼官吏或因政乱俗败引起的城狐社鼠来肆虐人民而麻木不仁,而是无论官民“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孰敢”。所谓不仁,只是不主观偏面的所谓施仁而已),只是用宏观调控来营造宜于万物生长的大环境,让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长”,任由其自由生发。天地不逼迫万物行为一致;圣人也不要求万民目标一致。故而万物有选择各自特性适应自然的自由,万民有选择各自方式处世的自由。所以,圣人亦无所谓仁与不仁。况且,圣人若有了“仁”的观念,就会以自我为中心有所施为。而所谓爱民,却往往演变成害民。例如我们的公社化、大跃进等等不顾客观实际的主观行为,岂不都是爱以始,害以终。孟子说:“天下不助苗长者多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也。助之长者,揠苗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漫谈】老子推崇绝对理性。无亲方能至公,人民需要的是“阳光普照”而不需要“偎炉贴心”。天地待万物如刍狗,表面是无情,实际是至情。因为这无情是为了整体“公正、平等、自由”必须付出的必要交换。如果施情与一面,又如何能兼顾整体?所以,治国应该是理性、自然。没有理性和自然的行政施措,其一切冠冕堂皇的城堡都是建筑在流沙之上的海市蜃楼。所以,如果只有良好的愿望,而不尊重社会的客观情况就主观妄为,便会招致自然规律的惩罚。我们在五十年代推行的“大跃进”、“人民公社”,不就是不顾当时的社情民意而执意妄为,以致于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伤害吗? 
  1958年8月在北戴河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号召废除工资制,重新采用战争年代实行的供给制。他指出,“人活着只搞点饭吃就与狗搞点屎吃没有什么两样”,“不搞点帮助别人,搞点共产主义,有什么意思呢?”而人民公社中的“按需分配”,我们则可以在当时山东范县县委第一书记谢惠玉提出的 “关于范县二年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规划报告”中找到:“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对此,毛泽东则批示,“此件很有意思,是一首诗,似乎也是可行的”。毛泽东并在1959年3月同江西省委和部分地、市负责人谈话中,语重心长地说:“吃饭不要钱这个办法不能变,变了贫农、下中农不赞成,我们中国人太苦了”。同年7月23日在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更是挺身为“食堂”辩护,认为“食堂问题,是好东西,无可厚非”。然而就是这个可以使我们在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事业中,五年至十年内跃进一大步的公共食堂,在现实中却并非如设想中的那么美好,以至在当时共产风刮得最盛,大办公共食堂的河南信阳地区流传着一首顺口溜:“一进食堂门(儿),稀饭一大盆(儿),盆内有个碗(儿),碗里有个人(儿)”。我们听后,应作何感想? 
  犯错误自然不是好事情,但最难以让人民谅解的是知错不改或死不认错。更重要的是,这种灾难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不就是主要决策者主观施仁的结果吗? 
  【漫谈】人们曾经认为如果能以进步思想使用国家大权,让政府在国家生活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通过直接和经常的干预进行集中控制的政治经济模式,就能建立起“公正的” 政治经济新秩序。认为这种新秩序可以改善人民的政治经济状况,可以使人们摆脱贫困和不平等,可以使国家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使人民享受繁荣幸福的安乐社会。 
  最初的这种设计意图,曾被视为的是时代的智慧,但实质上这只能是一种原始的谬误。热衷于集权和平均主义、热衷于干预主义的方针,只会造成经济的低效和停滞,变成繁荣昌盛的主要障碍;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