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善于建树者,其所建树不会被拔除毁废,人亡政息;善于抱持者,其所抱持不会遭朝秦暮楚,脱离丢弃。子孙秉承此道能使之身安事遂,故而可保祭祀世代不绝。王弼说:“固其根而后营其末,故不拔也。不贪于多,齐其所能,故不脱也。子孙传其道以祭祀,则不辍也。”
【漫谈】唐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
【漫谈】老子著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只是说明万物是由道而生,更是要人们认识并把握道,以道的法则、方式来对待事物,处理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事物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的自身实践及社会实践只有尊重、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获得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只有抱道怀德,方能使事遂身安。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注释】修:修德,修身。余:富裕。丰:广大、丰满。普:周普,普遍。
老子哲学思想是以人学为目的和归宿。他根据宇宙法则揭示了人生法则,而人生法则又贯穿着社会法则,他明确指出了人们修身、处事、治国应当遵循的具体事项。弱西洋大作家赛罗曾说:“哲学,人生之导师,至善之良友,罪恶之劲敌!假如没有你,人生又值什么?”所以能把此道贯彻于自身,他的德可谓纯真;贯彻于全家,他的德可谓有余;贯彻于全乡,他的德可谓久长;贯彻于全邦,他的德可谓丰厚;贯彻于天下,他的德可谓普遍。
“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注释】观:观察。
人们往往以为道很神秘,其实道是很平易的东西,共性就存在于个性之中,人人都具有共性。我们可以把社会视为具有普通人性的联合体,以我身之欲如此,观于他人,亦知其欲如此。以我家之欲如此,而知他家亦欲如此。推而至于乡、邦,莫不皆然。乃至于今日之天下,与异日之天下,莫不皆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从个人的体验和个人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就可推就能同宇宙的本体有所通契、契合、感通,人的精神就会得到提升,导出社会的“自然”状态。
【漫谈】哲学所研究的一般本质和规律只能存在于具体科学所研究的特殊规律之中,因而要发现一般规律就要研究特殊规律。哲学家洛克说:“凡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殊相,然而我们却能构成适用于许多殊相的一般观念,一般观念的一般性完全在于它能适用于、或可能适用于种种特殊事物;这种观念全是“事物按自然方式作用于心灵上的产物”。谈到关于实体的这种复合观念,“我们关于实体的一切复合观念必定是(而且只能是)由已发现共存于自然界中的那种单纯观念所组成的。我们除了(1)凭直觉,(2)凭理性,考察两个观念相符或不符,(3)凭感觉作用,感知个别事物的存在,”之外,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知识。
【漫谈】自然是唯一的实在。我们所看到的任何事物都是物质生生不息的产物,万物都是依照自然律生成演化,其中包括各种生物物种和人类本身。心和灵魂并不是明确的精神成份,也不过是物质躯体的产物。现代社会生物学家也指出:“因为我们人类是一个单一的物种,而不是两个或更多的物种,基因通过这一体系在每一代人中流动、混合。由于这种流动,人类世世代代都分享有一种共同的天性。”人类行为最为突出的特征都是通过自然选择而获得的,考虑到影响人类行为的遗传变化的性质和大小,人类还是一种普通动物。如果这种比较是正确的话,人类精神的统一性就不再是教条,而成为了可以检验的假说。
【漫谈】对于真正多CPU计算机,各个CPU之间的通讯途径必须畅通无阻,才能及时交换信息,及时采取必要的修正措施。人脑也一样,需要训练在几十亿个神经元之间建立普遍的联系,就是人的联想能力。从一个概念能很容易的联想到另一个概念,从一个方法能很容易的联想到另一个方法,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物质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认识到物质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在平时需要多注意各种知识之间的共通性、相似性、共同点。才能做到一通百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万法归一。
我们都应该习惯总结一些适用于自己的规律和高效方法。归纳总结是科学思考的基本方法,也就是理论来源于实践,从大量的实践中总结出的一般规律;演绎推理是另外一个科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就是用一般规律和理论去指导实践,指导具体问题的研究。正确的规律和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就会有高效的指导作用。例如同一道数学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中学数学方法可以解决,也可以使用高等数学的微积分方法去解决,但是只有使用高等数学的微积分方法这种更高效、更先进的方法才能高效、迅速的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好方法的重要性,规律的重要性。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释】然:这个样子。以此:用这个办法。
理有大致,道有常规。老子就是观察了天地和人类自身、以及鸟兽等客观事物,综合其变化规律,对浑沌现象通过理性思维来进行抽象化(秩序化),对普遍现象进行概括,从而认识到现象的本质,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先验”的东西。形而上的“天道”,通过形而下的“人道”、“地道”体验出来。
【漫谈】荀子《百相篇》中说:“圣人何以不欺?曰: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古今一度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故乡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而不惑,以此度之。”
唯物主义认识论就是从局部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由具体到抽象,然后又根据抽象出来的“普遍原理”回推的方法,去认识整体世界。前一种方法为归纳,后一种方法叫演绎,两种方法的推理过程互以对方为逆过程,但本质上都是逻辑过程。
【漫谈】一个科学家,不论是理论家还是实验家,都提出陈述或陈述系统,然后一步一步检验它们。说得具体一些,在经验科学的领域里,他们构建假说或理论系统,然后用观察和实验,对照经验来检验它们。
现代科学家常用的便是归纳法,他们显然不仅对个别事实感兴趣,而且更对自然规律的普遍概括感兴趣,这种概括来自对搜集到的众多个别事实进行的抽象。科学的理论化所做的事情就是把一切下级的归纳归拢成少数很概括的归纳。科学上对于普遍性的推理,基本是依靠归纳法原则的。归纳推理虽然按严格来说不能肯定其“正确性”,但却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可靠性”或“概然性”。它的普遍性之所以为人所信,是因为人们已经发现了有关它们的真实性的无数事例。
理论则是更具普遍性的假说,某种理论可能不能被直接验证,但是可以用来指导或协调某种规划。如果一个假说成功地通过了我们对它的验证,我们大概会倾向于认为它是可以成立的科学自然律。所以,哲学和其它各门知识一样,必须以经验为出发点。但是哲学,特别是形上学,又与其他各门知识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哲学的发展使它最终达到超越经验的“某物”。
哲学家培根认为,我们的认识,应该是由经验认识到的真理和由逻辑认识到的真理混合而成。我们整理科学必须依据所观察到的资料,但是,我们既不应该像蜘蛛,只是从自己肚里抽丝结网,也不可像蚂蚁,只是采集,而必须像蜜蜂一样,又采集又整理。老子就是如同蜜蜂,既采集又整理,将经验知识经逻辑思考系统整理而为〃道〃,从而知晓了天下之然。
【意译】
善于建树者,其所建树,不会被拔除毁废,以致人亡政息;善于抱持者,其所抱持,不会遭到朝秦暮楚式的脱离丢弃。子孙秉承此道,能使之身安事遂,故而可保祭祀世代不绝。
能把此道贯彻于自身,他的德可谓纯真;贯彻于全家,他的德可谓有余;贯彻于全乡,他的德可谓久长;贯彻于全邦,他的德可谓丰厚;贯彻于天下,他的德可谓普遍。
所以,要以体察自身来理解他人,以体察自家来理解他家,以体察自乡来理解他乡,以体察己邦来理解他邦,以体察天下的事物来理解天下的道理。
我是如何知晓天下道理的呢?用的就是这办法。
原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注释】道者,万物之奥:道是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奥妙之所在。奥:奥妙、主宰。善人之宝:善人所持之宝,意谓“道”是善人所遵循的方法、原理。宝:法宝、珍宝。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人赖此也可得以安保。
一般学科只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层次,当面对社会万物这一错综复杂的系统,却无法给予有力的全面的解释。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却是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法则的因果律,是事物的总法则。自然界的事物都摆脱不了总法则的规矩,事物顺道则生成,逆道则败亡。因此,人与天地万物皆循道而为。善人因与这客观法则能合其德,有求可得,故可谓是善人之宝;不善人明道后改过迁善,不敢再胡作妄为,以致也能得以安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注释】市:买,取。加:见重,增益。
美好的言谈可以获得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人群中有那些行为不端的,是因贪欲和恶习蒙蔽了自己的天性良知,哪能就此便抛弃他呢?而应该加以感化。孔子说:“有教无类”“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也,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漫谈】在哲学家斯宾诺莎看来,一切罪恶皆起因于无知;他会“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他会教育你避开罪恶本源…眼界狭隘,他会劝你即使遇到顶大的不幸,也要避免把自己关闭在个人悲伤的天地里;他会要你把罪恶和它的原因关联起来、当作整个自然大法的一部分来看,借以理解这罪恶。他相信“憎”能够被“爱”感化,他说:“憎受到憎回报则增强,但反之能够被爱打消。为爱所彻底战胜的憎,将转化成爱;这种爱于是比先前假使没有憎还大。” 罗素说:“我但愿真能够相信这说法,不过,此人必须是在不肯以憎恨相报的那人掌握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因未受惩罚而感到的惊讶可能还有劝善规过的效力。否则,只要恶人还有势力,你对他尽情表白不恨他也无大用,因为他会把你的善意归结为软弱或不良动机上。”
【漫谈】网上有篇“国人,你为什么不忏悔?”的文章”,其中言道: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疑问了。这么多年来,它一直压在我心里。但是,这二十年多来,当我因许多害人者拒不忏悔而愤愤不平时,当我追问他们为什么不忏悔时,我却从来没有想到我自己也需要忏悔,更不知道悔改为何物。我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忏悔?”,但却从来没有问过:“范学德,你为什么不忏悔?”就好像我不是中国人似的,就好像我没有任何罪过需要忏悔似的!
一直到一九九五年我信了主耶稣,我才不得不问自己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难道我不需要为文革而悔改吗?我当然希望那答案是“不”。但是,我那不安的良心迫使我不得不承认:我必须悔改。这不仅是因为我也参与此同时了那一场人类的浩劫,犯了罪,迫害了人,更因为我具此可以说是得罪了上帝,我一直得罪的就是上帝。
问题是,在那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为什么不悔改呢?为什么我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悔改呢?
这么多年来,我和我的同胞一再看到,尽管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军在华犯下了滔天大罪,但许多日本要人至今依然拒绝为此向中国人民道歉,认罪,忏悔。对此,我们